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台論策:專精特新企業發展面臨五大挑戰,專家建議以“陪伴機制”賦能成長

黨的二十屆三中全會提出,“構建促進專精特新中小企業發展壯大機制。”2025年政府工作報告在“培育壯大新興產業、未來產業”部分提出,“促進專精特新中小企業發展壯大”。
4月25日召開的中共中央政治局會議提出,“著力穩就業、穩企業、穩市場、穩預期”。當前,美國濫施關稅等外部風險增加,穩住和促進專精特新企業發展壯大對於貫徹落實“以高質量發展的確定性應對外部環境急劇變化的不確定性”意義重大。
近日,人民網研究院舉辦“加快培育專精特新企業 發展壯大新興未來產業”研討會,會上發布了《市轄區專精特新“小巨人”企業發展報告》,並邀請相關政府部門、專家學者和企業代表圍繞如何更好培育專精特新企業展開研討。與會嘉賓認為,專精特新企業普遍面臨創新資源開放不足、產業生態協同不足、融資難融資貴等挑戰,需要進一步完善創新培育機制,給予精准支持。
專精特新企業發展壯大面臨五大挑戰
截至2024年11月,我國累計培育專精特新中小企業超過14萬家、專精特新“小巨人”企業1.46萬家,它們是我國最具活力、潛力和成長性的創新群體之一,在培育壯大新興產業、未來產業,發展新質生產力過程中具有重要支撐作用。
工信部數據顯示,我國超八成“小巨人”企業分布在集成電路、航空航天等戰略性新興產業鏈上,人工智能、低空經濟等未來產業相關領域企業數量近5000家。
當前,各地正通過加快發展專精特新企業來補鏈強鏈,但專精特新企業的培育發展還面臨諸多阻滯挑戰。
一是產業生態協同不足。工信部數據顯示,我國超九成“小巨人”企業為國內外知名大企業的配套供應商。與會專家表示,這些企業發展一定程度上面臨鏈主企業壓價、“內卷式競爭”、技術重復研發等問題,需要加以引導與規范。
北京專精特新企業商會會員部部長賈永馨表示,一些鏈主企業“過度壓價”,擠壓了專精特新中小企業的生存空間。
人民網研究院調研發現,不少地區現有的技術研發中心大多數為企業內部提供指導,缺乏開放性和共享性,企業間的技術交流與合作還相對欠缺。
二是創新資源對民企開放不足,產學研融合不深。一些地區的科研院所、國家實驗中心等創新資源對民營企業開放不足,產學研合作程度不深,民營企業實現技術前沿對接較為困難。
北京市專精特新企業、火星人視野科技總經理陳琳珊提到,當前中小企業與大學、研究機構聯合創辦實驗室等項目成本較高,需百萬級投入,對於企業來說壓力較大。
三是新興產業存在“達爾文死海”,企業創新周期長風險高,融資貸款難題長期存在。盡管各級相關部門出台了多項金融支持政策,但基於新興、未來產業屬性及專精特新企業特點,相關企業發展過程中的不確定性較高,普遍面臨融資難、融資貴的問題。
快思慢想研究院院長田豐表示,在新興產業、未來產業領域,從技術研發到產品產業化有三個“達爾文死海”(指從理論走向產品市場化過程中的空白地帶,猶如魚蝦水草都無法生存的“死海”)需要跨越,一是從實驗室研發到產品,二是從產品到小眾市場,三是從小眾市場到大眾市場。跨越三個“達爾文死海”的核心是要解決商業化和應用場景問題,需要相關政策以及市場資金支持。
中國社會科學院社會學所研究員呂鵬表示,新一代電子信息、機器人等新興、未來產業具有短技術周期屬性,技術迭代快,市場風險高,因此相關企業貸款、融資都較難。
四是企業“技術強能力弱”,抗風險能力不足。專精特新企業普遍存在技術強、能力弱的結構性矛盾。不少中小企業在產業鏈關鍵環節和領域掌握“獨門絕技”,但這類企業的持續創新能力、供應鏈掌控能力以及抗風險能力等相對較弱。
五是信息不對稱等問題導致惠企政策落地效果受限。在政務服務方面,有相關企業反映面臨專利審批慢、信息不對稱等挑戰。
陳琳珊表示,近年來,從國家到地方出台了一系列惠企政策。因相關政策涉及部門多,且缺乏有效宣傳,導致信息不對稱。一部分中小企業對相關扶持優惠政策看不到、夠不著。
南京市江寧區工業和信息化局科長張向東表示,發明專利等知識產權審批與認定周期較長,對於新興產業、未來產業的企業來說,可能錯失市場機遇。
構建“陪伴機制” 賦能企業成長
相關專家建議,通過多維度的機制創新,更好服務專精特新企業發展,賦能企業成長。
在企業培育方面,建立陪伴機制。相關部門需針對企業特點和需求,提高全生命周期支持與服務水平。
蘇州工業園區經濟發展委員會企業服務處許展齊介紹,蘇州工業園區通過打造線上線下服務系統,強化企業服務賦能。線上打造“專精特新登峰系統”,動態監測企業需求,提供個性化服務。線下通過強化國家級和省級公共服務平台建設,強化平台中小企業服務屬性。
張向東建議,考慮到專利申請周期,建議對研發型企業建立“十年陪伴機制”,生產型企業建立“五年陪伴機制”。建立健全快速審批通道,縮短發明專利審批授權時間至半年,強化新興產業、未來產業海外知識產權保護。
在產業鏈協同方面,建立“創新聯合體”“鏈主認証全鏈通行”等機制。產業鏈協同是壯大專精特新企業的關鍵著力點。賈永馨建議建立三個機制:一是“創新聯合體”機制。參考寧波產業集群中數十家企業共享專利,提升研發效率的案例,通過技術入股等方式建立創新聯合體,降低企業重復研發成本。二是“鏈主認証全鏈通行”機制,鏈主企業的供應商認証結果跨企業通用,降低重復認証成本。三是“工程師共享”機制。借鑒深圳已有平台聚集數萬名工程師提供兼職技術服務的機制,推動工程師流動。
在融資貸款方面,建立“聯動式金融”等機制。融資貸款是專精特新企業日常運營的“血液”。北京工業大學經濟管理學院教授王宛秋建議,政府部門牽頭建立聯動式金融機制(指相關部門機構通過投貸聯動、財政金融聯動、債權股權聯動等方式,聯合給與企業信貸支持),通過貸款貼息、專屬信貸產品、政府性融資擔保等方式,引導更多金融資源投入新興產業、未來產業中的專精特新企業。
在產學研合作方面,建立協同創新機制。張向東建議,各地在籌劃布局新興產業、未來產業時,要統籌布局區域內的高校科研資源、高水平創新載體、高層次人才,夯實產業發展根基。例如,安徽合肥市借助中國科學技術大學和量子國家實驗室,圍繞量子通信、量子計算、量子精密測量等領域,布局了一批量子企業,實現了量子產業從基礎研究、應用研究到市場應用的全鏈條發展。
在市場培育方面,多舉措拓展境內外市場空間。市場是企業生存和發展的關鍵因素。中國工業互聯網研究院智能化研究所所長顧維璽建議,政府可以通過採購新興服務、新產品,發揮示范引領的作用。通過設立專項補貼,鼓勵消費者購買新興產品,降低市場推廣成本,同時加強科普宣傳,提高消費者對新興產業和未來產業的認知度和接受度。
賈永馨建議,參考海爾打造工業互聯網,牽頭鏈上企業制定首個工業互聯網系統功能架構國際標准的案例,相關部門在政策上支持專精特新企業嵌入全球創新網絡,積極參與全球標准制定與市場競爭。
分享讓更多人看到
- 評論
- 關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