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网>>传媒>>人民网研究院>>观点启迪
人民网>>传媒>>正文

邵鲁文:为什么众筹新闻难成功

2015年02月25日16:22  来源:人民网研究院  手机看新闻

    众筹新闻曾是一个焦点话题和热门项目。然而经过短短一年时间,新闻众筹几乎在国内的众筹平台销声匿迹,在国外也面临少人问津的尴尬。

    大多数人对于众筹新闻的评论集中在商业模式上,认为没有清晰的商业模式是众筹新闻迅速死亡的最主要原因。

    但事实上,众筹新闻热的兴起和消退并不仅是商业问题。众筹新闻在某种程度上代表了人们对于公民新闻的追求,更多反映的是一种读者对于新闻价值本身的情感寄托,而并非它的这种形式不可或缺。即使不谈商业模式,众筹新闻也难以成功。

单打独斗未必胜过编辑部流水线

    目前环境下,新闻报道的约束还比较多。部分记者出于对于事件真相的执着或是其他目的,往往会避开体制,单枪匹马进行对事件进行调查。这种行为在某种程度上迎合了部分读者,因而当记者本人站出来时往往会得到一部分人的支持。

    但在筹集资金的过程中,新闻的时效性已经消失殆尽;而网络传播的特点也决定了一个话题在趋于平静之后很难再掀起大于其最高潮时的波浪。在这种情况下,记者能否坚持追求真相,读者又能否对话题持续投入关注,这都是一些不可控的因素。

    从另一个角度来看,新闻生产本身是一个群体合作的过程。现在的新闻生产流程,记者和编辑的职责是分开的。记者只负责采访和写作,编辑负责对记者的稿件进行二次的加工和编写。稿件的论调和方向都是经过编前会细致讨论制定的。这固然有体制上相对僵化的问题,但也保证了新闻专业主义和新闻价值。

    众筹新闻更像是互联网时代的一种产品。它直接面向“用户”,接受“用户”的“投资”。虽然众筹新闻好像更能还原事件的真相,但实际上不论是人力还是稿件质量都无法得到保证。

新闻价值和商业利益的冲突

    众筹新闻降低了新闻生产的门槛,还将新闻和金钱直接划了等号。记者个人的理想主义也好,对新闻本质的执着也好,如果和金钱建立了直接的联系,就难免会出现各种各样的问题,保证新闻价值就成了一个伪命题。

    记者的角色区别于其他行业。他既不是舆论的引导者,也不是事件的仲裁者,而是一个站在中立角度的观察者、讲述者。

    众筹新闻将记者向事件解决者的方向推。一旦记者有了这种思维惯性,就很难保证在采访过程中的公正性,而这一切是没有任何人可以约束的。记者有可能会在各种利益纷争中不知不觉被人当了枪使。

游走在法律边界的新闻众筹

    最后是法律的问题。现在,记者在采访过程中本身就存在着法律边界的问题,网络上已无数次爆出由于记者暗访等原因出现的各种人身安全受伤害的事件。

    当一个众筹新闻的记者作为个体而非媒体机构的持证记者,他的身份问题就成了一个很有意思的现象。如果代表个人,那么意味着与媒体机构无关,那么“记者”就不能看成是一个记者。如果代表媒体,作为一个持有记者证的记者,那么拿读者的钱去采访就成了一种有偿新闻,这显然是违背记者职业道德也是触犯相关条例的。

一切应回归新闻本质

    目前新闻行业出现的问题,并不能够通过单纯的商业因素所能概括。这其中也有个人的因素,团队的因素,领导的因素。出现诸如众筹新闻、众包新闻等延伸模式,其实是民众对媒体业萎靡现状的一种“怒其不争”。

    不可否认,商业模式、商业利益有其重要作用和意义。但解决问题,不单单要从商业角度入手,如何解决好人的问题,让团队更加专业化才是新闻业找回自我、回到黄金年代的关键问题所在。

     (来源:虎嗅,研究院 张春贵 整理)

(责编:李黎丹、唐胜宏)

相关专题


我要留言

进入讨论区 论坛

注册/登录
发言请遵守新闻跟帖服务协议   

同步:分享到人民微博  

社区登录
用户名: 立即注册
密  码: 找回密码
  
  • 最新评论
  • 热门评论
查看全部留言

24小时排行 | 新闻频道留言热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