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內容科技發展與前瞻》簡版
前言
內容科技(ConTech)是指以人工智能、大數據等信息技術為內核,對內容產品的生產與消費鏈條、內容產業的組織與分工模式產生重大影響的一系列數據與信息採集、存儲、加工、傳輸的新技術,這些技術催生了內容產業領域的新應用、新服務。
內容科技是建設全程媒體、全息媒體、全員媒體、全效媒體的重要手段和實現路徑。2020年3月,人民網發布了《2019,內容科技(ConTech)元年》白皮書,提出信息化時代的內容科技使得“內容即數據”,信息傳播得以智能化。發展內容科技的目標與任務是,更高效、精准地創造分發更豐富、優質的內容以服務人民,以場景化的內容產品、便捷化的內容工具、智能化的內容平台賦能產業,在生產、聚合、分發、用戶參與、底層數據等環節有效服務於黨管意識形態。
2020年,新冠肺炎疫情成為世界百年未有之大變局中影響深遠的重要變量,5G技術大規模商用加速萬物互聯進程。我國內容科技實現長足發展,應用場景日益豐富。內容科技引領驅動媒體深度融合發展,內容產業加快向數字化、智能化方向發展。人們對內容科技的認識正進一步深化。內容科技不再僅僅服務於傳統意義上的媒體內容生產,更多的是服務整個社會的信息內容生成、信息交互、數據分析、資源保存,日益成為內容產業破除行業壁壘,與各種商業服務、公共服務進行深度融合的重要載體和橋梁。在數據成為國家間競爭的核心戰略資源的信息時代,內容科技為“黨管媒體”拓展到“黨管數據”構筑底層技術和核心能力,從而成為治國理政的重要手段,推進國家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現代化。
2020年,內容科技攻關和創新在取得進展的同時,也面臨著瓶頸問題和治理挑戰。順應技術演進趨勢、人民美好生活需求和國家發展戰略導向,內容科技將不斷向前發展。
一 內容科技引領驅動媒體深度融合發展
在智能新技術的驅動下,以人工智能為核心的內容科技正在加速發展,引領驅動媒體深度融合發展。本部分將從內容採集、生產、分發、接收、反饋五個環節,梳理和探討內容科技對媒體融合發展的引領驅動作用。
(一)內容科技拓展內容採集維度
內容科技助力內容產業向數據化、智能化方向發展,拓展了內容信息採集的時空維度、深度和廣度。
1.萬物皆媒:豐富信息採集場景
5G技術的賦能,使信息採集的場景得到了極大的豐富。在萬物皆媒的互聯網傳播生態下,城市場景、家庭場景、個人場景以及虛擬場景,都成為內容採集的新場景。
2.智能識別:拓展信息採集深度
媒體實現智能化信息識別主要依托於人工智能技術在媒體生產中的應用。一是人工智能中機器視覺學習、圖像、音視頻識別、語音合成等技術,極大地拓展了信息採集的廣度。二是網絡平台數據抓取技術的發展提高了信息採集的效率。三是人工智能利用自然語言理解和知識圖譜技術解構信息,從而加深了信息智能採集的深度。
3.技術精進:提升信息存儲量級
數據存儲技術的發展為媒體建設數據庫,以及更好地實施數據戰略提供了技術支撐。一方面,雲端存儲技術極大地拓展了數據信息的存儲空間。另一方面,區塊鏈分布式存儲能夠實現數據信息的溯源追蹤和保障數據安全。
(二)內容科技創新內容生產機制
內容科技為媒體的內容生產全面賦能,媒體行業智能化升級的步伐進一步加快,從而深刻地改變了媒體的內容生產模式,有力推動了媒體融合發展的深度及廣度。
1.“雲”業態:內容生產的新場景
受疫情影響,2020年,各個行業的在線業務大規模增長,“雲”業態成為媒體行業智能化內容生產的新場景。
2.多模態:內容生產的新形式
單一的機器人新聞寫作形式,正在向多媒體生產轉變,比如圖文轉換技術的成熟與運用。此外,智能主播也是多模態內容生產的一個新應用,比如新華社聯合搜狗推出的全球首個3DAI合成主播“新小微”。
3.人機協同:內容生產的新主體
機器能夠根據相關內容標簽,推薦大數據內容,輔助人寫稿。此外,機器能夠在多媒體信息組合、同類信息整合等方面發揮不可替代的作用。
4.高效審核:內容生產的新保障
通過分析信息來源、開展技術鑒定、實行交叉驗証、進行跟蹤分析等多種途徑,智能審核工具能夠在較短時間內,對新聞文本的真實性概率進行估算。此外,內容核查系統的應用范圍進一步拓展,能夠檢測具有較長生命周期的知識類謠言。
(三)內容科技重塑內容分發模式
信息分發在整個信息生產和消費中居於重要地位。當前,海量內容供給與大規模且個性化內容需求的精准匹配,是內容服務提供者必須面對的命題。
1.場景分發:內容分發的新路徑
場景理論的實踐運用不僅是移動互聯時代的核心要素之一,也是媒體在變革中需要適應的新的運行機理。在終端融合的時代,場景的開發應用是媒體轉型成敗的關鍵。在5G技術加持下,基於私人場景的個性化服務進一步提升,實現算法內容分發的“場景”增強。
2.採發一體:內容分發的新形式
2020年,慢直播成為視聽新媒體領域現象級傳播形態,採發一體成為智能化內容分發的新形式。
3.社交分發:內容分發的新思路
2020年,國內外的社交媒體都在持續進行社交分發的布局。算法與社交相結合形成的智能化社交分發模式打通了社交分發和算法分發的壁壘,繼顛覆傳統的大眾傳播模式之后,正逐漸改寫人際傳播和群體傳播的規則。
(四)內容科技拓展內容接收邊界
在當前的傳播體系中,可以從縱向的端側智能演進,以及橫向的場景延伸兩個視角,觀察到內容科技對於智能化內容接收的促進作用。
1.智能演進:端側智能全面迭代升級
首先,5G所帶來的巨量多維數據的集中處理與邊緣式分布計算的需求,將挑戰人工智能底層支持硬件,即芯片的計算能力。其次,人工智能領域上下游企業致力於搭建成為集成芯片、系統、終端的人工智能平台,力圖打造核心技術、智能設備、系統平台三位一體的產品體系。最后,是人工智能平台開源賦能。
2.場景延伸:多元終端提供沉浸體驗
“移動優先”是智能化內容接收在移動傳播體系下的最新態勢。5G時代智慧大屏將成為智慧家居集中“家庭IOT”信息流的中樞入口,並延伸至智能家居的各類終端,豐富了優質內容接收方式。此外,腦機接口的應用將有助於優質內容的意識性呈現,打破物理界隔。而XR等技術支撐的沉浸式媒體,實現了物理世界和虛擬世界的融合共生。智能化內容接收的全方位覆蓋為用戶提供了沉浸式包圍體驗。
(五)內容科技深化內容反饋效能
隨著智能傳播技術的發展,內容科技在內容反饋方面的應用逐步深化,應用場景更加多元,進一步推動了反饋的智能化。
1.人機交互:有效拓寬應用場景
隨著智能語音技術的不斷成熟,人機交互逐步走向深化。對話式人機交互產品形態日益豐富,在新聞領域的應用場景及實現功能逐步增多。知識圖譜是智能互動的另一個重要探索方向,它側重通過不同知識的關聯性形成一個網狀的知識結構,能夠給予新聞用戶更多的關聯信息量和更大的自主閱讀權。
2.全程追蹤:實時反饋傳播效果
利用人工智能和大數據技術,媒體能夠全程追蹤信息傳播路徑、分析傳播效果,進而調整內容制作方向和算法模型,改善用戶體驗。此外,對內容傳播效果的智能評估,也能幫助新聞生產者發現新聞熱點,作用於內容生產的“前饋”環節。
3.深度分析:准確研判輿情動態
大數據挖掘、語義分析等智能技術可對網絡輿情進行深度分析,幫助媒體准確把握當前輿論態勢,提高輿情預測、預警和研判效率與准確度。
綜上所述,2020年中國的內容科技實現了長足進步。但如何更加全面深入地運用內容科技,引領驅動媒體融合深度發展,仍然是擺在我們面前的一個重要任務。
二 內容科技拉開產業融合序幕
在內容科技驅動之下,內容產業正在向數字化轉變,絕大部分內容和內容生產實現了數字化,形成數字文化資源和數字文化產業。乘著信息革命大潮,內容科技成為產業融合發展的新動力,拉開了產業融合發展的序幕。
(一)內容科技推動數字內容產業加速發展
1.內容產業向數字化轉變
內容生產者通過多種多樣的新技術,生產、創作出巨大數字信息流。穩定、成熟的數字內容商業模式日漸成型,內容集聚程度日益提高,消費產值不斷增長,市場規模持續擴大。在內容科技驅動下,數字內容產業市場空前活躍。新冠肺炎疫情帶來了前所未有的挑戰,數字內容產業卻在“重壓”下保持高速增長,顯示出極高的發展韌性與發展潛力。據國家統計局數據,2020年全國規模以上文化及相關產業企業營收同比增長2.2%,以數字內容產業為代表的文化新業態營收則實現了22.1%的增長。[ 數據來源:國家統計局統計數據,《2020年全國規模以上文化及相關產業企業營業收入增長2.2%》,http://www.stats.gov.cn/tjsj/zxfb/202101/t20210129_1812934.html]其中數字出版,動漫、游戲數字內容服務等數字文化產業均保持較快增速,對整體文化產業輻射帶動作用明顯。2020年,國家大力推進“新基建”,依托大數據、人工智能等基礎設施,內容的生產、傳播、消費將徹底轉向數字化軌道,向高效率、高質量、智能化發展。
2.內容科技全方位優化內容產業
內容科技正從生產、分發和消費三個環節重塑內容產業鏈,形成數字化內容產業生態。
內容科技擴大了優質內容供給。一是創新了內容生產方式、提高了生產效率,二是擴大了內容生產者數量,三是使內容產品更加貼近受眾。內容科技優化了生產與消費的聯接。一方面吸引更多優質的內容生產者,更好地滿足了生產者的生產需求﹔另一方面吸引更多的內容消費者,更好地滿足內容消費者的需要。內容科技全面提升了內容消費體驗。一方面科技創新了內容呈現方式,增強了內容表達力﹔另一方面科技為消費者帶來更多的現實場景觸達,提供沉浸式體驗。
3.數字內容產業迎來廣闊前景
數字內容產業是信息技術與文化創意高度融合的產業形式。我國早在“十一五”規劃綱要中就提出,鼓勵教育、文化、出版、廣播影視等領域的數字內容產業發展。2020年9月中辦國辦印發了《關於加快推進媒體深度融合發展的意見》,指出要加強5G、區塊鏈、人工智能等新技術在新聞傳播領域的前瞻性研究和應用、推進內容生產供給側結構性改革、注重網絡內容建設等。11月文化和旅游部發布《關於推動數字文化產業高質量發展的意見》,在培育數字文化產業新型業態等方面作出部署。《第十四個五年規劃和2035年遠景目標綱要》提出要實施文化產業數字化戰略。數字內容產業發展得到國家政策大力支持。
與此同時,2020年3月中共中央、國務院出台《關於構建更加完善的要素市場化配置體制機制的意見》,提出加快培育數據要素市場。2020年11月,十三屆全國人大常委會表決通過關於修改《中華人民共和國著作權法》的決定。修改后的著作權法完善了信息網絡著作權保護的有關規定,加強著作權人的合法權益保障。信息化時代的內容科技使得“內容即數據”,內容數據已成為一種生產要素,成為一種資產,成為內容產業特別是數字內容產業發展的基石。內容科技將引領開辟版權產業新藍海,數字內容知識產權有望發展成為新興大產業。
(二)內容科技成為聯接各行各業的橋梁
隨著經濟社會發展和信息化程度提升,加之新冠肺炎疫情倒逼形成的大規模線上生活推動,內容作為人們交流的媒介,與商務、教育、文化、旅游、娛樂、公共服務、金融服務等深度融合,內容科技則成為聯接各行各業的橋梁。
1.內容科技聯接電子商務
2020年因新冠肺炎疫情防控需要,人民群眾一度過起了“宅生活”,帶旺了“宅購物”“宅經濟”。人民網、央視頻、北京廣播電視台等各大媒體與京東、快手等電商、社交網絡平台,充分發揮各自影響力優勢、用戶優勢、平台優勢,將視頻直播方式運用到電子商務中,推動直播帶貨爆發式增長,通過直播大賽、公益直播、直播助農等方式,在保障生活必需品供應、促進消費拉動內需、助推企業復工復產、助力“六穩”“六保”等一系列工作中發揮了重要作用。
2.內容科技聯接在線教育
新冠肺炎疫情防控期間,我國開展了一場史無前例的在線教育實踐,3億學生“雲上學”。內容科技對在線教育的教學形式、教學設施、教學資源進行了新塑造、新提升,推動了教育事業發展和人才培養方式創新。5G、視頻編解碼等新技術應用,給教學內容帶來傳輸方式創新和傳輸效率提升﹔運用人工智能、虛擬現實、增強現實、混合現實、擴展現實等技術,能夠打造出更加生動、有趣、立體、多樣的在線教學場景。內容科技聯接在線教育,讓線上教育形式發揮巨大社會價值、開辟巨大發展空間。
3.內容科技聯接歷史文化資源
歷史文化資源是中國人民和中華民族的寶貴財富。信息時代,利用數字技術可以對歷史文化資源進行數字化採集、系統性收錄、智慧化呈現,形成新型文化產品和展演形式。內容科技成為發掘、保存、展示、運用歷史文化資源的重要工具,能夠創造更多場景、更好形式,讓歷史文化資源活起來、生動起來。內容科技開辟了文博場館展覽的數字新空間、拓寬了公眾的歷史文化視野、豐富了公眾的精神生活、陶冶了公眾情操,為歷史文化傳承培植了深厚的互聯網根基。
4.內容科技聯接旅游產業
當前,以互聯網為代表的現代信息技術持續更新迭代,為旅游業高質量發展提供了強大動力。內容科技聯接旅游產業,推動了“互聯網+旅游”經濟發展和“雲旅游”新業態誕生。“雲旅游”採用VR、AR等技術,基於真實景觀構建三維立體虛擬旅游環境,為用戶帶來足不出戶“雲”游四海的旅游新方式新體驗,既能滿足公眾在線旅游和精神文化需求,也能幫助景區和文旅企業獲得更多流量與關注,推動了旅游產業復蘇和發展。
5.內容科技聯接娛樂生活
2020年,受新冠肺炎疫情影響,原有娛樂方式、消費模式受到嚴重影響,“雲娛樂”獲得迅猛發展。5G無線WiFi、VR、AR等技術使“雲娛樂”體驗越來越豐富、越來越智能。內容科技正在構筑新的“泛娛樂”生態:內容科技成為賦能游戲內容分發和宣傳的有效途徑,帶動了“雲游戲”發展﹔5G、雲計算等技術讓用戶更便捷地體驗線上影音,使雲影音迅速發展﹔數字技術成為文藝繁榮發展的新引擎,給觀眾帶來藝術、感官上的震撼﹔大數據、雲計算等技術,使運動更加智能化、個性化……內容科技推進文體娛樂“上雲用數賦智”,打破虛擬與現實界限,更好地滿足了人民群眾健康的精神文化需求,服務人民群眾美好生活。
6.內容科技聯接公共服務
在新冠肺炎疫情防控中,政府部門、醫療機構、媒體、企業和社會組織充分運用信息技術,減少人員聚集,高效開展政務辦理、疫情信息公布、防控政策和指引發布、知識普及、物資調配、醫療衛生等方面公共服務,讓疫情防控和社會運轉有條不紊。內容科技賦能政務服務,保障政務運行暢通、保障物資供需信息精准匹配。在交通出行、停車、繳費、社區服務等諸多與人民群眾生活密切相關的服務領域,人們越來越多地通過微信、小程序、手機銀行等平台,實現無紙化、數字化、無接觸辦理,提高了公共服務效率。
7.內容科技聯接金融服務
內容科技聯接金融服務,由內容深入到營銷、獲客、客服、投研、投顧、風控等各個業務場景,為金融發展注入新動能。內容科技幫助金融信息自動化生產、匯聚,機器人寫作在財經內容生產中已經相對成熟﹔內容科技輔助金融機構精准分發金融信息,以提高服務質量,提升營銷效果﹔內容科技賦能金融機構加強在線風控,幫助客戶提升風險識別能力,降低企業損失﹔內容科技賦能金融客戶服務,提高工作效率。
三 對內容科技的認識進一步深化
隨著內容科技應用研究的深入和產業實踐的推進,學界業界對內容科技的認識進一步深化。同時,對內容科技發展面臨的瓶頸問題和治理挑戰,也有了更清晰的認知。
(一)內容科技重構內容產業生產關系和社會分工
內容科技正在重構內容產業的生產關系、社會分工和產業鏈。要在內容生產關系中佔據主導地位和競爭優勢,就必須佔據內容科技制高點。
1.內容科技重構內容產業社會分工
內容科技賦能內容產業全鏈條,使得生產專門化、分工專業化,內容產業鏈的各個環節都可以分離出來,單獨形成一個產業,如內容生產、內容風控、聚合分發、內容運營,正在重構內容生產鏈、消費鏈、商業鏈。近年來,人工智能技術對內容產業賦能顯著加速,內容生產現已進入人機共生的階段。專業的內容生產工具提供商,規模化運營內容的MCN(Multi-Channel Network,多頻道網絡)機構的影響力日益增大,一些內容聚合、分發平台蓬勃發展,積聚了龐大用戶群。依托人工智能技術的內容風控業務正式得到中央政策支持。人社部將“互聯網信息審核員”納入新職業目錄,教育部將人民在線“互聯網內容審核”証書培訓納入“1+X”計劃。人民網等近年來積極發展內容風控業務,搭建內容審核與安全管理平台,向社會提供第三方服務。
2.內容科技重構內容產業生產關系
內容科技正在重構全媒體生產體系、傳播體系、商業體系。智能化、數字化、雲端化、在線化、協同化內容生產方式,極大地提高了內容產業生產力。內容科技驅動內容產業發展,並在基礎層、平台層、應用層促進系統布局。內容數據成為生產資料,算法和算力成為生產力。以數據、算法和算力為主要競爭優勢的內容生產力,正在改變內容產業生產關系。科技部批准成立的四個媒體融合國家重點實驗室,2020年紛紛在媒體融合與傳播、傳播內容認知、媒體融合生產技術與系統、超高清視音頻制播等方面大力開展技術研發,並取得了積極進展。隻有佔據內容科技制高點,才能在內容生產關系中佔據主導地位。
(二)內容科技成為與其他行業融合發展的戰略支撐
內容科技不斷與其他產業橫向關聯、縱深融合,從而催生全新業態,進而成為與其他產業融合發展的戰略支撐。
1.內容科技打破對媒體內容的傳統理解
內容科技助推多模態數字內容生成、實現新聞信息精准分發,媒體內容加速數字化進程。內容科技不僅僅服務於傳統意義上的媒體內容生產,更多的是服務整個社會的內容生成、信息交互、數據分析、資源保存。於是內容科技極大地拓展了內容和內容產業的內涵與外延,運用內容科技可以更加充分發揮內容的信息價值、商業價值乃至市場價值,並且創造“新聞/內容+政務服務商務”的新模式。
2.媒體行業即將迎來一個新的爆發時代
媒體日益成為人與人之間、人與組織之間、組織與組織之間的連接器,媒體行業正在醞釀著對其他行業進行多維度融合和重組的契機。內容科技日益成為內容產業破除行業壁壘,與各種商業服務、公共服務進行深度融合的重要載體和橋梁,讓內容高效率、低成本地成為各行各業場景應用的“鹽”。內容聚合分發業務應運而生,內容電商、內容批發市場呼之欲出。新冠肺炎疫情極大地推動了公共服務的互聯網化改造進程,公共服務成為內容科技的新應用場景。內容科技成為內容產業與其他行業融合發展的戰略支撐。
(三)內容科技推進國家治理能力現代化
在數據成為國家間競爭的核心戰略資源的信息時代,內容科技為“黨管媒體”拓展到“黨管數據”構筑底層技術和核心能力,在提升公共服務、社會治理數字化智能化水平等方面推進國家治理能力現代化。
1.內容科技輔助治國理政、凝心聚力
網絡空間是億萬民眾共同的活動空間和精神家園,老百姓上了網,民意也就上了網。而民心是最大的政治。內容科技使內容數字化、數據化,有助於更加直接、深入、精准地把握社情民意走向,了解群眾所思所願,從而為集思廣益治國理政、凝心聚力推動發展提供重要支撐。
2.內容科技提高網絡空間治理精准性
由於網絡空間具有虛擬性、隱匿性和高科技等特點,帶來錯綜復雜的治理難題。我國正積極推動社會治理從現實社會向網絡空間覆蓋,建立健全網絡綜合治理體系,構建清朗網絡空間,內容科技支撐“黨管媒體”深化拓展到“黨管數據”,有助於推進網絡空間治理精准化,從而推動國家治理能力現代化。而要提升網絡空間治理精准性,關鍵要實現數據知識化、知識體系化、表達全息化、服務個性化、管控一體化。
(四)內容科技發展面臨挑戰
內容科技攻關和創新在取得進展的同時,在知識圖譜、數據驅動、數據治理、內容質量管控、算法技術等方面也面臨著瓶頸問題和治理挑戰。
1.知識圖譜構建技術遇瓶頸
人工智能亟需在跨領域、跨媒體知識圖譜構建技術研發上取得突破,亟需在新聞寫作、標題自動生成、文本配圖、多模態語義對齊、看圖說話、聽話做圖、視頻生成等應用技術研發上取得突破,從而引領內容處理能力實現質的提升,創造內容科技新價值。
2.數據驅動缺乏可解釋性
近些年來人工智能的突飛猛進,得益於數據驅動的深度學習。然而在很多重要應用場景,單純的數據驅動方法並不實用。人們需要既“知其然”也“知其所以然”,這就是人工智能需要解決的可解釋性問題。新一代人工智能不可單純依靠數據驅動。
3.“信息孤島”與“數據濫用”問題
數據採集和使用存在“孤島效應”,不同地域、不同部門、不同企業機構缺乏數據共享意識和共享機制,數據流通、共享和規范管理程度局限了數據運用效率和生產力發揮。數據採集主體使用數據時缺乏嚴格意義的用戶授權,導致不同程度的數據濫用問題。隻有充分互聯互通的平台、機制和生態,才能破除各種壟斷行為和保護主義。
4.內容消費存在“規模不經濟”現象
互聯網海量內容供給讓用戶處於“沙裡淘金”的困境,核心問題在於低質量內容蔓延,騰訊企鵝智庫報告顯示,超過60%的用戶在抱怨假新聞、標題黨和低質內容。用戶消費更多並不意味著收獲更多,導致內容消費從基礎體驗開始就面臨很大挑戰。
5.算法缺陷產生系列負效應
算法推薦在讓人快速獲取新聞信息和知識的同時,也產生了一些不容忽視的負面影響,如“算法黑箱”、算法偏見、“信息繭房”等問題。不僅不利於用戶對世界和事物建立客觀、全面的認知,而且會影響公眾的價值判斷,同時還擴大了不同人群之間的認知鴻溝,形成“馬太效應”。
四 內容科技發展前瞻
內容科技為內容產業發展解放生產力,同時推動數字經濟發展、數字政府建設、數字化社會治理。內容科技順應技術演進趨勢、人民美好生活需求和國家發展戰略導向而不斷向前發展。
(一)區塊鏈的發展與應用將深刻改變內容生態
區塊鏈技術使網絡平台形成新型拓扑結構,構建出數字空間新型信任體系,達成信任共識機制,正在深度重構內容生態。利用區塊鏈技術可以實現數字內容的自由生產、授權、分發、激勵及交易,使得數字內容變為了可流轉的“數字資產”,讓內容在價值變現、數據交易中得到知識產權保護,使優質內容得到更廣泛的傳播。區塊鏈通過公鑰和私鑰確定用戶身份,採取用戶“一碼登陸”制,形成用戶唯一身份。用戶隻需把私鑰保存好,憑借公鑰則可通行全鏈,在網上的任何行為和看過的內容都會被記錄留存。
(二)“知識引導+數據驅動”增強內容科技智能
建立在“知識驅動+數據驅動”基礎上的人機混合增強的新一代人工智能將得以發展。把大數據變成大知識,讓人工智能代替更多的人腦勞動,這也是未來內容科技發展需要解決的最重要的“塔尖難題”。跨領域、跨媒體的知識圖譜構建技術,能實現跨模態的內容理解力,與深度的聯想、推理、規劃、創作等智能認知技術相結合,達到接近於人腦的多模態感知能力。知識圖譜攻關將引領內容處理能力質的提升。用主流價值導向駕馭算法,實現算法再造,保証算法公平、精准、安全,將使內容科技智能正向發展。
(三)內容科技引領驅動公共服務互聯網化再造
中國正在從消費互聯網向產業互聯網發展。新冠肺炎疫情暴露出,社會公共服務的互聯網化再造才剛剛起步。在信息化浪潮之下,內容科技將支撐信息內容與社會公共服務融通,為公共服務構筑便捷平台,促進各類公共服務提質增效,在智慧黨建、智慧政務、智慧城市、智慧社區、數字鄉村建設中將發揮重要作用。
(四)內容科技促進數字文化消費與貿易
當前,數字文化消費成為網民“雲上生活”的重要組成部分,成為網民文化消費的主要形態。在龐大的國內市場對數字內容產業形成有效支撐的同時,數字內容產業在國際上也不斷拓展。借助內容供給側技術優勢,可以激活數字消費,促進數字文化貿易,構建數字內容產業“雙循環”發展格局,形成產業集聚的外部效應擴散,支撐數字文化產業高質量發展。
(五)內容科技呼喚法治保障、倫理規范和金融支持
內容科技,是以人工智能技術為核心的新的技術體系,而人工智能獲取和處理海量信息數據,不可避免會涉及個人隱私保護等倫理問題。人工智能侵權責任中的因果關系、過錯等要件的判斷日趨復雜,人工智能應用的權利責任歸屬問題也被廣泛關注和討論。內容科技應用需要從法律層面解決數據確權、數據運用等問題,防范數據濫用、隱私泄露等風險,構建能夠讓人們信任的人工智能規則體系,讓內容科技接受價值引導。
內容科技投入巨大,變現周期漫長,在依法合規、風險可控、商業可持續前提下,應鼓勵通過金融手段大力促進內容科技與內容產業、金融資本市場良性互動、有機融合,率先打造我國內容科技創新策源地,形成引領高質量發展的重要動力源。
五 2020年內容科技應用典型案例
(一)新聞媒體應用
1.人民日報創作大腦
2.人民網-中科睿鑒新聞可信度識別支撐系統
3.人民版權平台
4.新華社新媒體中心5G全息異地同屏系列訪談
5.央視頻《疫情24小時》慢直播產品
(二)社會管理與公共服務應用
1.全國一體化在線政務服務平台
2.國家中小學網絡雲平台
3.楓橋式智慧社區平台
4.悉見科技MR數字孿生城市空間信息引擎
5.丁香園•丁香醫生全球新型冠狀病毒肺炎疫情實時動態地圖
(三)行業應用
1.第127屆中國進出口商品交易會“雲”舉辦
2.中國聯通5Gn live超高清慢直播
3.達斯琪數字科技5G全息通話應用
4.鬆鼠 Ai 1對1智能自適應學習系統
5.騰訊會議軟件
分享讓更多人看到
- 評論
- 關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