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網>>傳媒>>人民網研究院>>觀點啟迪
人民網>>傳媒>>正文

“后(厚)網”時代紙質媒體的行動路線圖

2015年06月04日14:37  來源:人民網研究院  手機看新聞

    迄今為止,始終處於迭代升級過程中的互聯網已為紙質媒體帶來了三輪沖擊波:

    Web1.0沖擊波:以門戶網站為突出代表,以海量信息、超級鏈接和免費獲取相結合的模式對紙質媒體形成沖擊。

    Web2.0沖擊波:以微博、SNS為突出代表,以自媒體和弱社交關系相結合的模式對紙質媒體形成沖擊。

    后Web2.0沖擊波:以微信為突出代表,以自媒體和強社交關系相結合的模式對紙質媒體形成強勁沖擊。

    未來互聯網一個重要的發展趨勢是走向“后(厚)網”(“Afternet”)時代。“Afternet”的厚度主要表現在以下八個方面:

    1.Automatic:自動化的,不假思索的

    “Afternet”呈現的信息,將會經過一系列自動化處理過程,而用戶對信息的使用會如同電能的使用一樣,不假思索——用戶只是單純使用即可,這是具有高效率的,也符合互聯網“關聯”“開放”的邏輯。

    2.Flux:變動

    “Afternet”將時刻處於變動之中。互聯網平台今后發生的變動,將會更加劇烈,而變動周期則會越來越短。

    3.Trial:試驗

    “Afternet”的變革過程始終充滿了未知和不確定性因素,而“Afternet”的發展需要反復試驗,不斷嘗試新方向、新做法。

    4.Ecology:生態

    新的傳媒領域,需要我們從系統生態觀的角度來審視傳媒領域的運動和發展,紙質媒體和新媒體都需要依據“Afternet”的趨勢和需求,融入傳媒生態系統之中。

    5.Reconstruction:重構

    “Afternet”將實現對未來社會的重新整合和形態再造。重構過程中,“Afternet”將使網民擺脫資本、技術、權威等各類拜物教的束縛,實現現實意義上的權利、地位平等。

    6.Neighborly:鄰近的,友好的

    “Afternet”在技術方面將具有更強的人文精神,以人為本的新技術將切實有效地回應社會各方的每一項需求,順利解決社會發展中的一系列“問題單”。

    7.Embed:嵌入﹔深信、強烈感受

    “Afternet”將深深嵌入社會生活之中,成為提供各類應用服務的超級市場,滿足用戶的各類需求,成為須臾不能缺少的“基本物資”。同時,“Afternet”將展現出極強的“存在感”,變為可以真正觸及、時刻可以用感官感知的有溫度、有厚度的媒介,不再僅僅作為虛擬的存在物。

    8.Touchstone:試金石

    結合之前的七項特征,“Afternet”將不僅成為整合資源的平台,更將成為傳媒領域甚至整個社會的試金石和檢驗標准。

    面對上述趨勢,紙質媒體需要以互聯網的邏輯和機理來對自我進行調整,從而更好地融入新的傳媒生態並實現自身的價值。具體的“行動路線圖”可以參考以下發展進路:

    (一)精致的內容生產標准

    紙質媒體的內容生產標准應該進一步提高,與自媒體在內容質量方面形成區隔,打造自己的核心競爭力。紙質媒體可以將自身定位為學習型媒體,為整個社會或特定人群提供需共知的知識或專業性的前沿知識。

    (二)開放的內容分享模式

    互聯網上內容的轉載、復制,需要建立“前台隨意取用,后台權責清晰”的機制,原創內容和創作主體應得到有效保護,傳播過程中的整理、甄別工作的價值也應予以肯定。傳媒領域的各主體將以產權明晰為基礎來實現彼此的密切關聯和資源開放共享。

    (三)對紙質載體形式的堅守和發展

    紙質媒體可以把精美性、紀念化作為自身的定位,將自身由“偏向空間”的媒介轉變為“偏向時間”的媒介,如同藝術品、紀念品一般長久留存下來。

    (四)放棄主流受眾,把握受眾的主流

    紙質媒體可以重新為自己定位,明確自己的目標受眾群體,採用相關傳播策略來爭取目標受眾群體中的主流,例如,紙質媒體可以將老年群體作為目標受眾﹔或者紙質媒體可以成為社群媒體,為企業、社區等社群服務,為企業文化、社區文化的傳播提供“儀式感”和“存在感”。

(來源:新聞愛好者,研究院 張春貴 整理)

(責編:王培志、唐勝宏)

相關專題


我要留言

進入討論區 論壇

注冊/登錄
發言請遵守新聞跟帖服務協議   

同步:分享到人民微博  

社區登錄
用戶名: 立即注冊
密  碼: 找回密碼
  
  • 最新評論
  • 熱門評論
查看全部留言

24小時排行 | 新聞頻道留言熱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