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智能互联网蓝皮书:我国多地探索建立智能社会治理项目管理流程

人民网北京6月24日电 人民网研究院组织编写的第一本智能互联网蓝皮书《中国移动互联网发展报告(2024)》今日在京正式发布。其中,中国人民大学公共管理学院教授、中国人民大学国家发展与战略研究院研究员马亮撰写的《2023年智能社会治理进展评估》一文,对2023年我国智能社会治理的进展情况进行了综合分析。
文章指出,2023年智能社会治理在疫情防控平稳转段后的社会治理转型、社会工作部设立与社会治理组织变革、市域社会治理现代化以及政务热线与政民互动等方面取得积极进展。2023年智能社会治理实践成效的特征,主要表现为更加注重善用智能科技、更加强调“网格+”与社会治理,以及更加关注如何破除“指尖上的形式主义”三方面。
一是各地区、各部门在社会治理中更加注重善用智能科技,使智能技术充分发挥其应有作用。智能技术的应用前景虽广阔,但也应结合实际应用场景,并在合适的时机加以应用。如果不加选择地推广,就可能带来智能技术的误用、滥用,并使社会治理受到影响。
深圳等不少地区探索建立智能社会治理项目管理流程,加强对各类智能社会治理应用的审查和评估,避免贸然上马带来的负面影响。还有一些地区加强智能社会治理的项目管理,定期对智能社会治理应用进行“体检”,诊断问题并加以优化。这些方面的举措有利于让智能技术应用到最该使用的领域,并得到善用。
二是更加强调“网格+”与社会治理。随着网格化管理的常态化运行,各地都在积极探索“网格+”,将网格与社会治理的各个方面加以结合。一个个网格的空间微小,但是其所承载的功能却日益丰富,实现小网格和大治理的社会治理新格局。与此同时,网格员队伍不断扩容,网格员在智能技术的加持下也更加倾向于人机协同。
三是更加关注如何破除“指尖上的形式主义”。政务移动互联网应用程序(APP)、政务公众账号和工作群组在社会治理中扮演重要角色,成为基层干部内部沟通和对外宣传的重要载体。但是,这些应用也催生了“指尖上的形式主义”,带来沉重的基层负担,使基层干部苦不堪言。
针对如何破除“指尖上的形式主义”,各地也进行了探索与实践。一些地区大力清理各类政务移动互联网应用程序、政务公众账号和工作群组,将其加以归并和整合,实现平台化运行。还有一些地区减少不必要的考核、检查、评比、排名,避免这些移动应用被滥用,产生不必要的负面影响。通过这些努力,“指尖上的形式主义”有所缓解,基层负担也明显减轻。但是,毫无疑问还需继续推进相关工作,实现破除“指尖上的形式主义”常态化。(刘志华)
分享让更多人看到
- 评论
- 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