突發事件爆發時,文字記者、攝影師在前方沖鋒陷陣,那些攻佔新聞編輯室的工程師又怎樣為報道出力呢?
巴爾的摩騷亂:社交媒體信息匯總+時間線盤點
紐約時報於4月27日早晨7時38分開辟“現場報道”板塊,開始及時跟進騷亂的最新進展。這些消息全部來自Twitter,信源包括記者和警察局、市政廳等官方信源,大大提升其可信度。動態發布形式,既方便受眾了解最新信息,又幫助受眾理清事件脈絡。
《紐約時報》將時間點和空間點結合,圖解了示威活動的路線和騷亂發生點,同時加上背景資料介紹,還原了從早晨8時39分到9時24分,這不到一個小時裡,黑人青年格雷非正常死亡的全過程。雖然由於事件進程限制,詳細全面的數據新聞報道沒有做出來,但是Timeline的可視化形式讓報道更加簡潔明了。
尼泊爾地震:運用Google Earth立體呈現
美國媒體Reported.ly隻為社交平台量身定做新聞故事,如Twitter、Medium 和 Storify。在剛剛發生的尼泊爾強震中,它創新地運用了Google Earth,立體呈現了從加德滿都山谷到珠峰大本營的地震全貌。既有現場畫面播出,增加現場感和沖擊力,又有衛星圖上地理位置的跳轉顯示,兼具空間感,便於國外受眾對當地的地形、地理位置有更直觀的認知。
西雅圖泥石流:衛星圖對比+交互式地圖
《西雅圖時報》的這組報道獲得了今年的普利策突發新聞報道獎。2014年3月,華盛頓州發生了一場致使43人喪生的泥石流。《西雅圖時報》團隊運用數字敘述,探討此次泥石流是否能夠避免。記者們從本地數據庫、州立數據庫、聯邦數據庫中,搜集了1887-2014年這一百多年間,Oso地區的衛星圖,展現了泥石流發生地的地形變遷、周圍植被變遷等。
此外,《西雅圖時報》還運用了交互式地圖的形式,圖解2006、2014年兩次泥石流發生時,沿線的530號公路的情況。受眾可通過左右滑動,看到2014年那場泥石流過后,530公路被攔腰截斷的場景。這樣震撼、有視覺沖擊力的對比圖,加上一百多年來該地區砍伐樹木、建造房屋的事實資料,這場致使多人喪生的泥石流悲劇到底是天災還是人禍,人們心裡應該都有答案。
加州地震:機器人數據新聞
當地時間2014年3月17日,美國加州發生4.7級地震。然而,第一個發布消息的既非本地媒體,也非通訊社,而是一個名叫Quakebot的機器人。它在接收到美國地質勘探局電腦系統發出的地震數據后,利用《洛杉磯時報》的新聞自動生成系統,迅速將數據輸入事先准備好的新聞模板,僅用時3分鐘就報道了這個消息。
媒體為應對突發事件,通常會事先准備新聞模板,等突發新聞爆發,再把相關重要信息填入,這樣一條快訊就產生了。從這個角度看,機器人記者完全能夠勝任突發新聞報道,尤其是地震這類突發事件,機器人甚至可以做到24小時及時反應、迅速發布。Quakebot將數據新聞與機器生產新聞結合,而在業界,這種事屢見不鮮。美聯社就憑借Wordsmith(語言大師)平台,處理實時接收的比賽數據,由機器人記者模仿發稿語氣,進行實時的體育報道。
此外,2011年,英國發生騷亂事件,《衛報》數據記者團隊使用Google fushion作圖,並更進一步以熱力圖的方式,用不同顏色色塊標示出倫敦各地區的經濟指標。在《衛報》的數據新聞實踐中,可視化不僅僅被用作展示或是解釋(explanation)數據的工具,還成為進一步探索(exploration)數據的工作。
(來源:全媒派,研究院 王培志 整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