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中國路跑賽事高質量發展研究報告》顯示
促產業發展 有效服務群眾 路跑賽事獲更廣泛關注和認可

人民網北京1月3日電 今日,2025世界田聯賽事可持續發展行動分享會在第六屆中國馬拉鬆博覽會C5館內舉辦。人民網監事會主席唐維紅在會上發布了《激發全民健身新活力 賦能城市品牌新發展——2024中國路跑賽事高質量發展研究報告》(下稱《報告》)。
人民網監事會主席唐維紅發布《2024中國路跑賽事高質量發展研究報告》
據介紹,2024年,無論從賽事數量,還是社會關注度,國內路跑賽事依然呈現“熱辣滾燙”的態勢。
《報告》依托前期研究成果,基於路跑賽事高質量發展評估指標體系,選取100場重點賽事進行分析。包括3萬人及以上規模賽事26場、1.5萬人至3萬人規模賽事20場、1.5萬人以下規模賽事14場、半程馬拉鬆賽事15場、女子馬拉鬆賽事15場以及特色賽事10場。
《報告》延用人民網研究院2023年首次提出的“路跑賽事高質量發展評估指標”開展研究。評估指標共分為七個維度,分別是服務群眾、組織保障、產業發展、科技應用、文化傳承、生態和諧、國際合作。
賽事產業發展和服務群眾情況關注度明顯提升
《報告》對路跑賽事高質量發展七大評估維度的傳播數據進行了分析對比,發現2023年和2024年每場賽事的平均傳播量沒有明顯變化,但不同維度數據的分布結構存在一定差異。
其中賽事組織保障領域相關話題的傳播量仍然最多,社會關注度仍最高。從2023和2024兩年的數據對比來看,產業發展和服務群眾兩個領域相關話題的傳播量佔比上升較明顯,意味著2024年路跑賽事對產業發展的促進作用以及服務群眾的功能獲得了更廣泛的關注。
《報告》從七個維度進行了具體分析。
服務群眾方面,賽事供給更豐富。國內不少路跑賽事的報名人數和參賽人數普遍超額,再創歷史新高。據統計,2024北京馬拉鬆有超過18萬人提交報名信息,競逐3萬個參賽名額,報名人數創歷史新高,報名選手覆蓋43個國家和地區。
同時,賽事舉辦城市越來越多,並呈現下沉發展趨勢。三四線城市乃至小縣城,也開始舉辦規模不等的各類賽事。賽事項目方面,各地發力舉辦更有特色、更親民、更有趣、更豐富的路跑賽事。
組織保障方面,賽事組織運營期待專業化精細化。相比2023年,2024年以來對體育賽事、路跑賽事的政策扶持和行業規范進一步強化,相關管理要求針對性更強,助力賽事組織運營走向專業化精細化。中國田徑協會相繼發布《中國田徑協會路跑賽事管理辦法》《路跑賽事起終點管理規范》等。
媒體和網友不再隻聚焦高水平的競技表現和明星跑者的個人成績,而是廣泛關注一系列賽事配套服務。如2024南京馬拉鬆賽事中科學的路線設置、周到的賽事服務、細致的選手保障、豐富實用的參賽物品以及儀式感十足的完賽獎勵,給參賽者留下深刻印象。
各地路跑賽事仍然存在不少薄弱環節,個別賽事出現了終點干擾選手沖刺、獎牌印錯、接駁車未能及時到達指定地點等突發事件,以及參賽者亂拿補給、配速員不專業等擾亂賽事秩序等現象,引發社會爭議。
產業發展方面,“賽事流量”變成“經濟增量”。路跑賽事產業鏈不僅涵蓋賽事組織、運動裝備、健康訓練、營養補給等直接相關活動,還涉及體育用品和衍生品銷售、體育場館運營、會展搭建等多個領域,形成多元化、綜合性的產業鏈條。
相關研究顯示,馬拉鬆賽事的外地參與者對賽事舉辦地及周圍地區的吃、住、行、游、購、娛等間接消費的帶動比例高達1︰13。 如2024無錫馬拉鬆估算產生經濟效益約2.8億元,其中餐飲和住宿兩項佔了大頭,分別產生經濟效益1.27億元和1.17億元。
科技應用方面,賦能服務保障,優化參賽體驗。不少賽事加強數字化、智能化、精細化管理,引入機器人、數字人、無人機、無人車、智慧步道等。如2024杭州馬拉鬆中引入“機器兔”配速員,也是國際馬拉鬆歷史上首次引入四足機器人作為“官方配速員”。
文化傳承方面,賽事品牌打造和城市形象塑造協同發力。各地賽事紛紛打造最美賽道,為跑者帶來移步換景、亦跑亦游的體驗。不少賽事在文創的產品設計開發上,融入城市特質和精神並不斷推陳出新。
不少地方因地制宜舉辦賽事,融合展示當地的歷史風貌、地域特色和文化內涵,有效調動文旅元素,把賽事打造成城市的節日和品牌。如8月24日-25日在太仆寺旗風情馬鎮度假旅游區舉辦的2024正保教育草原之夏12小時跑步接力挑戰賽,創新比賽形式,且具有濃郁的草原風味和民族特色。
生態和諧方面,綠色辦賽日益深入人心。2024年,越來越多的馬拉鬆賽事繼續積極倡導和踐行綠色低碳辦賽理念,並將“無廢”主題融入馬拉鬆賽前籌備、賽事舉辦、賽后利用等全過程。
國際合作方面,國際化趨勢愈發明顯。近年來,馬拉鬆賽事的國際化趨勢愈發明顯,主要表現在國際高水平選手參加國內賽事以及中國跑者參加全球馬拉鬆大滿貫賽事、國內與國際賽事之間深層次高頻率的合作交流等。
“全馬化”、規范化、智能化成賽事未來發展方向
《報告》認為,未來我國以馬拉鬆為代表的路跑賽事整體發展趨勢向好,前景廣闊。
人民網監事會主席唐維紅發布《2024中國路跑賽事高質量發展研究報告》
一是賽事整體供不應求,賽事數量仍有增長空間。
如果按人口基數與發達國家對比,我國馬拉鬆賽事仍處於供不應求的狀態。以美國為例,2023年美國常住人口數為 33491.49 萬,全馬加半馬 958 場,當年全美還有 2469 場 5km/10km 路跑賽事,2023 年我國常住人口數為 140967 萬,共舉辦 699 場路跑賽事。從賽事數量來看,我國與美國尤其是短距離賽事有較大差距。隨著跑者群體的擴大,未來馬拉鬆賽事數量仍會增加,地域覆蓋范圍也會越來越廣泛。
二是頭部賽事“全馬化”,路跑市場將更加細分。
為滿足大量不同級別和不同需求的跑者,賽事體系將更加豐富,賽道越來越細分,不同類別形式、長短距離的賽事越來越多。
三是賽事監管趨嚴,辦賽更加規范化專業化。
2024年,全年認証路跑賽事超300場,行業進入規范化發展階段。中國田徑協會相繼發布路跑賽事相關政策規定,強化賽事運營的專業性和規范性,保障辦賽各環節更加緊湊有序。
四是科技創造新場景新應用,為馬拉鬆賽事和跑者賦能。
未來,科技將創造更多新場景新應用,助力競技體育和全民健身。智慧跑道、機器配速員、無人駕駛補給車等,應用會更廣泛﹔跑步APP將升級為跑步智能體,全方位輔助個人科學訓練、陪伴跑者安全完賽。
《報告》還對路跑賽事未來發展提出了相關建議。
一是拓展辦賽思路,發展“小而美”“小而特”賽事。
馬拉鬆辦賽思路應多元和開放,要根據城市的承載能力和協調能力,打破大規模辦賽思路。尤其中小城市要因地制宜,發展“小而美”“小而特”的賽事。
賽事的標准設置也應多元化,不必一味追求標牌和級別,可以根據中小型和特色賽事的特點設置相應的標准,鼓勵市場勇於創新,讓路跑賽事釋放更多發展活力。
二是推動賽事國際化躍升,向世界講好中國故事。
從11月30日起,38個免簽國家人員來華過境不超過30天,可免辦簽証入境。符合條件的54個國家人員,過境前往第三國,可以停留時間統一延長到240小時。
國內路跑賽事需要進一步提升國際化水平,加強國際交流合作,加大對外賽事宣傳和城市推介,以賽事為重要載體,持續講好中國故事。
為吸引更多的外國跑者跟著路跑賽事來中國旅游,需要路跑行業、文旅行業及各地政府同題共答。其中賽事組織應提升服務水平,如賽事期間可以設立專門的國際選手接待中心,提供翻譯協助、行李寄存、緊急醫療等服務﹔賽前賽后組織更多國際文化交流活動等。
此外,建議有條件的地區,多舉辦馬拉鬆國際交流互鑒活動,邀請國外賽事組織者、運動員、教練員等來華分享經驗,在交流交往中,宣傳和推介中國馬拉鬆。
三是發揮多主體合力,推動“賽事進景區、進街區、進商圈”。
城市規劃、小區建設時可以將運動設施、跑步步道、城市綠地等布局在生活圈周邊。還可以鼓勵體育用品企業或者體育類社團,定期舉辦公益講座和活動。
四是提高文明素養,推廣賽道禮儀和跑步文化。
42.195公裡的馬拉鬆賽道也是精神文明建設的重要場域。針對時有發生的賽道不文明現象,賽事組織者有責任做好賽道禮儀相關提示和告知。拓展賽道禮儀相關議題影響力,通過聯合有影響力的跑團、跑步達人發聲等方式,在全社會倡導賽道文明。
五是兼顧成績和體驗,專業競技與全民健身雙翼齊飛。
平衡好賽事的競技性與大眾性、地方特色與全國乃至國際標准之間的關系。標牌賽事要奔著更快、更高、更強的目標,下沉賽事和非標牌賽事則需要充分調動賽事運營的創新能力,提升賽事的接待保障和組織協調能力,保障大眾選手參賽體驗。
《報告》還梳理了由人民網網上群眾工作部、人民網研究院聯合推出的“2024跑者進!為馬拉鬆高質量發展建言”活動的主要網民建議,涉及倡導全民健身、優化賽事服務保障、做好賽事與本地文化融合等方面。
據悉,第六屆中國馬拉鬆博覽會於2025年1月2日在廈門國際會議展覽中心開幕。展會期間,“2025世界田聯賽事可持續發展行動分享會”、“馬拉鬆群英薈”系列沙龍等專業會議活動在馬博會“跑步沙龍”舞台相繼舉辦,促進業界內外對於路跑產業發展新趨勢的探討與共識構建,共話路跑行業的未來發展藍圖。
相關鏈接:
分享讓更多人看到
- 評論
- 關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