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网>>传媒>>人民网研究院>>观点启迪

lonelist:“后维基时代”的知识图景

2014年06月17日09:32    来源:人民网研究院    手机看新闻

随着社交网络、协作化内容社区的探索,人类通过网络构造的新的知识图谱,获取新的内容的方式正在深刻变革,“人人皆可编辑”的网络文化已经逐渐被颠覆。

2001年,互联网还是一片苍凉荒芜的知识荒原,互联网早期的网民都被一种“拓荒者”的激情所裹挟,维基百科的志愿者们心甘情愿做“知识搬运工”,但开放、人人平等、去中心化——这些被写进《维基经济学》、《众包》,被视为维基百科“成功密码”的理念在成立几年之后开始黯淡失色,为了保证条目的“客观中立”不得不被迫让步、牺牲。长达5000字的编辑规范、层层设障的提交程序,以及成为很多潜在维基人面前“拦路虎”的wikitext编辑器,“人人皆可编辑”——维基百科的这块基石已经摇摇欲坠了。

虽然维基人的数量达到了千百万级,但这却是匿名社群,从中延伸不出来社交关系网——因为这里不是以人为中心,而是以条目为中心。这就让维基百科无法顺利地转型成为一个类似于Facebook那样的高黏性社交网站。克莱舍基曾经在《人人时代》中对维基百科陌生人之间的协作力量不吝赞美,但是现在他不得不承认:时代变了。如今的人们更关注与维护以自我为中心的信息流,从点赞、互动中获得持续不断的瞬时激励。

让我们来看一下后维基时代的知识图景是什么样子吧:

1、围绕人而产生。维基百科延续了传统的知识生产方式,将知识从人们的生活中抽象、抽离出来,分门别类地归置于一档档“文件夹”中,供人取用。在社交网络及移动互联时代,知识随时随地围绕着人而产生,不能脱离生产者而独立出来。“谁说的”有时候比“说什么”更为重要。

2、碎片化而非结构化。碎片化信息并不代表着没有价值,只是等待用大数据的方式聚合、整理、分析、使用,如果说过去的结构化知识是少数人为所有人调配好的“知识菜谱”,那么,现在,每个人都可以利用“碎片化”的原料烹饪出自己的“知识大餐”。

3、多种形式而非仅仅只是文字、图表。维基百科的公益性决定了它注定没有能力在条目中插入音频、视频、信息可视化等多媒体内容。

4、不再追求标准答案。知识不再是可以打开所有锁的“万能钥匙”。想在一个条目中归纳出一个问题的“标准答案”成为一件吃力不讨好的事情

来源:钛媒体,研究院 李黎丹 整理

分享到:
(责编:刘振兴、唐胜宏)

相关专题



注册/登录
发言请遵守新闻跟帖服务协议   

使用其他账号登录: 新浪微博帐号登录 QQ帐号登录 人人帐号登录 百度帐号登录 豆瓣帐号登录 天涯帐号登录 淘宝帐号登录 MSN帐号登录 同步:分享到人民微博  

社区登录
用户名: 立即注册
密  码: 找回密码
  
  • 最新评论
  • 热门评论
查看全部留言

24小时排行 | 新闻频道留言热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