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台論策:加大正向激勵 促進老齡人力資源開發
——“挖掘長壽紅利 應對老齡化挑戰”系列研討之二
近日,人民網研究院召開“挖掘長壽紅利 應對老齡化挑戰”系列研討會,圍繞我國“長壽紅利”主要表現、挖掘“長壽紅利”面臨的瓶頸與問題、進一步挖掘“長壽紅利”的建議等話題展開討論。來自相關主管部門、協會、智庫機構、高校和相關企業的代表參加研討。
老齡人力資源的合理開發是挖掘“長壽紅利”的關鍵議題,與會專家圍繞老年人繼續就業的制度瓶頸、破解相關部門和企業的隱形年齡歧視問題、搭建針對老年人的教育和培訓體系等話題展開討論。與會專家強調,探討老齡人群繼續就業問題的前提是相關老年人群有就業意願和勞動能力。
一、開發老齡人力資源對國家發展與老年健康具有重要意義
我國“十四五”規劃和2035年遠景目標綱要提出,將“逐步延遲法定退休年齡,促進人力資源充分利用”。11月24日發布的《中共中央 國務院關於加強新時代老齡工作的意見》指出,鼓勵老年人繼續發揮作用。把老有所為同老有所養結合起來,完善就業、志願服務、社區治理等政策措施,充分發揮低齡老年人作用。
與會專家認為,挖掘“長壽紅利”的一大重點在於開發老齡人力資源,開發老齡人力資源對國家發展和老年健康都具有重要意義。據官方數據顯示,我國60歲及以上人口有2.6億人,60-69歲的低齡老年人口佔55.83%,這些龐大數量的低齡老年人大多具有知識、經驗、技能的優勢,身體健康狀況較好,發揮余熱的潛力較大。
首都經濟貿易大學勞動經濟學院教授童玉芬援引研究數據表示,老齡人力資源開發有助於實現健康老齡化。一方面,依然在工作的老年人身心健康要比退休的或者沒有工作的老年人要好。另一方面,老年人就業有利於緩解老年人支出壓力,減少或者杜絕老年貧困。童玉芬提到,老齡人力資源開發的成本比較低,從社會角度來說,這有利於更多資金用於經濟發展和創新,創造更多的就業崗位和機會,擴大勞動力需求。此外,當前就業市場上也廣泛存在老年人就業的需求。
中國人民大學勞動人事學院教授趙忠提到,合理開發利用老齡人力資源,一定程度可以緩解社會養老負擔過重的問題。另外,一些老年人通過繼續工作增加收入,可以促進社會消費,發展“銀發經濟”。
中國人事科學研究院就業創業研究室主任龐詩預測,“十四五”期間,老年人平均受教育年限將達到7.5年。很多低齡老年人口具備重返勞動力市場的條件。老齡人力資源開發可以有效緩解我國勞動力短缺矛盾。
與會專家表示,隨著我國老齡化程度加深,老年人口增加,下一步要重點關注沒有專業技能的老年人。中國老齡協會信息中心總工程師李強認為,當前,國家對有專業技能的老年人,如退休醫生、會計、律師、教師等的人力資源開發較好。教育文化水平較低、主要從事體力勞動的老年人再就業問題,下一步需要重點關注。
中國老齡科學研究中心老齡社會與文化研究所所長李晶提到,2003年,全國老齡工作委員會辦公室通過試點在全國倡導並組織開展“老年知識分子援助西部大開發行動”(“銀齡行動”)。參加人員主要是70歲以下、身體健康、願意為西部做貢獻的離退休老醫生、老教師、老科技工作者和老文藝工作者等老年知識分子。該行動取得了積極成效。李晶認為,當前對於老年人力資源的開發多以有專業技能的老年人為主,普通老年人的人力資源開發有待加強。
二、開發老齡人力資源對年輕人就業影響有限
一些觀點認為,開發老齡人力資源會給年輕人就業帶來一定擠出效應。對此,龐詩援引對歐美國家退休政策研究的成果表示,從短期來看,有一部分崗位會對年輕人就業產生一定的擠出效應,但影響有限。因為老年人與年輕人在教育水平、知識結構、技能技術等方面差異大,在就業領域呈現出不同的就業結構分布。老年人更集中於傳統行業,年輕人更青睞以互聯網為代表的新興行業和新興服務行業。從長期來看,延遲退休會產生收入效應。當延遲退休產生的收入效應大於它的擠出效應時,反而可能對年輕人就業產生正向影響。龐詩認為,隨著我國經濟高質量發展,新技術、新業態、新模式引領下的就業崗位會大量涌現,為年輕人帶來廣闊的就業空間。
童玉芬援引相關研究表示,老年人再就業短時間內對年輕人就業會產生一定的影響,但長期會產生一定的吸納效應。此外對不同就業人群的影響也需分類分析。提高法定退休年齡,對特定群體可能導致因勞動力供給增加而產生就業壓力, 但是增加的供給規模不是很大且比較穩定。
三、當前制約老齡人力資源開發的瓶頸因素
專家表示,與有就業意願的老年人數量相比,我國老年人就業率偏低。2015年60歲以上老年人在業率為26.83%,65歲以上老年人在業率為18.13%。因此,從經濟社會發展水平與社會保障建設階段的適配性來說,中國老年人在業率是偏低的,與中國目前所處的經濟社會發展階段並不相適應。童玉芬認為,當前開發老齡人力資源,要重點滿足有就業能力、有就業意願的老年人就業需求,創造一個有利於老年人就業的良好環境。
(一)認知誤區與年齡歧視問題
與會專家認為,當前社會對老年人就業存在一些認知誤區。如認為老年人的勞動生產率低於年輕人,導致一些行業和企業存在潛在的就業年齡歧視現象。此外,當前我國許多行業就業年齡限制較嚴格,制約了老齡人力資源的進一步開發。
(二)政策與法律保障問題
相關專家認為,當前大環境對開發老年人力資源仍“不夠友好”。宏觀上相關政策對開發老年人力資源的正向激勵不足,對老年人就業權益保護不夠。
李晶提出,當前對老年人就業保障政策還不完善。老年人再就業和用人單位之間構成的是一種勞務關系,而非勞動關系。進入勞動力市場的老年人在獲得勞動報酬、工傷賠償等方面缺乏政策支持和保護。
北京律維銀齡研究與服務中心主任林鴻雨提到,當前各地區專門為老年人提供法律援助的部門和經費都較少,我國在退休人員再就業的勞動關系方面尚存在法律空白。
(三)就業市場問題
相關專家認為,老年人獲取信息、新知識的渠道有限,無法了解當前勞動力市場針對性的招聘信息。北京鮮花港投資發展中心總經理劉海鵬提到,由於老年就業市場還不完善,許多老年人都缺乏就業渠道。老年人再就業主要通過熟人或者民間中介介紹,無法通過互聯網等渠道獲取就業資訊。
(四)技能培訓問題
相關專家表示,當前老年人教育以健康和娛樂項目為主,而對老年人的專業教育和技能培訓的關注度較少,主要是缺乏企業崗位技能點對點的教育和培訓活動。
龐詩提出,疫情之后,線上辦公等新業態提供了較多就業崗位。但許多老年人由於“數字鴻溝”問題,無法從事這類工作。
(五)就業質量問題
童玉芬表示,當前老年人就業總體上層次低、質量差,主要集中在農林牧漁、制造業、建筑業、批發和零售業、居民服務業和其他服務業等行業。隨著城鎮化進程的加速推進,大批青年勞動力進城務工,老年人成為農村剩余勞動力的主體,該問題值得重視。
四、開發老齡人力資源的相關建議
2021年5月31日召開的中共中央政治局會議強調,要貫徹落實積極應對人口老齡化國家戰略,加快建立健全相關政策體系和制度框架。要穩妥實施漸進式延遲法定退休年齡,積極推進職工基本養老保險全國統籌,完善多層次養老保障體系。
(一)在全社會營造老齡人力資源價值觀念
與會專家普遍認為,開發老齡人力資源,需要全社會共同努力,改變對老年人的傳統看法,形成包容友好的就業氛圍,切實為老年人力資源開發提供相應的支持,真正實現老有所用、老有所為。與會專家提到,年齡歧視已成為我國就業中最普遍的一種歧視現象,應通過立法等方法消除對老年人就業的年齡歧視。
(二)進一步制定老年人就業支持政策
龐詩建議,要把“老年人”作為政策制定的原點,把老齡人力資源開發納入到各級人才隊伍建設的總體規劃中去。李晶建議,通過修改現行的合同法等法律法規,明確老年人再就業時要與用人單位簽訂勞動合同,並在工傷保險、職業病防治、最低工資保障等方面給予老年人保障。
中國社會科學院社會發展戰略研究院研究員田豐表示,開發老齡人力資源要分層施策。對知識分子和農民工,對以賺錢為目的和對非賺錢為目的崗位開發,在政策上要有不同的路徑。當前,對老年人進入不以賺工資為目的的崗位(如社區志願者)的開發,路徑不是很充足,建議加大政策支持力度。
劉海鵬提到,企業招聘老年人員工時,存在對員工健康等問題的擔憂,應通過一定的制度設計提高保障。建議通過給予稅收優惠或補貼的激勵政策鼓勵企業在招聘中接受老年人。
(三)擴大老年教育資源供給
11月24日發布的《中共中央 國務院關於加強新時代老齡工作的意見》指出,擴大老年教育資源供給。將老年教育納入終身教育體系,教育部門牽頭研究制定老年教育發展政策舉措,採取促進有條件的學校開展老年教育、支持社會力量舉辦老年大學(學校)等辦法,推動擴大老年教育資源供給。
與會專家建議在老年教育中增加“后職業教育”內容,以滿足老年人再就業的需求。童玉芬提出,政府要在老年教育和培訓上提供政策支持,為老年人進入社區老年大學、甚至普通高等院校繼續接受教育提供便利,不僅在經濟上給予補貼,還要在專業課程的安排、教學模式、教學效果等方面做出具體的規定和要求。
(四)建立老年人力資源庫和信息服務平台
與會專家建議,建立老年人才庫,搭建老年人信息服務平台,為有勞動意願的老年人提供政策咨詢、職業介紹、職業技能培訓和創新創業等指導服務。
李強介紹,中國老齡協會正在搭建全國性的“一網一庫一平台”,完善老齡人口就業信息資源。“一網”是中國老年人才網,“一庫”是全國老年人才庫,“一平台”是老年人力資源服務平台。建議每個地、市都建立一個“老年人力資源的服務平台”,為屬地的老年人靈活就業提供服務。
劉海鵬建議,可搭建老年人社區人才服務中心,對有繼續就業意願的老人進行登記,解決就業市場信息不對稱問題。
相關報道:
金台論策:刷新“人口紅利”內涵 培育積極老齡觀 ——“挖掘長壽紅利 應對老齡化挑戰”系列研討之一
金台論策:加強政策支持 統籌推動老齡產業發展 ——“挖掘長壽紅利 應對老齡化挑戰”系列研討之三
分享讓更多人看到
推薦閱讀
相關新聞
- 評論
- 關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