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网>>传媒>>人民网研究院>>眼观六路
人民网>>传媒>>正文

这些关掉评论的网站还好吗?

2015年10月12日16:56  来源:人民网研究院  手机看新闻

    去年年尾,路透社、Recode、The Verge、The Week、Mic、今日美国旗下FTW以及芝加哥太阳报等媒体接连宣布,读者评论区将从新闻网页上消失。

    一年之后,这些关掉评论的网站还好吗?访问量、关注度、读者参与等考量核心目标有何变化?尼曼新闻实验室走访了这7家网站负责人,将他们做出此决定的初衷、预期、以及一年之间的反馈表现一一呈现。

新闻网站为何不需要评论了?

评论区集中网友负面情绪,且“转发比评论更重要”

    每个月,网站上都产生成千上万的评论,非但没有足够的人手来处理,这些评论的内容更是让作者们饱受摧残。The Week网站的首席编辑Ben Frumin认为,网站上部分假名评论者只是为了放松或其他原因呈现负面情绪,与文章内容并无关系。

    编辑们发现,评论并不如想象中那么重要。Recode的执行主编Kara Swisher指出,转发比评论更重要,特别是来自名人的转发。名人在内容下面的评论容易淹没在茫茫数据中,但是他的转发却可以影响他的一众粉丝。

    评论的关闭让主编们将重心放到了内容生产上。“我们不是为了与人争辩”,路透社网站的执行主编Dan Colarusso说,“我们的任务是报道新闻”。

    路透社在Facebook上的主页,新闻下面可以选择“评论(Comment)”标志对新闻进行评论。

    路透社官网对于同一篇新闻的报道,但是文章末尾不能评论,只标注通过Twitter等社交平台与路透社联系。

关闭评论后关注度反而增加?

“新闻分享化”,更多读者选择在社交平台上发表评论

    评论的关闭并没有降低网站的关注度。相反,关闭评论以后,网站的访问量却有增无减。

    The Verge关闭了评论,发现更多的人们进入论坛。论坛流量已经跃升36%左右,这成为The Verge今年以来流量的最高点。The Week也发现关闭评论后,其访问量高出以往一倍,跳出率减少了一半,受众参与度扶摇直上。

    事实上,读者评论并没有消失,当新闻网站着力发展社交分享策略后,评论伴随分享,一起转移到了社交平台上。

    MIC的编辑策略总监Slade Sohmer直言,他们在Tumblr上每月引起100多万条互动内容,发布的每一篇文章,标记的数量,以及反馈的转载、评论的数量都是非常惊人的。

评论区消失后读者互动咋办?
消失的只是网页评论,评论功能更多元实现

    关闭评论之后,媒体将围绕他们的新闻故事的讨论转移到社交媒体和在线论坛。USA Today’s FTW的Jamie Mottram指出,“评论更像是台式电脑的体验,而我们的用户71%是移动端。我们将评论移向社交,这正是我们的用户评论交友活动的地方”。

    对媒体来说,人们已经处于Twitter、 Facebook and Tumblr 这些社交网络之上,在这些平台上保持交流和分享故事。将评论功能转移至社交网络,贴近用户的生活圈子,能够更好的增加受众参与。

    而将评论转至社交媒体对媒体的另一大帮助是,方便媒体完全、及时的统计用户的评论数据。Popular Science使用线上读者输入的数据(以流量分析和接收电子邮件的形式),通过印刷的形式(收到的手写信件)评估其故事出版后的阅读率。以这种方式,编辑和作者来设法弄明白某些故事如此受欢迎的原因。

    目前来看,得益于新闻社交化的趋势,评论区关闭似乎表现出不错的效果:流量在不断上涨,评论功能事实上有了更多元的呈现。读者互动也并未因评论区被砍掉而失去通道,在社交平台上,更多观点鲜明的评论借由更能带动互动关注的转发行为得以展现。他们的“社交转移”策略,或许是将评论功能效果最大化的尝试举措。

(来源:全媒派,研究院 张春贵 整理)

(责编:王培志、唐胜宏)

相关专题


我要留言

进入讨论区 论坛

注册/登录
发言请遵守新闻跟帖服务协议   

同步:分享到人民微博  

社区登录
用户名: 立即注册
密  码: 找回密码
  
  • 最新评论
  • 热门评论
查看全部留言

24小时排行 | 新闻频道留言热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