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智能互聯網藍皮書:大模型突破加速產業落地,智能經濟進入新階段


人民網上海7月18日電 人民網研究院組織編寫的智能互聯網藍皮書《中國智能互聯網發展報告(2025)》今日在上海正式發布。其中,中國科學院自動化研究所副研究員朱貴波、武漢人工智能研究院科研項目經理張暐、中國科學院自動化研究所副總工程師王金橋撰寫的《中國智能經濟產業發展現狀和趨勢》一文指出,隨著全球科技的迅猛發展,人工智能已成為推動新一輪產業變革的核心力量,深刻改變著社會生產模式和經濟發展形態。人工智能技術不僅促進了新興產業的崛起,也加速了傳統產業的轉型升級,通過提高效率、 降低成本以及創造新商業模式來推動社會進步、經濟發展。
文章指出,2024年,全球智能產業延續高速發展態勢,人工智能大模型引領技術創新,合成數據和綠色智算實現關鍵突破。國內大模型發展成效顯著,Qwen、DeepSeek等開源模型在核心性能上追平甚至超越國際主流產品,實現從“跟跑”到“並跑”的歷史性跨越,國產大模型獲得國際廣泛認可。同時,產業智能化呈現分層推進格局,農林牧漁業仍處於數據資源建設階段,能源、建筑、制造等行業正探索應用場景,軟件、金融、文娛、醫療等數據密集型行業憑借豐富積累率先實現規模化落地。
當前,智能產業化呈現技術深度演進態勢。大模型在參數規模、長上下文、推理驅動下,推動計算底座創新重點從計算單元堆疊向大顯存和高互聯轉變。計算芯片架構向定制化演進,適配Transformer計算特性,實現軟硬件深度協同。傳統產業智能化則聚焦價值鏈兩端發力,上游知識密集型環節和下游服務密集型環節成為智能化的核心陣地,為大模型技術提供了最佳應用場景。行業大模型發揮關鍵橋梁作用,有效彌合通用大模型與具體產業需求間的鴻溝,成為推動智能產業化與產業智能化雙向融合的核心引擎。
文章指出,我國智能經濟產業目前仍面臨著三重挑戰,制約產業化進程。一是技術底座短板凸顯,萬卡集群已成為大模型基建標配,但國產芯片在精度、性能和制造工藝等核心指標上與國家領先水平仍存在一定差距,軟硬件協同生態體系化支撐能力仍需持續加強。二是數據要素瓶頸突出,行業數據普遍存在質量參差不齊、准確性不足、完整性缺失等問題,數據流通效率偏低,高質量行業訓練數據集稀缺,直接拖累產業智能化轉型速度。三是治理體系亟待完善,AI大模型在重塑生產生活方式同時,帶來安全風險挑戰。傳統治理模式難以適應技術快速迭代,亟需構建更加敏捷靈活的治理框架。
針對產業發展瓶頸,文章認為需從三個維度協同發力。在算力芯片上,加強國產化AI芯片架構創新投入,重點布局可重構芯片、存算一體、類腦智能芯片等前沿技術,優化智算資源合理分配機制,降低中小企業算力成本,實現普惠化發展。在數據要素賦能上,以行業主管部門為搭台、企業為主體的統籌模式,聚焦生產運營復雜的重資產行業,採用授權運營模式構建公共數據平台,系統性提升企業數據治理和管理能力。在安全治理護航上,完善大模型監管基礎設施,強化平台建設和技術工具配備。構建涵蓋模型測試驗証、供需對接等服務體系,重點落實對抗攻擊、后門檢測、可解釋性分析等關鍵安全能力。(劉珊)
分享讓更多人看到
- 評論
- 關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