2025智能互聯網藍皮書:全球智能互聯網正加速向深度融合方向邁進


人民網上海7月18日電 人民網研究院組織編寫的智能互聯網藍皮書《中國智能互聯網發展報告(2025)》今日在上海正式發布。其中,浙江傳媒學院新聞與傳播學院副研究員鐘祥銘、浙江傳媒學院動畫與數字藝術學院講師姚旭、浙江大學傳媒與國際文化學院常務副院長方興東共同撰寫的《2024年全球智能互聯網發展狀況及2025年展望》一文指出,隨著關鍵技術持續突破,全球智能互聯網正加速向創新驅動、萬物互聯、產業升級與合規發展的深度融合新階段演進。
文章指出,智能互聯網以前沿技術的深度融合為核心驅動力,通過創新生態構建、跨域互聯互通及產業智能化升級,重構全球經濟范式與社會治理結構,並在跨學科倫理框架與全球協同治理機制的引導下,實現技術普惠性、安全性與可持續性的多維平衡發展。
2024年,以AI大模型、5G-A、邊緣計算和多模態大模型等為代表的關鍵技術持續突破,推動智能互聯網向創新驅動、萬物互聯、產業升級與合規發展的新階段演進。2024年全球互聯網用戶數量達到57億人,佔全球人口的70%左右,相較於2023年增長率為2.13%。 全球互聯網用戶規模呈現持續擴張態勢,數字接入普及率顯著提升,區域間數字包容性差異趨於收斂。代際分布數據顯示年輕群體佔比結構性上升,接入方式泛在化趨勢增強,其驅動機制呈現多維復合特征(涵蓋政策支持、技術創新及社會經濟轉型等要素),對經濟結構重構、文化傳播模式革新及社會治理范式轉型產生深遠影響。
文章表示,智能互聯網的技術擴散在世界范圍中呈現出區域不平衡性,美國憑借其強大的技術創新能力和成熟的產業生態系統,持續深化其在全球智能互聯網領域的領先地位﹔歐洲通過政策驅動和技術創新,努力提升其競爭力,特別是在AI治理和數據隱私保護方面制定了嚴格的法規﹔中國則通過自主技術創新和應用拓展,迅速突破崛起成為全球智能互聯網領域的重要力量,特別是在5G技術和AI應用方面取得了顯著進展﹔而亞非拉地區在數字基礎設施建設方面仍面臨諸多挑戰,智能鴻溝問題日益嚴峻。
文章提示,作為顛覆性技術范式,AI仍處於快速演進階段,其對社會經濟結構的深層次重構效應尚未完全顯現。當前技術實踐中暴露出的算法偏差、數據隱私倫理困境及人機權責邊界模糊等問題,已引發學界對技術異化風險的深度關切。特別是在生成式AI領域,大模型的可解釋性缺失與多模態數據泛化能力不足,導致技術可靠性與安全性面臨雙重挑戰。通過異構系統集成與具身智能等前沿方向突破,AI在邊緣計算、自適應制造及復雜系統優化等領域已展現出超越傳統方法的涌現式能力。未來,全球智能互聯網的發展將依賴於技術突破與治理創新的雙重驅動,以實現技術主權與全球協作的平衡,推動智能互聯網的可持續發展。(劉志華)
分享讓更多人看到
- 評論
- 關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