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网>>传媒>>人民网研究院>>研究视点

从传播机理看网络谣言的阻断

李黎丹

2013年09月18日10:26    来源:人民网研究院    手机看新闻

    8月21日,网络“大谣”的被拘迅速引发了网络空间的热议,第一财经日报对微博、论坛上的讨论进行了梳理,将网络声音大致分为两种:一是赞赏公安部门整治网络乱象的行为,希望能借此遏制网络谣言,优化舆论生态;二是担心“谣言”标签被滥用,使舆论空间受到挤压。谣言涉及受众面广泛,产生的危害有可能会影响到社会的稳定。了解谣言产生和传播的机理,有助于控制谣言的滋生。

    1.从谣言传播的基本条件看谣言的阻断

    对于谣言这一概念虽然曾有很多界定,但其中却有三个因素趋于一致:(1)与事实有出入;(2)传播较广泛并被很多人信以为真;(3)未经证实。也就是说,谣言虽然是被广泛传播的没有事实根据的消息,但多数人并不认为自己所传播的是虚假信息,实际上,谣言不仅是信息的一种扩散过程,还是一种解释和评论的过程,人们在传播中会加入个人的感情与群体意识。依据塞尔对意向性的分析,心灵和世界存在着相互适应的需要,一旦心灵和世界(社会)间存在着失衡,就给予了谣言生长的空间,以此调试心灵与社会彼此间的动态适应关系,重新建立起认知的秩序。所以,也有学者从这个角度直接把谣言定义为“公众应付社会生活的一种应激状态,是公众解决疑难问题的不得已形式。”

    学者们对谣言生成扩散的因素也一直在探求。奥尔波特提出的谣言公式影响深远:R=i*a(R 代表谣言,i代表重要性,a代表模糊性),即主题的重要性与情况的模糊性是谣言产生的基本因素,且与谣言传播的广度的关系呈正相关性,奥尔波特认为,“对环境的看法与解释中的主观歪曲只有与重要性和含糊性的综合作用相称时(谣言)才会出现。”卡罗斯对此做了修正,在公式中加入了变量“c”,“c”代表传播谣言的人的批判能力,调整后的谣言公式是:R=i*a*c。卡罗斯认为,如果传谣者批判地接受事物的能力强,谣言的传播广度就会降低;反之,如果传谣者对信息的批判能力偏低,则很可能加入传谣者的行列。

    马恩曾犀利地指出: “人们奋斗所争取的一切,都同他们的利益相关。”可以说利益矛盾是一切社会冲突的根源,特别是在社会转型时期,复杂的利益结构调整导致利益群体分化,相对剥夺感在利益受损群体间弥散,转化为负面的社会情绪,形成谣言大范围传播可能性的土壤,而表达渠道的不畅、信息获取的不足都推动谣言的生成与扩散。从谣言的传播公式反思近些年来的网络谣言,利益相关和信息不明成为谣言丛生的重要因素,因此,着力于消除谣言生成的主要因素,就能够有效遏制谣言的传播。利益结构的调适漫长复杂,但信息的透明公开却可以立竿见影,谣言会在信息的透明公开下无所立足。因此,信息公开越及时辟谣就会愈加有力。此外,提升公众的媒介素养也会弱化谣言的传播。

    二、从谣言传播的变异模式看谣言的阻断

    通过对大量实例的研究,奥尔波特总结了谣言在传播过程中的变异模式:简化,在谣言中有系统地省略有助于了解事实真相的细节;强化,简化的一个对等过程,当一些细节被有系统的省略后,保留下来的细节会变得更加突出;而简化与强化的产生并不是随机的,只有与传谣者的经验和态度一致时才会产生,奥尔波特将这种情况称之为同化,简化、强化和同化是三种并存的过程。后来罗凯特通过对传谣行为的分析,在奥尔波特的变异模式中补充进了归属、泛化和超细节化:归属是将消息来源归属于某个具体的或模糊的人;泛化是将特指某个人的消息泛指化;超细节化,也称消息的滚雪球效应,指消息在传播过程中细节不断被增加,以增加其可信度。变异模式的提出对于信息公布的方式是种提醒,特别是灾害、事故、公共卫生等涉及公众的切身利益的突发事件,一旦正常渠道不能满足公众的信息需求,各种不实消息就会繁衍,并且借助公众的恐惧心理迅速传播。因此,正规发布渠道除及时公布真实信息外,还应该不断引导公众如何辨识真伪,从而在海量信息中剔除不实信息的影响,提高公众行为选择的正确性。

     三、从谣言的传播角色看谣言的阻断

    学者发现,谣言在传播的言语互动过程中至少存在着9个角色:挑唆者,一般是受到威胁的或感到不满的人;代言人,对挑唆者的疑问给出具有说服力的解释;舆论引导者,其意见能够影响谣言是否能在群体内通行;普及者,传播并试图说服他人接受谣言;推进机,谣言的传播会对他们有利;机会主义者,为了寻找某些共同的话题,或确立自己的道德权威;调情者,不相信但却享受谣言传播带来的骚动;消极的中转站,声称没被谣言说服却心存疑虑,并四出探听,在客观上传播了不实信息;抵抗谣言者,对谣言进行反击的急先锋。

    从角色的划分来看,舆论引导者是谣言扩散的重要节点,他们在一定程度上起着“看门人”的作用,这些关键人物的辟谣对谣言的阻断能够起到积极作用。而对于别有用心的“推进机”则要严厉遏制,防止谣言的烈度提升。相对传播群体的多元,应该建立起以政府为主导的多元信息传播体系,从而确保官方对信息发布的主导与控制,尽量缩小谣言滋生的空间。同时引入具有公信力的第三方部门参与治理谣言,特别是食品安全等问题,因其与个人的强攸关性,容易导致公众非理性情绪的传染和行为模仿,民间卫生组织等独立的第三方对于控制食品安全谣言可以起到有效的推动作用。当然,不断提高公众利益诉求和知情权的满足度,提升公众对社会发展的认同度和社会信任感,才能使谣言生成扩散的根源得以解决。

分享到:
(责编:张瑜、唐胜宏)

相关专题


社区登录
用户名: 立即注册
密  码: 找回密码
  
  • 最新评论
  • 热门评论
查看全部留言

24小时排行 | 新闻频道留言热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