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版權保護新技術應用發展報告
前言
習近平總書記強調,創新是引領發展的第一動力,保護知識產權就是保護創新。知識產權保護工作關系國家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現代化,關系高質量發展,關系人民生活幸福,關系國家對外開放大局,關系國家安全。加強版權保護、促進版權事業高質量發展,對於實施知識產權強國戰略,加快建設科技強國、文化強國、版權強國,具有十分重要的意義。
進入新發展階段,知識產權作為國家發展戰略性資源和國際競爭力核心要素的作用更加凸顯。世界知識產權組織發布的《2021年全球創新指數報告》顯示,我國創新能力綜合排名上升至世界第12位。黨的十八大以來,我國在全球創新指數的排名提高了23位。版權作為知識產權的重要組成部分、文化的基礎資源、創新的重要體現和國民經濟的支柱產業,在加快構建新發展格局以及建設創新型國家和文化強國、知識產權強國進程中,地位越來越重要、作用越來越顯著。1版權作為國家綜合實力的重要指標,成為國際競爭的核心要素。加強版權國際交流與合作,積極推動建立平衡有效的國際版權體系,加快提升我國版權國際影響力和話語權,任務緊迫而艱巨。2
在全球信息化、數字化、智能化進程中,互聯網成為版權保護主戰場,版權保護新技術重要性日益凸顯。數字經濟飛速發展,正在成為重組全球要素資源、重塑全球經濟結構、改變全球競爭格局的關鍵力量。我國數字內容產業蓬勃發展,區塊鏈、大數據、人工智能等在版權保護中的應用日趨廣泛。隨著人工智能技術的發展,涉及文學藝術、新聞資訊、互動娛樂等領域的人工智能生成物不斷涌現。人工智能生成物已超出現著作權法所考慮和規制的范圍,這既是版權保護領域出現的“新客體”,也是版權保護需要解決的“新課題”。
一、新技術催生版權事業發展新格局
黨的十八大以來,我國版權事業蓬勃發展,取得顯著成績。具有中國特色的版權法律體系基本完備,版權保護狀況明顯改善,版權產業健康發展,社會各界版權意識顯著提高。2021年是“十四五”發展開局之年,適逢《中華人民共和國著作權法》實施30周年。新修改的《著作權法》實施,成為我國著作權法律事業新的裡程碑。
(一)版權事業取得新發展
1.版權法律制度政策體系與時俱進。2021年1月1日起施行的《中華人民共和國民法典》,將著作權中的財產權列入可以轉讓、可以出質的范疇,同時作出計算機軟件著作權的轉讓和許可規定。2021年3月1日起施行的《中華人民共和國刑法修正案(十一)》,對刑法第二百一十七條涉及侵犯著作權或者與著作權有關的權利的情形所涉內容作出修改。2021年6月1日起實施的新修改的《著作權法》,著眼解決實踐中的突出問題特別是新技術發展帶來的一些新課題,完善信息網絡傳播活動中的版權保護,完善作品定義,完善權利制度,完善執法手段,更好地平衡作品傳播中的利益關系,並且與我國加入的國際公約和其他法律法規做好銜接,樹立我國著作權法律事業新的裡程碑,成為我國知識產權領域的一件大事。
2021年9月,中共中央、國務院印發《知識產權強國建設綱要(2021-2035年)》,就健全版權交易和服務平台,加強作品資產評估、登記認証、質押融資等服務,開展國家版權創新發展建設試點工作,打造全國版權展會授權交易體系等作出擘畫。2021年10月,國務院印發《“十四五”國家知識產權保護和運用規劃》,就完善體育賽事節目、綜藝節目、網絡直播等領域著作權保護制度等作出部署。
2.版權管理體制機制建設成效顯著。國家版權局、工業和信息化部、公安部、國家互聯網信息辦公室四部門聯合開展打擊網絡侵權盜版“劍網2021”專項行動,加大網絡版權執法監管力度,強化網絡平台治理,嚴厲打擊短視頻、網絡直播、體育賽事、在線教育等領域的侵權盜版行為,持續鞏固新聞作品、網絡音樂、網絡文學、電商平台等領域專項治理成果,有效震懾和打擊侵權盜版行為,顯著改善營商環境。
3.版權公共服務和社會服務體系日益健全。近兩年來,我國著作權登記總量大幅增長,2020年達503.95萬件,同比增長20.37%。中宣部版權管理局等部門加強規范著作權登記、著作權集體管理等服務監管事項,推動版權運用和價值轉化。版權公共服務、社會服務體系建設為版權保護新技術應用提供豐富場景,為版權事業發展提供堅實保障。
4.版權領域國際話語權和影響力持續提升。我國在參與全球版權治理、講好中國版權故事方面取得長足發展。版權管理部門以國際版權論壇、世界知識產權組織版權保護優秀案例示范點授牌、中國網絡版權保護與發展大會等活動為契機,講好中國知識產權故事,講好中國版權故事,展示文明大國、負責任大國形象。
(二)版權產業呈現新局面
版權涵蓋文學、藝術和科學領域內的一切智力成果,覆蓋文化創作、生產、傳播、使用、交易全鏈條,是文化產業發展重要的基礎資源,具有法律、文化和財產屬性,支撐著新聞出版、廣播影視、文學藝術、文化娛樂、信息網絡等版權產業的健康發展。
近年來,國家版權局推出版權示范創建、版權交易中心建設等一系列產業促進措施,版權產業在我國國民經濟中的比重穩步提升,總體規模不斷擴大。中國新聞出版研究院“2020年中國版權產業經濟貢獻”調研報告顯示,2020年中國版權產業的行業增加值為7.51萬億元人民幣,同比增長2.58%,佔GDP的比重為7.39%。3
網絡版權產業市場發展尤其迅速。國家版權局網絡版權產業研究基地《中國網絡版權產業發展報告(2020)》顯示,2020年我國網絡版權產業市場規模首次突破1萬億元,達11847.3億元,同比增長23.6%。中國網絡視聽節目服務協會《2021中國網絡視聽發展研究報告》推算,2020年泛網絡視聽領域產業的市場規模突破6000億元。艾媒咨詢《2020-2021年中國短視頻頭部市場競爭狀況專題研究報告》顯示,2020年中國短視頻市場規模達1408.3億元。
中國音數協游戲工委和伽馬數據聯合發布的《2021中國自研游戲IP研究報告》顯示,2020年國內IP改編移動游戲市場規模達1243.2億元,同比增長25.91%。
國家統計局數據顯示,2021年前三季度,數字出版、數字出版軟件開發、版權和文化軟件服務等“互聯網+文化”新業態保持強勁增長態勢。文化新業態特征較為明顯的16個行業小類實現營業收入28322億元,比上年同期增長26.1%,兩年平均增長24%。新聞信息服務營業收入9847億元,比上年同期增長22.1%,兩年平均增長19.5%。內容創作生產營業收入17693億元,增長18.6%,兩年平均增長11.1%。創意設計服務營業收入13787億元,增長24%,兩年平均增長16.3%。文化新業態快速發展,成為優質版權資源激發內容創作潛力與產業發展動力的生動寫照。
加強電影版權保護為促進電影產業健康良性發展、激發創新創作活力提供重要基礎。2021年,國家版權局公布15批次共計100余部熱播熱映重點作品版權保護預警名單,在很大程度上防止或遏制了這些電影版權作品的網絡非法傳播。國家電影局發布數據顯示,2021年我國電影總票房達472.58億元,穩居世界首位。電影產業快速復蘇發展,為版權產業發展注入強勁動力,也為版權保護新技術應用帶來更大市場。
(三)版權技術催生新格局
隨著數字技術的發展,作品以數字化的方式呈現和傳播,版權產業的保護格局也由此發生巨變。4在新技術發展日新月異情況下,綜合運用法律和技術、行政和經濟等手段,堅持完善司法與行政並行、多部門協調配合的版權保護體系,強化全鏈條保護、構建大保護格局、推動全社會共治,促進形成版權保護新格局。
1.互聯網成為版權保護主戰場。當前我國網民規模已突破十億,網絡版權產業市場規模已突破一萬億元。互聯網和新技術發展,在全面提升版權作品傳播力影響力的同時,也給版權保護帶來新挑戰新考驗。“避風港規則”沿用發展,一些平台版權治理存在“內卷”傾向。人工智能參與版權內容生產,權屬問題容易引發爭議。加強版權保護,需要不斷強化互聯網思維,推動主力軍挺進主戰場,守好主陣地、打好主動仗,堅持政策引導和依法管理並舉、執法監管和服務發展並重,切實維護網絡版權與網絡安全。
2.新技術應用引起高度重視。隨著區塊鏈、大數據、人工智能等技術發展,機器和軟件對版權侵權行為的監測、分析達到高度智能化水平,能夠在侵權作品發布之前作出預警,並且大幅節省人力、時間、財務成本,大幅提高效率。2020年11月,中宣部版權管理局為10家單位授牌建立版權保護新技術研究推廣站點,人民網是其中唯一的媒體單位。2021年1月,人民網成立版權保護新技術研究中心,旨在充分發揮智庫平台作用、資源鏈接作用,打通版權創造、運用、保護、管理、服務全鏈條,增強系統保護能力,支持構建大保護工作格局,為各行各業、各類著作權人的版權保護,為我國版權事業發展提供智庫支撐、技術支撐、平台支撐。
3.新技術應用加強全鏈條保護。人民版權平台充分運用區塊鏈、大數據、人工智能等技術,提供一站式版權保護和管理服務,已接入北京互聯網法院“天平鏈”電子証據平台,成為首家實現版權存証、侵權監測、線上版權交易、司法維權全鏈條打通的版權服務平台。2021年11月,人民網承建的人民日報社傳播內容認知國家重點實驗室與人民中科共同發布跨模態視頻搜索引擎“白澤”,在視頻搜索、圖片檢索、內容溯源等應用場景,可為視頻、圖片等版權保護提供助力。
4.標准版權保護工作有序推進。標准是經濟活動和社會發展的技術支撐,標准化在推進國家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現代化中發揮著基礎性引領性作用。國家標准化管理委員會積極宣傳標准版權政策法規,推動關注含有著作權的標准類作品的版權保護,協助破獲多起重大侵權盜版標准出版物的典型案件,對新業態新領域的標准版權保護具有示范意義。
5.深度參與全球版權治理。我國正深度參與世界知識產權組織框架下的全球版權治理,擴大版權國際交流與合作,積極參與完善知識產權國際規則體系、加強知識產權國際合作機制建設。加大對我國企業海外版權維權援助,為版權企業“走出去”保駕護航,自2020年6月國家知識產權局印發《關於進一步加強知識產權維權援助工作的指導意見》以來,2021年全國各類維權援助機構已發展到1000多家。
二、2021版權保護新技術應用情況
版權保護技術是指針對侵犯版權的防范與救濟技術,包括版權確權、存証等技術,以及應對盜版行為的監測、取証、証據保全與屏蔽技術等。當前,版權保護領域新技術應用主要集中在版權確權、監測、取証、維權、交易等環節,版權保護技術服務平台基本上能夠實現一站式、全鏈條版權保護,有效簡化版權保護工作流程,常用技術主要有區塊鏈、大數據、雲計算、人工智能、搜索引擎、數字水印等。
(一)確權環節技術應用
確權,即確認作品版權歸屬,是版權保護業務鏈條的第一步。目前應用於確權環節的技術主要有可信時間戳、“數字版權唯一標識符”保護體系、數字水印、區塊鏈和人工智能。
可信時間戳,是中科院國家授時中心簽發的用於証明數字作品在一個時間點是已經存在的、完整的、可驗証的,具備法律效率的電子憑証。《最高人民法院關於互聯網法院審理案件若干問題的規定》明確:“當事人提交的電子數據,通過電子簽名、可信時間戳、哈希值校驗、區塊鏈等証據收集、固定和防篡改的技術手段或者通過電子取証存証平台認証,能夠証明其真實性的,互聯網法院應當確認。”目前,可信時間戳廣泛應用於版權登記存証場景。
中國版權保護中心提出的“數字版權唯一標識符”(Digital Copyright Identifier,簡稱DCI),依據《數字版權唯一標識符》標准,在對每一件數字作品進行版權登記或者合同備案時,均發放DCI碼、DCI標和作品登記証書(電子版),不僅可用於版權認証,而且能以此建立起認証、授權和維權一體的DCI體系。5通過該DCI碼的查詢和驗証,可以証明版權歸屬。
可信時間戳和DCI技術廣泛用於確權領域,但兩者均無法避免內容被復制盜版,且技術本身缺乏查找侵權、追根溯源的能力。
數字水印技術是將版權信息、唯一標識信息等以可見或不可見的方式嵌入數字作品載體中,用於証明作品來源。它主要應用於數字圖片領域,原創者通過加密方式在圖片上嵌入水印,在視覺上並不會影響圖片外觀,一旦侵權者盜版使用加密圖片,在舉証的時候,原創者就可以通過解密水印來証明是原創。6
版權保護技術服務平台多採用區塊鏈技術,將圖片、音樂和音視頻等數字內容作品的“指紋”信息(包括但不限於數字內容的哈希值以及基於深度學習提取的數字指紋特征)、作者信息、創作時間信息等快速打包上鏈,利用分布式存儲、時間戳、共識算法等技術實現上述信息不可篡改,起到版權歸屬明晰和証據固化作用,完成原創數字作品版權登記認証。相較於傳統的向監管部門申請版權認証,利用區塊鏈能夠大幅簡化認証流程,提高確權效率。確權時間從7-30天縮短為5-10分鐘,實現作品版權注冊登記與作品創作幾乎同步完成,登記費用也大幅下降。
採用區塊鏈技術進行確權的操作流程是,用戶在版權保護平台進行注冊和實名認証后,向平台提交需要存証的文字、圖片、音視頻等數字內容作品,平台將作品版權相關的數據進行計算,得到作品的哈希值,並在版權區塊鏈上進行存証。區塊鏈技術具有不可篡改、防偽和可追溯特點,為上鏈作品實現証據固化。此外,用戶還可以分階段進行版權存証,以記錄創作過程,這為創作周期較長、創作要素多元的影視作品提供了更好的確權路徑。
確權也需要使用人工智能技術,確保確權的內容沒有侵犯他人權利。以檢索和查重為例,可提供適用不同場景的方法和流程:基於服務端的特征提取方式,用戶上傳原文素材﹔基於本地部署的方式,用戶側不會上傳原文件,用於數據安全要求較高的場景。對內容提取的特征進行內容庫檢索,為符合要求的多媒體內容建立版權資源庫。對於同一類型的媒體數據,為提高確權檢索准確率,會採用不同方式進行特征抽取,並結合多模態上下文信息,獲得不同維度的特征數據。根據特征檢索內容庫獲得候選數據,再構建更精細、更准確的模型來完成最終排序和打分,最后將確權的最終結果反饋給申請權限的客戶端,以便人工進行后續判斷。
(二)監測環節技術應用
監測即通過大數據分析、採集卡等技術實時監測網上侵權行為,將監測到的內容與作品進行特征分析和比對,若相似度達到閾值,則對侵權作品和侵權行為進行取証操作,包括收集相關侵權網頁、網址、圖片以及音視頻線索,並將証據存儲於數字版權區塊鏈系統。目前,監測環節主要採用數字指紋(DNA)、數字水印、數字版權管理(Digital Rights Management,簡稱DRM)等技術。
數字指紋技術是針對多媒體內容,通過多類針對性的深度學習算法提取多模態數字指紋。數字指紋技術被廣泛應用在音視頻內容識別和版權保護領域,其提取內容特征值而非添加標識內容的方式,不會破壞內容完整性﹔版權方隻需將文件的數字指紋而非完整原文件提供給版權保護服務商,即可有效避免內容泄露。這方面的代表性應用有VideoDNA專利技術、PhotoDNA技術等。
數字水印技術通常用於數字圖像、音頻、視頻或電子文檔版權保護。將代表版權人身份的特定信息,例如一段文字、標識、序列號等,按某種方式嵌入數字產品,在發生版權糾紛時可通過相應的算法提取數字水印,從而驗証版權的歸屬,確保著作權人的合法利益,避免被盜版。這一環節主要使用的是隱形水印,具有肉眼不可發現但算法可以檢測的特性,能夠抵抗一定程度的剪切、拼接和圖片編輯等。與數字指紋技術雖能發現盜版行為但又無法識別盜版來源相比,水印技術可以進一步實現對侵權行為的追蹤溯源。
數字版權管理是由數字版權管理系統頒發數字許可証,對數字內容的分發、使用等各個環節進行控制,將版權的流轉和使用限定在授權系統內,使數字作品隻能被授權用戶、按照授權方式在授權期限內使用。實踐中,出版者可用此技術控制被保護對象的使用權,更多應用於內容的授權體系管理和授權機制保障。此技術應用的對象主要是數字化內容(例如軟件、音樂、電影等)以及硬件,它能避免在內容報審環節泄露及上線后被破解,但在實踐中也無法杜絕盜版,且隻要出現一個盜版就會形成病毒式傳播。
(三)取証環節技術應用
取証是在版權受到侵害后,對侵權証據予以保全,為后續維權提供依據。主要採用區塊鏈、雲計算、自動化、多媒體等技術,能夠實現可信度高、取証成本低的司法取証。從長遠來看,通過區塊鏈等技術手段實現線上取証、使所有証據電子化已是大勢所趨。
線上通過技術方式取証,事前需確保取証環境及工具經過第三方機構的認可和公証,並在正式取証過程開始前通過自動化能力實現系統清潔性自檢,包括系統信息核驗、網絡鏈接真實性檢查、國家授時中心標准時間核對等,最大限度確保取証環境的准確性、真實性、完整性。在正式取証時,根據取証作品的類型不同所採用的技術也有所區分。比如,網頁取証是通過網頁快照的形式固定侵權網頁內容,形成具備公証效力的電子証據﹔視頻錄屏取証是針對電腦端發生的侵權行為進行實時錄制並保存。
在人工智能、多媒體技術支撐下,取証結果為全高清圖文與視頻証據。取証后,通過金融級加密算法,完整的取証結果將實時存儲至區塊鏈,確保証據真實可信且不可篡改。取証產品同步記錄完整的取証過程信息,包括取証環境清潔日志、用戶操作流程、公証背書等一系列過程摘要,與証據本體一同打包上鏈,確保取証結果完整可靠。
(四)維權環節技術應用
借助區塊鏈不可篡改的技術特性,權利人可將侵權証據固化到區塊鏈上,從而形成不可篡改的電子証據,作為維權或訴訟的依據。借助區塊鏈技術的可擴展性,引入特征值分析比對算法,在全網進行實時監測,一旦發現疑似侵權行為便可通過截屏、錄屏、記錄網頁源代碼的方式即時截留証據,並自動上傳區塊鏈,從而實現高效、高可信度、低成本的存証固証。通過跨鏈技術,可將平台相關內容按需接入全國法院司法鏈,作為電子証據進行司法存証,有利於精簡糾紛化解程序。
結合時間戳、數字指紋等多種權利保護技術,可形成數字權利(尤其是網絡版權等)保護的獨特確權和維權方案。該綜合方案可貫穿數字權利的全生命周期,形成司法與行業聯動效應,創新知識產權保護方法,落實國家知識產權戰略布局,並且提升人民法院案件審理效率。
近年來,版權類案件數量增長迅速,成為全國法院審理的知識產權案件中的主要案由之一。最高人民法院公開數據顯示,2020年度全國法院新收各類知識產權案件525618件,審結524387件。地方各級法院新收知識產權民事一審案件443326件,其中著作權案件313497件,佔比超過70%。當訴訟發生時,可將已經存証的信息作為可信証據向人民法院提交,法官可直接在司法鏈進行証據核驗。
(五)交易環節技術應用
版權交易領域目前最新的應用是區塊鏈技術,它可以解決授權、履約、支付、收益分配、版權流轉等問題。
區塊鏈技術可以幫助創作者記錄創作過程,使作品創作和版權登記協同進行。區塊鏈的智能合約可以寫入自動執行的條款,有助於多方參與者根據事先約定規則來處理交易、結算等事務,從而完成數字資產交割轉移,為以數據為載體的數字內容作品和數字資產價值的安全流動創造條件,便於數字版權交易流轉。面對多權利主體的權益劃分,通過生成智能合約,將利益分配協議寫進區塊鏈,進而給出有針對性的解決方案。
三、版權保護新技術應用面臨挑戰
新技術條件下加強版權保護,構建版權保護新格局、新秩序、新生態,面臨版權產業變革。運用新技術加強版權保護存在行業壁壘與認知差異。版權保護新技術、新產業發展事關各方利益,成熟度還有待提升,產業分工共識達成、合作機制建立、產業鏈構建等面臨挑戰。
(一)跨行業應用涉及多領域,資源整合面臨挑戰
區塊鏈+數字版權保護屬於跨行業應用,涉及區塊鏈、數字版權等多行業、多領域、多主體,難免存在認知差異,行業資源整合有難度。限於新技術認知缺失、存在技術門檻、商業模式不成熟等因素,不少數字版權機構仍處於觀望狀態。為有效整合各方資源,有必要支持業界建立跨行業、多組織、多部門共同參與的區塊鏈數字版權行業聯盟,引導區塊鏈行業和數字版權行業主體建立合作交流機制,推動跨界資源整合。
(二)平台之間存在信息壁壘,互聯互通面臨挑戰
市場上涌現不少基於區塊鏈的版權服務平台,但是各家版權信息並不互通,假如版權信息被侵權者抄襲、或被用戶在其他版權平台進行惡意登記,將不利於原創者發現和維權。一旦無法確定作品真正的權屬關系和作者身份信息,則容易造成平台之間、平台與用戶之間的糾紛。建議由國家有關行政機構建立統一標准,各平台基於國家標准完善權屬確立數據標准,並由國家行政部門核驗各方數據,實現不同平台數據的查重和比對,確保創作者與權屬唯一對應。
(三)侵權方式不斷翻新變化,侵權監測面臨挑戰
有的侵權人利用人工智能技術進行“換臉”,使用高超修圖技術逃避侵權監測﹔有的利用基於人工智能技術的洗稿工具實現抄襲剽竊,篡改刪減原創作品。例如,對視頻進行“長變短、短變長”“去頭掐尾”的剪輯、混剪等,現階段版權保護技術對這類侵權方式尚難以鑒別。通過模仿創意,或者模棱兩可的“再創作”進行抄襲也屢見不鮮。除一些平台上的一些自媒體賬號容易存在侵權行為外,一些小程序產品也成為侵權易發的新渠道。此外,諸如數據、算法等非標准數字版權內容的侵權,給區塊鏈版權實時侵權監測提出了更高要求。
(四)技術運用缺乏系統集成,增強合力面臨挑戰
現有的數字指紋、數字水印、區塊鏈、人工智能等應用於版權保護的新技術,可分別作用於版權保護的各環節。而從版權內容確權、監測、維權的全生命周期需求來看,需要綜合運用各種技術,使它們在全過程各環節協同發力。例如,運用數字指紋技術可以面向整個互聯網查找盜版內容,但並不能確保在找到盜版線索后明確盜版的泄露源頭,不利於進一步明確侵權責任主體從而進行協商或索賠等維權工作。再如,區塊鏈技術對內容本身不敏感,不具備查找、定位侵權內容的能力,而水印技術又或多或少會對視頻畫面進行改動,且嵌入、提取水印成本相對較高。這就需要有機結合各種技術的能力,形成系統、完整的技術體系和一攬子版權保護解決方案。
隨著人工智能等技術的出現,新技術本身也成為版權保護的客體,而且人工智能生成物未來還可能會成為著作權保護的新客體。如何應對新技術本身的保護問題,也成為版權保護面臨的新挑戰。
四、版權保護新技術發展趨勢展望
隨著新一輪科技革命和產業變革深入發展,區塊鏈、大數據、人工智能等技術手段日新月異,侵權盜版行為網絡化、高技術化特點愈加明顯,對版權保護提出新挑戰新要求。需要不斷完善版權工作體制機制,強化版權全鏈條保護,推進版權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現代化。
版權保護是系統工程,需要綜合運用法律、行政、經濟、技術、社會治理等多種手段,從審查授權、行政執法、司法保護、仲裁調解、行業自律、公民誠信等環節不斷完善保護體系,加強協同配合,構建大保護工作格局。需要打通知識產權創造、運用、保護、管理、服務全鏈條,健全知識產權綜合管理體制,增強系統保護能力。需要准確把握版權保護新特點新規律,系統謀劃,綜合施策,充分調動行業、企業、個人等各方面的積極性主動性創造性,積極構建版權保護社會共治新格局。隨著知識產權強國建設向縱深推進,社會各行各業的版權意識將日益提升。積極運用新技術加強版權保護、促進數字內容版權產業健康發展,持續深化構建版權保護新格局、新秩序、新生態,成為版權保護新技術發展的必然趨勢。
(一)堅持黨管數據,推動版權數據安全技術新突破
版權數據是各類創作主體創作、生產、傳播匯集而成的作品數據集成,其中不乏高質量、高價值甚至傳世作品,既是著作權人的重要資產,也是國家民族的重要財富。既具有意識形態屬性,也具有產業經濟屬性,屬於數字經濟和大數據產業領域的頭部資源和資產,是綠色GDP的重要組成部分。堅持黨對意識形態工作的領導權,堅持黨管數據的戰略性考量,版權數據建設與治理將持續加強。同時需要遵循《數據安全法》《個人信息保護法》《關鍵信息基礎設施安全保護條例》《網絡產品安全漏洞管理規定》等法律法規,加強關鍵信息基礎設施安全保護,強化國家關鍵數據資源保護能力,增強數據安全預警和溯源能力,切實保障國家數據安全,鞏固筑牢意識形態安全屏障。因此,需要由黨委領導、政府主導建設版權數據基礎設施,積極推進版權數據安全技術發展,積極推進版權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現代化。同時深度參與全球版權治理,增強在國際版權體系中的話語權。
(二)服務版權交易,推動版權管理運營技術新發展
運用新技術加強版權保護並不是最終目的,而是要更好地推動實現版權數據的價值流動、變現和生產要素化,為數字經濟和大數據產業發展注入生機與活力。在數字版權服務生態鏈中,版權交易服務是區塊鏈數字版權服務運營商開拓新盈利模式的重要突破口。例如,短視頻行業在創作數量、數據流量等指標上呈現爆發式增長,短視頻版權保護和交易變現面臨較大難題。這就需要積極利用版權保護新技術,推動構建短視頻確權、授權、維權的版權保護體系,建立和規范短視頻素材交易秩序,幫助原創者實現內容變現,從而激發創作熱情,推動短視頻行業實現更大、更可持續的發展。同時需要探索建立實用高效的數字化版權交易平台,將新技術服務於版權數據管理、交易、質押融資等新業態新模式,開發更多版權數據新應用場景、新消費模式,充分釋放版權數據紅利,推動版權產業高質量發展。
(三)加強版權治理,推動社會各界版權意識新提升
隨著新技術新業態的不斷發展,加強版權治理需要與時俱進。版權保護新技術將為推動數字經濟、平台經濟規范健康持續發展提供版權動力、注入新生產力、激發創新活力,從而構建良好的版權產業生態。版權保護新技術發展也將助力提升對版權侵權行為的打擊力度,充分運用新修改《著作權法》懲罰性賠償條款,切實維護著作權人合法權益,營造公平正義的發展環境。通過建設常態化、立體化、精准化的版權保護宣傳機制,綜合運用多種媒介平台、形態和渠道,講好版權故事,講好著作權人故事,講好創新發展故事,加強版權保護新技術科普宣傳,不斷提升版權宣傳生動性有效性,及時准確回應社會關注、產業關切、群眾關心的版權熱點問題,將推動營造尊重版權的良好氛圍,提高全社會版權意識,優化營商環境、發展環境,為科技強國、文化強國、版權強國建設匯聚智慧、匯聚力量!
出品:人民網版權保護新技術研究中心
監制:唐勝宏 人民網研究院常務副院長
滕 力 人民網法務部主任
白 娜 人民網版權渠道部主任
撰稿:楊文全 劉佳佳 徐江旭
注釋:
1. 新華社:《加快推進版權強國建設 開創新時代版權工作新局面——中央宣傳部版權管理局負責人談<版權工作“十四五”規劃>》,2022年1月9日。
2. 國家版權局:《版權工作“十四五”規劃》。
3. 國家版權局網站:《2020年中國版權產業增加值佔到GDP的7.39%》,2021年12月31日。
4. 楊延超:《新技術催生版權保護新格局》,《經濟參考報》2021年2月9日第8版。
5. 白小莉、呂繩:《司法實踐中區塊鏈証據保全應用分析》,中國知識產權律師網,2018年12月17日。
6. 楊延超:《新技術催生版權保護新格局》,《經濟參考報》2021年2月9日第8版。
7. 新華社:《加快推進版權強國建設 開創新時代版權工作新局面——中央宣傳部版權管理局負責人談<版權工作“十四五”規劃>》,2022年1月9日。
分享讓更多人看到
推薦閱讀
相關新聞
熱門排行
- 評論
- 關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