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交网络”实际上是英文social network 与social networking service的中文翻译,也有人将前一个英文词组翻译为“社交网络”,而将后一种翻译为“社会化网络服务”,由此可见目前人们对究竟什么是社交网络以及社交网络究竟对应的是平台、交互关系还是一种服务都存在争议。
通过梳理不同文献对社交网络的定义,本文试图从中抽象出社交网络的共性,并从三个角度对社交网络的外延与内涵进行一定程度的补充。
1 社交网络的核心是人类交流愿望在网络的延伸
无论是facebook还是新浪微博,抑或当前作为腾讯遏制住移动互联网入口的微信,其核心价值实际上是借助一定的技术手段将人们的倾诉、交流、围观、感受的愿望加以放大,使处于同一平台的用户之间的各种交互行为形成网状,并使用户体验到现实生活中难以获得的快感。从这个角度上说,社交网络的门槛其实很低,BBS、社区、SNS网站、QQ群等形式的网站都可以纳入社交网络的概念。在此前的一篇对社交网络进行分类的总结中,按照交流内容的不同我将网络百科、淘宝、游戏社区等也纳入了社交网络的概念,根本出发点在于这些网站为用户之间的交流保留了通道,使用这些网站能够使人们在实现阅读、购物等需求之外获得类似于现实生活中的人际交流的快感,如网络百科允许不同用户对词条进行修改和质疑,用户彼此间因为处于同一平台,因为对某个词条的兴趣而进行了交互行为。淘宝用户的店家与买家、买家与买家之前,在购物、售后、评价、追加评价、晒单等行为中为平台本身构成一个闭合的社交行为,资深买家与卖家之间建立的联系,类似典型社交网站中的陌生人交友环节(借助阿里旺旺等即时通讯工具得到完成),也就是说,当某一平台将人们的社交行为集中体现,并且帮助用户之间形成一定的网状联系时,这个平台就可以被认为是一个社交网络。
2 社交网络的区别来自于社区规则的设定
以关系强弱去区分社交网络,会将微博与微信分别列入弱关系网络和强关系网络;以传播信息的体量区分社交网络,会将微博和SNS网站分别划入碎片化社交网络和集群化社交网络。但是由于产品之间功能的彼此渗透,使得这些区分方式都不再绝对。如,微博设定了密友圈,于是在陌生人社交之外加入了熟人社交元素;微博增加了长微博功能,于是140字传播不再成为单条信息的上限;人人网增加了即时状态发布功能,于是人人网也就具备了信息碎片化特征。
如果以现实社会中对社区的观察方法来看网络社区,会发现不同社交网络之间的差别根本在于网络设计者对社区规则的制定。“不以规矩,不成方圆”,任何社区都处于一定规则之下,否则社区内的人群就失去了聚集的意义。当社区设计者认为人们的交流应该尽量言简意赅,就设定了微博的字数上限;当社区设计者认为社交行为应该注重保持用户的隐私,就出现了微信和树洞;当社区设计者认为内容的分享成为用户最大的乐趣,就出现了糗事大百科——现实生活中不同年龄、性别、兴趣的人因为对社区规则的认同而聚集在一起,自然而然地形成了一种网状社交关系,垂直社区即形成。从这个角度说,社区之间形成差异的本质在于人们通过不同游戏规则的设定来约束现实生活中的社交关系,并将他们投影到网络,形成不同规则下人群聚集的平台,也就是所谓的社交网络。
3 社交网络与社交媒体不可等同
随着社交网络概念的兴起,传统媒体入驻社交平台或者自办社交网站成为趋势。人们希望通过梳理社交网络上的信息传播渠道、方式、规律来把握社交网络中人群的观念走向,与之相关的实际应用层面包括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的网络传播影响、谣言的产生、网络意见领袖的作用等等。
但是实际上,这些有迹可循的相关研究方向都有将社交网络与社交媒体等同的倾向。应该注意到,绝大多数的社交网络给予用户的其实更多的是一种情绪和兴趣的传达,这种信息可能并不需要借助文字和图片,而是一种更为隐形的好恶扩散。最典型的例子是微博和微信的“点赞”功能,用户对其他用户发布的信息点赞,并不会促使这条信息在社交网络中传播地更广泛或者迅速,仅仅表示一定圈子内的用户确实接受到了这条信息并有一定程度的认同,这种认同不仅仅包括观点上的认同,同时也是“喜爱、羡慕、庆祝、愉悦”等多种情绪的释放。此外,诸如下厨房、糗事大百科这样的社区,其实更多的是对事物的分享和寻求快感,尽管这些社交网络存在信息的传播,但是难以用量化的标准去追踪和分析。
当社交网络的用户数量和质量达到了一定体量,必然会对社会舆论形成了重大影响,借助这一平台进行信息的公开、揭露、讨论使社交网络具备了大众媒体的特性,这也是社交媒体诞生的初衷。但是作为研究者,区分社交网络与社交媒体在目的、功能、边界上的区别将使得我们对社交网络的认识更加全面和概括,避免陷入一般传媒研究的“自说自话”,在具体推进研究工作时缩小了着眼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