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網
人民網>>傳媒>>人民網研究院

義烏未來社區:打造共同富裕最小單元

 ——浙江義烏未來社區調研報告

2023年06月25日14:28 | 來源:人民網研究院
小字號

黨的二十大報告指出,“完善社會治理體系。健全共建共治共享的社會治理制度,提升社會治理效能”,“完善網格化管理、精細化服務、信息化支撐的基層治理平台,健全城鄉社區治理體系”,“建設人人有責、人人盡責、人人享有的社會治理共同體”。

2019年,浙江省政府首次提出“未來社區”概念。“未來社區”是指以滿足人民美好生活向往為根本目的的人民社區,是圍繞社區全生活鏈服務需求,以人本化、生態化、數字化為價值導向,以未來鄰裡、教育、健康、創業、建筑、物業、治理等九大場景創新為引領的新型城市功能單元。 同年,義烏市啟動省級“未來社區”試點創建工作,結合城鄉風貌整治提升、老舊小區改造、美麗城鎮建設、城市有機更新等聯動推進,著力打造共同富裕現代化基本單元和人民幸福美好家園。

截至目前,義烏當地已有24個社區列入省級未來社區創建名單,3個社區挂牌命名,其中雞鳴山未來社區被評為全省首批場景運營“最佳”實踐優秀案例,雞鳴山、丹溪、永祥、詞林、賓王5個社區列入全 省首批共同富裕現代化基本單元“一老一小”服務場景名單。

人民網研究院於2023年5月赴義烏市開展實地調研,先后走訪雞鳴山、詞林等基層社區,並與當地相關部門開展座談交流,總結有益經驗,以期助力“網格化管理、精細化服務、信息化支撐的基層治理平台”的相關探索。

一、引導中外居民和專業機構共同參與,實現共建共享

一是堅持居民自治,創新實施“以外調外管外”機制。

義烏多個社區設立制度機制,強化社會協同和公眾參與,充分發揮黨員群眾、物業企業、社會組織等社會力量的作用,激發居民參與公共事務、調解鄰裡糾紛、監督社區工作的積極性,為構建社區共建共治共享新格局提供理論、機制、組織和物質等方面的指導與支持。

例如,作為全市境外人員居住密度最高的社區之一,江東街道雞鳴山社區專門為外國居民成立“國際聯盟群”,並成立以外國人為主體的“民情議事會”,探索大小事務由“黃皮膚”“黑皮膚”“白皮膚”商量著辦,賦予外國居民充分的話語權和參與空間。雞鳴山社區還在全省率先成立“中外居民之家自治委員會”,創新實施“以外調外”矛盾糾紛調處化解機制,由社區黨委書記擔任主任,吸納若干名境外人員擔任調解員,共同做好涉外糾紛調解、政策宣傳等工作。

再如,針對轄區流動人口比例高、商業街區數量多、小區形態復雜、治理難度大的特點,稠城街道詞林社區依托小區居民議事點、竹林議事角、睦鄰之家等自治議事場地,將議事功能從社區延伸到小巷、院落,實現“社區搭台、居民唱戲”。按照“一事一議、急事急議”要求,由微網格長每月發布議事項目,常態化開展樓道圓桌會、居民議事會,引導居民共商共解鄰裡難題,營造“有事大家議論、有難大家幫”的濃厚氛圍。

詞林社區還在全市首創居務監督聯絡員隊伍建設,隊伍由社區監察工作聯絡站從社區“兩代表一委員”、黨員代表、居民代表、樓道長及志願者骨干、商戶代表等群體中擇優選聘。居務監督聯絡員協助社區監察工作聯絡站開展收集廉情信息、幫助上傳下達、監督工作作風、宣傳廉政知識等工作。聯絡員還全面參與社區網格員每月工作落實情況打分、社區干部半年評議、年終考核、評優評先等工作,並有一定的話語權。

作為集聚大量外國客商及外貿貨代公司的社區,詞林社區同時還在轄區不同行業、不同地域、不同群體中設立若干營商環境監測點,其中既有外商,也有少數民族經營戶。附近的聯絡員定期會開展上門走訪,聽取監測點代表的意見建議並及時向社區反饋,通過這種形式的幫扶解困,一定程度上改善了營商環境。相關統計顯示,截至2023年6月初,詞林社區聯絡員累計收集辦理、監督執行群眾服務事項3365條,群眾滿意度測評達98%以上。

詞林社區居務工作聯絡員聘任暨營商環境監測點授牌儀式(攝影:義烏詞林社區提供)

詞林社區居務工作聯絡員聘任暨營商環境監測點授牌儀式(攝影:義烏詞林社區提供)

二是引入專業機構,探索“社區合伙人”模式。

多個社區引進和協調第三方專業服務團隊,如商城物業公司等,對社區公共服務、商業管理、數字化運營等領域進行有序管理。同時,鼓勵法律、消防等專業人士加入社區治理,提供“家門口的專業服務”,幫助調解各類糾紛,處理棘手問題。

如雞鳴山社區於2014年建立全國首個社區境外人員服務中心,與外事、稅務、商務、出入境管理等部門高效協同,結合外國居民反映較集中的熱點,精准推送減稅降費、稅費改革、市場動態、子女就學等方面信息,並依托專業團隊提供專業服務,解決各類糾紛。

再如,為幫助社區內集聚的大量外籍客商真正融入社區大家庭,詞林社區通過牽引市級資源,於2021年建立首個社區級移民事務服務站,為外籍客商提供涉外企業備案、租房指導、簽証辦理等10余項服務。據了解,該服務站每日接待境外人員達100余人次,辦理各類事項300余件,在深化“最多跑一次”改革的同時也有效優化了城市營商環境。詞林社區還培育出“馬世雲調解工作室”、“奈德之家”等本土化品牌社會組織,為廣大轄區居民提供糾紛調解、志願活動等專業化社會服務。

“奈德之家”組織社區居民參加端午節活動(攝影:義烏詞林社區提供)

運營模式和資金來源方面,當地不少社區探索“公益+微盈利”未來社區合伙人運營模式,開展市場化、多渠道的居民增值服務,形成“模式可復制、成本可控制”的未來社區長效建設之路。具體來說,通過建立“政府主導-無償/低價使用公共空間-經營收益回饋”的模式,由政府先期提供一定補助,第三方合作機構借助社區提供的低價公共空間,以“普惠+抵償”等商業模式分級運營,推動文化體育、教育培訓、社會自治等多元類型活動的項目化運行,探索實現物業增值服務、小區公共區域、社區商城等服務營收的逐漸提高。此外,不少社區還通過公益創投、外聘商演、居民眾籌、榮譽獎勵、對外經營等形式實現自我造血。

三是因地制宜,量身打造特色未來社區。

義烏市針對不同社區特點,差異化量身打造未來社區,形成各具特色的村居。

雞鳴山社區黨委副書記經菁介紹,針對境外人員多的特點,社區開設“家門口的孔子學院”、“民族團結融書院”等,為少數民族同胞和外籍居民提供漢語培訓,讓外來居民更快融入義烏﹔社區還開展“我們的節日”等文化交流活動,讓他們更好地了解義烏﹔引導外籍居民參與“洋打更”“國際老娘舅”等基層治理志願服務,志願活動獲取的積分可兌換漢語課程。

雞鳴山社區組織外籍居民體驗中華傳統文化——剪紙(攝影:義烏雞鳴山社區提供)

雞鳴山社區組織外籍居民體驗中華傳統文化——剪紙(攝影:義烏雞鳴山社區提供)

為服務好轄區內數千名少數民族同胞,真正實現“民族團結一家親”,稠城街道賓王社區黨委成立浙江省首批少數民族挂牌工作室“和合堂”,通過發動少數民族黨員擔任調解員、宣傳員,組建“石榴籽”志願服務隊,解決少數民族群眾就醫、住房等各類生產生活問題。同時,賓王社區還經常以傳統節日為“粘合劑”,開展各類豐富多彩的文化活動,引導各族群眾在文化交融中加深互相了解,拉近彼此距離。

二、聚焦切身需求,打造“一老一小”友好服務圈

圍繞居民“一老一小”以及醫療健康、托育教育等高頻需求,不少社區積極延伸服務觸角,在小區布局打造親子驛站、老年幸福食堂、智慧健康站、殘疾人服務站等微網格活動空間,為居民提供幼兒托育、公益課程、老年就餐、醫療健康、就業支持等全周期多元化服務。

一是優化“一老一小”服務。

為方便老年人生活,義烏實行全域無障礙適老化改造﹔升級居家養老服務中心,提供自助體檢、日間照護、“共享天倫”等助老惠老服務﹔整合轄區內專業教育資源,開設老年大學教學點,引入專業團隊常態化開展閱讀、書法、手工、合唱等課程,豐富老年人群精神文化生活﹔成立老年幸福食堂,社區老人可優先享受優惠且營養豐盛的餐食服務。

義烏整合全市優質教育資源,加快“育在社區”能力體系建設,為居民提供幼兒托育、親子活動、家庭教育等幼育服務。

如詞林社區、賓王社區等引進專業托育團隊,專門為18個月到3歲的嬰幼兒提供普惠托育場所及服務,減輕青年父母育兒壓力,促進鼓勵生育政策落地落實。

還有部分社區聯合第三方教培機構定期開展家長學校、課外興趣班等,豐富兒童課余生活,滿足不同年齡段兒童成長服務需求。

二是優化健康服務。

加快打造智慧健康站,融合“家庭病床”“數字家醫”等線上應用,為社區居民提供自助體檢、健康科普、雲藥房等“一對一”服務,實現“社區在線檢查、連線線上名醫、無人藥房智能配藥”等功能。

三是優化日常生活服務。

不少社區整合轄區內社會資源,為居民提供更為便捷的物業維修、快遞運送等生活服務。

詞林社區黨委書記朱福生介紹,該社區整合轄區物業資源,本土化培育“橙心幫”准物業管理服務團隊,建立“橙心幫”准物業服務站,為社區居民提供水電維修、管道疏通、廢舊家具清運、應急開換鎖、房屋修補以及工具借用等惠民服務,目前已完成所有小區全覆蓋。

此外,詞林社區還依據小區人員密集程度,設立智能快遞櫃、小區快遞驛站等,為居民提供更為便捷的快遞服務。

三、數字賦能,推動社區治理更加精細、科學、高效

義烏市近年來持續在“雲端”布局,通過大數據、雲計算、人工智能等手段,持續探索社區治理服務信息化、數字化、智能化,構建“村居—網格—微網格(樓道、樓棟)”治理體系,搭建一體化智慧治理平台等硬件設施,推動實現精准施策和科學治理。

一方面,推進平台互通和“一體落地”。

義烏市近年來持續推進數字化改革,打通96150、12345、“浙裡訪”、基層治理四平台(綜治工作、綜合執法、市場監管、便民服務)等系統,貫通“浙裡未來社區在線”應用,全面對接清廉釘辦、健康義烏、信用義烏、智匯義烏等特色應用,實現“城市大腦+未來社區”等跨場景服務落地,打造集用戶端、運營端、服務端、治理端為一體的未來社區應用場景。

另一方面,加速實現“智能速辦”和“減負增能”。

依托平台的聯動互通和協同順暢,各種惠民政務服務直達基層群眾,形成一站式入口、一鍵式直達。群眾多樣化需求得以匯總歸集、智能感知、智慧研判和精准滿足,有助於提高社區管理服務的質量和效率,推進未來社區高質量發展建設。

如雞鳴山社區的“未來社區”智慧服務平台已覆蓋鄰裡、健康、教育、創業、服務等8大場景58個應用,居民可在線完成預約挂號、參與議事、活動報名、幸福學堂預約等高頻事項。

詞林社區則在社區智慧平台上設置聯系群眾、志願活動、有事找社區等模塊,居民可在手機端上報需求問題,實現社區服務預約、信息資源互通、監督情況反饋等功能。同時,各網格內均設立“有事找社區、就近找網格”電子顯示屏,居民可實時察看事項辦理進展。

據介紹,未來社區建設還幫助社區干部“減負增能”——通過數據共享、數據賦能、數據跑腿,大大減少了報表和會議,提高了工作效率和服務精准度,同時,社區干部還可以把更多精力騰出來服務居民、解決困難。

四、工作特色與經驗總結

總體來看,義烏市在未來社區建設過程中,持續開展創新探索,體現出以下鮮明的特點:

一是針對外籍人員、少數民族等外來流動人口比例高的現實情況,不少社區創新實施“以外管外調外”等居民自治機制,定期開展各類文化交流和教育培訓活動,破局國際社區基層治理,促進國際文化交流和各民族融合發展。

二是探索“公益+微盈利”未來社區長效運營機制,引導鼓勵市場、社團組織和居民個人等多元主體參與社區公共事務,推動社區文體、教育培訓、社會自治等活動的項目化運行和多元化開展,致力於為社區居民提供優質、均衡、可持續的公共服務。

三是聚焦“一老一小”並進行有益的探索,通過適老化改造以及幸福食堂、托育場所等硬件設施的建設,營造出尊老愛幼的友好社會氛圍。

四是注重將數字技術廣泛應用於社區運營與社區服務。一方面,運用數字化手段構建空間、服務、治理等多領域社區智慧環境,實現惠民政務服務等線上優質服務一鍵直達,提升社區服務的完整性和便利度﹔另一方面,充分利用物聯網、大數據、雲計算等先進技術,構建智慧服務平台,打通數據壁壘,推進公共資源下沉,大大提升社區優質服務的可觸達性。

浙江義烏對於基層治理和未來社區建設的探索,提供了以精細化、信息化、智慧化提升社會治理水平的有益經驗,其做法和經驗值得深入探討,其未來的迭代升級與發展走向,值得關注追蹤。

調研組成員:

唐維紅  人民網黨委委員、監事會主席、人民網研究院院長

劉志華  人民網研究院副院長

張悅     人民網海外傳播部副主任

劉珊    人民網研究院研究員

報告執筆:劉珊、劉志華

(責編:劉珊、劉志華)

分享讓更多人看到

傳媒推薦
  • @媒體人,新聞報道別任性
  • 網站運營者 這些"紅線"不能踩!
  • 一圖縱覽中國網絡視聽行業
返回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