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智能互聯網藍皮書:智慧教育應用需注意彌補情感缺失
人民網北京6月24日電 人民網研究院組織編寫的第一本智能互聯網藍皮書《中國移動互聯網發展報告(2024)》今日在京正式發布。其中,廣東省杏壇智慧教育創新研究院研究員胡婷玉、北京開放大學副研究員張春華、廣東省杏壇智慧教育創新研究院研究員李國雲撰寫的《智能互聯背景下生成式人工智能的課堂觀察研究》一文,對當前智能互聯背景下生成式人工智能在教育領域的應用進行了研究分析。
文章認為,生成式人工智能在教學內容創作、智能教學反饋、交互式學習環境創建、個性化學習升級等方面展現出強大應用潛力。然而,由於生成式人工智能具備強大的內容創造能力,倫理和誠信問題成為顯著挑戰。有些教師可能會傾向於直接使用人工智能工具來生成教案和課程計劃,而非深入分析和理解學生的實際學習狀況﹔學生也有可能利用這類工具來完成作業,甚至在考試中作弊。
文章表示,生成式人工智能提供的往往是可測量的外顯行為,而人的思想、情感、經驗等重要內容則被剝離在評價之外。基於算法和技術邏輯的教學評價雖然具有客觀性和效率性,但卻難以捕捉到學生在學習過程中對教師的情感訴求。過度依賴智能化教學評價可能會導致教師在教學評價中的情感參與被削弱。如果教師過分依賴智能反饋的結果作為教學評價和學生評定的唯一標准,很容易忽視學生的情感狀態和情緒變化對學習效果的影響。這些因素在學生的全面發展中同樣重要。
文章認為,在智慧教育領域,“人”是關鍵,而不只是“技術”和“工具”。再強大的模型、再優秀的算法、再全面的數據報告也需要“人”去應用。教師借助模型、算法和數據去解讀人工智能背后的“人”,然后才能轉化成教育教學工作中的效率和效能。
文章指出,生成式人工智能固然能夠帶來效率的提升,但人工智能本身無生命意識,教師使用生成式數據的背后代表著一個個富有生命和情感的個體,相關的教學評價結果或許在不同程度上正在激勵或者打擊學生。因此,作為教師,應該積極提升數字素養,提升使用人工智能的能力,同時彌補人工智能使用的情感缺失,融入人文關懷,在課堂評價中關注學生的學習狀態,及時給予學生情感反饋。(廖燦亮、蔡睿智)
分享讓更多人看到
- 評論
- 關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