適老化服務系列研討之一
金台論策:居家適老化改造,六個堵點有待疏通

2025年《政府工作報告》在本年度任務中提出,積極應對人口老齡化,完善發展養老事業和養老產業政策機制,大力發展銀發經濟。
近年來,我國適老化改造全面推進,其中居家適老化改造迎來全新發展機遇,多地將適老產品納入消費品以舊換新的補貼范圍。政策支持背景下,各地進行了哪些有效探索?居家適老化改造市場潛力如何?有效推進面臨哪些堵點?如何疏通堵點,有效激發、精准響應居家適老化改造需求?人民網研究院對此展開研究。
政策持續引領,多措並舉提供發展動能
老年人口數量多、老齡化速度快,對我國經濟社會發展影響深遠。據國家統計局數據,2024年末,全國60歲及以上老年人口為31031萬人,佔22.0%,其中65歲及以上老年人口為22023萬人,佔15.6%。預計到2035年,60歲及以上人口將突破4億。
面對人口結構的變化,適老化改造成為重要經濟社會議題。自2016年起,我國在適老化改造領域不斷加強政策引導,通過標准設定、資金支持等方式提供發展動能。
表1.居家適老化改造全國性政策(部分)
整理:人民網研究院
各地政府積極出台財政補貼措施。典型做法包括按服務對象分類,對不同年齡段、不同家庭供養水平(向特困、失能、孤寡老人等傾斜)的老年人提供不同標准的補貼。改造項目包括室內行走便利、如廁洗澡安全、廚房操作方便、配置輔助器具和智能監測設施等。
表2.部分城市補貼政策對比
整理:人民網研究院
北京、上海、浙江等地積極打造居家適老化改造樣板間,集中展示適老用品及其如何融入日常生活場景,方便老年人就近體驗。
2024年4月,北京市提出兩年內在全市上百個街道鄉鎮打造一批高質量適老化改造公共樣板間,以此帶動上萬戶家庭開展高品質居家適老化改造。據北京市甘家口街道辦事處副主任崔瑋介紹,甘家口街道三裡河路9號院住建部社區養老驛站的樣板間,通過與住建部機關服務中心、老干部局、中國建筑設計研究院適老建筑實驗室等單位聯動,按照“適老化、數字化、裝配化、智能化、綠色化”的工作思路,將社區養老驛站與適老化樣板間功能疊加,對驛站的功能布局、設施設備和服務管理進行系統規劃升級,形成了“養老服務+場景展示”的聯動模式。
居家適老化改造市場潛力備受關注
我國“9073”養老模式(居家養老、社區養老和機構養老的人數比例為90︰7︰3)意味著,對於90%左右的老年人,生活質量與居室設施密切相關。適老化改造覆蓋裝修、家電、醫療、智能科技等多個產業,對擴大內需具有重要意義。根據住建部相關數據測算,居家環境適老化改造的市場規模約3萬億元。
2025年全國兩會期間,全國政協委員、廣東省工商聯副主席、佛山市工商聯主席、尚品宅配集團董事長李連柱提交了《挖掘和擴大銀發紅利,擴圍實施消費品以舊換新政策》提案。他表示,通過政策擴圍,將更多適老化產品和服務納入以舊換新政策,可撬動超7萬億市場,每年降低醫療支出超300億元,同時帶動家居、智能科技等產業協同發展。
《2023中國居家養老空間消費趨勢洞察》報告顯示,2020年至2022年淘系居家養老空間市場銷售規模復合增長率近20%,2022年銷售規模超百億元。
隨著老齡化程度的加深,居住形態不斷演進,適老化的內涵也不斷深化。中國人民大學國家發展與戰略研究院高級研究員、老齡產業研究中心主任黃石鬆認為,適老化改造不再局限於單一的空間環境優化,而是轉向功能促進與生活質量提升。在這一過程中,適老化改造不僅是輔助手段,更應成為促進老年人功能維護與康復的重要途徑。
據報道,我國每年有超過4000萬老年人至少發生一次跌倒,其中約一半發生在家中。因此,防滑和輔助性器具成為改造的剛性需求。除了防滑地磚、扶手,具有輔助起坐功能的沙發、馬桶,恆溫且有記憶功能的花洒,都是適老化改造中的明星產品。
此外,隨著老年人需求的多元化,產品設計理念與水平也不斷提升。例如,如何第一時間感知獨居老人在家中跌倒、昏迷等意外,是居家養老服務的必答題。然而常見的安裝攝像頭的做法因為暴露隱私,遭到很多老年人的抵觸。而使用毫米波雷達的傳感器,則能避免隱私泄露問題。
箭牌衛浴事業部總經理賈冬啟介紹了“輕度適老”的理念:產品不僅要注重功能設計,滿足使用需求,還要在顏色和材料上兼顧居室的整體美觀,讓適老化改造更容易被全家接受。畢竟,人們不希望居室環境像醫院的病房。
推進居家適老化改造難在哪?六個堵點有待疏通
當前,我國適老化改造整體處於起步階段,面臨的問題涉及消費觀念、收入水平、通用標准和多元需求等層面,需要准確定位,並加以系統解決。
堵點一:認知度低、消費觀念差異導致家庭參與熱情受限
居家適老化改造是涉及政府、企業、家庭等多個參與主體的系統工程。居家適老化改造推進過程中,居民認知度和接受度低導致的“需求不夠剛性”成為一大阻礙。蘇州科技大學《老有“安”居——以可持續“在地安養”為目標的社區適老化研究》課題組2022年進行的老年人居家適老化改造意向與需求分析顯示,江蘇鎮江有74.63%、泰興有80.61%的老年人表示從未聽說過居家適老化改造﹔鎮江有25.37%、泰興有17.35%的老年人表示聽說過居家適老化改造,但是對於其具體內容並不了解。
老年人的消費觀念也帶來一定挑戰。一方面,許多老年人生活習慣較為節儉,對“花錢買舒適”存在抵觸情緒。另一方面,適老化改造可能包含“需要特殊照顧”的心理暗示,反而容易激起老年人不服老的“斗志”。
分析認為,激發家庭參與適老化改造的自主性和積極性,可從改變老人及子女認知入手。如通過媒體、社區活動等多種渠道,提高家庭對適老化改造重要性的認識﹔通過樣板間展示,直觀感受改造的效果等。
堵點二:消費依賴財政補貼導致企業推進難度較大
消費意願較低導致家庭自主改造的動力不足,成為制約適老化改造的瓶頸。政府補貼雖產生積極影響,但對進一步帶動家庭消費發揮的作用有限,一些家庭過於依賴政府補貼。例如,業界反映,許多適老化改造的客單價卡在政府補貼額度上限(如5000元),事實上沒有有效滿足實際需求。
據《蘇州日報》報道,2016年至2023年初,蘇州市累計完成近20000戶家庭適老化改造,累計成交金額4190萬元,其中各級財政資金投入3376萬元,撬動老年人自費金額721萬元。由此推算,財政投入與家庭自費的比例約為4.7︰1。
家庭參與度低也導致企業面臨市場開發難題。一些企業接到的適老化改造的訂單主要來自政府購買服務項目,利潤有限。北京金隅天壇家具股份有限公司家居技術研究院副院長、樹勝適老工作室創始人張樹勝介紹,從消費群體看,目前主動提出適老化改造需求的家庭與十年前相比雖然有一定的增加,但佔比並不多。分析2023年該公司整裝業務,和適老、局改(局部改造)相關的需求綜合佔比大致佔9%-11%左右。可以看出,由個人需求推動的訂單還有很大增長空間。
同時,整體的改造水平有待優化提升。有企業反映,當前存量房屋的戶型設計、戶內設施和社區配套大多是在年輕型人口年齡結構下形成的,一些房屋結構不標准,牆磚多為空心磚,不符合承重條件,客觀上增加了家庭實施適老化改造的難度。
堵點三:市場呼喚更加權威明晰的改造標准
在適老化改造相關標准方面,國家市場監管總局於2024年下達一批適老化改造國家標准制修訂專項計劃,涉及老年人日常起居、交通出行、養老照護等生活場景。此外,中國老齡產業協會、中國健康管理協會、中國建材市場協會等單位均發布過相關領域的團體標准。中國輕工業聯合會主管的國家標准《適老家具通用技術要求》於2025年3月起實施。
然而,在實踐中仍缺乏全國適用的、涵蓋居家適老化改造中各項設施和施工要求的權威標准。全國人大代表、鬆下家電(中國)有限公司康養事業銷售總監劉廷建議,應加快制定居家適老化改造行業標准,對不同居住場景、具體技術指標、材料性能等作出規定。同時,建立健全監督管理機制,利用數字化手段加強全流程監管,助力構建安全、便利、舒適的居家養老環境。
值得注意的是,不同標准之間可能存在銜接斷檔、各自為政的情況,在標准制定過程中需重點關注協同性和整體性。同時,隨著新產品和服務不斷涌現,需要建立更靈活的動態更新機制,以確保標准的時效性和適用性。
堵點四:部分基礎需求產品可能“不在推薦清單中”
居家適老化改造的需求在城鄉之間、不同收入階層之間存在顯著差異。調研顯示,政府制定的居家適老化改造項目和老年用品配置推薦清單常常缺乏彈性,有時難以匹配地方化需求。中國社會科學院社會學研究所社會工作與福利社會學研究室主任王晶在調研中發現,東北農村很多用室外的旱廁,冬天老年人出門容易滑倒,希望能夠提供室內使用的便攜式馬桶﹔青海等高原低氧地區的老年人則較為需要制氧機。但這些物資並不在全國性的推薦清單中。這就需要在制定相關政策時,充分考慮地域性特點,通過多種方式充分了解老人面臨的最基本、最實際的問題。
又如,智能化適老產品的推廣同樣需要考慮實際需求。有調研顯示,對於中低收入階層,一些智能化產品並不實用。還有一些老年人對智能設備存在抵觸情緒,擔心輻射、費電等問題,導致政府補貼的智能化產品長期關機,成為擺設。
分析認為,老年人的居住需求受到其身體健康狀況、生活習慣及心理狀態的多重影響,不同個體之間差異顯著。一些老年人需要社交型功能以減少孤獨感,而另一些老年人更強調居家環境的隱私和安靜。因此,企業要挖掘到老年人真正的需求,綜合評估制定解決方案。
業內人士建議,居室適老化改造評估應從老人的體能、體征、行為能力,到空間環境和空間設計等方面進行科學嚴謹的組合評估,制定一對一的解決方案。為提升評估的科學性、規范性,建議相關部門組織開展專業的評估師培訓和認証。當前由企業人員自行組織的評估往往效果不佳。
此外,業內人士建議大力發展適老化產品租賃市場。金萌泰醫院管理集團有限公司養老部經理張霞表示,老年人對護理床等產品的需求可能是短期的(如術后康復或臨終關懷),使用后家屬可能因情感因素不願保留。租賃是解決這一問題的有效方式。租賃后的護理床可進行消毒、修整並再次使用,實現資源的高效利用,同時減少家庭的心理負擔和閑置物品的浪費。
堵點五:政策可及性有待提升,補貼申請流程有待簡化
針對相關補貼政策的宣傳解讀仍需加強。為了打通政策落地的“最后一公裡”,應讓更多家庭了解補貼項目、申請方式和改造益處﹔讓配備了適老化設施的社區養老服務中心和樣板間,成為體驗場、試用場、科普場﹔邀請參與過適老化改造的家庭分享經驗和體會,發揮示范效應。
劉廷建議,借助大數據實現“政策找人”,讓相關政策精准觸達目標群體。改造完成后要及時回訪,提高老年人使用的滿意度。
當前,財政補貼政策根據老年人的年齡、經濟狀況和改造需求制定了不同的補貼比例和上限,辦理流程一般包括申請改造、上傳材料、審核撥付三個主要步驟。具體實操過程中一般需提供購置產品清單、支付憑証和施工合同等材料進行申報。對此,一些聲音呼吁進一步簡化、優化相關補貼申領流程,以減輕老年人負擔。
堵點六:碎片化服務接不住連貫需求,政策制定需考慮“整體場景”
專家提出,適老化改造不能僅停留在家居層面,而需要從衣食住行等方面整體承載起老年人連貫的需求,防止服務碎片化。以就醫為例,從居室到醫院途中任何一個環節的無障礙設施缺失,都可能導致行動不便者面臨難以克服的困難。如老舊小區是否加裝了電梯,折疊輪椅能否順利到達醫院等等。
王晶表示,制度設計要深入老年人的生活環境,理解老年人的真實關切和優先級,適老化改造需要從單一環節向整體性設計轉變,需要相關部門聯動協同。
業內人士呼吁,政府、行業企業及社區等多方共同推動,積極打通上述居家適老化改造中的堵點,通過加強標准引領、提升服務水平、拓展消費認知等多種方式,更好激活適老化改造需求,實現社會效益與經濟效益雙贏。(董晉之)
相關閱讀:
適老化服務系列研討之二:銀發旅游列車發展如何提速?應做好這四道必答題
分享讓更多人看到
- 評論
- 關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