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网
人民网>>传媒>>人民网研究院

2020内容科技应用典型案例:新华社新媒体中心5G全息异地同屏系列访谈

2021年06月10日16:05 | 来源:人民网研究院
小字号

一、概述

为适应媒体融合向纵深发展的趋势,充分发挥5G等新一轮信息技术革命成果的引领作用,2020年全国两会前夕,新华社新媒体中心首次推出5G全息异地同屏访谈,在业界率先使用5G网络传输+全息成像技术,让异地全国人大代表与记者跨越时空“面对面”讲述履职故事,开创5G时代远程同屏访谈先河,用科技打破疫情阻隔,拓展了5G技术在传媒领域的创新应用,为媒体深度融合提供了应用样板。

二、主要做法

在新冠肺炎疫情暴发背景下,面对面采访成为新闻报道中的难点问题。新华社新媒体中心创新报道形式,在2020年全国两会前夕,精心策划并组织推出5G全息异地同屏系列访谈,邀请来自基层和抗疫一线的全国人大代表程桔、罗阿英、蔡卫平,聚焦乡村振兴、脱贫攻坚、抗击疫情等受众关心的内容,以图文视频结合的形式讲述各自的履职故事。

系列报道在武汉、昆明、广州三地分别搭建摄影棚,在北京的新华社智能化编辑部搭建演播室进行5G全息异地同屏系列访谈节目录制。在录制前,项目组对呈现效果进行了多次测试,打通各种技术堡垒,实现真人等比例大小的“代表”可实时投放至北京演播室,“代表”的语音、表情、动作都可实时呈现,与记者握手、交谈、互动都十分自然。5G网络传输+全息成像技术将北京演播室和武汉、广州、昆明的摄影棚“无缝衔接”,让相隔千里的全国人大代表与记者跨越时空进行“面对面”交流,虚拟与现实融为一体,大大提升了远程新闻采访的真实性、便捷性,降低了采访报道成本,缩短了采访制作周期,5G网络的千兆级大带宽能力保障了远端音视频的“即采即传”。系列访谈内容充实饱满,采访画质高清、对话流畅、互动自然。在带给受众视觉享受与新鲜体验的同时,生动展现全国人大代表肩负使命、牢记重托、尽责履职的鲜明形象,充分体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的制度优势,在守正创新中讲好中国故事。

三、主要成效

5G传输具有超高带宽和毫秒级的低延时特性,全息成像技术则利用干涉和衍射原理,记录并再现物体真实影像,两项技术有机结合打破距离限制,取得异地同屏的报道效果。新华社新媒体中心构建5G全息异地同屏访谈场景,在新闻领域应用5G网络传输+全息成像技术,这正是对“四全媒体”概念的重要实践和创新,突破了信息传播的时空局限、物理局限和媒介局限,成为全程媒体、全息媒体、全员媒体、全效媒体的有益探索实践,让新闻从“可知”迈向“可感”。这也是将5G技术应用到新闻报道,推动智能化编辑部向纵深发展的最新尝试,为新闻传播报道打开了新思路、树立了新标杆。

四、社会评价

5G全息异地同屏访谈系列稿件在新华社客户端浏览量超过800万,全网超过1300家网站、新闻客户端转载,全网浏览量突破1.2亿。在十三届全国人大三次会议第二场“部长通道”采访活动中,工业和信息化部部长苗圩提到了5G目前的三个应用场景,其中之一便是新华社在两会期间推出的5G全息异地同屏系列访谈。他说:“虽然记者跟代表相隔大概1000公里,但好像是在面对面交流。”台湾联合新闻网报道说,今年(2020年)两会议程、记者会均大幅减少,委员与代表们也都不接受采访。为适应这项改变,媒体(新华社)利用5G技术,首度以“云采访”模式联机受访者,让观众感受现场互动的新体验。网友评价:“美国科幻电影里的场景,在中国成为了现实”“5G时代创新应用,全息技术独步天下”。

五、结语

5G全息异地同屏访谈等系列新闻应用创新的成功,展现新华社在5G技术与信息产业、文化产业融合中,已经走在世界前列,向世界展示了中国的科技文化实力。这说明新一代信息技术特别是5G技术在新闻报道领域的全新应用场景,具有广阔开发前景。这些应用创新具有很强的可操作性、可复制性和延伸性,将为其他媒体提供有益借鉴,引领传媒行业创新发展。

(责编:赫英海、唐胜宏)

分享让更多人看到

传媒推荐
  • @媒体人,新闻报道别任性
  • 网站运营者 这些"红线"不能踩!
  • 一图纵览中国网络视听行业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