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信息茧房”与“人行道”:规避网络传播的局限--传媒--人民网
人民网>>传媒>>人民网研究院>>研究视点

“信息茧房”与“人行道”:规避网络传播的局限

李黎丹

2013年03月05日09:53    来源:人民网研究院    手机看新闻

    芝加哥大学法学教授凯斯·桑斯坦(Cass Sunstein)通过对网络的细致观察、深入思考,在著作《信息乌托邦》中提出了“信息茧房”的概念——因公众的信息需求,并非全方位的,往往是跟着兴趣走,久而久之,会将自身桎梏于像蚕茧一般的“茧房”中。这源自人们不可避免的先人之见, 以及人们都喜欢听赞同的话的心理, 群体与个人一样都喜欢听附和的话。网络虽能供给丰富的信息,制造的却未必是无限开放的社交平台,而是密闭化的空间。“信息茧房”的发现,是对网络影响另一角度的认知,网络带给个体与社会的,并不只是“开放”与“多元”。

    桑斯坦认为,信息茧房以“个人日报”的形式呈现:伴随着网络技术的发达、信息的剧增,人们可以随意选择想关注的话题,可依据喜好定制报纸、杂志,每个人都可为自己量身打造一份“个人日报”。当个人被禁锢在自我建构的信息脉络中,生活必然变得程序化、定式化。微博的兴起仿佛是对这一概念的形象注解:微博作为一种社交网络,正是通过“加关注”来自我定制想听到的信息,这等于自制了一间信息茧房。每一个微博用户都有自身的社交圈子与自己对于社会的特殊关注点,反映在微博上就是他关注的圈子,特定的接触氛围必定会影响网民对其他用户的选择。从另一方面说,微博“垄断”了自己的信息来源,单一特定的信息接触会封闭自身对于世界的多元化接触。

    桑斯坦用“回音室”隐喻了网络时代传播的这种局限:因新技术带给了人无限过滤的能力,个人能依照癖好,定制消息;网络也以“协同过滤”的方式,提供消费者偏爱的信息,投其所好,自动隔离了别的意见,从而会增强网民心理的定式化与程式化。如此内闭化的信息环境,就像是“回音室”,人们设定了话题、观点,听到的是自己的回音。

    基于这样的认识,桑斯坦在《信息乌托邦》的开篇首先对于网络中的过滤机制是美梦还是梦魔进行了追问,他认为网络传播的这种“回音室”局限会产生群体极化与群体盲思问题:人们把自己归入回音室,即相似观点的人组成的一个协商体, 放大和不断重复相同的观点或信息, 达到排外或者激化偏激言论的结果, 从而导致“群体极化”:即群体成员一开始即有某些偏向, 在协商后, 人们朝偏向的方向继续移动, 最后形成极端的观点。群体盲思是另一种很普遍的群体现象, 即一种从众心理, 出于社会压力或人际影响, 不敢表达与多数不同的意见,在团体决策的过程中,群体成员往往不能“群策群力”、“各抒己见”,相反常常由于种种原因而随大流,压抑自己与主流不一致的看法。在互联网上,当某种声音成为主流的时候,很多人可能会不再去深究其合理性,而是尽力让自己显得与主流的价值观相一致。

    由于小群体里的人持“需求逻辑”,内部交流容易产生“群体盲思”,即不管小群体内散布什么消息,哪怕是流言、猜测、臆断,他们都无意识地追随,即便是谣传偏见,也能在小群体内找到知音。马克·塞奇曼曾写道:“我们假定世界上的一小撮人共同持有同样一种奇怪的信念,比如说月亮是绿干酪做成的。通过一个自选过程,他们会彼此来到同一个论坛……很快他们就会觉得人人都持有这种信念”。这形象地说明了群体心理的演化轨迹。个体偏颇的观点、失真的消息,因“茧内交流”的封闭性,而被放大化,变为群体共识,折射了群体心理的同化机能。网络舆论场中存在的“无原则同情弱者”的“狂欢”情绪便是这种群体心理的折射:2012年3月23日,哈尔滨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发生恶性伤人案,一名17岁男子持刀砍死一名27岁实习医生,重伤3人。而某网站有6161人参与的调查中,竟然有近2/3的人(4018人)表示“高兴”!连杀人狂周克华,网络上也有人为其叫屈,认为他是“英雄”,是“行侠仗义”,是弱者的反抗。这种无原则的情绪狂欢,反映出岌岌可危的社会关系结构,也与网络传播中理性客观的声音不能充分传达密切相关。

    假若无法分享彼此的经验, 一个异质的社会将很难处理社会问题。遏制网络传播的偏向,需建构网络的“人行道”模式——在桑斯坦看来,无论是物理空间的街道、公园,还是报纸、广播、电视等大众媒体,都属于公共领域,都应像“人行道”一样,可能会遇到种种非计划和不想要的情景,不同的人群会体认到新鲜体验;那些未经事先筛选而遭遇的情状,会引发人们的言行互动。公共领域让人无法将自身与同胞隔绝开来,至少可以让人们一窥来自不同社会阶层的人们的生活。

    大众媒体、微博等,都应变成这样的公共领域,在这里一方面可以令人们听到不同的观点;另一方面也赋予信息传播者接触场所和其他个人的权利。通过提供某些人“非计划”、“不想要”的信息,让他们参与到体验或争辩中,避免群际孤立,减少“偏于一端的误导”。这就需要个体具有信息聚合的意识,不断地走出自己的固有思维去聚合多元的信息,并在适当的方式下进行反思性批判的信息汲取。信息提供者也应该具有公共精神,在他们提供自己的信息同时,也能附带与他们的观点截然相反和其他扩展性阅读的链接,在客观上增加了人们接触不同的观点、获取不同信息的可能性。总而言之,网络“人行道”既要拓宽,又要立规矩,公共领域的信息要全面,要增强对称性,提倡理性、宽容,允许信息“对冲”,避免非理性的一面倒舆论形成。

    参考资料:

    桑斯坦:《信息乌托邦》,毕竞悦译,法律出版社2008年版。

    马克·塞奇曼:《无首的圣战:21世纪的恐怖网》208页,宾夕法尼亚大学出版社2008年版。

 

分享到:
(责任编辑:徐佳、唐胜宏)

相关专题



24小时排行 | 新闻频道留言热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