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台论策:增量市场机遇巨大 智能体育产品亟待升级换挡
近日,人民网研究院召开“智能体育装备与设施发展趋势”研讨会,围绕我国智慧体育装备与设施的发展现状、应用场景、面临的风险与问题以及如何更好发展等话题展开讨论。
智能体育设施面临“一老一小”等增量市场机遇
当前,大数据、人工智能、5G等新一代信息技术与体育产业加速融合,智能体育应运而生。传统的体育运动模式加速转变,体育运动装备、设施以及各类软硬件平台迎来新一轮发展机遇。运动手环等智能体育产品逐步普及应用,体育场馆等体育设施快速智能化升级,线上运动健身等新业态不断涌现,应用场景持续扩展。
与会专家一致认为,体育装备与设施的智能化是社会发展的必然趋势,未来市场发展前景广阔。近年来,国家相继出台有关政策。《“十四五”体育发展规划》明确指出,支持大数据、区块链、物联网、云计算、人工智能等新技术在体育领域的创新运用,打造智能运动健身场景,加快相关产品开发。同时,鼓励体育器材企业研发家庭化、智能化运动装备器材。《国务院办公厅关于进一步释放消费潜力促进消费持续恢复的意见》提出,要“培育壮大智能体育消费新业态”“引导体育场馆等改善设施和服务条件”。数据显示,我国体育产业建设规模有望在2025年达到5万亿元,体育消费市场将迎广阔发展蓝海。
地方政府积极支持智能体育发展。北京中田体育发展有限公司副总裁王铁军表示,一些地方政府高度重视并积极促进智慧体育产业的发展,如广东体博会专门打造智能体育专区,聚焦科技赋能体育制造;江苏省划拨1亿元作为体育产业发展专项资金,用来构建覆盖全省的智能体育服务网络和平台;上海也在今年9月份的2022世界人工智能大会专门设立了智慧体育高峰论坛。
山东省德州市乐陵市政协副主席解国勇表示,为了扶持引导体育产业健康快速发展,乐陵市在做好产业规划、实施发展激励、打造产业平台方面持续发力,谋划了占地3885亩的泰山体育(国际)产业园,围绕体育与健康领域人工智能、大数据、芯片、新材料等核心技术,打造产业结构齐全、产业链完整的高端体育产业制造业基地。目前入园项目包括年产2000万平的人造草坪、年产12万辆的碳纤维自行车和年产200万套的健身智能包项目等。
广大乡村和“一老一小”是巨大增量市场。人民网党委委员、监事会主席、研究院院长唐维红表示,在推动乡村全面振兴的背景下,农村是智能体育设备面临的一个巨大的增量市场。“十四五”发展规划提出,“十四五”期间我国人均体育场地的面积会达到2.6平方米。而根据2020年全国体育场地统计数据和第七次全国人口普查公报数据推算,乡村人均体育场地面积仅1.15平方米,这一数据同“十四五”时期的任务目标还有不少差距。可见在乡村振兴过程中,体育场地设施建设的市场空间巨大,应重点关注智能体育场馆、智慧体育公园相关建设,为群众提供服务便利、运行高效、保障有力的体育设施。
同时,唐维红提醒,智能体育装备设施的发展还应该特别关注并积极布局针对“一老一小”人群的服务。当前我国老龄化日益加速,老年人日益庞大的运动和健身需求,对智能体育装备行业提出了很多新要求。能够生产适老运动健康相关产品,更好地回应老年健身体育运动诉求的企业,将会迎来重大发展机遇。而在青少年儿童方面,随着“双减”政策和体教融合的不断推进,融合“体育+科技+教育+互联网”的智慧体育为体教融合带来了新思路和新探索,也为青少年体育事业高质量发展提供了全新的解决方案。在政策利好与市场需求的推动下,智能体育装备设施行业也将迎来增量发展的巨大机遇。
新华社北京分社编委、高级记者汪涌表示,今年年初北京冬奥会的成功举办,给智能体育装备设施的升级换挡注入了强大动力。当前无论是一线城市还是二线城市、三线城市,智能体育装备都逐渐成为一种刚需,一种时尚的、健康的生活方式的刚需。
世界休闲体育协会轮值主席、首都体育学院教授李相如认为,未来智慧体育用品会向便携式、小型化的方向进一步发展,进一步体现应用性、实用性和引领性,带动相关产业发展。
从健身房到户外,智能体育设施应用场景持续拓展
专家指出,智能体育设施在竞技体育和大众健身方面均有丰富的应用落地场景,未来仍有待持续拓展。泰山体育产业集团有限公司总裁卞笑男表示,依托新兴技术,针对不同年龄段、不同需求、不同运动场地,目前市面上的智慧体育产品有气膜场馆、智慧健身步道、智能体测小屋、智慧大屏、智慧步道、智能路径器材等。除了器材、场地之外,还有与之配套的智慧化管理方案和维护措施,如智慧化识别系统、保险服务系统、运动损伤诊断系统、自助求助医疗系统等,为不同人群更好更科学地参与体育锻炼提供服务和求助渠道。
可用于赛前备战、运动员选拔和训练等竞技体育场景。王铁军介绍,智能体育装备可以通过三个维度助力竞技体育和专业运动。第一,收集运动员重要信息和训练反馈。在赛前备战比赛过程中,一方面通过智能仪器等采集对手信息,捕捉重点运动员的动作图像,为竞技比赛提供有针对性的准备措施。另一方面通过可穿戴运动设备,深度采集团队运动员的训练数据,包括速度、幅度、角度、力量、心率、运动习惯、运动轨迹等多维信息,并进行对比分析和可视化处理。最后运动员及其训练团队据此制定训练计划,以达到更好的训练效果。第二,可用于运动员的评估选拔。传统情况下,运动员的选拔更多是看某个时段的成绩是否达到标准,但实际上运动员在不同阶段的表现可能不一样。借助智能装备对运动员的多项数据进行采集和全面评估,不会因暂时的成绩影响而埋没天才运动员。第三,提前干预,预防运动损伤。通过智能穿戴运动设备和动作捕捉技术采集的运动数据,可以精确测量到每一个动作的角度、高度、幅度,如果超出正常范围,就会据此提示训练团队运动损伤发生的可能性并提前进行干预。如此,运动员身体损伤的发生率就会明显下降。
普及全民健身,帮助慢病患者参与体育锻炼。多位与会嘉宾表示,智能穿戴等装备设施可进一步推广到大众健身领域,对大众健身的发展发挥重要作用。一方面,智能体育装备有利于吸引更多人参与健身运动;另一方面,智能体育装备也帮助人们不断提高科学健身的意识,为运动更加便利、更加科学保驾护航。
王铁军表示,智能体育装备未来将从早期的健身房应用更多走向户外健身运动。除了健康人群,大量有慢性病的亚健康人群,也可以通过智能体育产品更好参与健身运动。他举例指出,国外著名的职业足球俱乐部皇家马德里中,有一些患糖尿病的职业运动员,球队平时利用动态血糖监测产品,及时预警这些患病球员的血糖变化,从而进行相关的能量补充、干预治疗等措施,最终妥善解决了疾病和职业比赛之间的矛盾。这对于普通的慢性病人开展体育锻炼有着非常实际的意义。
李相如提示,随着老年人和青少年群体参与健身的比重越来越大,智能体育场地设施装备的建设和运营还需要考虑运动期间可能出现的身体受伤等应急问题,增加紧急救援救护功能、提供紧急呼叫服务十分必要。
科学监测学生身体素质和运动状态。与会嘉宾认为,在“双减”和体教融合政策背景下,体育教育越来越重要。智能体育设备器材及指导课程的推广应用,可帮助学校开展体育教学,从体能、速度、韧性、力量等方面对学生的身体素质和运动状态进行智能科学监测,提供体质健康测评报告,纠正不良运动习惯,提升训练效果。人民日报体育部记者范佳元表示,随着体育在中考的权重日益增加,青少年体育培训和考试的需求也开始放量增长,用于模拟考试测评等服务体育中考的智能体育设备应运而生并受到追捧。
公共信息服务平台开发需真正“懂业务”
专家提示,一些地方在发展数字体育过程中提出了很多口号和概念,但缺少实际的应用和落地,没有真正实现智能体育落地场景的实体化。也有一些地方初步落地了相关项目,但仍有不少难题有待解决。
针对数字体育公共信息服务平台建设问题,专家表示,目前不少地方仍面临业务打不通、数据碎片化、缺少落地场景等问题。华羽体育科技(上海)有限公司董事长李新表示,目前一些数字体育公共服务平台项目仍处在一个以信息展示、资讯发布为主的初级阶段。由于相关技术开发人员不够“懂业务”,对于体育场景和业务逻辑钻研得不够透彻,再加上产品缺少及时反馈和优化改进,导致后台业务打不通,碎片化的数据无法真正发挥作用,更谈不上平台的整体统筹和统一管理。
南京运享通信息科技有限公司副总经理杨立清以镇江的“体育大市口”平台建设运营为例表示,数字体育不是一个单纯的技术概念,而是需要提供“技术+内容供给+持续服务”,在此基础上不断摸索、不断优化运营思路。
智能体育产品要直面技术伦理问题
多位参会嘉宾认为,科技是一把双刃剑,一方面是推动经济社会发展的利器,另一方面也可能成为风险的源头,智能体育发展过程中必须秉持科技向善的理念。
重视智能平台设备运营过程中的弄虚作假、隐私泄露等不良现象苗头。唐维红表示,最近国内某知名智能运动健身APP上出现了部分用户为获得跑步奖牌而假跑、代跑的现象,甚至产生了从用户到中介再到跑单员一整条完整的灰色产业链。此外,智能体育产品和平台在对健康指数、个人生活偏好、行为习惯、行动轨迹等数据进行收集统计的过程中,也暴露出智能运动设备隐私信息集中、技术防护不足、易被攻击破解等问题,数据安全、个人隐私泄露的风险不容忽视。因此,需要前瞻研判新兴科技发展带来的规则冲突、社会风险以及伦理挑战,完善相关法律法规、伦理审查规则和监管框架,塑造科技向善的价值理念,让科技创新成果惠及更多人群。
防止技术的不当应用危害运动公平。中奥路跑公司高级副总经理李腾认为,科技发展在一定程度上保障了赛事公平性,比如在足球运动、网球运动中引入鹰眼技术,在体操比赛中引入人工智能技术辅助体操裁判打分等。但智能体育在创造公平的同时,对体育比赛的公平性和透明度也带来一定挑战,体育赛事的管理面临着新的冲击。例如2019年,长跑名将基普乔格穿着耐克的碳板跑鞋“破2”(指跑完马拉松比赛用时少于2小时)成功后,多位马拉松顶级选手联名向国际田联和运动诚信组织投诉,称这样的竞速跑鞋让马拉松失去了公平竞争的环境。世界田联经过多方商议和研究之后,最终针对跑鞋厚度制定“新规”。李腾建议,相关行业主管部门应对不同类别体育比赛进行精细化管理,根据赛事规模、级别制定相应的装备设施标准,以有效维护体育竞赛环境的公平性,促进更多新型特色体育项目的创新。
数字体育要避免“为智能化而智能化”
李相如提示,在推进体育场地设施数字化和智慧化改造过程中,要注意把控节奏,逐步推进数字化和智慧化,一步一个脚印往前走。不要为了智能化而智能化,为了数字化而数字化,避免出现过度智慧化和数字化。
与会代表建议,地方政府加大对智能体育重点行业、重要产业的扶持力度,以及对重点园区、重点企业的走访力度,掌握企业经营现状和政策需求,促进智能体育装备和设施更好发展。对于企业来说,要接地气、沉下心、练苦功,真正为体育健身提供高质量产品和高效能服务。从主流媒体的角度,人民日报体育部主任武卫政建议,主流媒体要积极推动凝聚社会共识,加强智慧体育、全民健身、健康中国等政策解读,营造全社会关心关注智慧体育发展的良好氛围,同时积极搭建交流平台,促进行业健康发展。
相关阅读:金台论策:提升战略价值认知 推动数字体育规模化发展
分享让更多人看到
推荐阅读
相关新闻
- 评论
- 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