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台论策:深入推进体教融合应找准突破口
9月22日,习近平总书记在教育文化卫生体育领域专家代表座谈会上指出,要坚持健康第一的教育理念,加强学校体育工作。习近平总书记强调,“要让孩子们跑起来”,“农村孩子和城市孩子的体育锻炼要区别对待,特别是城市孩子的体育锻炼要搞上去”。9月24日,人民日报发布报道《让孩子们跑起来》,以“微镜头”记录了习近平总书记在座谈会上对开展学校体育工作的指示,引发热烈反响。
10月10日,人民网研究院在京举办“学习贯彻总书记讲话精神 深入推进体教融合”研讨会,邀请多位专业人士剖析体教融合堵点难点,建言深入推进体教融合工作突破口。
研讨会现场 王雪纯 摄
一、精准剖析体教融合堵点难点
国家体育总局和教育部近日联合印发《关于深化体教融合促进青少年健康发展的意见》(以下简称《意见》),为下一步推进体教融合工作做出顶层设计。
9月22日,教育部体育卫生与艺术教育司司长王登峰在新闻发布会答记者问时表示,“体育课作业必须加上去,这样才能够确保我们的学生掌握运动的技能”。“体育课留作业”迅速引发社会热议,被评价为“打响了体教融合改革的响亮一枪”。围绕相关措施如何科学落地等问题,各方观点不一。
座谈会专家分析认为,当前科学、有效推进体教融合,仍面临多方面挑战。南京体育学院院长杨国庆认为,长期以来,体教融合之所以没有取得好的成效,就是因为没有一个聚合度很高的发展目标。《意见》的出台标志着体教融合有了顶层设计,但《意见》尚没有明确体教融合推进工作的总体目标和分阶段目标,这容易导致体育部门、教育部门、社会组织各行其是。北京体育大学中国体育政策研究院执行院长鲍明晓提出,学校体育转型发展面临着体育、教育两个部门的条块分割问题,未来需做好交叉管理职能的分割或融合工作。
北京体育大学中国体育政策研究院执行院长鲍明晓发言 王雪纯 摄
南京体育学院校长杨国庆发言 王雪纯 摄
全民健身活动推广委员会副主任沈冬生认为,不同区域、不同学校在体育教学的软硬件资源方面分布不均,《意见》体现了国家层面在体教融合工作上的改革决心,但基层改革动力、能力是否能够匹配国家层面要求仍待考察。
华东师范大学体育与健康学院院长季浏提出体育教师职业发展问题。他指出,一些学校不能公平对待体育教师,体育教师与主科教师同工不同酬,体育教师评优评先、职称评审通道不畅。这些现象严重影响体育教师提升自身教学的积极性、主动性。
人民日报体育部主任薛原指出,在几十年惯性影响下,学校的指挥棒就是高考,如何运用高考指挥棒带动提升体育在学校教学体系中的位置有待探索,目前还缺少一个好的评价标准。人民网深度调查部记者陈远丁讲到,以北京为例,中小学生评价体系中,体育的考核只在中考中有40分的体现。
人民日报体育部主任薛原发言 王雪纯 摄
华东师范大学体育与健康学院院长季浏通过网络参会 王雪纯 摄
中国体育报业总社新体育网专职编委谭杰提示关注运动意愿问题。他分析,社会对体育行业存在一定程度的负面刻板印象,认为一些练体育的孩子“四肢发达,头脑简单”,以至于降低了体育运动对学生和家长的吸引力。
新体育网专职编委谭杰发言 王雪纯 摄
人民网深度调查部记者陈远丁发言 王雪纯 摄
二、准确把握体教融合突破方向
专家提出,国外一些国家的学生体育发展经验值得关注借鉴。其学生体育运动蓬勃发展的社会土壤丰沃,追求体育本源、享受运动快乐的观念深入人心,运动场地、设施、资源等保障充足,校内校外赛事体系丰富多样。在其升学通道中,优质教育资源更青睐综合素质好的学生。“一年下来,学生在家长陪伴下总在参加各种比赛”,在这个过程中,既发展了亲子关系,又提高了学生的体质和运动能力。
不少专家认为,当前深入推进体教融合的一个关键点在于解决好体育、教育部门的职能衔接问题,当前提升学校体育工作的重要突破口可能在于完善教育评价体系。
(一)提升站位,完善教育评价“指挥棒”
首先要从战略高度认识体教融合。鲍明晓指出,要从国家发展、民族振兴的高度去看体育。体教融合的核心点是孩子们的健康成长,这关系到国家民族未来发展动力。这次新冠疫情也给我们带来重要启示,过去讲运动是良药,现在运动不仅是“良药”,而且是“疫苗”。
基于这一战略定位,专家建议,当前有效推进体教融合的一个突破口在于完善教育评价体系。一方面,要逐步提升体育表现在教育评价体系中的权重;另一方面,体育评分体系设置要科学公平,充分考虑身体条件差异、地区差异、教学水平差异、场地差异、气候条件差异。要从体育、教育的规律出发,从孩子身心成长的规律出发,探索更为科学、完整,更具有可持续发展性的评价体系。
推进体教融合要树立科学认知,要认识到体教融合是面向全体学生的融合,首先要促进全体学生的身体健康,而后才是在这基础之上的高水平体育后备人才梯队的选拔培养。北京第二实验小学校长芦咏莉指出,体教融合要重视启蒙阶段培养。与发达国家相比,我们在教育布局上长期存在优质资源倒置问题,最关键的启蒙阶段却往往最不受重视。科学认知体教融合,要求我们要避免在“收割”时争相入场,在“播种”时无人问津。
(二)聚焦关键,引领多方参与
校园之外,父母的言传身教、社会的潜移默化对学生有重要影响,体教融合离不开家庭和社会支持,家庭、社会深度参与,体教融合才有可持续发展的坚实根基。
一是引领家庭参与。体教融合要向家长敞开大门。央视体育频道导演、体坛风云人物执行总导演傅佳伟认为,当前家庭体育的缺失是最大一环,孩子生来就面对父母,父母如果不运动,难有运动的环境和基因,又怎么让孩子去运动?芦咏莉介绍了北京第二实验小学“零点体育”教改成效,其理念是让体育成为学校的“第一学科”。她坦言“零点体育”推行初期并不顺利,直到引入家长参与进来,才赢得了“雪片般的赞扬”。家长表示,开展“零点体育”活动以来,学生近视率和病假数量有了明显下降,此外还有助于培养学生自我管理能力。
二是引领社会参与。体教融合中的社会参与不可或缺。竞走奥运冠军王丽萍建议,学校体育可向社会购买服务,采用“走出去、请进来”的方式,把专业人才请到学校指导,可以解决部分学校的师资短缺问题,也可以让学生到专业的机构上课,解决学校场地不足的问题。让社会力量中的专业机构和专业人才深度参与体教融合,才能让学校体育不再可有可无。
北京第二实验小学校长芦咏莉发言 王雪纯 摄
央视体育频道导演、体坛风云人物执行总导演傅佳伟发言 王雪纯 摄
(三)突破壁垒,疏通梗阻环节
针对体教融合现存堵点,疏通梗阻环节要见真招。
一是打通管理职能。杨国庆认为,打通体育和教育的部门壁垒,关键要在机制融合上下功夫,体育教育部门要建立协同配合机制、责任落实机制和执行监督机制。芦咏莉谈到,应厘清部门权责,体教融合的主动权和“制空权”在教育,教育不开门,体育怎么都进不来。媒体报道显示,一些省份已开始在打通管理职能方面先行先试。2019年,山东省开展体育、教育部门合并改革,137个县(市、区)中已有130个设立了教育和体育局。
二是打通资源配置。针对体教资源配置不平衡的状况,薛原建议,体育系统可以主动作为,将富余的场地、师资或训练手段,向教育系统进行共享和打通。鲍明晓指出,融合就像“结婚”,体育部门可“带着嫁妆过去”,将必要的设施资源、场地资源、教学资源带到学校,首先帮助学校扭转青少年体质全面下滑的基础问题。
三是打通竞赛体系。北京四中退休教师,中国田径国际级裁判文复生指出,多年来,体育系统的青少年赛事和学校赛事是两个各自分开、各自封闭的系统,互不向对方的参赛人员开放赛事注册,这不利于青少年体育工作的发展。此外,专家建议要组织面向全体学生的体育赛事,从班级到年级再到国家级,建立一个区分层次、人人参与的比赛体系,实现让所有学生动起来。有专家建议,为便于推进,要明确学生体育赛事由教育、体育两部门共同组织、共同完善、共同评价。
北京四中退休教师、中国田径国际裁判文复生发言 王雪纯 摄
(四)补足短板,落实保障机制
与会专家建议通过落实多元保障机制为体教融合的薄弱环节“补钙”、“增力”。
一是落实执法保障。季浏指出,法律保障关键在于落实执法,比如《中华人民共和国体育法》明确禁止侵占体育场地、侵占学生体育活动时间的行为,但谁来管、如何管等落实执法保障工作仍需再进一步。
二是落实经费保障。优化教育经费投入使用结构是落实体教融合经费保障的关键步骤。沈冬生建议,青少年体育训练等体育教学经费应纳入教育经费管理,在体育场馆建设、设施器材购置等硬件投入的同时,兼顾体育教师培训、医疗保障、运动科学研究等软件经费投入,全方位促进学校体育发展。
三是落实通道保障。通过畅通渠道,实现体育教师进得来,有发展;体育人才出得去,有前途。王丽萍建议,健全体育教师培训体系,加强退役运动员的再就业培训,让退役运动员在专业的培训体系下,延长职业生涯,再次为体教融合发挥作用;学校体育教学必须有统一的教学标准和考核标准,以考为指挥棒,畅通体育人才的成才渠道,学校体育才不会被边缘化,体育成绩优秀的学生才不会被埋没。
四是落实家校矛盾化解机制保障。北京陈经纶分校教育集团校长王松建议,针对学校担心运动风险引发家校矛盾,开展体育教学畏手畏脚的现象,应加强家校矛盾化解机制保障,当出现问题时,学校与家长之间能够有正常的沟通机制,让学校体育教学能够放开手脚。
陈经纶分校教育集团校长王松发言 王雪纯 摄
全民健身活动推广委员会副主任沈冬生发言 王雪纯 摄
三、专家建言体教融合关键举措
(一)分解任务目标。专家建议,《意见》印发后,各省(区、市)应因地制宜,制定适合自身实际的体教融合任务目标,力争做到一省一策、一市一策、一校一策。沈冬生提出,学校体育改革应由政策性推动转向自主性创新,由阶段性推进转向连续性探索,各地应细化任务目标,解决政策推进过程中的“水土不服”问题。
(二)优化课程设计。芦咏莉认为,一体化推进体教融合首先要做好体育课程设计,需要研究运动科学的体育人和研究学生发展的教育人共同执行,在体质和技能、安全和营养、室内和室外等方面做好科学布局。鲍明晓从体育专业角度建议,鉴于田径、体操、游泳这三个大项是整个体育的基础,关系着速度、耐力和灵巧度培养,因此体教融合应优先基础大项目融合,做到基础大项融合和“三大球”发展两手抓、两不误。王丽萍提出,体教融合不同阶段要有不同的课程设计,幼儿阶段,应以趣味和动起来为主导;小学阶段,应以趣味和兴趣为主导;中学阶段,应做到发展和能力提升相结合;大学阶段,应做到爱好和体质提升相结合。
(三)加强理论研究。体育院校就运动科学、体育课程设计、青少年身心发展规律开展理论研究,支撑体教融合更好地实现纵深发展。傅佳伟建议,体育院校应根据本国国情,进一步夯实体育领域科学理论的基础研究,总结出适合国情、符合实际需要的研究成果,指导学校体育科学发展。
(四)净化行业环境。体育行业声誉管理至关重要,净化行业环境有助于彰显体育魅力,提升吸引力。芦咏莉建议,要挖掘体育本身的真善美,将国学中的仁义礼智信与体育本源进行探索结合。如果把这些工作做好,体育的吸引力会有非同以往的表现。
(五)发挥媒体作用。让体教融合理念家喻户晓,媒体既义不容辞,又大有可为。傅佳伟建议,宣传体教融合,可以先尝试媒体融合,通过生动有力的宣传报道,更新社会对学校体育的观念认知,推动化解体教融合阻碍,更好地助力体教融合政策落地。
人民网党委委员、监事会主席、研究院院长唐维红发言 王雪纯 摄
总策划:唐维红
编辑:刘志华、田烁
分享让更多人看到
- 评论
- 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