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博和微信是开放性社交网络与封闭性社交网络的代表,是目前最受关注、也被视为有竞争关系的两个社交网络产品。根据社交媒体调查机构we are social于2014年4月份发布的报告,微信目前有6亿用户,月度活跃用户数是3.55亿;新浪微博有5.56亿注册用户,月度活跃用户数是1.29亿。该报告还指出,有46%的中国社交网络用户同时使用微博和微信。
同时使用微博和微信的用户,是如何看待与使用这两者的呢?根据笔者对12位用户做的访谈,可初步得出以下结论:
(一)在获取社会时政资讯方面,微博优于微信
有9位接受访谈的用户都明确表示这一观点。
从产品的机理来看,微博的结构设计鼓励信息转发。用户通过简单添加“关注”,即可成为对方的“粉丝”;点击“转发”就可以形成再次传播;添加“关注”行为无需批准,少数大V就形成了以点对面的大众传播节点,微博实际上就成了由无数节点构成的信息广场,便于公共信息的大规模扩散。
微信的结构机理则趋于限制信息的大规模扩散。微信以点对点的人际传播为主,传播的内容具有个人私密性和准实名制的特征,其传播范围主要在微信朋友之间,在增加相应插件的前提下,才可以接受公众账号和朋友圈推送的信息;原创信息的转发也很不方便,因此微信大众传播能力较弱。
由于微博信源广,观点多元,特别是大量政府、传媒官微的加入,使得信息自澄清能力强。不实信息很快会被举报,及时澄清,正如一位用户指出的:“微博上传统媒体账号的可信度较高,信息来源更广泛,并且各种信息源形成‘对冲’,更全面。” 另一位用户甚至把微博作为判断信息真伪的标准。
微信的信息扩散是在熟人圈子间进行的,信源比较片面,加上一般用户不愿对虚假信息进行澄清或反驳(访谈用户中,只有2位表示会对微信群或朋友圈的虚假信息进行辟谣或澄清),导致微信上真假信息难辨、观点不够深刻等问题。
(二)对于现实工作、社交的作用,微信优于微博
访谈用户中有11位表示,微信在现实的工作、社交中发挥的作用远大于微博。
微信是强关系的社交网络,具有个人私密性和准实名制的特征,信息传播局限于朋友之间,陌生人加入有严格的准入程序,这保证了用户信息环境的相对安全;而微博的安全性就远远不够了。如一位银行女职员用户曾使用微博作为发布私人信息的工具。由于关注的人多了,私密性不够,遂转移到微信上来。
另一位用户虽然主要在微博上获取信息,但在工作和生活上的联络,大多依赖微信完成。她的微信群总数近30个,有工作群、同学群、家人群、朋友群等。她的大学班级最初有过微博群,但最终还是通过微信群交流。
一位私企业主用户自称是“微信的专业用户”,微信是他使用频率最高的社交工具,是工作、社交主要途径,联系人主要是同学朋友、亲人、工作伙伴。
(三)微博满足公共参与需求,微信满足自我塑造需求
多数用户都表示,这两种社交媒体的差异十分明显,会根据平台差异选择不同的使用方法。微博适合参与公共事务的讨论以及一些公共活动(通过转发、点赞、评论等形式),而微信更多是个人展示的平台。一位中年公务员用户,虽然接触微信只有两个多月,已经将其用途与微博明确区分开:微博用于关注大V、媒体,微信用于与亲友的交流。
一位网站编辑用户称,她会在微博上发表对时事新闻的看法,因为微博上有一种讨论气氛,让人想参与;在微信上,她发布、转发的主要是知识类、思想类的内容,决不会转发心灵鸡汤、常识类的内容,希望在朋友圈塑造、展现正面形象。
微博上的信息发布以快为追求,内容流于碎片化,而且可以匿名讨论,往往导致讨论缺乏理性,使得一些用户放弃微博讨论参与。一位女用户曾因网友的语言暴力放弃账号,另一位记者因发表激进言论放弃微博的认证,而一位退休老干部开通微博后,顾虑用户的不可知而放弃了。这说明了微博讨论的激烈性,对于那些关心公共事务的人来说,这都不是问题。
在微信上,用户信息是公开的,关系人都是可知的,多有现实交往,因此往往避免观点交锋;在发布信息时也会追求信息的完整性及其内容的深刻性。如前述老干部用户,放弃微博,但对微信的使用非常积极,为此买了智能手机、开通新号码,不仅通过微信和老朋友们进行交流,还经常在朋友圈转发信息和文章。
还有一些活动,比如关于马航失事,微博上会组织集体默哀等,但是微信朋友圈很少有这种集体行动。
(四)微信的用户粘性大于微博
微博建立在弱关系基础上,长于信息传播;微信以强关系为基础,社交功能强大。多数用户都表示,对于微博粉丝数并不在意,也不会采取措施推动粉丝增长。如一位媒体研究人员表示,其微博主要关注媒体、大V,关注微博上对时事的评论,以观测舆论风向,但自己的微博上朋友、网友都很少。微信则是生活中必不可少的,有同事群、同学群与家人群。
上述的私企业主用户感觉微博是“别人的”,而微信才是“自己的”,因为联系人都是有真实关系的人。他通过微信保持并增强与亲人好友的联系,分享自己所思所想,在微信上的感情投入使得他长期、持续使用这个社交工具。
在今天信息传播途径多样化的情况下,很多人对于第一时间获取资讯并不是特别迫切,因此有了微信这样在社交方面更出色的工具时,微博的部分用户就被分走了。一位女商人用户曾使用过微博,甚至在微博上和一些名人进行过互动,但由于没有足够的时间打理两者,所以保留了微信而不是微博。
总之,由于及时获取资讯不是人人必须的,而维护社交则是必须的,因此在二者只选其一的情况下,用户往往放弃微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