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台论策:专精特新企业发展面临五大挑战,专家建议以“陪伴机制”赋能成长

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提出,“构建促进专精特新中小企业发展壮大机制。”2025年政府工作报告在“培育壮大新兴产业、未来产业”部分提出,“促进专精特新中小企业发展壮大”。
4月25日召开的中共中央政治局会议提出,“着力稳就业、稳企业、稳市场、稳预期”。当前,美国滥施关税等外部风险增加,稳住和促进专精特新企业发展壮大对于贯彻落实“以高质量发展的确定性应对外部环境急剧变化的不确定性”意义重大。
近日,人民网研究院举办“加快培育专精特新企业 发展壮大新兴未来产业”研讨会,会上发布了《市辖区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发展报告》,并邀请相关政府部门、专家学者和企业代表围绕如何更好培育专精特新企业展开研讨。与会嘉宾认为,专精特新企业普遍面临创新资源开放不足、产业生态协同不足、融资难融资贵等挑战,需要进一步完善创新培育机制,给予精准支持。
专精特新企业发展壮大面临五大挑战
截至2024年11月,我国累计培育专精特新中小企业超过14万家、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1.46万家,它们是我国最具活力、潜力和成长性的创新群体之一,在培育壮大新兴产业、未来产业,发展新质生产力过程中具有重要支撑作用。
工信部数据显示,我国超八成“小巨人”企业分布在集成电路、航空航天等战略性新兴产业链上,人工智能、低空经济等未来产业相关领域企业数量近5000家。
当前,各地正通过加快发展专精特新企业来补链强链,但专精特新企业的培育发展还面临诸多阻滞挑战。
一是产业生态协同不足。工信部数据显示,我国超九成“小巨人”企业为国内外知名大企业的配套供应商。与会专家表示,这些企业发展一定程度上面临链主企业压价、“内卷式竞争”、技术重复研发等问题,需要加以引导与规范。
北京专精特新企业商会会员部部长贾永馨表示,一些链主企业“过度压价”,挤压了专精特新中小企业的生存空间。
人民网研究院调研发现,不少地区现有的技术研发中心大多数为企业内部提供指导,缺乏开放性和共享性,企业间的技术交流与合作还相对欠缺。
二是创新资源对民企开放不足,产学研融合不深。一些地区的科研院所、国家实验中心等创新资源对民营企业开放不足,产学研合作程度不深,民营企业实现技术前沿对接较为困难。
北京市专精特新企业、火星人视野科技总经理陈琳珊提到,当前中小企业与大学、研究机构联合创办实验室等项目成本较高,需百万级投入,对于企业来说压力较大。
三是新兴产业存在“达尔文死海”,企业创新周期长风险高,融资贷款难题长期存在。尽管各级相关部门出台了多项金融支持政策,但基于新兴、未来产业属性及专精特新企业特点,相关企业发展过程中的不确定性较高,普遍面临融资难、融资贵的问题。
快思慢想研究院院长田丰表示,在新兴产业、未来产业领域,从技术研发到产品产业化有三个“达尔文死海”(指从理论走向产品市场化过程中的空白地带,犹如鱼虾水草都无法生存的“死海”)需要跨越,一是从实验室研发到产品,二是从产品到小众市场,三是从小众市场到大众市场。跨越三个“达尔文死海”的核心是要解决商业化和应用场景问题,需要相关政策以及市场资金支持。
中国社会科学院社会学所研究员吕鹏表示,新一代电子信息、机器人等新兴、未来产业具有短技术周期属性,技术迭代快,市场风险高,因此相关企业贷款、融资都较难。
四是企业“技术强能力弱”,抗风险能力不足。专精特新企业普遍存在技术强、能力弱的结构性矛盾。不少中小企业在产业链关键环节和领域掌握“独门绝技”,但这类企业的持续创新能力、供应链掌控能力以及抗风险能力等相对较弱。
五是信息不对称等问题导致惠企政策落地效果受限。在政务服务方面,有相关企业反映面临专利审批慢、信息不对称等挑战。
陈琳珊表示,近年来,从国家到地方出台了一系列惠企政策。因相关政策涉及部门多,且缺乏有效宣传,导致信息不对称。一部分中小企业对相关扶持优惠政策看不到、够不着。
南京市江宁区工业和信息化局科长张向东表示,发明专利等知识产权审批与认定周期较长,对于新兴产业、未来产业的企业来说,可能错失市场机遇。
构建“陪伴机制” 赋能企业成长
相关专家建议,通过多维度的机制创新,更好服务专精特新企业发展,赋能企业成长。
在企业培育方面,建立陪伴机制。相关部门需针对企业特点和需求,提高全生命周期支持与服务水平。
苏州工业园区经济发展委员会企业服务处许展齐介绍,苏州工业园区通过打造线上线下服务系统,强化企业服务赋能。线上打造“专精特新登峰系统”,动态监测企业需求,提供个性化服务。线下通过强化国家级和省级公共服务平台建设,强化平台中小企业服务属性。
张向东建议,考虑到专利申请周期,建议对研发型企业建立“十年陪伴机制”,生产型企业建立“五年陪伴机制”。建立健全快速审批通道,缩短发明专利审批授权时间至半年,强化新兴产业、未来产业海外知识产权保护。
在产业链协同方面,建立“创新联合体”“链主认证全链通行”等机制。产业链协同是壮大专精特新企业的关键着力点。贾永馨建议建立三个机制:一是“创新联合体”机制。参考宁波产业集群中数十家企业共享专利,提升研发效率的案例,通过技术入股等方式建立创新联合体,降低企业重复研发成本。二是“链主认证全链通行”机制,链主企业的供应商认证结果跨企业通用,降低重复认证成本。三是“工程师共享”机制。借鉴深圳已有平台聚集数万名工程师提供兼职技术服务的机制,推动工程师流动。
在融资贷款方面,建立“联动式金融”等机制。融资贷款是专精特新企业日常运营的“血液”。北京工业大学经济管理学院教授王宛秋建议,政府部门牵头建立联动式金融机制(指相关部门机构通过投贷联动、财政金融联动、债权股权联动等方式,联合给与企业信贷支持),通过贷款贴息、专属信贷产品、政府性融资担保等方式,引导更多金融资源投入新兴产业、未来产业中的专精特新企业。
在产学研合作方面,建立协同创新机制。张向东建议,各地在筹划布局新兴产业、未来产业时,要统筹布局区域内的高校科研资源、高水平创新载体、高层次人才,夯实产业发展根基。例如,安徽合肥市借助中国科学技术大学和量子国家实验室,围绕量子通信、量子计算、量子精密测量等领域,布局了一批量子企业,实现了量子产业从基础研究、应用研究到市场应用的全链条发展。
在市场培育方面,多举措拓展境内外市场空间。市场是企业生存和发展的关键因素。中国工业互联网研究院智能化研究所所长顾维玺建议,政府可以通过采购新兴服务、新产品,发挥示范引领的作用。通过设立专项补贴,鼓励消费者购买新兴产品,降低市场推广成本,同时加强科普宣传,提高消费者对新兴产业和未来产业的认知度和接受度。
贾永馨建议,参考海尔打造工业互联网,牵头链上企业制定首个工业互联网系统功能架构国际标准的案例,相关部门在政策上支持专精特新企业嵌入全球创新网络,积极参与全球标准制定与市场竞争。
分享让更多人看到
- 评论
- 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