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
内容科技加快推进内容产业提质增效
内容科技赋能千行百业数字转型与融合发展
内容科技发展存在的问题与挑战
展望内容科技发展
2022年内容科技应用典型案例
一、新闻媒体应用
二、行业应用
三、社会管理与公共服务
出品信息

11:54 / 14:12
  • 前言

           2022年,“数字中国”战略持续推动内容科技发展,以数字化为宣传思想工作赋能。内容科技以创新的数字业态、数字模式全面融入中国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生态文明建设和党的建设各领域、全过程,给人们生产生活带来广泛而深刻的影响。技术的智能化发展趋势带动内容科技创新,助力构建以人为本的公共服务体系、社会治理体系,助推中国式现代化。

  • 一    内容科技加快推进内容产业提质增效

           在数字技术、数据技术、人工智能、区块链等多项技术驱动下,内容科技加速推进媒体融合向纵深发展,基础层技术成果丰硕,平台层不断优化,应用层场景服务升级。

    1. 基础层技术成果丰硕

           人民日报社主管、依托人民网建设的传播内容认知全国重点实验室,新华社媒体融合生产技术与系统国家重点实验室,中央广播电视总台超高清视音频制播呈现国家重点实验室以及中国传媒大学媒体融合与传播国家重点实验室,以国家重大需求为导向,重点研究知识图谱、深度学习智能语义分析、主流价值观精准传播、内容智能审核和风控评级、超高清视音频制播、虚拟现实及媒体智能技术等,构建面向全行业的科技支撑体系,相关应用成果推动“融媒”不断朝着“智媒”方向飞跃。譬如人民日报社主管,依托人民网建设的传播内容认知国家重点实验室,聚焦国家重大战略需求,赋能主流价值观传播。利用人工智能技术,推动内容的广泛、精准、个性化传播与结果反馈,为AI风控引擎、聚合分发平台和视频平台进行技术赋能。2022年获批多项国家重点研发计划项目、国家自然科学基金联合基金重点项目,建设传播内容科学数据中心,入库近200个科研数据集,申请发明专利10件(获授权3件),部分成果已在多个传播领域获得应用示范验证的良好反馈。

           2022年6月正式启动的广电5G网络服务,在内容传播基础设施方面也实现了突破。广电5G网络运用700兆赫频段资源,被业界公认为“黄金频段”,具有信号传播损耗低、覆盖广、穿透力强、组网成本低等优势。通过有线电视网络“全国一网”整合和广电5G建设一体化发展,广电得以充分发挥综合传输优势,加快形成新型广电媒体传播网、国家文化专网和国家新型基础设施网,打造优质内容的全国性汇聚中心,创新提供个性化、差异化和精准化的全媒体服务,为用户带来更高效、更便捷、更快速、更真实的视听体验,构建“内容+5G”的融合发展新业态。2022年7月至2023年1月,中国广电的192号段用户已经超过了500万户,超过500款5G手机已支持700MHz频段。


    2. 平台层四类平台不断优化

           2022年,内容创作、风控、分发、运营四大类平台不断优化,提升媒体效率和智能化程度。

           创作平台方面,智能编辑部与人工智能生产内容(AIGC)技术在人民日报、新华社、中央广播电视总台等央媒大量应用,大幅提升了内容生产和信息传播效率。比如,人民日报社2022年推出AI编辑部3.0版,强化了视频生产的智能化、云端化、移动化、轻量化特点,推出AI编辑部移动版、事实核查、5G全媒体生产、视频加密暗水印、热点汇聚、智能会议纪要、一键生成视频、播报数字人等八大新功能,全面优化了新媒体作品生产设计流程。新华社积极探索智能化编辑部的标准和范式,在“智能采集-智能加工-产品-智能审核-智能分发-智能反馈”的全环节、全链条中充分运用人工智能技术,全方位提升了新闻生产效率。

           2022年,写稿机器人、AI智能视频剪辑、AI绘画等AIGC应用,深入媒体内容创作链条,并且不断迭代、升级。北京冬奥会期间,央视频应用“AI智能内容生产剪辑系统”,在短时间内将海量的比赛内容,自动化浓缩成几分钟集锦,定向发布,快速、高效地为观众提供优质的体育赛事短视频内容,在冬奥报道的速度与质量比拼中占领先机。新华社开发了“画笔小新”AI绘画平台,编辑、记者输入关键词,便可实现AI创作时政漫画、以诗作画等功能。在党的二十大期间,人民日报运用AI绘画,依照党的二十大报告的词语,描绘出了未来中国的美好图景。AIGC技术的广泛应用,助推媒体智能化程度进一步加深,颠覆了现有的内容生产模式,极大降低了用户参与内容创作的门槛,仅“意间AI绘画”这一小程序,单日新增用户就达65万人。AIGC助力文物修复的案例也屡见不鲜。2022年7月,百度使用AI技术,仅用1秒钟就复原了《富春山居图》残卷,与现存真迹风格保持一致。

           2022年极具亮点的卫星新闻,也在深刻变革信息采集与新闻呈现方式。卫星新闻主要利用卫星遥感影像的强大冲击力,通过卫星大数据深度挖掘、相关行业大数据分析、进而以可视化技术呈现独家发现的一系列重要信息,以获得更好的新闻表现力。[1]譬如央视推出《解码十年》系列报道,就融合使用了卫星遥感、地理信息还原、航空测绘、倾斜摄影和三维建模等技术,采用“卫星视角+大数据调查+新闻故事”的报道方式,实现“扶摇天地间”的视角虚实切换,全网累计触达量超过60亿人次。

           风控平台方面,党媒充分发挥自身优势,搭建内容审核与安全管理平台,向社会输出内容导向把关能力和风控技术能力,既实现了自我造血,也提升了内容生态治理水平,进一步延展新型主流媒体的公信力和影响力。2022年5月,重庆传媒审读中心作为全国首个省级传媒审读监测机构顺利揭牌。6月,封面科技发布“智媒审核云”,集智能学习、智慧审校、智效赋能“三智”合一,全天候、多维度保障内容生产发布全链条。8月,人民日报新一代涉政智能风控平台“智晓助”发布,截至2022年底,“智晓助”已累计完成内容风控服务调用超1000万次。此外人民日报“谛听”“人民审校”、新华社“媒体大脑”、澎湃在线“清穹”、人民中科“白泽”、虎牙公司“天眼内容安全SaaS解决方案”等,通过人工智能技术识别相关有害信息 ,规范涉政信息表述,规范标识使用,检查预警负面舆情,让内容生态得以良性发展,营造出更加天朗气清的网络空间。

           分发平台方面,算法推荐服务机制不断优化,主流价值纾解“算法焦虑”,内容分发“千人千面”,算法向善驱动智媒向善。比如,总台主流算法平台正在探索制定可适用于总台各种应用的“总台用户画像”统一规则,形成宝贵的大数据资产,根据用户兴趣喜好,在短视频、长视频、移动直播中实现多业务混合推荐,为用户提供良好收视体验, 节目播放、曝光、用户转化等多类指标相较算法应用前取得了50%以上的增长。而川观算法平台则是通过制定内容质量、内容认知、智能分发、传播效果等方面的算法规则,将主流价值观融入“12235”共5层算法体系,实现了“优质信息找人”,智能算法与主流信息传播有机融合。

           运营平台方面,2022年5月,由人民数据管理(北京)有限公司与北京世纪互联宽带数据中心有限公司共同构建的“人民云”平台上线,有机整合数据要素、算力要素、网络要素和数据中心要素,为全国各级各地党政机关、央国企及各行各业的数字化转型提供云服务及解决方案。目前已建设1000个“人民云”骨干节点,为群众提供政务、金融、医疗等领域个人常用数据信息的确权保护等服务。在诸多媒体运用区块链技术加强版权保护之后,2022年9月,北京互联网法院与北京版权保护中心共同搭建的“版权链-天平链行政司法协同治理平台”2.0版本,成为全国首个版权领域行政司法协同治理机制,促进数字版权治理。


    3.  应用层诸多场景服务升级

           2022年,内容科技在VR、XR、数字藏品、数字人、社交机器人、脑机接口等多场景应用升级,不断优化为用户提供的内容服务。

           VR、XR、8K等技术的融合运用,让人们获得更真实、更沉浸化的内容体验。新华社《高精度复刻|VR全景看新时代之美》,运用“数字孪生”技术,对“超级工程”场景高精度建模复刻,将新时代标志性场景在数字世界重建,通过沉浸式360°全景漫游技术,让受众更加身临其境,体验新时代之美。2022年总台中秋晚会首次应用三维声技术、户外大屏8K同步直播、异构网络视音频同步传输技术等,打造“思想+艺术+技术”的融合传播,为具有浓郁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特色的中秋晚会增添色彩。2022年北京冬奥会期间,央视基于4K/8K超高清转播技术、自主研发的超高清特种拍摄装备,打造科技冬奥,全方位记录冬奥精彩画面,获得国际广泛赞誉。

           数字藏品是指基于区块链技术,对特定的作品、艺术品生成唯一数字凭证,实现数字化发行、售买和收藏。2022年,数字藏品风靡全国,成为内容变现的全新路径。国内几大央媒相继入局,上线数字藏品平台,譬如人民网旗下的灵境人民艺术馆、新华网旗下的“新华数藏”、央视网孵化的“央数藏”、光明网旗下的光明艺品、中国青年报旗下的“豹豹青春宇宙”平台、新华社旗下的“时藏”等等,通过发行多样化数字藏品,激发了新闻与文化创作活力,成为传统媒体在“元宇宙”发展的新机遇、新蓝海。

           虚拟数字人在2022年已经从简单的“纸片人”进化到更高精、更智能的形象,在传媒行业大量应用,助力各行业内容服务。2022年两会期间,央视网《两会C+时刻》由数字人小C主持,基于实时面部+动作捕捉、实时渲染、深度学习、XR等多种硬核技术,围绕两会热点与真人嘉宾实时访谈互动,有效赋能节目创新表达。北京冬奥会期间,多个AI手语数字人首次应用,包括央视新闻联合百度智能云打造的总台首个AI手语主播,央视频和腾讯团队打造的3D手语翻译官“聆语”,北京智谱AI、凌云光与北京广播电视台联合打造的“冬奥手语播报数字人”系统等,实现冬奥期间赛事新闻的实时专业手语播报,让更多的听障人士有机会感受到冬奥赛事的精彩。

           数字分身成为人们进入“元宇宙”的基础,也解锁了更多数字人在内容平台的新玩法。北京冬奥会期间,中国移动咪咕视频推出谷爱凌的“数字分身”MeetGU,1比1完美复刻了真人谷爱凌的长相、动作和神态,完成了滑雪赛事解说、播报及场景电商的虚拟互动等工作。在AI+VR技术的加持下,新华社客户端推出数字分身玩法,人们可以依据自身喜好选取数字分身,通过面部捕捉、动作捕捉,实时传输表情和肢体动作,在新华社客户端体验冬奥赛事场景,感受“身”在其中的魅力。

           作为人工智能发展到一定阶段的产物,社交机器人逐渐从人机交互中的传播中介进化为传播主体,并拥有了进行“情感劳动”的能力,作为独立个体参与社交互动,影响社交媒体的舆论走向,呈现出“人机共生”的新生态。2021年,有研究首次实现无线脑机接口(BCI),并成功实验使瘫痪患者能以意念控制,隔空打开电脑应用、浏览网站、在屏幕上打字。[2]2022年12月1日,马斯克旗下脑机接口公司Neuralink公布了新进展,一只在脑中植入了脑机芯片的猴子Sake,可通过意念控制虚拟光标来打字。脑机接口的创新突破,将使得内容消费更加人性化、便捷化。


    注释:

    [1] 张莉:《卫星新闻:概念辨析、叙事重构与时空感再造》,《中国记者》2022年第3期

    [2] 智东西:《脑机接口新进展!首次实现无线连接,随时随地意念操控》,https://baijiahao.baidu.com/s?id=1697555942052292802&wfr=spider&for=pc。

  • 二    内容科技赋能千行百业数字转型与融合发展

           2022是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开局之年,是实施“十四五”规划承上启下的关键之年。内容科技持续引领娱乐文旅、健康医疗、金融、体育以及公共服务等多行业数字化转型、多业态深度融合。内容科技成为千行百业融合发展的“助推器”,助力千行百业数字化转型。

    1. 娱乐文旅数字化升级

           内容科技加快了文旅业数字化的进程,促使传统文旅业转型升级,同时也给消费者带来了全新的文娱体验。VR博物馆、沉浸式演唱会等逐渐成为人们文旅消费的新场景、新业态。文物保护在数字技术加持下,也焕发出新的光彩。

           以VR技术为代表的沉浸式和交互式显示技术与文化旅游创新结合,优化了文化旅游供给,推动了文旅业创新发展。越来越多的景区都在迈向“沉浸化、数字化”。作为VR博物馆的典型代表,“全景故宫”涵盖了故宫博物院的所有开放区域,以地理位置为线索,利用三维空间整体展示故宫全貌,让观众身临其境。在程序中,用户点击对应的建筑即可观摩宏伟的建筑群,不仅对各宫殿有详细的介绍,而且对宫殿内标志性物体和展馆也有讲解。用户可在其中获得非常好的沉浸式参观体验。

            2022年12月“数字敦煌·开放素材库”正式上线,是全球第一个基于区块链的数字文化遗产开放共享平台。通过该平台,全球学者、文化爱好者、艺术创意者可以获取来自莫高窟等石窟遗址及敦煌藏经洞文献的6500余份高清数字资源档案。这是敦煌研究院持续推动文博全链条数字化、以数字科技推动优秀传统文化传承与创新的重要举措。

            作为元宇宙热潮下出现的新产品,沉浸式演唱会如今正蓬勃兴起,虚拟数字人纷纷走上舞台,为观众奉上美轮美奂的视听盛宴。2022新年伊始,江苏卫视跨年演唱会就让技术合成的虚拟人邓丽君现身舞台,与当红歌手对唱。9月,百度数字人度晓晓与Rapper朱恩池在百度元宇宙歌会共同演唱了AI定制歌曲。真人与AI科技的高度融合,既有技术的科技美感,又呈现出音乐的艺术美感。艾媒咨询调研数据显示,2022年虚拟偶像核心及带动市场规模近2000亿元。另有产业报告预计,到2030年,我国虚拟数字人整体市场规模将达到2700亿元。[1]


    2. 医疗健康数字化升级

           大数据、人工智能等技术的发展,极大地改变了医疗健康产品及服务的提供方式。比如人工智能及大数据技术支持了分级诊断系统建设,物联网技术和5G技术则在监测、预防、诊断及术后护理等方面创新了健康管理方法。相关行业报告显示,2022年我国互联网医疗用户规模预计达8.28亿人,线上问诊市场规模预计增长至581亿元。[2]2023年我国互联网医疗市场规模预计可达876.1亿元,同比增长25.10%。[3]

           随着数字大健康市场不断扩展和智能网络技术的发展,中国的在线诊疗市场正与数字零售药房整合,为人民群众提供更加便捷的一站式医疗服务。2022年12月发布的《关于做好新冠肺炎互联网医疗服务的通知》明确提出,医疗机构可以通过互联网诊疗平台,为出现新冠肺炎相关症状的患者、符合《新冠病毒感染者居家治疗指南》居家的,在线开具治疗新冠肺炎相关症状的处方,并鼓励委托符合条件的第三方将药品配送到患者家中。以广州为例,该市疾控中心数据显示,12月6日以来,互联网医院累计提供线上诊疗14万人次,开展健康咨询2.86万人次,近一周开具电子处方4.2万张,有效缓解了线下诊疗压力。[4]

           未来随着多种应用场景的出现,互联网医疗服务、医疗信息化、医药电商、互联网商保、医疗智能硬件等将成为行业发展重点,形成完整的医药闭环,为公众提供更好的健康医疗服务。内容科技赋能的智慧医疗在便民惠民、深化医改等方面将会发挥更大作用。

    3. 金融服务数字化升级

           数字技术赋能金融服务提质增效,加快推进金融数字化转型工作。数字技术、数据要素在其中发挥了双轮驱动作用,助力深化金融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将数字思维、数字元素持续注入金融服务流程,推动构建与数字经济发展相适应的现代金融体系。

           一方面,大数据、人工智能等技术的使用,能精准识别融资需求,将企业诚信经营、纳税信用、专利价值等数据转化为信贷动能,纾解银企间信息不对称问题,推动企业底层资产数字化、产业链条透明化,促进小微企业融资增量扩面、提质降本。另一方面,内容科技能助力构建更为经济高效、安全便捷的数字服务渠道,推动金融与民生领域系统互联和信息共享,发挥数据要素倍增作用,推出更多数字化惠农金融产品与服务,全面增强金融业综合实力与核心竞争力。

            2022年3月,“信易贷·渝惠融”平台正式上线。重庆是首批与国家信易贷平台数据共享的试点地区,双方数据实现双向联通。目前,平台已经归集信用信息5.4亿条,涉及14个大类、37个小项,覆盖全市100万家企业、200万家个体商户,3000万名自然人,初步奠定了信用大数据赋能金融发展的基础。此外,“信易贷·渝惠融”平台还依托重庆市公共信用信息共享平台,建立了信易贷专题数据库,实现14个大类、37项信息全面归集,覆盖全市100万企业、200万个体工商户。


    4. 体育行业数字化升级

           国家体育总局发布的《“十四五”体育发展规划》提出,通过数字化转型、数字化改革,推动体育行业结构优化、流程再造,实现深化体制改革、高质量发展体育事业和体育产业的目标。数字时代下,体育行业的数字化发展成为大势所趋。

           北京冬奥会是奥运会历史上首次由云计算承载和运营的“云上奥运”,“科技冬奥”是本次北京冬奥的一大亮点。赛事成绩、赛事转播、信息发布等几十个核心信息系统全面“上云”,极大地提高了运行和协作效率,降低了运营成本。赛事直播与转播中,8K超高清、8K+VR自由视角、云转播技术等多项创新,以及数字孪生技术、全息虚拟影像技术的应用,让北京冬奥更具独特风采与魅力。

        在赛事保障方面,中国联通采用了“IPv6+”技术进行业务创新,基于SRv6、EVPN、网络切片、IFIT、AI等关键技术,打造了一张智能、品质、可靠、安全的冬奥专网,提供了“共享互联网”“媒体+互联网专线”等多种通信业务,在整个赛事期间为所有冬奥会参与者和重要客户提供最优的通信服务体验。

    5. 公共服务数字化升级

           内容科技能有效提高数据资源的利用效率,推动公共服务高质量发展。在内容科技推动下,政府可以跨部门、跨层级进行数据信息识别、分析、预判,在此基础上能做到精准施策,促进政府各部门的协同互动,提升公共服务供给的质量和效率,切实增强了人民群众的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

           乡村服务方面,内容科技不仅赋能农业全链条,激发农村产业动能,助力乡村振兴,还助力乡村治理,辅助提高乡村服务水平。商汤SenseMARS平台将丽水市传统村落和自然景观进行数字化呈现,打造AR契约博物馆、牌匾古文物、蔡宅古建筑等,并与当地农产品销售挂钩,带动一产销售和乡村文旅开发。云南保山平安乡村项目通过AI技术,对人群聚集、路面垃圾暴露、机动车违停、违规载人、违规秸秆焚烧等突出的社会治理问题做到有效识别,精准定位,助力当地政府的治理能力现代化。

           教育服务方面,教育部推出国家智慧教育平台,涵盖中小学、职业教育、高等教育,成为学生学习交流、教师教书育人、学校办学治校、教育提质增效,实现个性化学习、终身学习和教育现代化的平台。平台实现了服务智能化、数据精准化、管理全量化,依托大数据、云计算、人工智能等技术,通过快捷搜索、智能推荐等方式,为学习者提供多种符合个性化学习要求的智慧服务。平台上线近一年来,访问总量超过67亿次,已成为世界最大的教育资源库。[5]广东省教育厅、南方传媒等单位共同研发的粤教翔云数字教材应用平台,基于自有平台生产的富媒体、交互式数字教材,构建了以学生发展为本的课堂教学新生态,推动实现教育理念重塑、课堂结构重组、活动流程再造、教学模式重建。点猫科技打造的编程教育体系,已为21000余所学校提供产品技术及课程服务,并建设了600多家线下体验中心。

           政务服务方面,国家医保信息平台上线了跨省异地就医管理子系统,异地就医备案结算实现了网上办理,进一步改善了医保服务体验。据国家医疗保障局2022年6月8日发布的《2021年全国医疗保障事业发展统计公报》显示,2021年全国住院费用跨省直接结算惠及群众住院440.6万人次,普通门诊费用跨省直接结算惠及群众门诊就医近千万人次。趣链科技以区块链技术辅助政府建设智慧城市,致力于破解“数据孤岛”问题、提高政府服务效率、促进数据和政务服务有机整合,产品已应用于舟山市普陀区、成都市高新区等地。新时代文明实践公有云平台,利用大数据、人工智能、数据可视化等先进技术手段,提高了新时代文明实践中心建设的信息化、智能化、科学化水平。


    注释:

    [1] 证券时报:《数字人商业化切片:神州信息切入银行数字人场景》,https://baijiahao.baidu.com/s?id=1750828933865876696&wfr=spider&for=pc。

    [2] 中商产业研究院:《2022年中国互联网医疗行业市场前景及投资研究报告(简版)》,https://www.seccw.com/document/detail/id/15797.html。

    [3] 羊城晚报:《“互联网医疗”未来已来》,http://www.ce.cn/cysc/yy/hydt/202212/29/t20221229_38316383.shtml。

    [4] 羊城晚报:《“互联网医疗”未来已来》,http://www.ce.cn/cysc/yy/hydt/202212/29/t20221229_38316383.shtml。

    [5] 中国教育新闻网:《数字变革与教育未来》,https://baijiahao.baidu.com/s?id=1757766328546397820&wfr=spider&for=pc。

  • 三    内容科技发展存在的问题与挑战

    1. 科技伦理亟待进一步规范,法律监管存真空地带

           内容科技发展以智能化为核心,但其中出现的伦理风险需要引起重视。以2022年兴起的AIGC技术为例,这种利用人工智能技术生成内容的潜在风险在于,人工智能拥有深度学习的能力,机器算法不透明、不可解释,其创作过程是一个“黑箱”,其结果由数据决定,加上AIGC用户存在不可控性,其生成的作品存在违法可能。

           比如,当下的一些开源AIGC图片创作项目,对机器生成的图片监管程度不高,甚至有些项目的数据集利用了非法图片、侵权图片进行训练,其生产创作出的作品也必然违法。此外,还有个别的AIGC使用者,其目的就是利用该技术制作暴力、淫秽作品,但人工智能本身尚不具有完备的价值判断能力。虽然一些AIGC平台在伦理方面已开始进行规范,但相关法律监管仍处于真空状态。


    2. 人工智能的主体性有待论证,版权归属及收益分配不明朗

           人工智能技术是在人类主导下取得的科技成就。在知识产权保护制度设计中,应当以人的需求为主导。自然人以外的法律主体及相关制度设计,都必须服务于人类的利益需求。国内外知识产权法学界曾热议机器人是否具有主体资格问题,如具有深度学习和创造能力的机器人是否可以成为权利主体,赋予其法律人格,从而使其能够享有著作权、专利权等知识产权问题。在人工智能时代,是否赋予机器人以法律上的人格,也必然以是否促进科技创新和产业发展所必需为根本标准。[1]

           无论是否赋予机器人以主体资格,其目的都是为了使之更好地为人服务。因此,涉及的收益及其相关分配也要以人为核心。但就具体的收益分配方案而言,目前还没有一套清晰、合理的分配机制。再以AIGC为例,其系统的训练方式和大多数学习软件一样,都是通过识别和处理数据来生成文本、图片、音乐等作品,其训练使用的素材本应受到法律保护,但是生成作品的版权归属及收入分配,法律至今没有明文规定。因为在AIGC创作的过程中,涉及用户方、素材提供方、平台提供方,甚至AIGC技术本身等多个主体,如何科学、合理地分配版权收益,目前还不明朗。

    3. 社交机器人对内容治理提出新挑战,带来国家安全风险

           2022年,多个行业涌现大量不同类型的社交机器人,对内容治理提出新的挑战。社交机器人具有扩大信息传播规模、煽动制造舆论的优势,有可能在很大程度上影响公众对公共议题的价值判断。同时,社交机器人还很容易增大虚假信息、错误信息、非法信息的病毒式传播,影响公众舆论,煽动极化情绪,进而带来国家安全风险。

           研究表明,人工智能可以通过算法自主生成内容“子弹”(具有诱导性或欺骗性的内容),实施个性化的“靶向”锁定(利用情感筛选锁定最易受到影响的受众),进行密集的信息“轰炸”,从而组合成“影响力机器”来操纵他国国内的社会舆论。[2]已有一些国家利用社交机器人对他国进行恶意攻击,污名化他国形象,挑动形成民粹情绪。根据相关研究显示,“社交机器人”已被用于对中国与新冠病毒之间的关联进行污名化。[3]这些影响信息与网络安全的社交机器人要特别关注并加以治理。

    4. 智能应用寻求再次飞跃,语义理解等瓶颈问题仍未解决

           我国人工智能产业在2022年实现了长足进步,但在人才培养、语义问题、泛化问题等方面依然面临一些难题与挑战。在人才培养上,供给不能满足产业需求,阻碍了关键核心技术攻关。尽管我国自2017年以来,陆续发布了《新一代人工智能发展规划》等多个文件,旨在推动各阶段人工智能人才的培养,但目前人才培养体系尚不健全,人才缺口仍然较大。

           此外,人工智能研发中面临的全球性瓶颈问题,至今仍然没有显著的突破。如语义方面,人工智能缺乏真正的语言理解能力,无法根据上下文或常识理解一些容易产生歧义的语言。又如泛化能力方面,机器学习算法对新鲜样本的适应能力仍需要大力提升。在实验室环境下,很多人工智能的能力均有不错表现,但是实际生活相比实验室环境而言,存在太多的不确定性,因此人工智能想要更好地落地,就需要拥有强大的泛化能力,而此类问题仍未解决。

    5. 平台的开放与封闭尚在博弈,互联互通需要制定标准规则

           当前,有些内容平台实现了互联互通,有的则依然保持封闭。2022年4月发布的《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加快建设全国统一大市场的意见》提出,“加快培育数据要素市场,建立健全数据安全、权利保护、跨境传输管理、交易流通、开放共享、安全认证等基础制度和标准规范,深入开展数据资源调查,推动数据资源开发利用。”6月22日,中央全面深化改革委员会第二十六次会议审议通过《关于构建数据基础制度更好发挥数据要素作用的意见》。这些政策的出台都表明,互联互通是平台未来发展的大趋势。

           平台的类型千差万别,有些平台在功能上是互补的,很容易实现互联互通。而有些平台则是同质类型,且具有较强的相互替代性,因此,平台之间若要实现互联互通,一定要平衡好开放与封闭的关系,要制订好开放的标准与规则,否则就会产生零和博弈的后果。


    注释:

    [1] 人民网:《人工智能知识产权保护的现状与前瞻》,https://baijiahao.baidu.com/s?id=1643249330979063492&wfr=spider&for=pc。

    [2]  阙天舒、张纪腾:《人工智能时代背景下的国家安全治理:应用范式、风险识别与路径选择》,《国际安全研究》2020年第1期。

    [3] 师文,陈昌凤:《议题凸显与关联构建:Twitter社交机器人对新冠疫情讨论的建构[J]》,《现代传播(中国传媒大学学报)》2020年第10期。

  • 四    展望内容科技发展

    1. 发展内容科技,以数字化赋能宣传思想工作

           要以思想内容为核心,以科技创新为抓手,使之形成良好的互融互促。要注重发挥内容科技数字化、数据化、智能化等优势特长,在思想理论、新闻舆论、精神文化等多领域,生产、传播、治理等各环节,广泛融入新技术,积极弘扬主流价值,推进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相协调的中国式现代化。

           以数字化赋能宣传思想工作,重点是科技创新与思想内容的高度融合、全面融合。要努力提高掌控数字化能力与本领,加强数字化基础设施建设,构建数据化、智能化治理体系。要坚持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引领,用数字化手段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革命文化和社会主义先进文化,讲好中国故事、传播中国价值,助力中国式现代化建设。

           以数字化赋能宣传思想工作,其一,要加强以“思想理论”为核心的网络内容建设,通过数字化手段赋能思想内容生产与传播。其二,要运用大数据等科技手段强化舆情监测分析、预警研判、应急处置,用科技手段做好信息公开与新闻宣传,以及重大突发事件舆论引导。其三,要大力发展网络文艺创作,推出更多富有创意、优秀精良的网络文学、网络综艺、网络影视等网络文艺作品,发展积极健康的网络文化,满足人民群众的精神文化需求。


    2. 发展内容科技,主流媒体要占领应用制高点

           内容科技是建设全程媒体、全息媒体、全员媒体、全效媒体的重要手段和路径。主流媒体要占领内容科技应用制高点,依托国家重点实验室,强化认知竞争力,在社会数字生态、分布式组织结构中发挥舆论引导关键作用,服务意识形态安全、文化安全。

           当前,社会全面媒介化的演进已超出内容范畴,传播逻辑、传播规则、传播机制得以重构,大众传播不再是“点对面”方式,分布式组织成为群体传播的主要结构,算法使信息接收变为“千人千面”,社会数字生态已逐渐形成。

           主流媒体要服务意识形态安全、文化安全,就要占领内容科技应用制高点,锚定“四全媒体”发展方向,在社会全面媒介化进程中找到新资源、新发力点、新作用方式。依托国家重点实验室,加强内容领域关键核心技术自主创新,利用科技成果转化,通过技术手段、渠道搭建、场景营造,使信息有效触达目标用户,强化主流媒体认知竞争力。

           实践证明,认知竞争将成为未来传播的主要趋势之一。认知竞争力更注重对信息传播形成结构性影响力。这种影响不是直接输出影响人们的观点,而是通过场景的构造,通过某种信息比例的控制以及传播逻辑的控制,来实现对于思想意识形态的边界控制或方向控制,从而改变以往的作用逻辑和模式,而这有可能是主流媒体通过内容科技发挥舆论引导作用的关键所在。

    3. 发展内容科技,要强化“技术+”激励内容创新

           内容科技未来发展要以内容为根本、技术为支撑,形成“技术+创意、情感、审美”的叠加效应。要服务国家文化数字化战略,发挥激励内容创新的关键作用,更好激活文化消费,助力实现内容产业价值。

           2022年5月,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印发《关于推进实施国家文化数字化战略的意见》,提出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并多次强调提升科技支撑水平。发展内容科技要以服务国家文化数字化战略为总目标,以数字化升级助力文化内容创新与供给,更好地激活文化产品消费。其核心在于,让内容科技回归激励内容创新的本质,深刻把握技术的驱动和支撑作用,强化技术与内容的关联、交融,聚焦文化内容的数字化生产、个性化供给、创新性消费,通过“技术+创意、情感、审美”的叠加效应,产生更多、更好的文化内容产品,最终实现中华文化全景呈现,中华文化数字化成果全民共享。

           中华文化全景呈现是依托科技力量,将文化资源转化为有效的数据、可传播的数据,对其进行广泛的全民化社会普及。中华文化数字化成果全民共享则强调文化建设要以人民为中心,让人民既成为内容普惠的对象,也成为内容生产的主体。只有不断依靠科技进步,激励内容创新生产,激活内容产品消费,才能更好地实现内容产业价值。

    4. 发展内容科技,要强调“以虚促实”导向

           立足“以虚促实”的导向,内容科技将在文旅、商贸、教育、医疗、会展、工业等领域广泛应用,发挥其推动产业跃迁、经济优质发展、满足人民群众需求的重要作用。

           发展内容科技,助力产出更多优质内容,丰富人们精神生活,增强人民精神力量,但不是让人一味沉溺于数字化,沉浸在虚拟世界,罔顾现实甚至逃避现实,因此要积极倡导以虚促实,更好地利用虚拟现实、增强现实、扩展现实、数字孪生技术等对传统行业进行改造升级,让虚拟与现实融合共生,数字经济与实体经济融合发展,最终创造一个更加美好的现实世界。

           党的二十大报告指出,“加快发展数字经济,促进数字经济和实体经济深度融合,打造具有国际竞争力的数字产业集群”。以大数据、云计算、人工智能技术为核心的内容科技,在文旅、商贸、教育、医疗、会展、工业等领域正逐步广泛应用,成为内容产业连接各行各业的桥梁和纽带。在内容成为数据的时代,内容产业演变为数据产业的一部分,内容科技助力所有需要内容信息支撑的行业数字化转型,对于打造具有国际竞争力的数字产业集群,将发挥积极作用。

           坚持“以虚促实”导向,内容科技更要在激活增量方面发挥更加突出的作用。通过科技创新创造新的需求,催生新的产品、业态和商业模式,将创新转化为新的经济增量,为相关行业的提质增效、产业跃迁注入新动能。

  • 附:2022内容科技应用典型案例

    一、新闻媒体应用

    案例1:人民网新一代涉政智能风控平台“智晓助”

    (1)   案例概述

           2022年8月30日,人民日报社主管,依托人民网建设的传播内容认知国家重点实验室基于实验室算法,发布具有完全的自主知识产权、最新涉政论述智能勘误产品“智晓助”。“智晓助”基于人工智能的“风控大脑”,打造人工智能技术引擎,为互联网内容、信息安全管理提供技术服务,让涉政论述更准确,让媒体工作者更专业。

    图:人民日报新一代涉政智能风控平台“智晓助”

    (2)   实现方式

          智晓助的功能主要涵盖四方面:涉政文本内容风控、视觉目标合规检测、涉政人物视频伪造检测和跨模态内容安全雷达,具有精准审校、全面核查、深度检测、广泛检测的特点。系统实现领导人讲话引用、涉政论述、涉政敏感词、人物信息、常见错别字、标点符号、敏感旗帜标识、敏感人物等分析功能,形成图、文、视频全媒体综合化内容风控服务体系。

    (3)   主要成效

          “智晓助”能发现有害信息,规范涉政信息表述,纠正编辑不良用语习惯,检查预警负面舆情,以及规范标识使用。截至目前,“智晓助”系统为《领导人数据库》、“人民审校”、“智晓助”写作助手等产品提供技术支撑,为正义网、航空审校、湖南日报、成都电视台等上百家客户提供涉政审校服务,已累计完成内容风控服务调用超1000万次。

    (4)   社会评价

          新主流新征程,唯有牢牢抓住科技创新才能引领媒体更好实现深度融合变革。(红网)

       

       

    案例2:中央广播电视总台2022中秋晚会多技术首次应用

    (1)   案例概述

        秉持“多向科技要效果”的核心理念,2022年中央广播电视总台中秋晚会多技术首次应用。“思想+艺术+技术”的融合传播,为具有浓郁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特色的中秋晚会增添色彩。

    (2)   实现方式

          第一,首次采用超高清制作播出。中央广播电视总台派出参与北京冬奥会转播的4K/8K超高清转播车进行中秋晚会的节目制作,首次通过“百城千屏”超高清公共大屏传播体系播出。

          第二,首次采用三维声技术应用。中央广播电视总台首次开启我国自主研发的三维声技术(Audio Vivid菁彩声)示范应用。戴上耳机,就等于把环绕式音响装进耳朵里,瞬间感受到音符在多维空间里的律动。

          第三,晚会全新推出360度圆形舞台,将外景拍摄、虚拟XR技术与实景山水巧妙融合。

    图:总台晚会将外景拍摄、虚拟XR技术与实景山水巧妙融合

    (3)   主要成效

          中秋之夜,观众不仅可以看到绚丽多彩的8K超高清视频,还能通过总台“云听”客户端同步收听双耳渲染的三维“菁彩声”,享受突破音视频传播“天花板”的体验,在超越亲临中秋晚会现场的震撼效果中,感受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独特魅力和蓬勃生命力。

    (4)   社会评价

          2022年中央广播电视总台中秋晚会“声”情并茂,为公众带来了8K视听体验。这是Audio Vivid技术标准在大型晚会中的首次应用,通过技术创新,让晚会的艺术效果更为凸显,传达的情感更为浓厚。(中国青年网)

       

       

    案例3:中央广播电视总台主流算法

    (1)   案例概述

          在借鉴国内外算法推荐模型的基础上,“总台算法”创新了一套自主可控的技术架构,“包括算法工作台、推荐引擎、AB-Test系统、知识结构四个部分。推荐引擎的作用就是把合适的内容匹配给合适的用户。

    图:“总台算法”技术架构

    (2)   技术亮点

          一、全流程自主可控。中央广播电视总台的探索和实践拆开了算法推荐的“黑盒子”,精细到每一个模块、每一个环节,对每个模块都有充分的管控手段。

          二、算法与人工相互融合,“总台算法”能够兼顾算法位与人工位组合后的提升效应。

          三、建立内容漏斗模型挖掘潜在热点。“总台算法”建立从细分内容到爆款内容的内容漏斗模型,同时相应建立从高活用户到低活用户的流量阶梯模型,将可能成为热点、爆款的精品内容逐渐放大人群推送,从而有效检验内容传播力。内容漏斗模型的亮点是运用算法挖掘潜在热点,为有限规模的内容精准匹配用户喜好。

          四、以“总台算法”为抓手建立总台用户画像体系。总台构建了以社会属性、行为心理、设备属性、内容偏好4个大维度以及若干小维度的一个标签化用户画像体系。

    (3)   主要成效

          “总台算法”在央视频、央视新闻、央视影音等旗舰媒体平台逐渐铺开,在影视、综艺、文史等10多个业务版块取得了较好的应用效果,随着算法在各个业务版块的日趋完善,逐步覆盖平台的各项业务,提供全新发展动能。

    (4)   社会评价

          “总台算法”将宣传导向、艺术价值和商业价值有机结合,根据用户兴趣喜好,在短视频、长视频、移动直播中实现多业务混合推荐,为用户提供良好收视体验。(德外五号微信公众号)

       

       

    案例4:新华社新立方智能化演播室首个沉浸式融屏访谈

    (1)   案例概述

           2022全国两会前夕,新华社新立方智能化演播室推出首个沉浸式融屏访谈,运用5G、MR(混合现实)、XR(扩展现实)、虚拟空间等技术,打破时空限制,让主持人与王亚平代表等实现“裸眼3D”般的面对面交流,实现全实景、真融屏。

    (2)   实现方式

          策划前期,技术团队用5G融屏+沉浸式技术,创新场景呈现和拍摄形式,将采访对象所在的场景通过演播室进行等比例还原,实现两个真实空间的虚拟交错。首篇“天地融屏|王亚平代表在太空讲述履职故事”把中国空间站“搬进”了演播室。在第三期访谈中,主持人通过融屏“来”到洱海边,相遇已从事洱海保护工作31年的全国人大代表杨晓雪,利用AI实时影像跟踪技术将倒影与人物同步触发,实现影随身动,让空间感更加立体,融屏采访的真实感也再次升级。

    图:新华社主持人“走”进中国空间站

    (3)   主要成效

          2022年3月3日,《天地融屏|王亚平代表在太空讲述履职故事》在新华社客户端和新华社微信公众号一经发布就“出圈”。从“同屏”到“跨屏”再到“融屏”,新华社融屏访谈中新技术的加持,不仅丰富了新闻产品的视觉效果,也为新媒体报道的无限扩展提供可能。

    (4)   社会评价

          从“同屏”到“跨屏”再到“融屏”,新立方智能化演播室再次技术升级,赋能两会创新报道。(《中国网信》杂志)

       

       

    案例5:新华社高精度复刻“超级工程”,VR全景展示新时代

    (1)   案例概述

           新华社《高精度复刻|VR全景看新时代之美》,运用“数字孪生”技术,对“超级工程”场景高精度建模复刻,将新时代标志性场景在数字世界重建,以沉浸式360°全景漫游技术,让受众沉浸式体验新时代之美。

    (2)   实现方式

          为了迎接党的二十大,新华社推出报道《高精度复刻|VR全景看新时代之美》,展现出新时代非凡十年的非凡成就。该报道产品复刻的3D模型数据量巨大,且为超高清画质,为了让受众流畅地感受大国工程的震撼效果,创作团队运用了云计算、分片渲染、全景视频等技术,让产品的现场感达到极致。

    图:新华社《高精度复刻|VR全景看新时代之美》海报

           创作团队还突破性使用了VR实景拍摄加三维制作结合的方式,在国内首次使用了220度的鱼眼球幕镜头,配合8K摄影机,采用航拍的方式,沉浸式360°VR全景带来身临其境的互动体验。该产品还通过手机陀螺仪模拟了VR头显设备,用户只需要转动手机就可以自由切换视角,在9个场景下选择、体验。

    (3)   主要成效

           新技术与新媒体报道结合,让受众从全新视角、全新体验感受新时代成就。

    (4)   社会评价

           科技让观众沉浸式体验到了新时代成就。(网友评价)

       

       

    案例6:人民网“灵境·人民艺术馆”数字作品

    (1)   案例概述

           人民网“灵境·人民艺术馆”通过数字出版的形式发行文化艺术数字作品,推动数字资产公开发行的内容监管模式。自上线以来,“灵境·人民艺术馆”累计发行数字作品系列共18期,限量发行数字作品80万个,涉及艺术家、馆藏艺术、音乐、博物馆、文旅景区、影视、游戏、传统节日等多个领域。

    (2)   实现方式

          “灵境·人民艺术馆”发布的数字作品均由人民链平台进行区块链认证,并在人民网平台进行个人藏品的统一管理,具有唯一编号、永久存证、不可复制、不可篡改等特性。平台积极探索数字作品发行,与博物馆、艺术家合作,推出数字高清原图、三维动态效果、短视频等多期高品质藏品。

    “万物生华,险峻奇山”华山限量数字作品海报

           “灵境·人民艺术馆”致力于用内容科技弘扬中华传统文化,以创新手段讲好中国故事。在“妙造自然”齐白石数字水墨活动中,将齐白石画作中加入了动态元素,让用户在欣赏艺术魅力的同时,也能从“动”画中读懂绘画的故事。“万物生华,险峻奇山”华山限量数字作品将华山景区的莲花峰、五里关、日月岩等景色制作成3D旋转视频。这些新颖的数字艺术品,吸引了以年轻人为主的消费群体,实现了传统文化的成功跨界和破圈。

    (3)   主要成效

          “灵境·人民艺术馆”通过数字技术创新,延展数字出版物的艺术表现形式,推出了多期高质量作品,受市场认可,通过科技力量带动文化传播,为我国优秀文旅资源实现数字传播和创新繁荣提供新路径,为数字藏品行业发展提供新方向。

    (4)   社会评价

          以藏品发行的方式推广优秀传媒作品,将激发媒体生产者的创作热情,从而创造出更多精品内容,对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也具有深远意义。(千龙网)

       

       

    案例7:中央广播电视总台高科技报道、转播北京冬奥会

    (1)   案例概述

           中央广播电视总台依托“5G+4K/8K+AI”技术战略格局,以国际领先的4K/8K超高清转播技术、尖端的自主研发超高清特种拍摄装备、精锐的转播技术保障团队,打造科技冬奥。

    (2)   实现方式

          中央广播电视总台首次实现奥运会赛事全程4K制播,打造全球首个高铁列车5G超高清移动直播演播室。总台自主研发的系列超高速4K轨道摄像机系统高频次全方位记录冬奥赛事精彩瞬间,将转瞬即逝的现场快速记录后再精彩呈现给受众。总台还创新使用自主研发的A6转播车,以及摇臂、航拍直升机等特种设备,全方位记录精彩画面,画面细腻清晰度高、表现力更丰富。

    图:科技赋能总台冬奥会报道

    (3)   主要成效

          北京冬奥会开赛仅4天,便已经成为了迄今为止收视率最高的一届冬奥会。数据显示,中央广播电视总台创造了仅在总台多平台跨媒体总触达人次超628.14亿的传播纪录,实现了“科技冬奥·8K看奥运”的目标,向全世界充分展示了冬奥会的“中国魅力”。

    (4)   社会评价

          中央广播电视总台对这次赛事的报道和传播达到了史无前例的规模和成功,中央广播电视总台对国际奥委会通过OBS的广播作出了巨大贡献,也为全球广泛的电视转播增光添彩。(国际奥委会主席巴赫)

       

       

    案例8:中国广电5G正式商用

    (1)   案例概述

           2022年9月27日,中国广电正式宣布在西藏、青海两地启动5G网络服务。至此,全国除港澳台地区以外的31个省区市全部开通中国广电的5G网络服务。192号段正式投入商用。

    图:中国广电5G正式启动试商用

    (2)   实现方式

          中国广电拥有700MHz和4.9GHz两个5G频段,其中,700MHz被视为部署5G的黄金频段。700MHz频段有着覆盖广、低延时、低损耗的特点,能够让5G网络更为全面的覆盖所在地区,让居民能够更为极速地体验到移动通信设备的便利。中国广电5G网络服务启动后,将充分发挥综合传输优势,加快形成新型广电媒体传播网、国家文化专网和国家新型基础设施网,面向政用、民用、商用和工业用,创新提供个性化、差异化和精准化服务。

    (3)   主要成效

          2022年6月27日,中国广电正式宣布启动5G网络服务,当期共有20个省份作为首批广电5G“192”开网放号的试商用地区,随后在7月27日增加9省同步完成。2022年9月27日,中国广电宣布在西藏、青海两地也启动5G网络服务后,全国除港澳台以外的31个省区市全部开通中国广电的5G网络服务,宣告中国广电5G商用的体系正式打造完成。2022年7月至2023年1月,中国广电的192号段用户已经超过了500万户,同时,有超过500款的5G手机已实现支持700MHz频段。

    (4)   社会评价

          中国广电加入通信市场的群雄逐鹿,将有利于助力补齐农村地区、边远山区、林牧区等场景的移动通信基础设施覆盖短板,加快形成新型广电媒体传播网、国家文化专网和国家新型基础设施网。(中国信通院无线电研究中心5G发展和政策研究部主任张从武)

       

       

  • 二、行业应用

    案例1:中国联通打造“IPv6+”北京冬奥专网

    (1)   案例概述

           中国联通采用“IPv6+”技术进行业务创新,基于SRv6、EVPN、网络切片、iFIT、AI等关键技术,打造了一张智能、高品质、可靠、安全的冬奥专网。

    (2)   实现方式

          第一,SRv6+EVPN承载技术。冬奥专网的广域网承载技术选用SRv6+EVPN技术,在协议简化和Native IP转发的基础上,SRv6+EVPN可以很方便地在各个网域中实现承载方案统一,实现场馆和媒体中心之间的“任意连接”,提升网络的可扩展性。

    图:SRv6+EVPN承载技术优势

        第二,“IPv6+”网络切片技术。通过“IPv6+”网络切片技术,在一张物理网络上按业务类型划分了不同的切片,不同业务独享切片资源,不同切片间实现隔离,满足了奥运业务安全隔离的要求。

          第三,SRv6 Policy+智能管控系统。SRv6 Policy+智能管控系统是一种创新结合的技术实践。智能管控系统通过采集协议收集网络拓扑和流量信息,根据路径中的指令进行转发,对业务SLA的检测并上报给智能管控系统,实现业务路径优化。

          第四,iFIT+AI智能运维。中国联通在冬奥专网中引入了以随流检测(iFIT)为代表的 AI 辅助运维技术,从业务和网络2个维度,对网络中的运维数据进行分析,实现故障的精准感知、定界定位、快速恢复,减少业务受损时间,提升运维效率。

    (3)   主要成效

          这是“IPv6+”系列新技术首次在奥运赛场上亮相。中国联通承建的北京冬奥赛事专网服务系统具备易部署、可复制、简约、高品质的优点,为后续国内外重大赛事网络建设提供了新的领先技术方案,积累了丰富的实践经验。

    (4)   社会评价

          北京联通已经在冬奥专网上圆满完成了多次测试活动以及两次大规模的技术演练,用实践证明了IPv6+的服务质量实时可视和顶级赛事AI重保能力。(人民邮电报)

       

       

    案例2:Tiktok成为全球主流视频平台

    (1)   案例概述

        2022年5月,中国电信正式发布天翼量子高清密话,这是行业首款基于量子信息技术的VoLTE加密通话产品。该产品为用户提供“管-端-芯”一体化安全防护并带来科技、时尚、安全和便捷的保密通信新体验。

    (2)   实现方式

          第一,内容简短丰富。Tiktok最大的吸引力在于它可以发布任何内容,健身、旅游、音乐、摄影、舞蹈等每个类别都是开放的,每个领域都可以为那些将各种内容改编成短视频的用户提供曝光机会。

          第二,知名品牌入驻。对于任何拥有生产视频内容的企业或个人品牌的人来说,tiktok都是适用的,广告和推广能力成为其生态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如NBA很早就加入了Tiktok,分享比赛的亮点和明星球员的精彩客串。

          第三,精准推动。平台按照用户喜好进行内容推荐的算法,基于数据极为精准地抓住用户的兴趣点,从而可以使人长时间沉浸其中。

    (3)   主要成效

          市场研究公司Insider Intelligence预测表示,TikTok 2022年在美国的广告收入将达到 59.6 亿美元(约合人民币 402 亿元),激增至2021年的2.8倍。Insider Intelligence 此前还表示,2022年TikTok的营收(全球)可能会增长2倍至110亿美元以上,超过社交媒体领域竞争对手Twitter和Snap广告营收的总和。

    (4)   社会评价

          美国《华尔街日报》网站11月5日发表题为《TikTok不可思议的崛起》的文章。文章指出,在短短五年里,TikTok已经爆发成为一种流行文化现象以及一个地缘政治闪爆点。它是全世界最热门的应用,被2/3的美国青少年所使用。它的超级吸引人的短视频格式已经让硅谷争相效仿,并使一夜成名变得比以前任何时候都更容易实现。

       

       

    案例3:北京互联网法院“版权链-天平链”协同治理平台

    (1)   案例概述

          北京互联网法院秉持“中立、开放、安全、可控”的原则,联合北京市高院、司法鉴定中心、公证处等司法机构,以及行业组织、大型央企、大型金融机构、大型互联网平台等20家单位作为节点共同组建了“天平链”。天平链通过利用区块链本身技术特点以及制定应用接入技术及管理规范,实现了电子证据的可信存证、高效验证,降低了当事人的维权成本,提升了法官采信电子证据的效率。

    (2)   实现方式

          天平链应用框架主要为三项:一是事前评估。事前对接入系统的安全性、电子证据司法效力进行评估。二是事前上链。系统产生电子数据,第一时间数字摘要值上链,天平链返回存证编号。三是事后勘验。发生纠纷时,当事人上传原始数据和存证编号,法官利用天平链在线勘验电子数据的真实性。

    图:作品信息在天平链上的查询入口

    (3)   主要成效

          北京互联网法院在2022年中国国际服务贸易交易会上展出了北京互联网法院与北京版权保护中心共同搭建的“版权链-天平链协同治理平台”2.0版本。截至2022年11月14日16时,天平链已经吸引了来自技术服务、应用服务、知识产权、金融交易等9类23家应用单位的接入,一级节点数量为14个,二级节点为9个,在线采集数据数为169720004个,在线证据验证数为30601个。

    (4)   社会评价

           “版权链-天平链行政司法协同治理平台”系北京版权保护中心与北京互联网法院联合打造,是全国首个版权领域行政司法协同治理机制。(人民法院报)

       

       

    案例4:腾讯健康“基于医保大数据的精准医保基金监管解决方案”

    (1)   案例概述

          腾讯健康“基于医保大数据的精准医保基金监管解决方案”,在行业内首次提出针对医保基金的团伙骗保发现算法模型,以及线上支付事前拦截等方案,解决了传统监管方式依赖人力,成本高、效率低、监管力量不足的问题。

    (2)   实现路径

          构建画像:精准医保基金监管解决方案的算法模型可以根据时间序列进行参保人之间的构图,利用图算法进行网络挖掘,找到密度不一的大大小小的关系网,主动发现人群异常点,从而快速获取不同类型的作案团伙集合

    图:算法模型多维分析多维分析团伙画像

          智能分析:算法模型通过多维度分析形成团伙序列,并对团伙行为进行一致性分析,提炼出新规则。通过提炼的新规则和标签传播算法,进行团伙扩散,就可以找到更多的群体行为一致的参保人,从而识别出医保行为异常的重点人群,实现精准团伙发现,为有关部门全面监管、科学决策提供智能解决方案。

          精准医保基金监管解决方案有两项核心竞争力。一是依托腾讯大数据能力开发的团伙骗保发现算法模型填补了现有监管系统中只能发现单人、单次就诊违规的空白。二是依托腾讯连接能力构建的医保公共服务体系,打通了“医保局-两定机构-参保单位-参保人”的连接平台,有效拓展了医保服务的广度和深度。

    (3)   主要成效

          该方案在2022年由国家医疗保障局主办的“智慧医保解决方案大赛”中获决赛总分第一。

    (4)   社会评价

          腾讯精准医保基金监管方案加速智慧医保建设。(深圳特区报)

       

       

    案例5:交通通信集团国际海事卫星传送系统

    (1)   案例概述

          交通通信集团提供的国际海事卫星通信解决方案具备高清、标清格式的视频传输,支持实时互动、多视角、直观的单人直播和多机位直播,可满足媒体行业转型和数字化发展的需求。

    (2)   技术链路

          第五代海事卫星GX系统:第五代海事卫星GX系统业务涵盖海、陆、空三个领域,所有终端厂商需经过海事卫星严格认证,设备牢固、稳定、易携带。

          海事卫星信道倍增方式:该方式可实现捆绑两台海事卫星终端后传输速率接近1Mbps,极大幅度提高捆绑效率和数据传输的稳定性。

          融媒体新闻实时传送方案:该方案可将传统媒体与新媒体的优势进行有效结合,使信息源中心化,并利用海事卫星全球覆盖、全时段和稳定的带宽网络优势,经过传播技术处理,实现新闻报道实时稳定传送。

    (3)   产品优势

          资源优势方面,拥有完整的通信信息基础保障设施。业务能力方面,可实现多星互联、多网融合、覆盖全球、联通海陆空。服务体系方面,拥有7X24小时专业技术运维和支持团队。

    (4)   应用效果

          已应用于中央广播电视总台2012年蛟龙号7000米深潜、2013年北海舰队远洋训练、2013年蛟龙南海科学考察、2020年“奋斗者号”在马里亚纳海沟载人潜水等多个大型新闻直播报道;2021年深圳航空在B737机型上使用新一代交通通信集团海事卫星航空安全通信系统完成了地空融合通信飞行测试等。

    (5)   社会评价

          交通通信集团是全球领先的移动卫星通信服务商和国内海事卫星运营商。(中国民航网)

       

       

  • 三、社会管理与公共服务

    案例1:“人民云”平台

    (1)   案例概述

           2022年5月20日,数据云平台——“人民云”(peopleyun.cn)上线试运行。“人民云”基础技术平台由人民数据管理(北京)有限公司与北京世纪互联宽带数据中心有限公司共同构建,并以开源开放、共建共享的原则和合作伙伴共同打造和运营。

    “人民云”打造产数融合的行业云

    (2)   实现方式

          人民云能提供一站式全栈云服务能力。拥有众多性能强大、安全稳定的云服务能力:

          一是安全稳定、高弹性的云计算服务。可提供云服务器、裸金属服务器、GPU服务器、边缘计算、云桌面等服务。二是海量、安全、高可靠、低延迟、低成本的数据储存能力。包括云硬盘、对象储存、蓝光储存、文件存储功能等。三是完善的云上网络、跨地域网络、混合云网络产品体系。四是强大和丰富的云数据库产品。包括云数据库MySQL版、云数据库Redis版、数据传输服务、云数据库MongoDB版。五是全面安全的上云容器。包括容器服务、微服务治理、服务网络、DevOps等。

          此外,“人民云”将为各类新产品、新技术、新应用提供技术支撑、网络平台、商用环境,与合作伙伴共同构建云上生态,聚焦党建、政务、农业、金融、医疗、教育、音视频、芯片、汽车、5G、工业AI、元宇宙、文旅等行业领域。

    (3)   主要成效

          2022年7月,“人民云”在中国信息通信研究院2022年上半年可信云评估中,荣获首批可信云·专有云成熟度能力要求——先进级认证。未来,“人民云”将在京津冀、长三角、珠三角、成渝地区规划布局新型数据中心和新型算力中心。 “人民云”还将加快布局西部算力枢纽节点,投建数据中心。

    (4)   社会评价

          2022年7月,“人民云”在中国信息通信研究院2022年上半年可信云评估中,荣获首批可信云·专有云成熟度能力要求——先进级认证(贵州省大数据发展管理局)

       

       

    案例2:中国电信天翼量子高清密话

    (1)   案例概述

            2022年5月,中国电信正式发布天翼量子高清密话,这是行业首款基于量子信息技术的VoLTE加密通话产品。该产品为用户提供“管-端-芯”一体化安全防护并带来科技、时尚、安全和便捷的保密通信新体验。

    (2)   实现方式

           终端国产定制:天翼量子高清密话搭载中国电信定制终端,采用国产芯片的量子安全SIM卡,自主研发量子安全中间件,在手机侧完成对VoLTE话音数据的加解密,有效防止通话在网络传输中被监听。

          一话一密:用户每次发起“量子密话”都会随机抽取卡内密钥校验用户身份,认证通过后再由量子网络实时生成一个新密钥加密会话数据。

          高清通话:天翼量子高清密话不降低原有电信VoLTE业务的话音清晰度,用户通过拨号盘即可直接拨打加密通话,当任一方不支持此项业务时,通话自动回落到原有VoLTE通话,在保障通话高清品质的同时,极大增强通话的安全保密性。

          多机型适配:终端支持天翼1号2022、华为Mate 40E、华为Mate 30 Pro、华为nova 8等,未来将适配更多机型。

    (3)   主要成效

          中国电信在2021年正式推出的首个运营商级的量子安全产品——天翼量子密话,截至2022年5月,服务终端用户规模近30万。目前“量子安全服务平台”可实现百万级用户密钥管理,能够服务于通信、办公、物联网、工业互联网等场景,可为B端和C端客户提供高等级的量子安全防护。

    (4)   社会评价

          作为建设网络强国和数字中国、维护网信安全的国家队和主力军,中国电信坚持以量子信息技术融通信促安全,携手合作伙伴积极推动量子科技成果应用。(中国邮电报)

       

       

    案例3:“粤教翔云”数字教材应用平台

    (1)   案例概述

          粤教翔云数字教材应用平台是在广东省教育厅和业内权威专家指导下,面向信息化时代教与学的需求,由南方传媒研发的创新型数字化教学系统。2022年,粤教翔云数字教材应用平台已更新至3.0版。

    图:粤教翔云数字教材应用平台3.0版

    (2)   实现方式

          粤教翔云数字教材应用平台主要由三部分组成。

          一是“培训课堂”。包括示范课例(点点用示范课例、改改用示范课例、创创用示范课例)、翻转课堂模式、问题解决模式、主题探究模式、学科应用手册五种类型。

          二是“新课堂”。版本涵盖了人教版、粤教版、北师大版、科教版、岭美版五类。学科包括信息技术、语文、数学、英语、物理、化学、历史、地理、生物、道德与法治、音乐、美术、科学、书法。年级涵盖小学一年级至高三。

    图:粤教翔云数字教材应用平台网上课程

          三是“应用研究”。包括翻转课堂教学模式应用、问题解决教学模式应用、主题探究教学模式应用三个创新型教学应用模块。

    (3)   主要成效

          作为“广东省国家课程数字教材规模化应用全覆盖工程”的支撑平台,为广东省义务教育阶段1200余万师生提供全学段、全学科、多版本的国家课程数字教材及应用服务。

    (4)   社会评价

          粤教翔云平台为教育数字出版行业发展提供了典型案例,实施过程中形成的数字出版全流程解决方案复用性强,其产品、技术和服务模式具备很高的行业示范和市场推广价值。(光明网-文艺评论频道)

       

       

    案例4:数字敦煌·开放素材库

    (1)   案例概述

          数字敦煌·开放素材库是全球首个基于区块链的数字文化遗产开放共享平台。敦煌研究院基于海量的数字化成果,经过筛选、标注、加工,构建了开放素材库,旨在为敦煌学研究、文化弘扬、文化创意产业等提供丰富多样的敦煌元素素材。该素材库创新性地实现了数字化文化资源共享。

    图:“数字敦煌·开放素材库”登录界面

    (2)   实现方式

          一方面,区块链技术、数字水印技术保障素材的合法版权。借助区块链技术,素材的原创证明和相关的授权、支付、下载等证据信息实时上链存证,每一例素材的授权使用均可查证。另一方面,素材库开通了“共创”模块,实现了素材“共享共创”。创作者可以下载素材库的数字资源,进行二次创作,二次创作之后上传到平台,经过敦煌研究院审核、确认,成为“数字敦煌?开放素材库”的数字资源,开放对外授权。

    (3)   主要成效

          2022年12月8日,“数字敦煌·开放素材库”正式上线后,来自莫高窟等石窟遗址及敦煌藏经洞文献的6500余份高清数字资源档案通过素材库向全球开放,为学者、文化爱好者以及艺术创意者打造“一站式”的敦煌文化共享平台,实现了文化资源的安全高效流动。

    (4)   社会评价

          在国家文物局“互联网+中华文明”行动计划指导下,敦煌研究院与腾讯集团联合打造的全球首个基于区块链的数字文化遗产开放共享平台“数字敦煌·开放素材库”正式上线,为公众提供了敦煌文化的另一种“打开方式”。(科技日报)

       

       

    案例5:四川省政务服务网川渝通办专区

    (1)   案例概述

          “川渝通办”是川渝两地落实党中央、国务院决策部署的具体安排,是合力打造区域协作高水平样板的务实举措,是让两地企业和群众享受更多同城化便利的系列利企便民行动。

    图:川渝通办专网上服务专区

    (2)   涵盖事项

          “川渝通办”事项,涵盖创业、交通、就业、医疗、生育等众多群众“身边事”。比如有四个典型方面。

          人力与社会资源保障工作:四川省政务服务网川渝通办专区实现了川渝人社信息“两地通”、养老待遇资格“就近认”、招聘求职“一点通”、人才档案办理“零跑路”等。

          线上办理公积金贷款:川渝两地住房公积金部门借助川渝通办线上专区,打通了跨区域信息共享壁垒,实现两地住房公积金缴存、提取、贷款等信息实时在线共享互认。

          生育服务登记:川渝两地卫生健康委员会以线上方式,对卫生健康系统部分审批及服务事项进行通办,实现两地同一事项受理条件、申请材料、办理流程、办理时限四统一。

          文化领域:川渝两地行政审批事项线上“通办”,助推了巴蜀文化旅游数据走廊建设。

    (3)   主要成效

          截至2022年9月,“川渝通办”已发布落地的3批次共311项通办事项中有252项实现“全程网办”,占比达81%,覆盖电子监控违法处理、机动车驾驶证补发、电子社会保障卡签发、个人公积金贷款提取等多项涉及居民、法人相关事项。2022年1—7月,川渝两地通过网上办理医保就医登记备案达46266件。

    (4)   社会评价

          川渝两地住房公积金实现信息共享,互认互贷,跨区域就医实现异地报销,居民办理社保业务不用再两地跑……随着“川渝通办”工作在四川各地的落地走实,川渝两地群众享受到更加便捷高效的服务。(川观新闻)

       

       

  • 出品信息


    出品

    人民网



    总策划

    叶蓁蓁    人民网党委书记、董事长、总裁

    罗    华    人民网总编辑



    总监制

    唐维红    人民网监事会主席



    写作团队

    唐胜宏   人民网研究院常务副院长

    韩韶君   人民网研究院研究员

    徐江旭   人民网研究院研究员

    彭琪月   人民网研究院研究员


    鸣谢

    郑庆华   同济大学校长、党委副书记

    张涛甫   复旦大学新闻学院院长

    喻国明   北京师范大学新闻传播学院学术委员会主任

    赵子忠   中国传媒大学新媒体研究院院长

    魏鹏举   中央财经大学文化经济研究院院长

    赵铁军   哈尔滨工业大学二级教授、博士生导师

    何宝宏   中国信息通信研究院云计算与大数据研究所所长

    梅剑平   中央广播电视总台超高清视音频制播呈现国家重点实验室常务副主任









    人民网版权所有,未经书面授权禁止使用

    Copyright © 1997-2023 by www.people.com.cn. all rights reserved

  • 目录

  • 放大

  • 缩小

  • 封面

长按保存图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