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網>>傳媒>>人民網研究院>>眼觀六路
人民網>>傳媒>>正文

APP死亡潮背后的推手

2015年05月04日11:18  來源:人民網研究院  手機看新聞

    艾瑞發布的報告指出,國內應用市場在統計上有著超過400萬個的量級,但僵尸應用佔8成。艾媒咨詢分析師指出:APP的生命周期平均隻有十個月。85%的用戶會在1個月內將其下載的應用程序從手機中刪除,而到了5個月后,這些應用程序的留存率僅有5%。

    1、無價值APP自然淘汰 二八分化格局形成

    目前日漸成熟的智能機用戶主動安裝的手機APP量基本維持在10~20個左右。換句話說,涌入應用市場的APP數量和分發總量依然在大規模增長,但推廣的人口紅利已過。

    真正提供用戶價值的移動應用經過多年來的品牌沉澱與習慣培育,使得各領域的熱門APP已經確定基本格局。APP類型有天氣類、社交類、圖片處理類、新聞類、工具類、視頻類等各種類型,但對於某一應用類別而言,往往隻有一到兩款APP能生存。幾乎每一個垂直細分領域,都是一到三款主流應用幾乎佔據了80%的用戶的手機桌面。高黏性的精品熱門APP與劣質APP的二八格局已經初步形成。

    2、APP喪失了稀缺價值 非剛需類應用被優先卸載

    根據相關數據統計,國內幾大著名的安卓應用商店,每天的人均使用時長現在僅為1.45分鐘。這遠低於用戶對於微信、天貓等高頻APP的使用時長與打開頻率。另外,不少APP安裝后,佔用用戶時長越低,被卸載的可能性就越高。根據Nuance公司的一份調研顯示,智能手機中至少有95%的移動應用從未被使用過。

    3、游戲類APP缺乏有效的盈利模式

    根據數據顯示,游戲類APP的僵尸率高達79%。事實上,許多游戲還是可以依靠廣告與付費模式來創收,但ARPU值很低。加之手機用戶的耐心越來越差,游戲的可替代性強,手機屏幕空間決定了手游依賴廣告的盈利模式會將自身推入火坑。

    4、超級APP成為流量黑洞 扼殺了創業型APP的生存空間

    成為“APP流量黑洞”的還包括大量高頻APP,這些APP幾乎大部分來自於BAT旗下,它們成為人們手機中常駐應用的同時,也會盡可能的吸收用戶的時間。根據此前百度官方披露一份移動數據報告指出,早在2013年第一季度,平均每個用戶手機“Native APP”數量增加了5.6個,但每天人均使用的數量卻減少了0.9個。2013年Q3高頻APP佔據了用戶85%的使用時長。剩下的大量退居三四線的APP隻能拿下20%不到的長尾碎片時間市場。這些因素極大的壓縮了相關沒有核心競爭優勢與內容優勢的APP的生存空間,事實上,這是一個優勝劣汰的過程。

(來源:艾瑞咨詢,研究院 李黎丹 整理)

(責編:張春貴、唐勝宏)

相關專題


我要留言

進入討論區 論壇

注冊/登錄
發言請遵守新聞跟帖服務協議   

同步:分享到人民微博  

社區登錄
用戶名: 立即注冊
密  碼: 找回密碼
  
  • 最新評論
  • 熱門評論
查看全部留言

24小時排行 | 新聞頻道留言熱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