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網
人民網>>傳媒>>人民網研究院>>金台論策

金台論策:提升戰略價值認知  推動數字體育規模化發展

劉珊、廖燦亮
2022年09月30日10:28 | 來源:人民網研究院
小字號

數字體育是體育與數字技術融合發展的新業態,是數字經濟發展在體育領域的重要表現,對於全面落實數字經濟發展戰略、健康中國戰略和全民健身國家戰略具有重要意義。人民網研究院近日召開“數字體育發展趨勢”研討會,圍繞我國數字體育的市場現狀、未來發展方向以及如何與智慧城市建設一體聯動等話題展開討論。

數字體育新場景、新業態、新技術不斷涌現

當前,隨著人工智能、大數據、區塊鏈等數字技術的發展,數字體育呈現出蓬勃發展的態勢。從打造全民健身服務“一張網”,到體育場館等設施的數字化升級改造,再到在線健身、虛擬運動等新業態的涌現,數字體育正在多個層面全面發展推進。

數字體育上升至國家戰略層面。與會專家表示,近年來相關的國家政策文件陸續出台,支持力度越來越大,為發展數字體育提供了制度支撐。國務院印發的《全民健身計劃(2021—2025年)》提出,要推進體育產業數字化轉型,鼓勵體育企業“上雲用數賦智”,推動數據賦能全產業鏈協同轉型,提供全民健身智慧化服務,支持開展智能健身、雲賽事、虛擬運動等新興運動。《“十四五”體育發展規劃》首次針對體育信息化建設進行了部署,明確了加快數字化發展、建設數字體育的創新發展思路。今年7月7日,體育總局辦公廳《關於體育助力穩經濟促消費 激活力的工作方案》再次提到,加快體育與5G、大數據、人工智能等新技術的融合,大力發展數字體育。

國家體育總局體育信息中心信息規劃和標准部部長陽琳赟介紹稱,繼體育總局發布《“十四五”體育發展規劃》后,各地根據自身發展情況陸續出台了地方的“十四五”體育發展規劃,其中均包含體育信息化或數字體育的規劃建設內容。

華南師范大學教授譚建湘表示,當前體育產業在國民經濟中的地位和作用顯著提升。《“十四五”體育發展規劃》表明,我國體育產業總規模到2025年要達到5萬億元,增加值佔國內生產總值比重達到2%。未來數字體育產業會實現更高水平的突破,和整個國民經濟及社會發展產生越來越密切的聯系。

新場景、新業態、新技術不斷涌現,數字體育面臨發展新機遇。人民網黨委委員、監事會主席、人民網研究院院長唐維紅認為,當前,體育不斷向鄉村旅游、電子競技、娛樂、消費等場景拓展,“體教融合”、“體旅融合”、“體衛融合”、“體旅康養融合”等蔚然成勢,跨場景應用成為數字體育發展的重要方向。與此同時,5G、大數據、虛擬現實、增強現實等新技術與體育進一步深度融合,數字化運營、在線健身、雲賽事、虛擬運動、體育直播、電子競技等新業態不斷涌現,體育智能制造、智能可穿戴設備、“互聯網+體育”等新產品逐漸落地,數字體育面臨發展新機遇。

咪咕文化科技有限公司行業數字化方案總經理孫翔雲提到,從數字體育產業發展業態來看,不僅涉及奧運會、世界杯等大型體育競技賽事,同時也包括基於生活方式和全民健身理念的面向大眾的數字體育內容。以5G為代表的新技術給數字體育帶來了全新的生產力,目前5G網絡已廣泛應用於體育服務場景,呈現出線上化、智能化、社交化、沉浸化和數據化的特點。

例如,北京冬奧會期間,依托超高清視頻、雲游戲、視頻彩鈴、雲VR等,“5G+全體育”助力體育賽事實現全場景傳播,給觀眾打造沉浸式的智慧觀賽體驗﹔又如,通過數字化孿生技術,滑雪運動員谷愛凌的數智分身MEET GU走進演播室,完成滑雪賽事解說、播報及場景電商的虛擬互動,實現與用戶的隔空互動,帶來實時互動體驗。

未來,元宇宙也能夠為體育賽事和體育消費提供支撐和服務。孫翔雲介紹,基於元宇宙以及虛擬現實技術,能夠進一步將線下的比賽移植到線上,既實現了比賽場景的創新與融合,還可以通過吸引消費者購買運動周邊產品等體育營銷打通線上和線下,打造出一系列新的消費場景和消費模式,促進體育服務消費提質擴容。

北京凱利時科技有限公司董事長、CEO劉建宏表示,在智能技術和服務系統的加持下,各類體育賽事直播及視頻編輯的智能化成為可能。一台筆記本電腦承載起過去一輛轉播車和電視台導播間的功能,一鍵啟動直轉播系統,就可以實現體育賽事的直轉播操作,大大降低了賽事轉播的門檻,也實現了體育賽事傳播的輕量化升級。智能化的音視頻剪輯服務能夠非常高效精准地為每個運動員提供個人比賽的精彩畫面剪輯,這在傳統技術背景下是無法想象的。

數字體育有待基礎夯實、模式創新與規模化發展

數字體育配套基礎設施薄弱,尚處於起步階段。多位嘉賓表示,數字體育場館建設、公共信息服務平台搭建等數字體育的配套設施尚未跟上,場景的標准化和信息化也還有很大的提升空間。

譚建湘認為,數字技術在當前體育系統中的應用還沒有達到一定規模,體育領域的數字技術發展水平還不高,特別是發展數字體育的基礎還比較薄弱。以體育場館為例,目前全國大大小小幾百萬場館裡,多數是鋼筋水泥的靜態裝備設施,很少有智能化的動態設備,無法廣泛服務大眾需要。

北京冬奧組委技術部部長喻紅結合冬奧會技術創新等案例表示,從辦賽角度,目前很多數據可以從場館運行信息中自動獲取,但獲取數據后還需要有應用和分析。這需要首先從組織一屆賽事的需求角度,提出想解決什麼問題,然后再建立模型獲取相應的數據來解決它。目前在這些模型的建立方面還是比較欠缺的,研究得還不夠。

雪族科技CEO、極酷運動創始人侯麗瓊也表示,目前數字技術在體育領域落地仍存在一定困難,場館的標准化、場景的信息化、物聯網聯通等還有很大的提升空間。

場景與商業模式創新仍需長期過程。與會專家結合虛擬運動發展進行探討。侯麗瓊認為,從用戶需求來看,虛擬運動市場潛力無限,目前市場對虛擬場景、元宇宙等虛擬現實的認知有了進一步提升,不過虛擬運動的發展仍要經過幾個階段。一是技術上的進步與成熟,包括物聯網、虛擬現實、增強現實、元宇宙等。二是明確運動賽道與場景著力點,創新商業模式。

清華大學五道口金融學院體育金融研究中心總監王浩羽認為,虛擬運動目前還是一種比較低頻的娛樂休閑活動,疫情一定程度上推進了其發展。即使疫情結束后,線上競技的模式也是常態,但它隻會作為真實比賽的補充,無法與真實的比賽形成替代關系。因為虛擬運動相對於線下來說,體驗會打折扣。當前虛擬運動有兩個方面問題需要解決:一是技術仍需提升,虛擬的體驗感較差﹔二是設備成本仍然較高。

數字體育行業基礎仍需夯實。王浩羽認為,職業體育創新生態亟待重建。近年來隨著體育產業投資熱度冷卻,再加上疫情的影響,職業體育生態遭到破壞,無法依靠賽事組建穩定的資金鏈,整個市場還需要一定時間培育,數字技術創新的空間也受到影響。

數字濫用等威脅影響市場規模擴展。譚建湘表示,隨著用戶對個人隱私保護和產權保護越來越重視,部分數據泄露問題會影響數字技術應用的效果以及數字經濟規模的擴大。因此仍需完善法律保障,綜合考慮信息保護與技術應用的平衡。

提升數字體育戰略價值認知 加強標准體系建設

對於未來數字體育的發展方向,與會專家一致認為,應從政府端、供給端、消費端等多方著手,明確數字體育發展的戰略意義,加大政策扶持力度,提升數字技術應用水平,助力數字體育高質量發展。

提升全行業對數字體育戰略價值的認知。陽琳赟提到,認知比具體實施更重要,要認識到數字體育不是一個簡單的技術應用,也不是一個建模的特定場景,而是體育強國建設的戰略目標,是一個覆蓋體育發展全領域、全場景、全流程的再造與創新,是推動體育事業高質量發展的核心引擎。隻有在提高認識的基礎上,才能推動認知的落地,並在實踐中進一步強化認知和新的實踐。

積極服務群眾體育發展新要求。陽琳赟提到,全民健身與全民健康的深度融合,群眾體育與社會建設的統籌推進,是全面建設體育強國新階段、群眾體育發展的新要求。建立社區體育活動管理服務系統、全國社區運動會服務系統等,為百姓提供便利高效的國民體質監測,為青少年提供體育培訓等服務內容,同時普及科學健身的知識和健身方法,增強智能體育等多元化的休閑體驗,應該成為未來數字體育發展的重點方向之一。同時,競技體育的高質量發展也一直是體育強國的關鍵指標,應以信息化、數字化、智能化技術驅動競技體育發展,推動競技體育的數字變革,打造一批“訓、科、教、醫、服”智能化集成一體的科學訓練基地,同時要利用跨學科、跨地域、跨行業、跨部門的科研資源,建設一批智能備戰創新實驗室,加快智能化體育裝備、訓練器材、體育裝芯片等研發來支撐科學選材、訓練、競賽、管理等體育全過程數字化升級。

提升數字化治理水平,加強標准建設。譚建湘表示,體育產業、競技體育、全民健身等領域都涉及政府管理。引入新數字技術,可以有效提高政府對體育運動的管理水平,加速體育領域數字技術、數字經濟的快速發展。

陽琳赟認為,數字體育發展應該以數字化建設提升體育治理水平。一是提升體育政務網站、政務新媒體的建設與運營能力,實現體育治理與移動互聯網深度融合﹔二是完善體育服務平台建設,集約整合體育服務資源,促進一體化建設﹔三是依托互聯網+體育監管系統,及早發現和防范苗頭性問題和跨行業跨區域風險﹔四是構建數字體育智庫,匯聚相關院校、科研機構、資深專家的各種資源,為體育治理提供決策咨詢。

此外,數字體育領域缺少基礎性、通用性的標准體系,也缺少前瞻性、引領性的指南標准。針對此類情況,專家建議應加大對標准體系的研究,明確底層設計的需求,出台諸如體育場館智慧化標准體系建設指南、體育賽事信息化標准體系建設指南等,從而為數字體育發展奠定堅實的基礎。

創新數字體育消費模式,引導技術服務用戶。孫翔雲認為,數字化、元宇宙這些概念與技術雖然熱門,但技術應當永遠為場景、為需求服務,用戶需求始終是技術落地的抓手。對於用戶來說,重要的是如何滿足對觀賽的需求、如何將線上與線下的場景相連接,打通線上與線下融合的道路。應當基於現有的算力網絡以及大數據、人工智能等技術,打造新的生產消費模式,提升互動體育的服務質量,推動數字體育消費。

譚建湘建議,發展數字體育是要滿足消費者日益增長的體育需求,體育消費包括體育用品消費、體育參與消費和體育觀賞消費三類消費,需要企業、經營商、服務商、媒體等從供給端發力,並引入其他社會資源,不斷開發各種產品,提升場景的體驗性,滿足消費者的需要。

加強數字體育與智慧城市建設聯動。多位專家肯定了數字體育與智慧城市建設的互補作用。王浩羽認為,數字體育應與智慧城市聯動起來。城市基礎設施包含步道、健身路徑、體育公園、健身房、社區運動場館、辦大賽的大型場館等。數字體育中的一些概念本身就是智慧城市的一部分,例如智慧健身路徑、智慧公園、智慧場館等。反過來,城市的交通道路、水系以及其他非體育的、綠化的公園,也大多是市民健身活動的場地。所以兩方聯動的思路在於,一方面體育設施為市民和游客提供智慧服務,另一方面城市設施和運營系統也為體育活動提供便利和支持。

喻紅也認為,城市交通能夠為賽事提供服務,但交通體系如何和城市的服務體系結合,還需進一步研究。

促進行業多主體協作,暢通交流渠道。與會專家認為,發展數字體育,需要政府、市場、社會多元的主體共建、共治、共享,要建立暢通的溝通聯絡渠道。

王浩羽提到,當前一些國家會給體育賽事配套體育科技或數字體育交流會,討論技術與體育的融合發展。國內也可以借鑒這種方式,在賽事之后,聯合賽事主辦方、地方政府、主流媒體以及研究人員舉辦小型論壇,基於具體項目與賽事,探討數字化升級的可能性和機會。 

 

相關閱讀:金台論策:增量市場機遇巨大 智能體育產品亟待升級換擋

(責編:王媛媛、劉志華)

分享讓更多人看到

傳媒推薦
  • @媒體人,新聞報道別任性
  • 網站運營者 這些"紅線"不能踩!
  • 一圖縱覽中國網絡視聽行業
返回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