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智能互聯網藍皮書:人機協作將成為勞動力市場主流

人民網北京6月24日電 人民網研究院組織編寫的第一本智能互聯網藍皮書《中國智能互聯網發展報告(2024)》今日在京正式發布。其中,艾媒咨詢首席分析師兼CEO張毅、艾媒咨詢分析師張麗廷撰寫的《人工智能發展催生新業態新職業》一文認為,中國勞動力市場結構有望革新,人機協作將成主流趨勢。
企業在推進“數智化”的過程中,缺乏相關人才已經成為主要掣肘之一。艾媒咨詢調研數據顯示,91.3%的受訪企業面臨人工智能人才缺乏的問題。超七成企業未來2年對人工智能人才的招聘需求將會增加。人工智能相關人才的招聘數量佔企業總招聘數量的比例在20%-30%的最多,佔比40.4%。
人工智能的“就業替代效應”日益凸顯。文章分析,人工智能技術的飛速進步和應用正改變著勞動市場的格局。低技能、高重復性的工作崗位將大量被技術替代,對具備高技能水平和創造性思維的人才的需求將顯著增加,形成技能和需求的錯位。針對“最容易被ChatGPT搶‘飯碗’的職業調查”這一問題,中國網民認為最有可能被替代的前5個職業分別為客服人員、數據分析師、翻譯、市場研究分析師和自媒體。
為更好應對人工智能時代新職業發展趨勢,文章提出三點建議。一是優化產業結構,培育人工智能就業增長點。為此,需加大政策扶持和資金投入,為創業者提供支持,培育人工智能領域的新技術、新產品和新業態。此外,推動人工智能技術在教育、醫療、交通、農業等領域的廣泛應用,實現與傳統產業的深度融合,有助於創造新型就業崗位,促進信息化就業增長。
二是為了應對人機協作成為主流趨勢帶來的勞動力結構變革和對社會經濟的深遠影響,應加強教育培訓、提升勞動者的技能和素質。此外,還需關注人機協作帶來的倫理和法律挑戰,確保技術的進步真正為人類社會帶來福祉。
三是聚焦AI人才需求,構建全面的人才生態。政府和企業需深化改革人才制度和體制機制,完善人才生態。這包括加大引進力度,通過國際交流和優化渠道吸引海外人才﹔加強產學研合作,深化高校、職業院校和企業的聯合培養,培養具備實踐能力和創新精神的人才﹔同時,建立科學、公正、透明的人才評價體系,激勵人才不斷創新,為AI領域的可持續發展提供堅實保障。(董晉之)
分享讓更多人看到
熱門排行
- 評論
- 關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