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网
人民网>>传媒>>人民网研究院>>2024智能互联网蓝皮书发布会

2024智能互联网蓝皮书:过度依赖AI将导致学术研究表面化和质量下降

2024年06月24日13:09 | 来源:人民网研究院
小字号

人民网北京6月24日电 人民网研究院组织编写的第一本智能互联网蓝皮书《中国智能互联网发展报告(2024)》今日在京正式发布。其中,复旦大学新闻学院副研究员、硕士生导师翁之颢等撰写的《2023年人工智能语境下的学术生产与出版研究》一文指出,过度依赖AI进行学术生产可能会减弱研究人员的批判性思维和独立分析能力,忽视深入挖掘和验证数据的重要性,从而导致学术研究的表面化和质量下降。

文章认为,随着拥有巨量数据、更强算力和更科学训练模型的ChatGPT加入内容生产领域,人工智能可以不再是辅助工具,而是能够自主地进行文本生产,也彻底改变了学术生产与出版的底层逻辑。但与此同时,大模型训练集的黑箱导致学术研究的透明度受到影响,人工智能创造的虚假内容与不存在的参考文献也混杂在看似合理的知识假象当中,难以被察觉。人工智能技术的“双刃剑”效应由此显现,版权、可信度与质量等问题让部分科研机构与出版商对人工智能辅助学术生产产生警惕。

文章提出,对学术生产与出版而言,从研究者到期刊编辑,从学术出版商到国家政策层面都亟需在协同当中形成技术的认知与使用规范,让技术真正服务于产业,为我国的科研工作与传播提供助推力。

第一,研究者本身应当养成正当使用智能技术参与学术生产的伦理与素养,确保在科研活动中遵守伦理标准。研究者不仅要能够有效利用AI工具加速科研进程,更要具备批判性思维,能够识别和纠正AI应用中可能出现的误差和偏差,确保研究结果的准确性和可靠性。

第二,虽然人工智能可以提高效率,处理语法错误、排版格式等技术性工作,但编辑对内容的理解、价值判断和文化敏感性等方面的贡献不可替代。编辑应当利用人工智能提高工作效率,同时保持人类编辑不可替代的创造性思维和深度理解,确保学术出版物不仅在形式上完善,更在内容上丰富且具有启发性。

第三,作为出版产业的重要主体,学术出版商对于人工智能使用范围的规定直接影响着整个出版链上人工智能技术的使用情况。2023年9月,中国科学技术信息研究所联合施普林格·自然、约翰威立国际出版集团发布《学术出版中AIGC使用边界指南》,其中详细阐释了在各流程环节当中人工智能使用的指导规范与限制。与此同时,诸如知网、万方等国内重要出版商也不断尝试着自身人工智能技术的发展,试图通过AI系统完善智能选题、智能写作、智能查重等功能机制。

此外,国家宏观政策的调控始终是产业发展必不可缺的力量。我国在人工智能技术的发展以及在学术领域的规范使用上,逐渐出台相关的政策以实现人工智能产业的良性发展。在国家、编辑、出版社等多元主体的磋商与共同努力下,人机协作的全球新景观势必成为知识范式转变以及科学进程当中的重要助力。(王京)

(责编:王京、刘志华)

分享让更多人看到

传媒推荐
  • @媒体人,新闻报道别任性
  • 网站运营者 这些"红线"不能踩!
  • 一图纵览中国网络视听行业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