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網>>傳媒>>人民網研究院>>眼觀六路
人民網>>傳媒>>正文

全球5個最前沿的虛擬現實新聞賞析

2015年10月12日16:58  來源:人民網研究院  手機看新聞

    所謂“虛擬現實”,是指借助實體設備營造虛擬情景。其核心關注點在於虛擬場景是否有良好的體驗,理想狀態是讓體驗者的感知完全沉浸其中,跳出真實場景之外。虛擬現實技術近幾年來進入新聞業,記者和編輯一夜之間獲得了深刻影響和感染讀者的能力。現在都有哪些虛擬現實應用於新聞媒體行業的優秀案例呢?

    案例一:愛荷華州《豐收之變》/《得梅因紀事報》& Gannett

    “Harvest of Change(豐收之變)”是新聞媒體使用虛擬現實技術的較早期嘗試。它由愛荷華州的《得梅因紀事報》(Des Moines Register)和Gannett公司發起,講述了一個美國農場家庭的變化,從中解釋技術、移民和全球化等因素如何改變一個家庭農場。

    觀眾帶著Oculus Rift,如同身臨其境置身家庭農場,並且可以通過360度視頻來和家人及農場的其他人進行交互,從而獲得更強的交互感、增強對信息的理解度。

    案例二:微電影《聚會》/Morris May&Rose Troche

    2012年聖丹斯電影節上首次亮相的電影《聚會》(The Party),由Morris May和Rose Troche創建,運用了虛擬現實技術,通過兩個5分鐘的片段從不同視角展示了一個相同的故事。然后視角轉換,觀眾將通過這個男人的視角來重新觀看這場聚會。他與女子跳舞,在把她帶進房間前遞給了她一杯飲料。

    “這部作品的成功之處在於,它能夠把人們帶進這種經歷並引起同情。”洛杉磯南加州大學Robert Hernandez教授說,“同時,它也承擔了很多社會責任。”

    案例三:《飢餓洛杉磯》/Nonny de la Pena

    和南加州大學互動媒體實驗室的產品相類似,作為前Newsweek記者,Nonny de la Peña也制作了一則虛擬現實新聞作品。而她把目光對准了等待救濟的洛杉磯貧民。Hunger in Los Angeles的場景設定在8月炎熱的洛杉磯。幾位城市貧民在驕陽下焦急地等待著救濟食品的發放。

    而就在那時,一位身患糖尿病的老人暈倒在地。

    通過虛擬現實技術,體驗者可以近距離的直視癱倒在地的老人。他臉上的表情,痛苦的呻吟聲以及不斷抽搐的身體,體驗者通過所佩戴的頭盔都能夠身臨其境的感知。除了老人之外,體驗者還能以第一視角目睹圍觀者的表情、反應。這種近距離的強烈感官刺激在很多體驗者腦海中深深印上了事發當時的恐懼、無助。有些人甚至認為自己也是圍觀群眾,身體不由自主地移動起來,去觸摸地上那個並不存在的老者,還有的人看到結尾處哭出了聲。

    案例四:《敘利亞項目》南加州大學互動媒體實驗室

    世界經濟論壇於是委托南加州大學互動媒體實驗室利用虛擬現實技術制作了這個名為“Project Syria”(敘利亞項目)的視頻,該視頻向人們講述了戰爭中兒童遭遇的痛苦,旨在利用虛擬現實技術再現內戰中的敘利亞。

    進入體驗模式,每一位體驗者都置身於敘利亞繁忙的大街上,看到的是忙碌嘈雜的集市和熙熙攘攘的人群。不過很快,砰地一聲巨響,體驗者立刻能感受到身邊騰起了煙霧以及爆炸特有的硫磺味。短暫的耳鳴和近乎暈厥的體驗讓每一個體驗者仿佛真的親臨了爆炸現場。

    案例五:漫步紐約《紐約時報》

    《紐約時報》的“Walking New York(漫步紐約)”是一個使用了虛擬現實技術的影片,講述了為《紐約時報》雜志拍攝封面的藝術家的故事。該期雜志的封面是一個來自阿塞拜疆的移民,藝術家將這幅150英尺長的巨幅照片貼在了紐約曼哈頓區Flatiron廣場的人行道上。

 

    這部電影讓觀眾能夠體會到拍攝過程的每一個細節,包括對街道的拍攝、攝制組的工作、如何貼照片,以及在直升機上的航拍。如果想在虛擬現實的情景下觀看這部虛擬現實作品,觀眾隻需要佩戴一幅Google Cardboard或者其他移動虛擬現實裝備,然后再安裝一個名叫VRSE的移動App。

    虛擬現實技術雖然已經在多地被應用,但《紐約時報》的這部虛擬現實影片則形象生動地講述了虛擬現實技術可以如何被新聞媒體“為我所用”:它是將觀眾真正帶入新聞故事的利器。

(來源:全媒派,研究院 李黎丹 整理)

(責編:王培志、唐勝宏)

相關專題


我要留言

進入討論區 論壇

注冊/登錄
發言請遵守新聞跟帖服務協議   

同步:分享到人民微博  

社區登錄
用戶名: 立即注冊
密  碼: 找回密碼
  
  • 最新評論
  • 熱門評論
查看全部留言

24小時排行 | 新聞頻道留言熱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