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智能互聯網藍皮書:生成式AI將重構醫療產業鏈


人民網上海7月18日電 人民網研究院組織編寫的智能互聯網藍皮書《中國智能互聯網發展報告(2025)》今日在上海正式發布。其中,中日友好醫院醫改和醫療發展辦公室副主任楊學來、中日友好醫院醫改和醫療發展辦公室副研究員尹琳共同撰寫的《中國智慧醫療領域的新趨勢、新特點、新展望》一文指出,生成式AI作為底層技術引擎,將從數據驅動、價值創造和生態重構三個維度重塑醫療產業鏈,推動醫療服務從“經驗醫學”向“數據智能醫學”躍升。在此過程中,技術創新必須與制度創新同頻共振,在保障醫療安全與倫理底線的前提下,釋放AI的變革性力量,最終實現“以治病為中心”向“以健康為中心”的全民健康服務體系轉型。
文章認為,在技術層面,智慧醫療有以下發展趨勢。
一是多模態大模型底座建設加速。在醫學人工智能應用技術一系列應用指南框架下,生成式AI將形成“基礎大模型-領域專用模型-臨床微調模型”的三級技術架構。基於工信部“人工智能新基建”工程建設的國家級醫療算力中心,將實現萬億級參數的醫學大模型訓練能力,支撐電子病歷、影像組學、基因組學、穿戴設備等跨模態數據的深度融合。
二是以生成式AI推進全鏈條醫療生產力革新。生成式AI將貫穿“預防-診斷-治療-康復”全流程,推動醫療價值創造模式從“人力密集型”轉向“智能驅動型”。臨床決策支持方面,通過多模態數據實時解析,AI系統可同步生成個性化診療路徑建議。在疾病精准預防領域,基於時空大數據的疾病預測模型,可融合氣象數據、環境監測、人群流動等信息,實現傳染病暴發預警進一步提前。在藥物研發方面,虛擬藥物發現平台可模擬10到15量級的分子空間搜索,將臨床前研究周期從5年縮短至18個月﹔生成式AI在抗體設計、藥物重定位等場景的應用也將顯著提升我國創新藥研發成功率。
三是促進人機協同的醫療新范式形成。首先是診療流程再造,AI系統將逐步承擔醫療機構50%以上的病歷結構化、影像初篩、用藥推薦等標准化工作,釋放醫生生產力聚焦復雜病例和人文關懷。其次是推進醫學教育轉型,基於生成式AI構建的“虛擬標准化病人”系統可模擬上萬種臨床場景,實現住院醫師的個性化培訓。此外,科研范式也將迎來突破,自動生成研究假設、設計實驗方案、分析數據結論的AI科研項目評估專家系統可以使單個科研項目的啟動周期縮短70%以上。
四是構建並升級可信AI醫療治理體系。在《數據安全法》《生成式人工智能服務管理暫行辦法》指導下,智慧醫療技術發展將形成“創新-安全-倫理”的動態平衡機制。數據治理體系建設方面,基於區塊鏈和聯邦學習的醫療數據確權平台實現“數據可用不可見”,患者通過數字身份密鑰控制數據流轉路徑。安全性和可靠性評價方面,醫療器械審評中心將加快算法監管,建立“黑盒測試-白盒驗証”雙重評估體系,對AI模型的臨床適用性、公平性進行動態監測,針對模型偏差問題將強制性要求公開訓練數據。倫理框架構建方面,主管部門將在臨終關懷、生殖醫學等敏感領域建立人工復核強制機制,醫療機構倫理委員會也將逐步開展對算法應用的全生命周期審查。(廖燦亮)
分享讓更多人看到
- 評論
- 關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