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网>>传媒>>人民网研究院>>眼观六路
人民网>>传媒>>正文

喻国明:传统媒体需解决渠道失灵问题

2015年07月01日16:27  来源:人民网研究院  手机看新闻

    互联网发展的二十几年来对整个中国社会的变革显而易见,媒体人对于互联网的认识和把握的最新进度在于从过去的“+互联网”到今天的“互联网+”,这不是一个+号前后的颠倒,而是对互联网的认识从肤浅到深刻的一种深化。

    “+互联网”模式,是把互联网看作是一个传播渠道、工具,在价值惯性、逻辑惯性基础上做一个锦上添花,实际上自身不变,而互联网最多是延伸原有价值、影响力和延伸内容落地点的一个终端而已。“互联网+”是结构社会,重新连接社会的一种力量,即“互联网是我们这个社会的操作系统”。

    在整个电脑系统里面,操作系统规定整个电脑运作框架、运作逻辑和运作规矩,任何一个强大的软件都必须嵌入其中,遵守它的规则,只有这样才能够充分利用这个系统带来的种种可能性、种种好处,否则哪怕再强大也会在这样的一种自我封闭当中逐渐成为一个价值孤岛,逐渐边缘化,影响力和作用就会消退,这是互联网对我们这个社会真正的意义。

    对于中国的媒介尤其是传统媒介而言,今天真正面临的问题并不是内容生产与内容价值的问题,很多调查表明,媒体生产的内容还是我们现在在流动着的甚至是在移动互联网流动着的最主要的内容之一。内容当然需要有很多的改变和转型,但是最主要的问题是渠道失灵问题。

    解决渠道失灵,是传统媒介的当务之急,要解决这个问题,有两种选择,一种是自己做平台,自己做APP、网站,但现在这条路的成功机率非常低,机会非常少,去年的数据,尽管APP有上百万个,但是真正下载到手机上平均只有23个,一周之内能够至少点开一次的APP客户端平均只有7个。对传统媒介来说,互联网有不同应用级别,在平台上的机会不多,但是在后网应用+平台构造垂直体系则留出了极大的应用空间。当务之急就是把我们的内容产品两要素模式升级换代为四要素模式,形式加内容未来还是要坚持,在内容和形式之外要加于两个解决渠道失灵的要素,第一关系要素,第二场景要素。

    关系要素解决的是内容产品价值之外的魅力问题,我们不缺少有价值的内容产品,但缺少能够让人主动选择对人有吸引力有魅力的产品。产品过剩时代,传播的内容再重要,如果没有跟人发生实际的关联,没有让人感受到价值的话,就会被冷落。

    第二个是场景要素。微信最近几个月又增长了一个新的功能,摇一摇看电视,可以从里边查到电视节目信息,可以预约,到晚上节目开播的时候会提醒,还可以把你吐槽的内容放在平台上,完成了多方位的服务。既然构成了这样的场景,作为场景的构造者就可以嵌入各种各样的环境因素。媒体也可以构造场景。某经济性报刊,利用自己的关系,构造了一个用车人APP,提供了理赔、保险等服务,把十几万的用车人运用起来,成为这群人生活方式消费方式的开拓平台。

    好的内容加好的形式,再加上场景要素和关系要素,我们就有可能在拥抱互联网上迈出内容通达用户的第一步,而有了这第一步,我们在未来构建新的服务体系、构建新的盈利模式时就有了更多的可能性。

                                                                                                                                                                                            (来源:新浪财经,研究院 李黎丹 整理)

 

(责编:李黎丹、唐胜宏)

相关专题


我要留言

进入讨论区 论坛

注册/登录
发言请遵守新闻跟帖服务协议   

同步:分享到人民微博  

社区登录
用户名: 立即注册
密  码: 找回密码
  
  • 最新评论
  • 热门评论
查看全部留言

24小时排行 | 新闻频道留言热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