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網>>傳媒>>人民網研究院>>眼觀六路
人民網>>傳媒>>正文

阿裡安娜·赫芬頓:刊登“正能量”報道,啟動讀者“行動的按鈕”

2015年07月01日16:21  來源:人民網研究院  手機看新聞

    新聞業有一句經典的話,“無流血,不頭條”(If it bleeds, it leads ),也就是,如果新聞的內容充滿了流血事件,那麼這則新聞總是會出現在頭版,引起人們注意,這個“准則”指導了新聞編輯室至少幾十年,新聞工作者相信這些是公眾最想看到和讀到的故事。

    這種理念在事實和倫理上都是站不住腳的,其代表的是蹩腳的新聞業。作為記者,我們的職責是向公眾描述一幅准確的畫面,也就意味著畫面的“全景”。隻呈現悲劇、暴力、混亂等破壞性和“不作為”的事件,把我們身邊的很多事情都忽略了。在暴力、貧困和損失的困境下,人們是如何團結起來,共同面對這些挑戰的?其他關於創新、獨創性、同情、恩惠等的故事呢?如果媒體只是呈現黑暗的一面,那麼我們並沒有履行好作為記者的職責。

    更重要的是,我們並沒有提供給讀者和觀眾真正想要的東西。

    赫芬頓郵報將大幅增加“正能量”的報道。盡管我們仍會一如既往地報道“不作為”的新聞,但我們想超越“無流血,不頭條”的局限,致力於講述普通老百姓和社區的故事。通過“照亮”這些故事,希望可以產生一種積極的感染力,放大他們解決問題的方法,拓展出去,在更遠的地方“生根發芽”。

    這不僅是好新聞,同時也是一門絕妙的“生意”。研究表明,與“無流血,不頭條”的信條相反,人們想要更多建設性和積極向上的故事。赫芬頓郵報是Facebook上轉發最多的媒體,我們發現,積極的故事是讀者最願意瀏覽和分享的。除了我們自己的數據,還有其他研究也佐証這一點。沃頓商學院的教授Jonah Berger著有《傳染性:為什麼事件會流行起來》一書(Contagious:Why Things Catch On)。他與同事Katherine Milkman於2013年,對《紐約時報》為期六個月郵件分享最多的報道進行了分析,發現人們更傾向於分享可以喚起積極情緒的新聞。

    媒體不僅很少報道問題的解決方法,以及建設性力量,同時我們花費了大量時間在很多毫無新聞價值的故事上。“刊登一切適合出版的新聞,”(all the news that fit to print)是時任紐約時報發行人Adolph Ochs在1896年創造的標語。她希望以此抗衡當時嘩眾取寵的黃色新聞業。然而一個世紀后,可以發現,那些剩下來的新聞不是“不適合”出版的新聞,而是“真正的”新聞。我們應該怎樣定義,什麼才配得上是“新聞”?

    首先,新聞應該是准確的反映我們生活於其中的世界。每日郵報(Daily Mail)的副主編Tony Gallagher最近在《衛報》上發表文章,承認媒體經常“跟不上”。“犯罪率實際在下降,”他說,“但從全國性電視台上你感覺不到,因為我們依然報道了同樣多的犯罪,同樣多的謀殺審判。我們沒有反映世界的真實情況,這是危險的。”

    Steven Pinker是哈佛大學的心理學家,在其著作《人性的天使:為什麼暴力已經減少》(Better Angels of Our Nature: Why Violence Has Declined)中,他寫道,實際上我們正生活在可能是人類歷史上最不暴力和殘酷的時期。

    媒體的報道與現實相差多遠?據媒體和公共事務中心(Center for Media and Public Affairs)的研究報告,20世紀90年代,在謀殺率下降了40%的情況下,媒體關於謀殺的報道篇幅卻上升了500%。

    世界充滿了危機、動蕩和腐敗,帶來了嚴重的悲劇性后果。我們當然會繼續不遺余力的報道,從“伊斯蘭國”和“博科聖地”到氣候變化、埃博拉、青年失業以及不斷加大的貧富差距。但即使這些新聞,呈現出的畫面也應該是完整的。人們的反應是怎樣的?他們是如何幫助鄰居的?這些有關他們怎樣應對的故事經常被遺忘了。

    准確的反應客觀世界以補缺今天新聞業在這方面的空白,當然不是隔著玫瑰色的玻璃來看世界。我們希望赫芬頓郵報上刊登的“正能量”報道,可以啟動讀者“行動的按鈕”,促進他們可以就貧困到教育等一系列社會議題採取行動。盡管“正能量”新聞是一項全球性倡議,我們希望赫芬頓郵報的每個版本都具備足夠的敏感度和專業技能來完成“解決問題”的報道。

                                                                                                                                                                                          (來源:國際在線,研究院 李黎丹 整理)

(責編:李黎丹、唐勝宏)

相關專題


我要留言

進入討論區 論壇

注冊/登錄
發言請遵守新聞跟帖服務協議   

同步:分享到人民微博  

社區登錄
用戶名: 立即注冊
密  碼: 找回密碼
  
  • 最新評論
  • 熱門評論
查看全部留言

24小時排行 | 新聞頻道留言熱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