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台论策:刷新“人口红利”内涵 培育积极老龄观
——“挖掘长寿红利 应对老龄化挑战”系列研讨之一
近日,人民网研究院召开“挖掘长寿红利 应对老龄化挑战”系列研讨会,围绕我国“长寿红利”主要表现、挖掘“长寿红利”面临的瓶颈与问题、进一步挖掘“长寿红利”的建议等话题展开讨论。来自相关主管部门、协会、智库机构、高校和相关企业的代表参加研讨。
一、研讨挖掘“长寿红利”意义重大
第七次全国人口普查数据显示,我国60岁及以上人口为2.64亿,占总人口比重为18.70%,相比2010年第六次普查上升5.44个百分点。65岁及以上老年人口达到1.91亿,占总人口的13.5%。
从统计数据看,人口老龄化将是我国今后一段时期的基本国情。党中央、国务院高度重视,在养老、医疗、社会保障等领域出台了一系列政策法规。2019年,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国家积极应对人口老龄化中长期规划》。党的十九届五中全会将积极应对人口老龄化确定为国家战略。《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和2035年远景目标纲要》提出推动实现适度生育水平、健全婴幼儿发展政策、完善养老服务体系等举措,积极应对人口老龄化。近日,《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加强新时代老龄工作的意见》印发。文件从八个部分对未来一段时期内我国推进老龄工作作出全面部署。相关方针政策法规体现了党中央、国务院对当前人口老龄化的形势及老龄工作的高度重视,凸显了积极应对人口老龄化的高度战略自觉和战略主动。
人民网党委委员、监事会主席、研究院院长唐维红在研讨会发言中指出,人口老龄化给我国经济社会发展带来挑战的同时,也蕴藏着巨大的“长寿红利”。“长寿红利”的合理挖掘,有利于增加劳动力供给,助力扩大内需,将为我国经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提供新的动能。努力挖掘“长寿红利”,对于贯彻落实党中央战略部署、积极应对人口老龄化具有重大意义。这也是人民网研究院举办此次系列研讨会的初衷。
与会专家一致认为,进一步挖掘“长寿红利”、积极应对人口老龄化值得深入探讨。
中国老龄协会信息中心总工程师李强表示,2021年是我国老龄工作发展具有里程碑意义的一年。5月31日,中共中央政治局召开会议,听取“十四五”时期积极应对人口老龄化重大政策举措汇报,审议《关于优化生育政策促进人口长期均衡发展的决定》。10月,在中国传统节日重阳节来临之际,习近平总书记对老龄工作作出重要指示。10月14日,全国老龄工作会议在北京召开,李克强总理作出重要批示。11月,《中共中央 国务院关于加强新时代老龄工作的意见》印发。此次研讨会召开恰逢其时,对贯彻落实党中央精神具有重要意义。
南开大学经济学院人口与发展研究所教授、博士生导师原新表示,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的“两个十五年”时期(党的十九大确定,从2021年到2050年的30年将分为“两个十五年”安排),少子化、长寿化、老龄化“三化并存”是人口基本国情,人口与发展的主要矛盾已经从人口数量增长过快转变为人口结构老龄化加速,对经济社会发展的挑战加剧,但是机会犹存。关键是创新思维,认识新机会、发掘新机遇。针对长寿化与老龄化的新趋势,需要重点关注老年人力资源开发,提高老年人社会参与,挖掘“长寿红利”。
中国人民大学劳动人事学院教授赵忠认为,当前我国人口老龄化面临许多挑战。一是速度快。我国最近十年时间65岁以上人口的比例超过了1953到2010年50多年的时间。二是区域不平衡。农村地区和中西部内陆地区由于人口流动原因,老龄化程度更高,社会保障和养老服务更缺乏,需要国家统筹规划。赵忠表示,过去舆论主要关注老龄人口对经济社会发展带来的负担和挑战,但从另一角度看,还可以挖掘“长寿红利”带来的机遇。
与会专家表示,挖掘“长寿红利”标志着应对人口老龄化观念的变化,包括顶层设计、政策倾向、制度安排等转变。
北京大学劳动法与社会保障法研究所副所长金锦萍表示,“长寿红利”刷新了“人口红利”的内涵,是“积极老龄化”观念的体现。即便人口的年龄结构发生变化,老龄社会到来,但是老年人不仅不是社会的负担,而且将带来“人口红利”,意味着以单一年龄标准粗放判断是否存在“人口红利”的标准以及相关政策法规都需要修正。
二、“长寿红利”的基本前提和重要作用
与会专家认为,老年群体的预期寿命、受教育程度、技能水平及生活水平的提高,是研讨老龄化社会“长寿红利”的基本前提。
(一)预期寿命延长
与会专家表示,我国人均预期寿命达77.3岁,比2015年提高0.96岁,主要健康指标总体上居于中高收入国家前列(国家卫健委2019年数据)。江南大学社会学系副教授彭青云援引数据表示,预计在2035-2040年,我国平均预期寿命将达到80岁,2045-2050年将达到82岁(World Population Prospects 2019数据)。
(二)低龄老龄人口数量庞大
中国老龄科学研究中心老龄社会与文化研究所所长李晶表示,从第七次人口普查的数据来看,我国60-69岁低龄老年人口占到总老年人口一半以上,近1.5亿的老年人是低龄的,蕴藏着巨大的老年“人口红利”。
原新表示,当前我国“人口红利”并未消失,而且将迎来第二次“人口红利”。第一次“人口红利”指国家劳动力数量占优势,为经济社会的发展提供有利的人口条件。第二次人口红利是人口老龄化带来的潜在人力资源。如果退休年龄延长到65岁,将逐渐释放至少1个亿劳动力人口,同时减少等量的老年人口,到2050年,15-64岁劳动力人口会增加到8亿人以上,规模依然庞大。
(三)教育水平与专业技能水平显著提高
原新表示,当前60-69岁的老年只有11%是受过高中以上教育,但24%的40-49岁中年人受过高中教育,57%的20-29岁年轻人受过高中以上教育(数据来源:2015年1%人口抽样调查)。“今天的老人”和“明天的老人”,受教育状况不可同日而语。
彭青云援引数据表示,当前,19%的中国老年人具有一定的专业技能和管理经验,他们更可能成为这个社会的“长寿红利”。
与会专家认为,合理挖掘“长寿红利”对我国经济社会发展具有重要作用。卫健委老龄司综合处处长张晓斌表示,随着我国预期寿命不断延长,挖掘“长寿红利”对经济社会发展至少有两大重要作用。一是人力资源的开发。人力资源是经济增长的引擎。我国拥有2.64亿数量的老年人口,许多老年人在去世之前各项生活自理能力都是基本完好并保持稳定。二是“银发经济”的发展。随着老年人口的增多和社会生活水平的提高,老年人在衣食住行等物质需求与精神文化消费将不断增强,将在国内形成庞大的市场消费群体。
彭青云认为,挖掘“长寿红利”除了能得到老年参与经济社会发展的收益外,还包括健康的收益。即通过生物医疗技术以及社会组织的运营促进老年人保持健康,提高老年创造社会资源的能力,减轻老龄化带来的医疗、养老等负担,创造经济收益。
三、挖掘“长寿红利”面临的瓶颈
(一)健康状况有待提升
国家老年医学中心主任、中华医学会老年医学分会主任委员王建业援引官方数据表示,“十三五”期间我国居民人均预期寿命达77.3岁,但人均健康预期寿命只有68.7岁(截至2018年底),中老年人健康状况不容乐观,制约了“长寿红利”的进一步挖掘。
王建业提到,当前我国老年人健康宣教传播手段较少,老年病的预防体系不完善,老年人不健康生活方式仍普遍存在。老年人超重率达41.6%(中国数据研究中心绿瘦国民体重管理研究院 2016年数据),患有一种以上慢性病的老年人比例高达75%,失能和部分失能老年人超过4000万人(卫健委 2018年数据)。
彭青云表示,目前我国城市低龄老年人口健康预期寿命占比只有80%(数据来源:吴炳义等.中国老年人口健康预期寿命的社会分层分析[J]),20%左右的城市低龄老年人“带病生存”,需要社会照顾。
(二)劳动参与率有待提升
开发老年人力资源不仅需要企业愿意雇佣年长的员工,还需要年长的员工愿意从事现有的工作。彭青云援引“CLASS2018”数据表示,中国老年人口劳动参与率较低,男性不到28%,女性不到22%,值得关注。
金锦萍认为,我国退休与养老金制度设计、老龄人口的技能无法适应市场需求、老年人的健康管理、基本劳动保障和劳动者保护措施不充分等因素共同制约了老龄人口劳动参与率。
(三)技能和教育水平有待提高
与会专家认为,当前我国教育水平较低、专业技能较为缺乏的老年人数量较多,挖掘“长寿红利”也应重点关注这部分人群。
李强认为,在老龄人力资源开发方面,一些教育水平较高的老年人口,如退休的医生、会计、律师、教师等都还在继续工作,但更多数量的文化水平较低、主要从事体力劳动的老年人退休之后如何参与社会再就业,下一步需要重点关注。
(四)商品服务供给有待提升
金锦萍认为,当前我国老年产业结构有待调整,老年商品和服务供给有待提升。传统的老年产业能满足老年人基本生存需要,但是新型老年产业,包括老年旅游、老年娱乐、艺术教育、老年人大学、新型养老等供不应求,老年医护人员严重不足。
(五)数字壁垒有待破除
腾讯社会研究中心研究员李四玲提出,在数字化的时代,针对老年人的数字服务要避免两个误区。一是避免将所有公共服务都数字化,导致线下服务缺乏。应该允许对老年人提供与线上均等化的公共服务,实现对老年人的“数字包容”。二是要避免数字产品设计仅针对老年人提供服务,导致老年人成为孤立的小社群。这实际上对老年人的健康、心理与心智都是不友好的。
四、完善相关制度安排助力释放“长寿红利”
专家表示,下一步要重点培育积极老龄观,从国家战略高度建立人口、社会、经济、就业政策相互衔接协同的政策体系来促进释放“长寿红利”。
王建业建议借鉴发达国家经验,普及健康管理。通过健康管理、慢病管理、康复和心理知识进社区等活动,引导老龄人口掌握健康知识,主动戒除不良生活习惯,提升老年人健康素养。
此外,针对社会整体的思想观念变化和年龄歧视问题,以及老年人退休政策、养老金政策、就业保障政策、老年教育体系等问题,与会专家提出相关政策建议。
相关报道:
金台论策:加大正向激励 促进老龄人力资源开发 ——“挖掘长寿红利 应对老龄化挑战”系列研讨之二
金台论策:加强政策支持 统筹推动老龄产业发展 ——“挖掘长寿红利 应对老龄化挑战”系列研讨之三
分享让更多人看到
推荐阅读
相关新闻
- 评论
- 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