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網研究院發布“小巨人”企業發展報告
北京海澱、深圳南山和寶安區企業數量位列前三

人民網北京3月14日電 今日,“加快培育專精特新企業 發展壯大新興未來產業”研討會在北京人民日報社新媒體大廈舉辦。人民網研究院在會上發布了《市轄區專精特新“小巨人”企業發展報告》(以下簡稱“報告”)。來自中國社會科學院社會學研究所、中國電子信息產業發展研究院中小企業所、中國工業互聯網研究院智能所、北京工業大學經濟管理學院等機構的專家學者代表,蘇州工業園區經濟發展委員會企業服務處、南京市江寧區工業和信息化局的政府代表,以及北京專精特新企業商會及相關企業代表參會研討相關話題。
黨的二十屆三中全會提出,“構建促進專精特新中小企業發展壯大機制。”2025年政府工作報告提出“培育壯大新興產業、未來產業”,“促進專精特新中小企業發展壯大”等。當前,我國有專精特新“小巨人”企業(以下簡稱“小巨人”企業)1.46萬家,相關企業發展情況已成為市轄區經濟發展成效的“重要指標”。
政策積極引領“小巨人”企業發展
各級政府高度重視專精特新“小巨人”企業的培育工作。各地政府部門陸續發布專精特新“小巨人”企業培育計劃,在專精特新企業梯度培育、能級提升、配套強鏈、品牌創優等政策上持續發力,同時普遍明確了培育的目標數量。
報告顯示,廣東、江蘇、上海、浙江、湖南、山東培育專精特新“小巨人”的數量目標都在1000家及以上,其中廣東提出到2027年累計培養2000家專精特新“小巨人”,江蘇提出到2025年培育1500家,上海、浙江、湖南提出到2025年培育1000家,山東明確到2025年培育1000家左右,湖北、安徽、福建、重慶目標為到2025年培育300-500家。
部分地區“小巨人”企業“逆勢增長”
人民網研究院研究員廖燦亮介紹,當前市轄區“小巨人”企業發展呈現五大特點。
數量初具規模,不少市轄區逐年增多。雖然最新的第六批公示“小巨人”企業數量相較於第五批下降了17.95%,但一些市轄區獲認定企業數量“逆勢”逐年變多,迎來發展熱潮。
行業分布集中,是市轄區短板產業補鏈和新興產業建鏈的關鍵主體。不少市轄區通過引培“小巨人”企業,加快布局人工智能、具身智能、生物制造、量子科技、具身智能、6G等新興產業、未來產業集群。
發展勢頭迅猛,海澱、南山、寶安數量位列前三。公開資料顯示,截至目前,北京海澱區在市轄區中培育的專精特新“小巨人”企業數量最多,達404家,深圳南山區以310家緊隨其后,深圳寶安區以277家位列第三。
區域集聚明顯,多個市轄區在全市“一枝獨秀”。“小巨人”企業在各城市中的發展較為集中,某一個市轄區的相關企業數量佔比達全市三、四成的情況較為常見。
創新驅動較強,是市轄區發展新質生產力的重要抓手。數據顯示,2024年“小巨人”企業平均研發投入佔營業收入比重達7%,平均授權發明專利22項,同比2023年增長三成。
“小巨人”企業創新動能有待進一步提升
報告指出,當前市轄區“小巨人”企業發展主要面臨企業培育方向偏離國家重點產業,一些企業自主創新能力、供應鏈掌控能力、抗風險能力等相對較弱,產業集群融合不夠深入等挑戰。個別專精特新企業在地區內產業鏈供應鏈關聯性不強,存在同質化競爭、“集而不群”等現象,無法進一步形成規模效應、集聚效應、協同效應。
多維度推動“小巨人”企業發展壯大
針對“小巨人”企業的發展壯大,報告建議各地進一步強化精准培育能力,通過聚焦國家產業發展方向,因地制宜、因企施策,持續壯大“小巨人”企業。
報告認為,“小巨人”企業實現良性發展的關鍵在於持續創新。建議對“小巨人”企業打造新動能、攻堅新技術、開發新產品、強化產業鏈配套能力等方面進一步給予“強支持”。包括積極探索推動“小巨人”企業研發的新產品、新技術成果在政府支持項目中先行應用和推廣,有序開放低空經濟、未來網絡、人工智能、智能物聯網等場景應用,多舉措推動產業鏈上下游對接與協作配套,進一步拓寬“小巨人”企業境內外市場空間,增強抵御風險的能力。
報告建議,各地應進一步探索構建更加多元的“小巨人”企業服務體系,鼓勵“小巨人”企業與媒體、高校、研究機構合作在政策解讀、品牌宣傳、資源鏈接、教育實踐、人才培養、技術研發、成果轉化等方面合作。
此報告是人民網研究院歷時數月的研究成果,在依托數據總結梳理當前發展格局的同時,調研相關政府部門和企業,總結發展經驗,並針對發展中的挑戰提出建議。作為中央重點新聞網站,人民網充分發揮央媒作用,為專精特新企業發展壯大營造良好輿論氛圍,同時加強行業研究,為培育壯大新興、未來產業提供更多智力支持。
與會專家圍繞專精特新企業發展現狀及面臨的挑戰,提出建立聯動式金融機制、搭建創新聯合體、建立十年期陪伴企業成長機制、加大政策宣傳解讀等針對性建議,為促進專精特新中小企業發展壯大建言獻策。
相關鏈接:報告全文
分享讓更多人看到
熱門排行
- 評論
- 關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