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3年,互联网金融无疑成为中国互联网界炙手可热的关键词。无论是余额宝的成长神话,还是BAT在这一领域的一场场“狙击战”,抑或是因此触动的金融机构、用户、中小企业的“经济神经”,以及因此可能对未来中国金融格局带来的变数都值得人们深思。
互联网教育、互联网医疗,现在,是互联网金融。然而,相对于前两者,互联网金融的爆发显然对更广泛的普通人触动更大,以下,试图从宏观角度分析2013年我国互联网金融引爆热潮的原因。
社会原因:网络支付习惯逆袭上游,轻松理财带动全民参与
提到2013年的互联网金融,余额宝是一个无论如何很难绕开的话题。然而深究余额宝火热的背后,应该注意到这样一个事实:余额宝迅速普及的背后是支付宝在中国商业领域长达近十年的积累。对于很多余额宝用户而言,余额宝与支付宝,这两个无论从名称还是管理机构都相差无几的网络产品实际上并没有很大的区别。尽管余额宝的起家是以标榜远高于银行储蓄的收益,和随时提现的便捷性,但是不能忽略的是余额宝在支付渠道与支付宝的无缝对接:淘宝和天猫使百货公司成为展示厅的同时,也吸纳了大量的闲散资金进入阿里自身的支付体系——支付宝,既然人们总归要使用支付宝用于网络购物,那么何不使它增值?对于很多不了解余额宝的用户而言,余额宝并不是一种互联网金融产品,而是一种收益高、提取方便的“储蓄方式”,一方面,它避免了人们频繁将小额现金转入支付宝的麻烦,另一方面,它又在承诺不低于银行定期储蓄的收益的同时,允许用户随时提现。因此,与其说2013年是余额宝的成功,不如说这一结果是近十年来支付宝累计的社会信任的一次爆发,这一产品使人们逐渐习惯将自己的钱袋交给互联网,大大提升了对虚拟金融服务的熟悉和信任。
2013年,百度及一些商业银行也推出了类似余额宝的产品,但是成功度却远不及余额宝,这一方面是因为在用户心中,使用这些公司推出的互联网金融产品是购买了某种金融产品,成为一种投资手段(心理门槛较高),而使用余额宝仅仅是在使用支付宝的一种拓展功能,使自己的闲散资金增值,另一方面也来源于支付宝在移动端的快速布局:用手机监控自己的财务手段已经成为很多人的习惯,使用余额宝,仅仅需要用到已有的支付宝客户端,而购买其他互联网金融产品则需要重新安装更多软件。以余额宝为代表的互联网金融产品的大热,实际上是互联网公司从支付手段开始突破,逆袭金融体系上游的一次漂亮的“反击战”:在互联网金融发展早期,互联网企业以其“草根性”为用户提供简单、便捷的支付服务,赚取少量的利息差额,随着C端资金流的不断扩大,互联网公司必然谋求更多的利润和控制权,在这一时期,阿里顺势推出基金产品,玩资本游戏也就不足为奇了。
最后,从普通用户自身来看,余额宝相当于一种“本金安全、变现容易、起存金额低”的理财产品——不过这种理财产品并非新鲜事物,货币基金早已有之,余额宝最大的魅力在于拉低了购买门槛,放开了退出时间,通过互联网手段实现了购入、卖出与推广。全民参与性是使互联网金融概念迅速火爆全国的根本原因。
经济原因:小微信贷需求与国家政策的相辅相成
与早期互联网企业在争取“第三方支付牌照”的艰难不同,此次互联网金融的崛起过程中尽管唱衰声音不断,但是从实际结果看来,管理层对于互联网金融的开放和鼓励程度前所未有,央行行长周小川曾表示“央行对互联网金融采取支持发展的态度”。从宏观经济格局来看,互联网金融的发力可谓“赶上了好时候”。一方面,国内经济增长速度放缓,改革开放以来为中国经济带来巨大收益的民营企业、中小企业经营状况不佳;股市长期乏力,中小企业通过创业板、中小板及传统金融体系融资困难……以上原因直接促进了民间对小微信贷的迫切需求。与此同时,“银十条”之后,银监会关于鼓励小微企业贷款方面的具体扶持政策开始出炉——二者的叠加效应为“人人贷”等互联网金融产品的发展提供了来自内部需求和外部环境两方面的好消息。
“互联网”与“金融”这两个在人们概念中,一个代表“屌丝文化”一个代表“高帅富文化”的词语在2013年的结合,实际反映的是,中国互联网在发展了十数年后正在深刻地影响着中国社会结构与所有企业的经营方式。金融产品互联网化已经发展了多年,但是直到互联网公司介入之前,前者的状态只能用不温不火来形容,而互联网金融的发展,不但将社会经济生活中对资金的刚性需求放上了网,更使得原本在金融行业占据主导地位,服务水平差、审核成本高的银行不得不降低身段,加入到这一场由市场化企业发起的竞争当中。然而银行较高地运营成本使得银行金融服务的“互联网化”最终不能完全取代当前互联网金融在国内资本市场运作中“轻骑兵”的作用。
如果未来互联网金融产品能够进一步提升对用户申请信贷的资质审核能力,降低运营风险,这一领域未来市场潜力近乎无限。
文化原因:互联网思维更深入人心
近来,“互联网思维”一词频繁见诸媒体,这一精神被概括为“一种用户需求至上,在产品设计阶段就预先感知用户需求、行为、情绪、通过产品的快速迭代来服务用户的精神”。
互联网金融归根到底仍然是一种现有金融体系的补充,通过互联网手段募集或者发放的资金最终仍然要进入传统经济领域发挥增值功能。互联网思维为金融行业带来的礼物是,将这一过程包装或者解释得更为简单、亲民,并在融入了互联网运行思维之后,使金融活动的运行范围更加广阔,达到真正的“无远弗届”。一个突出的例子是众筹网站的兴起:众筹模式作为互联网金融热潮中涌现的一种崭新的运作模式,尽管目前在国内的发展还较为缓慢,但是在国外已经发展地较为成熟,且获得了盈利。众筹生动地体现了互联网金融的特色:针对普通人、不设资金进入门槛、不完全追求经济价值的最大化,同时为用户提供包括信息、审美、娱乐在内的增值服务。人们登录众筹网站,参与众筹活动,不但是对发起者想法的认可,以及对自己投入资金未来增值的确定感,更是展现个人知识水准、文化认可以及社会责任感的体现。互联网金融这种从产品设计阶段就将用户心理把握地更为细腻和精准的做法是互联网思维深入人心的结果,也是未来互联网金融产品可持续发展的最大动力。当人们认为参与互联网金融行业、使用互联网金融产品可以获得经济价值之外的多种回报时,这个行业就具备了更加广阔的生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