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网
人民网>>传媒>>人民网研究院

人民网研究院院长唐维红等:让中国优秀传统文化走出 “国际范儿”

——人民网加强国际传播能力建设的探索与实践

唐维红  王京
2022年03月01日17:51 | 来源:人民网研究院
小字号

当下,国际格局演变深刻复杂。正确回答时代课题、广泛凝聚世界共识,媒体肩负着重要社会责任。文化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的根和魂。作为国际传播主阵地的主力军,人民网在持续加强国际传播能力建设的进程中,不断深挖优秀传统文化内涵,创新叙事表达和展现形式,努力让优秀传统文化走出“国际范儿”,提高中华文化感召力,以文载道、以文传声、以文化人,用中国文化讲好中国故事,努力做民心相通的传播者、人文交流的促进者。

 

多元化视角、全球化表达,讲好中国城市故事

2021年,在第三十一届中国新闻奖评选中,人民网策划推出的人文影像短视频栏目《中国“城·事”》(Tales of Cities)荣获国际传播类三等奖。各具特色的地域文化、民俗文化,是中华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中国“城·事”》深入挖掘地方特色,以多元化视角、全球化表达,展现城市文化、塑造城市形象,致力于打造“海外受众能看懂、国内受众喜欢看”的轻量级城市人文影像作品,讲好中国城市故事。

《中国“城·事”》栏目海报-西江

 

系列专题片以人民网外籍专家体验式走访为主要形式,穿插典型人物和场景的采访,呈现城市独特气质和魅力。2020年以来,该栏目已推出西安、温州、恩施、洛阳、敦煌、文昌、腾冲、西江、黑河、西宁、牡丹江等11个城市专题,在国内外各平台浏览量超2亿次。相关短视频在英国天空电视台播出,芬兰《赫尔辛基时报》网站、美国世界新闻网、尼日利亚《权威报》等外媒转载,中国驻日本、澳大利亚、挪威使领馆等海外社交媒体账号转推。

该系列主要围绕每个城市的特点及主题展开叙事,外籍主播的文化感知和美食体验,视角多元立体,表达轻松诙谐,适当加入情节设计甚至戏剧冲突,进一步拉近了与网友的距离,更易激发外国受众共鸣。如,在洛阳短视频中,跟随美国姑娘Emily的步伐,从清晨一碗热气腾腾的牛肉汤开始,到夜间老城区的一个小吃摊结束。龙门石窟、白马寺、博物馆、牡丹瓷文化、拖拉机机械制造、水席等洛阳引以为傲的历史、文化、科技元素一一在镜头中呈现,凸显城市历史、文化内涵,彰显城市形象,得到众多海外网友的喜爱和关注。其中,短视频《世界首台5G无人驾驶拖拉机,助力农业发展》在“看见中国”脸书账号发布后,成为2021年人民网英文版海外社交媒体平台分享最多的帖文。

 

搭建平台、双向互动,以文化交流促进民心相通

文化交流是一个双向互动的过程,文化的对外传播亦然。既要“走出去”,也要“请进来”。随着海外民众接触中国、走进国的机会越来越多,对中国的感知越来越深,他们讲述的中国故事,更贴近国外受众,更易得到理解与认同。

在上一年成功举办的基础上,人民网再次承办由中国人民对外友好协会主办的“汉字缘”2021国际故事大会。活动于当年5月全球启动,得到来自海内外50多个国家和地区3000余名中文爱好者的热烈响应。决赛于10月12日在西宁市圆满落幕。来自美国、德国、法国、日本、阿根廷、印度等国家的10名选手用流利的中文真情演绎与汉字的缘分,分享在中国的感人故事,表达对中华文化的感悟与共鸣。

经过精心策划组织,赛事由单一的演讲比赛升级为综合性公共外交活动。比赛期间,举行了由人民网独家摄制的西宁外宣专题片《世界屋脊上的明珠——西宁》首发仪式。比赛之余,参赛选手通过“看西宁”活动,深入了解青海省和西宁市在经济发展、乡村振兴、生态保护等领域取得的成绩,了解当地百姓的生活日常。选手们表示,此前对中国西北地区留有经济落后、环境污染的刻板印象,通过实地走访,完全颠覆了他们的原有认知。

由人民网独家摄制的西宁外宣专题片《世界屋脊上的明珠——西宁》首发仪式

 

这期间,人民网报道团队随队采访,在人民网12个外文频道、“一带一路新闻合作联盟”英文网站,以及脸书、推特等平台同步推送稿件,收到良好传播效果。

这是一次比赛、是一次走访,更是一场交流与互鉴,进一步加深了彼此间的理解甚至认同。来自德国的克利斯朵夫说,他在中国生活工作的所见所闻与德国媒体的报道大相径庭,自己愿意把在中国见到的真实情况介绍给亲人和朋友。人民网也由此积累了创新对外传播新模式的宝贵经验。

 

寻找共情、创新展示,让“借船出海”行稳致远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要把优秀传统文化的精神标识提炼出来、展示出来,把优秀传统文化中具有当代价值、世界意义的文化精髓提炼出来、展示出来。”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博大精深、内涵丰富,如何做好对外传播,让文化背景不同的国外受众感受到中华文化的独特魅力,从而加深理解与认同,人民网一直在不断探索并积极实践。

二十四节气准确反映自然节律变化,是中国人因时而动、以时养身、顺应自然、尊重传承的农耕文明精华。从2020年立秋到2021年大暑,历时一年,由人民网运营的人民日报海外社交媒体策划推出“大吉兔”二十四节气原创手绘海报,向国外网友生动介绍中国二十四节气基本知识和丰富多彩的风俗习惯,展示其中蕴含的自然机理、文化内涵和历史底蕴。

这一手绘系列海报共96幅作品,有英文、中文繁体及中英文对照不同版本,在不同的海外社交平台定向推出,超千家媒体、大V账号主动转发,总阅读量超过4800万次,互动量36万次,传播效果突出,赢得了众多海外网友的积极反馈。有脸书网友留言:“有趣的民俗,是几千年传统文化的积淀。”还有网友表示:“二十四节气对中国古代农耕作业的提示好重要,敬佩中国传统的智慧。”

“大吉兔”二十四节气手绘海报-雨水

 

实践表明,优秀传统文化要走得出、传得广,不仅要提炼出其中具有当代价值的精髓,更要善于运用国外受众喜欢的方式,并不断创新融通中外的传播路径。如今,海外社交媒体平台已成为国际传播的重要渠道和空间。积极有效利用这些平台主动发声、亮剑,有助于更好应对西方舆论挑战。

回顾2021年人民网英文版在海外社交媒体平台上最受关注的帖文,有报道中国脱贫攻坚战取得全面胜利的,如“最高阅读量”的《中国脱贫攻坚战取得全面胜利》,“评论最多”的《习近平主席为哪些农产品点了赞?》;有反击美西方对中国造谣抹黑的,如“最受欢迎海报”《没有健康何谈人权?》;有呈现秀美山川、记录普通人生活的,如“点赞最多”的《组图:青海湖绝美风景》,“优兔最多播放”的《中国功夫:最小的少林功夫传承者》,“最受欢迎视频”《安娜在新疆:探索神秘的罗布人村寨》……每一篇报道都用心用情用力,讲述中国故事、发出中国声音。

2021年,人民网在英、日、法、西、俄、阿、韩、德、葡9个外文频道基础上,增设意大利语、哈萨克语、斯瓦希里语,外文频道达12个;人民网负责运营的人民日报海外社交媒体官方账号以及人民网外文多语种账号群,总粉丝数达1.5亿,涵盖脸书、推特、优兔、图片墙、TikTok、俄罗斯VK等国际主流平台,在国际主流媒体中居于前列。

 

提高传播艺术,以文化为根基提升国际传播效能

党的十九届六中全会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党的百年奋斗重大成就和历史经验的决议》提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的突出优势,是我们在世界文化激荡中站稳脚跟的根基,必须结合新的时代条件传承和弘扬好。

文化的传播与交流是国际传播的重要方式和途径。中国优秀传统文化源远流长、博大精深,其中蕴藏的深厚资源、独特魅力是我们讲好中国故事的活水源泉。要准确把握不同文化背景下海外受众的心理和接受习惯,减少因文化差异或误读产生的隔阂,提高跨文化传播的有效性。

进一步加强可视化制作和传播,减少误读、提高效能

语言的隔阂是国际传播的主要障碍之一,而视频、图片、音乐等无需翻译,能够最大程度减少语言文化的误读,在讲好中国故事、阐述中国文化内涵等方面具有独特优势。

近年来,在国际社交平台上,视频内容特别是短视频表现抢眼。相比于单纯的语言文字,视听画面呈现出来的人物、场景、故事,更能跨越地域、文化的差异被人们认知与理解。《中国“城·事”》栏目每集约10分钟,无论是画面还是配乐,都具有浓郁的中国韵味,传递中国文化之美、城市之美。加强国际传播,必须顺应移动化、社交化、可视化趋势,积极利用视频、直播等多种新媒体形态,展示真实、立体、全面的中国。

进一步丰富文化符号,以共情助力价值传播

当前,国际舆论环境异常复杂,斗争形势也更加严峻。要加快构建中国的故事体系、话语体系、叙事体系,提高自主设置议题能力,掌握主动权、打好主动仗。

寻求中外文化的“最大公约数”,就要不断深挖优秀传统文化的丰富内涵,拓展节日民俗、诗词典籍、文物古迹等“文化符号”的外延,找准中外话语共同点和情感共鸣点,打造兼具中国特色和世界影响力的文化IP,或利用已有IP创新赋能,激发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新活力。

如,二十四节气系列海报在卡通形象的选择上,大胆尝试易被国际社会普遍接受的兔子形象。在西方,复活节兔子寓意生生不息的生命力。在中国,兔子则有善良、机智、敏捷的寓意。融合东西方文化,人民网选用憨态可掬的“大吉兔”,引发西方受众的“文化共情”,受到海外网友的喜爱,有脸书网友评价称其为“可爱的艺术。”

“大吉兔”二十四节气手绘海报-立春

 

进一步加强平台建设,以文化活动促交流互鉴

如今,丰富多元的体育赛事、文化活动在国际传播中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习近平总书记指出:“要深入开展各种形式的人文交流活动,通过多种途径推动我国同各国的人文交流和民心相通。”

通过打造国际文化品牌活动,搭建具有国际影响力的文化交流平台,中外双方可以共同营造文化空间、拓展对话并促进理解。让文化活动成为中外交流互鉴的平台,就要对中外文化知己知彼、熟知差异,更好融通中外;就要了解和掌握国外不同受众的习惯和特点,创新传播策略、表达方式,提高中华文化感召力、认同感。

进一步增强“四力”,提高讲故事本领

共建“一带一路”倡议源于中国,但机遇和成果惠及各方、造福世界。自2013年至2021年9月,我国与“一带一路”沿线国家货物贸易额累计达10.4万亿美元。2021年12月16日,国家发展改革委新闻发言人孟玮在新闻发布会上指出,我国已与145个国家、32个国际组织签署200多份共建“一带一路”合作文件。“一带一路”已真正成为当今世界范围最广、规模最大的国际合作平台。

2021年11月19日,在第三次“一带一路”建设座谈会上,习近平总书记叮嘱共建“一带一路”的参与者、建设者算一算,项目里有多少直接体现民生需求。总书记语重心长:“民生工程是快速提升共建国家民众获得感的重要途径,立竿见影啊。小而美的项目,是直接影响到民众的。今后要将小而美项目作为对外合作的优先事项,加强统筹谋划,发挥援外资金四两拨千斤作用,形成更多接地气、聚人心的项目。”

宏大的“一带一路”叙事中,有太多值得讲述的中国故事。主流媒体要进一步增强“四力”,提高针对性和有效性,讲好民生故事,充分展示“一带一路”为当地经济社会发展、民众生活改善做出的实实在在的贡献。要聚焦鲜活个体、挖掘感人案例,多讲“小而美”的故事,用更多有细节有温度的中国故事,增强国际传播的影响力、中国形象的亲和力。

世界各国风雨同舟、团结合作,才能书写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新篇章。针对即将开幕的北京冬奥会、冬残奥会,习近平总书记强调:“受疫情影响,北京冬奥会、冬残奥会现场观赛受到很大限制,新闻传播比往届更加重要。”讲好各国奥运健儿激情拼搏的故事,讲好中国筹办北京冬奥会、冬残奥会的故事,讲好中国人民热情好客的故事,我们唯有踔厉奋发、笃行不怠,发挥主动性、打好主动仗,努力交出更新更好的答卷!

(责编:王媛媛、唐胜宏)

分享让更多人看到

传媒推荐
  • @媒体人,新闻报道别任性
  • 网站运营者 这些"红线"不能踩!
  • 一图纵览中国网络视听行业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