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台論策:增量市場機遇巨大 智能體育產品亟待升級換擋

近日,人民網研究院召開“智能體育裝備與設施發展趨勢”研討會,圍繞我國智慧體育裝備與設施的發展現狀、應用場景、面臨的風險與問題以及如何更好發展等話題展開討論。
智能體育設施面臨“一老一小”等增量市場機遇
當前,大數據、人工智能、5G等新一代信息技術與體育產業加速融合,智能體育應運而生。傳統的體育運動模式加速轉變,體育運動裝備、設施以及各類軟硬件平台迎來新一輪發展機遇。運動手環等智能體育產品逐步普及應用,體育場館等體育設施快速智能化升級,線上運動健身等新業態不斷涌現,應用場景持續擴展。
與會專家一致認為,體育裝備與設施的智能化是社會發展的必然趨勢,未來市場發展前景廣闊。近年來,國家相繼出台有關政策。《“十四五”體育發展規劃》明確指出,支持大數據、區塊鏈、物聯網、雲計算、人工智能等新技術在體育領域的創新運用,打造智能運動健身場景,加快相關產品開發。同時,鼓勵體育器材企業研發家庭化、智能化運動裝備器材。《國務院辦公廳關於進一步釋放消費潛力促進消費持續恢復的意見》提出,要“培育壯大智能體育消費新業態”“引導體育場館等改善設施和服務條件”。數據顯示,我國體育產業建設規模有望在2025年達到5萬億元,體育消費市場將迎廣闊發展藍海。
地方政府積極支持智能體育發展。北京中田體育發展有限公司副總裁王鐵軍表示,一些地方政府高度重視並積極促進智慧體育產業的發展,如廣東體博會專門打造智能體育專區,聚焦科技賦能體育制造﹔江蘇省劃撥1億元作為體育產業發展專項資金,用來構建覆蓋全省的智能體育服務網絡和平台﹔上海也在今年9月份的2022世界人工智能大會專門設立了智慧體育高峰論壇。
山東省德州市樂陵市政協副主席解國勇表示,為了扶持引導體育產業健康快速發展,樂陵市在做好產業規劃、實施發展激勵、打造產業平台方面持續發力,謀劃了佔地3885畝的泰山體育(國際)產業園,圍繞體育與健康領域人工智能、大數據、芯片、新材料等核心技術,打造產業結構齊全、產業鏈完整的高端體育產業制造業基地。目前入園項目包括年產2000萬平的人造草坪、年產12萬輛的碳纖維自行車和年產200萬套的健身智能包項目等。
廣大鄉村和“一老一小”是巨大增量市場。人民網黨委委員、監事會主席、研究院院長唐維紅表示,在推動鄉村全面振興的背景下,農村是智能體育設備面臨的一個巨大的增量市場。“十四五”發展規劃提出,“十四五”期間我國人均體育場地的面積會達到2.6平方米。而根據2020年全國體育場地統計數據和第七次全國人口普查公報數據推算,鄉村人均體育場地面積僅1.15平方米,這一數據同“十四五”時期的任務目標還有不少差距。可見在鄉村振興過程中,體育場地設施建設的市場空間巨大,應重點關注智能體育場館、智慧體育公園相關建設,為群眾提供服務便利、運行高效、保障有力的體育設施。
同時,唐維紅提醒,智能體育裝備設施的發展還應該特別關注並積極布局針對“一老一小”人群的服務。當前我國老齡化日益加速,老年人日益龐大的運動和健身需求,對智能體育裝備行業提出了很多新要求。能夠生產適老運動健康相關產品,更好地回應老年健身體育運動訴求的企業,將會迎來重大發展機遇。而在青少年兒童方面,隨著“雙減”政策和體教融合的不斷推進,融合“體育+科技+教育+互聯網”的智慧體育為體教融合帶來了新思路和新探索,也為青少年體育事業高質量發展提供了全新的解決方案。在政策利好與市場需求的推動下,智能體育裝備設施行業也將迎來增量發展的巨大機遇。
新華社北京分社編委、高級記者汪涌表示,今年年初北京冬奧會的成功舉辦,給智能體育裝備設施的升級換擋注入了強大動力。當前無論是一線城市還是二線城市、三線城市,智能體育裝備都逐漸成為一種剛需,一種時尚的、健康的生活方式的剛需。
世界休閑體育協會輪值主席、首都體育學院教授李相如認為,未來智慧體育用品會向便攜式、小型化的方向進一步發展,進一步體現應用性、實用性和引領性,帶動相關產業發展。
從健身房到戶外,智能體育設施應用場景持續拓展
專家指出,智能體育設施在競技體育和大眾健身方面均有豐富的應用落地場景,未來仍有待持續拓展。泰山體育產業集團有限公司總裁卞笑男表示,依托新興技術,針對不同年齡段、不同需求、不同運動場地,目前市面上的智慧體育產品有氣膜場館、智慧健身步道、智能體測小屋、智慧大屏、智慧步道、智能路徑器材等。除了器材、場地之外,還有與之配套的智慧化管理方案和維護措施,如智慧化識別系統、保險服務系統、運動損傷診斷系統、自助求助醫療系統等,為不同人群更好更科學地參與體育鍛煉提供服務和求助渠道。
可用於賽前備戰、運動員選拔和訓練等競技體育場景。王鐵軍介紹,智能體育裝備可以通過三個維度助力競技體育和專業運動。第一,收集運動員重要信息和訓練反饋。在賽前備戰比賽過程中,一方面通過智能儀器等採集對手信息,捕捉重點運動員的動作圖像,為競技比賽提供有針對性的准備措施。另一方面通過可穿戴運動設備,深度採集團隊運動員的訓練數據,包括速度、幅度、角度、力量、心率、運動習慣、運動軌跡等多維信息,並進行對比分析和可視化處理。最后運動員及其訓練團隊據此制定訓練計劃,以達到更好的訓練效果。第二,可用於運動員的評估選拔。傳統情況下,運動員的選拔更多是看某個時段的成績是否達到標准,但實際上運動員在不同階段的表現可能不一樣。借助智能裝備對運動員的多項數據進行採集和全面評估,不會因暫時的成績影響而埋沒天才運動員。第三,提前干預,預防運動損傷。通過智能穿戴運動設備和動作捕捉技術採集的運動數據,可以精確測量到每一個動作的角度、高度、幅度,如果超出正常范圍,就會據此提示訓練團隊運動損傷發生的可能性並提前進行干預。如此,運動員身體損傷的發生率就會明顯下降。
普及全民健身,幫助慢病患者參與體育鍛煉。多位與會嘉賓表示,智能穿戴等裝備設施可進一步推廣到大眾健身領域,對大眾健身的發展發揮重要作用。一方面,智能體育裝備有利於吸引更多人參與健身運動﹔另一方面,智能體育裝備也幫助人們不斷提高科學健身的意識,為運動更加便利、更加科學保駕護航。
王鐵軍表示,智能體育裝備未來將從早期的健身房應用更多走向戶外健身運動。除了健康人群,大量有慢性病的亞健康人群,也可以通過智能體育產品更好參與健身運動。他舉例指出,國外著名的職業足球俱樂部皇家馬德裡中,有一些患糖尿病的職業運動員,球隊平時利用動態血糖監測產品,及時預警這些患病球員的血糖變化,從而進行相關的能量補充、干預治療等措施,最終妥善解決了疾病和職業比賽之間的矛盾。這對於普通的慢性病人開展體育鍛煉有著非常實際的意義。
李相如提示,隨著老年人和青少年群體參與健身的比重越來越大,智能體育場地設施裝備的建設和運營還需要考慮運動期間可能出現的身體受傷等應急問題,增加緊急救援救護功能、提供緊急呼叫服務十分必要。
科學監測學生身體素質和運動狀態。與會嘉賓認為,在“雙減”和體教融合政策背景下,體育教育越來越重要。智能體育設備器材及指導課程的推廣應用,可幫助學校開展體育教學,從體能、速度、韌性、力量等方面對學生的身體素質和運動狀態進行智能科學監測,提供體質健康測評報告,糾正不良運動習慣,提升訓練效果。人民日報體育部記者范佳元表示,隨著體育在中考的權重日益增加,青少年體育培訓和考試的需求也開始放量增長,用於模擬考試測評等服務體育中考的智能體育設備應運而生並受到追捧。
公共信息服務平台開發需真正“懂業務”
專家提示,一些地方在發展數字體育過程中提出了很多口號和概念,但缺少實際的應用和落地,沒有真正實現智能體育落地場景的實體化。也有一些地方初步落地了相關項目,但仍有不少難題有待解決。
針對數字體育公共信息服務平台建設問題,專家表示,目前不少地方仍面臨業務打不通、數據碎片化、缺少落地場景等問題。華羽體育科技(上海)有限公司董事長李新表示,目前一些數字體育公共服務平台項目仍處在一個以信息展示、資訊發布為主的初級階段。由於相關技術開發人員不夠“懂業務”,對於體育場景和業務邏輯鑽研得不夠透徹,再加上產品缺少及時反饋和優化改進,導致后台業務打不通,碎片化的數據無法真正發揮作用,更談不上平台的整體統籌和統一管理。
南京運享通信息科技有限公司副總經理楊立清以鎮江的“體育大市口”平台建設運營為例表示,數字體育不是一個單純的技術概念,而是需要提供“技術+內容供給+持續服務”,在此基礎上不斷摸索、不斷優化運營思路。
智能體育產品要直面技術倫理問題
多位參會嘉賓認為,科技是一把雙刃劍,一方面是推動經濟社會發展的利器,另一方面也可能成為風險的源頭,智能體育發展過程中必須秉持科技向善的理念。
重視智能平台設備運營過程中的弄虛作假、隱私泄露等不良現象苗頭。唐維紅表示,最近國內某知名智能運動健身APP上出現了部分用戶為獲得跑步獎牌而假跑、代跑的現象,甚至產生了從用戶到中介再到跑單員一整條完整的灰色產業鏈。此外,智能體育產品和平台在對健康指數、個人生活偏好、行為習慣、行動軌跡等數據進行收集統計的過程中,也暴露出智能運動設備隱私信息集中、技術防護不足、易被攻擊破解等問題,數據安全、個人隱私泄露的風險不容忽視。因此,需要前瞻研判新興科技發展帶來的規則沖突、社會風險以及倫理挑戰,完善相關法律法規、倫理審查規則和監管框架,塑造科技向善的價值理念,讓科技創新成果惠及更多人群。
防止技術的不當應用危害運動公平。中奧路跑公司高級副總經理李騰認為,科技發展在一定程度上保障了賽事公平性,比如在足球運動、網球運動中引入鷹眼技術,在體操比賽中引入人工智能技術輔助體操裁判打分等。但智能體育在創造公平的同時,對體育比賽的公平性和透明度也帶來一定挑戰,體育賽事的管理面臨著新的沖擊。例如2019年,長跑名將基普喬格穿著耐克的碳板跑鞋“破2”(指跑完馬拉鬆比賽用時少於2小時)成功后,多位馬拉鬆頂級選手聯名向國際田聯和運動誠信組織投訴,稱這樣的競速跑鞋讓馬拉鬆失去了公平競爭的環境。世界田聯經過多方商議和研究之后,最終針對跑鞋厚度制定“新規”。李騰建議,相關行業主管部門應對不同類別體育比賽進行精細化管理,根據賽事規模、級別制定相應的裝備設施標准,以有效維護體育競賽環境的公平性,促進更多新型特色體育項目的創新。
數字體育要避免“為智能化而智能化”
李相如提示,在推進體育場地設施數字化和智慧化改造過程中,要注意把控節奏,逐步推進數字化和智慧化,一步一個腳印往前走。不要為了智能化而智能化,為了數字化而數字化,避免出現過度智慧化和數字化。
與會代表建議,地方政府加大對智能體育重點行業、重要產業的扶持力度,以及對重點園區、重點企業的走訪力度,掌握企業經營現狀和政策需求,促進智能體育裝備和設施更好發展。對於企業來說,要接地氣、沉下心、練苦功,真正為體育健身提供高質量產品和高效能服務。從主流媒體的角度,人民日報體育部主任武衛政建議,主流媒體要積極推動凝聚社會共識,加強智慧體育、全民健身、健康中國等政策解讀,營造全社會關心關注智慧體育發展的良好氛圍,同時積極搭建交流平台,促進行業健康發展。
相關閱讀:金台論策:提升戰略價值認知 推動數字體育規模化發展
分享讓更多人看到
推薦閱讀
相關新聞
- 評論
- 關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