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网>>传媒>>人民网研究院>>研究视点

《东方早报》的内容特色及新媒体实践

刘扬 高春梅

2014年01月30日08:45    来源:人民网研究院    手机看新闻

    上海报业集团自成立后动作频频。其中令人感兴趣的是,集团宣布《新闻晚报》将自2014年1月1日起休刊的同时,《东方早报》却大张旗鼓在头版宣布启动“互联网行动招募”。传媒界都好奇这是一个什么项目?《东方早报》有怎样的实力?为了解《东方早报》新闻业务特色及在新媒体方面的既有做法,人民网研究院通过收集网络资料、对高校学者及上海地方媒体编辑记者进行访谈等方式,探究《东方早报》的内容特色及其新媒体实践。

    一、《东方早报》的小报大办

    《东方早报》2003年7月7日创刊于上海,由上海文汇新民联合报业集团主办,是上海都市报中的后来者。《东方早报》自创办起就把自己定位为一份综合性政经日报,坚持“影响力至上”的办报宗旨,以国际化的视角全面报道和评述最新时事动态,整合时事、财经、社会生活、文体娱乐等丰富信息。在读者定位上,该报以中高端读者为服务对象,在政府、学界及财经界具有广泛的影响力。《东方早报》成为上海文化品位的体现;同时也是上海媒体中被几大门户网站以及中央新闻单位转载摘编新闻最多的上海媒体,是上海的一张“城市名片”。

    《东方早报》的优势体现在两个方面:一是深度、独家报道;二是打造各类周刊。

    在新闻上,《东方早报》的国际新闻以大投入和敢言著称。受惠于报社领导的“长视”和上海市宣传主管部门的呵护,《东方早报》在重大事件上非常敢言。2009年12月哥本哈根气候变化大会前,《东方早报》就推出《中国牵头哥本哈根草案抗西方》的报道。在会议召开后,辟“博弈哥本哈根”专题完整报道整个会议始末,反击西方国家对中国指责,这不仅在都市报中独一无二,在新华社以外的其他中国媒体中也很少见。同时,《东方早报》不惜版面和人力投入,做足独家深度报道。世博会之后,早报重新整合采编力量,将擅长做深度的记者重新定位,使他们专门沉下心操作重大选题、从事深度报道。据受访者反映,《东方早报》记者的基本工资很低,但好稿和大稿稿费很高,该报的记者队伍是上海最具拼搏精神的。在这样的机制下,报纸新闻内容随之有了变化,一般资讯的比例被压缩,有“附加值”的深度新闻被放大,先后推出《星期一调查》专栏和《锋线调查》专栏,牢牢把握国内当前热点和焦点,做长线、深度调查报道。这些都本不该是都市报的强项。

    《东方早报》另一个特色就是专刊。该报每周周一出版《艺术评论》,周二推出《上海经济评论》,周六出版《身体》周刊,周日出版《上海书评》,共四份周刊。《上海书评》是一份有深度的新主流媒体专刊,其定位独特,比杂志更具时效性,比专业期刊更大众化,拥有资源丰富的外部撰稿人团队,且保持书评刊物的独立性,成就了上海的“海派”阅读气质。此外,该报还有教育、汽车、房产、旅游、非常品等各类经营性专刊。除主报外,东方早报还出版发行了一份月刊《私家地理》和一份周报《理财一周》。周刊、专刊、月刊的内容常被结集成册,可见其上乘质量。

    二、《东方早报》的新媒体实践

    《东方早报》是国内第一批开设微博账号的媒体,是微博互动和直播的先行者。

    《东方早报》早在2009年10月和2010年3月就分别在新浪和腾讯开通微博。当时恰逢上海世博会举行,《东方早报》利用微博的优势,拓展报道渠道,获取信源,进行微博信息监测并与网友互动,大大提高了报纸的影响力。《东方早报》还率先开展微博直播,2013年十一黄金周期间,《东方早报》派出百名记者驻守全国20 个最热门景区、景点,关注并记录那里发生的各种情况,并通过其官方微博进行连续172小时直播,这也让《东方早报》新浪微博账号粉丝数急剧增加,截至2014年1月8日,已有263万人关注,人气名列媒体类第79位,居上海报纸类媒体第一。

    从组织到内容,《东方早报》注重发展流媒体,积极向全媒体转型。

    在全国媒体中,东方早报拥有较强的视觉团队,也是在全国媒体中较早尝试运用新媒体技术强化新闻视觉化的媒体。在上海媒体中,《东方早报》在世博会报道中最先尝试平面媒体与新媒体融合的报道模式。在采编“干杯,世博建设者”报纸特刊时,专门制作了10分15秒的专题流媒体视频,在上海公交系统的东方明珠移动电视、上海电信IPTV互动电视、东方早报网站上滚动播出,实现了 “一次生成、多次发布、全面覆盖、扩大影响”的传播效应。通过该纪录片的制作,使《东方早报》基本形成了流媒体生产制作的模式和风格,并拥有了一支有较高水准的流媒体制作团队。

    2011年1月,《东方早报》历时一年策划完成《十万铁骑千里回家路》。《东方早报》组成由摄影记者为主的全媒体“尖刀小组”,经过选题调研和论证,全程跟拍一队从广东骑摩托车回家过年的农民工经历5天4夜,走过1300公里回家的故事。仅有5 个人的尖刀小组完成了传统图文报道、新浪微博直播专题报道、视频报道和纪录片摄制。图文报道被《人民日报》四天连载,视频报道上了央视的《看见》栏目,成为一次成功的全媒体报道案例。

    投资1亿,5月推出,充满猜想的新政经新闻互动平台。

    《东方早报》在新媒体应用上居沪报领先地位。它不仅是社交媒体和多媒体应用的先行者,也是上海报纸中较早上网设立爆料功能的报纸。当移动媒体兴起后,《东方早报》开发了移动端的APP,在微信上设立了公共服务账号,目前已有自贸区邮报、饭局阅读、上海书评、有戏等四个账号。其中,“饭局阅读”自称是中国第一份政治谈资类原创微信读物,“上海书评”最近还因为刊登杨奎松对汪晖批判而引起社会争议。在移动端上,《东方早报》依旧走高端的文化与财经路线。因此,在整个上海报业集团中,由《东方早报》来挑头发展互联网项目并不奇怪。2014年投资1个亿的新媒体平台,究竟要做什么尚不清楚,从《东方早报》的内容特点和本次招募的职位来看,该平台将适于移动端使用,有社交媒体功能,内容偏重国际、财经、文化评论,在受众上走中高端路线。

    三、《东方早报》带来的启示

    《东方早报》的作为和模式还不能说是成功的,但在沪上媒体中有其先进之处,有很多可借鉴之处。

    内容上,“高大上”是可行之路。

    在新媒体时代,传统媒体及其新媒体分支在与商业媒体、社交媒体的时效与访问量竞争中显得惊慌失措,哪门不强自然需要补哪门,但不见得非要在这一门上钻牛角尖、和新兴媒体拼个你死我活。《东方早报》某些栏目成功的例子说明,有深度的思想和文字永远是有市场的。如同诺贝尔奖获得者丹尼尔·卡曼尼在《思考,快与慢》一书中所说,缓慢而深刻的思考才是最贴近个人利益的理性行为。从长远来看,适合慢阅读的深度报道、时政、文化与财经评论等是最有市场的。

    机制上,破除发行量、点击率的束缚。

    要想走高端路线,就要破除单纯依靠点击率论英雄的模式,把编辑记者从采编琐事、配几张暴露图片赚取点击率的束缚中解放出来。《东方早报》通过改变奖酬方式,降低基本工资,提高有深度、影响力大稿奖金的方式,让编辑、记者着眼大事、大策划,不为“鸡毛蒜皮”劳心。不依赖发行量和点击率也更有利于记者的跨部门合作,更容易投入更有价值、有意义的项目。

    形态上,要围绕自身优势内容做足多媒体、多终端。

    在调研中,我们发现《东方早报》在多媒体报道和新媒体展示上投入很大,但投入的方向都是围绕着既有优势项目来做。国际新闻是优势,它就大投入去做美国大选。财经新闻是优势,它就花大力气去做《上海经济评论》、《上海经济周刊》。文化新闻是优势,它就把100多个记者撒出去做国庆黄金周。尽管新的网络平台最终形态还不确定,但一定是围绕国际、财经、文化题目来做。多媒体和多终端被用来巩固既有优势。同时,多媒体不意味着仅仅就是新媒体。

分享到:
(责编:张瑜、唐胜宏)

相关专题



注册/登录
发言请遵守新闻跟帖服务协议   

使用其他账号登录: 新浪微博帐号登录 QQ帐号登录 人人帐号登录 百度帐号登录 豆瓣帐号登录 天涯帐号登录 淘宝帐号登录 MSN帐号登录 同步:分享到人民微博  

社区登录
用户名: 立即注册
密  码: 找回密码
  
  • 最新评论
  • 热门评论
查看全部留言

24小时排行 | 新闻频道留言热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