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網>>傳媒>>人民網研究院
人民網>>傳媒>>正文

王豐:“機器人寫稿”作用在傳統新聞採編流程中三個節點

2015年12月18日13:57  來源:人民網研究院  手機看新聞

   FT中文網總編輯王豐撰文總結了“機器人寫稿”技術主要作用在傳統新聞採編流程中的三個節點:

   一是信息的採集。

   在信息爆炸的時代,新聞行業早已開始通過電腦程序篩選信息,捕捉海量信息中的“突發”和“異動”,發現新聞線索。例如,駐華外國財經媒體早在十幾年前就開始用類似網絡爬虫的軟件實時監控關鍵政府、機構、企業網站和數據庫,尤其是央行、財政部、統計局等定期發布的宏觀經濟數據。相關數據庫、網頁一旦有更新,這些軟件立即以郵件、手機短信或電腦桌面“紅條”的形式通知記者處理。財經類通訊社間對發稿時效、第一時間影響市場能力的競爭,往往精確到秒甚至毫秒。

   時至今日,社交媒體日益成為新聞線索的最快、最廣來源,監控分析社交媒體動向和趨勢的軟件更是不斷推陳出新,很多技術能力強大的新聞機構更是自行開發相關軟件,直接接入自己的內容管理系統(CMS)。

   二是人工智能技術在“寫稿”環節的應用。

   就目前的發展看,這一功能的基本原理其實並不復雜:對於一些相對格式化、以數據為核心內容的新聞(例如財經、體育新聞),記者編輯們可以先准備好相對固定模板,其中的變量(時間、地點、數據等)可以隨時由上文提到的由爬虫軟件獲取的最新數據所代替,從而生成最新的報道。

   據我所知,彭博社、路透社等財經新聞機構,至少在四五年前即已自行開發相關軟件,以多半自動、少半人工的形式生成並發布格式簡單的財經新聞。

   三是新聞機構生產出的內容的智能發布。

   例如《紐約時報》開發的Blossom程序,通過大數據分析確定哪些內容更適合發布到社交媒體平台。

   依據遠超人類的強大計算能力來獲取、篩選和分析數據是機器人的強項,新聞業與之相關的工作也正在被電腦不斷取代,這對新聞行業整體的時效、准確、客觀性提升大有幫助﹔但是,在可見的未來,即便是在純粹事實性的新聞報道中,電腦仍舊難以完全取代人類記者。

   也許未來的新聞機構不再需要動輒幾十人、數百人的“大平面”辦公室,會在一定程度上以大型服務器機房甚至是“雲計算”取而代之,但在一些關鍵的、具有高附加值的環節上,經驗豐富的人類記者編輯仍舊將佔據核心的地位。諸如觀點、分析、評論、調查等更加復雜、涉及人類主觀意識的新聞形態,在未來很久一段時間內都必須仍舊由人類記者編輯負責——除非這些形態乃至傳統意義上的新聞行業,因為市場需求的變遷而先行消亡。

(來源:FT中文網,研究院 王培志 整理)

(責編:張春貴、唐勝宏)

相關專題


我要留言

進入討論區 論壇

注冊/登錄
發言請遵守新聞跟帖服務協議   

同步:分享到人民微博  

社區登錄
用戶名: 立即注冊
密  碼: 找回密碼
  
  • 最新評論
  • 熱門評論
查看全部留言

24小時排行 | 新聞頻道留言熱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