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網>>傳媒>>人民網研究院>>觀點啟迪
人民網>>傳媒>>正文

邵魯文:為什麼眾籌新聞難成功

2015年02月25日16:22  來源:人民網研究院  手機看新聞

    眾籌新聞曾是一個焦點話題和熱門項目。然而經過短短一年時間,新聞眾籌幾乎在國內的眾籌平台銷聲匿跡,在國外也面臨少人問津的尷尬。

    大多數人對於眾籌新聞的評論集中在商業模式上,認為沒有清晰的商業模式是眾籌新聞迅速死亡的最主要原因。

    但事實上,眾籌新聞熱的興起和消退並不僅是商業問題。眾籌新聞在某種程度上代表了人們對於公民新聞的追求,更多反映的是一種讀者對於新聞價值本身的情感寄托,而並非它的這種形式不可或缺。即使不談商業模式,眾籌新聞也難以成功。

單打獨斗未必勝過編輯部流水線

    目前環境下,新聞報道的約束還比較多。部分記者出於對於事件真相的執著或是其他目的,往往會避開體制,單槍匹馬進行對事件進行調查。這種行為在某種程度上迎合了部分讀者,因而當記者本人站出來時往往會得到一部分人的支持。

    但在籌集資金的過程中,新聞的時效性已經消失殆盡﹔而網絡傳播的特點也決定了一個話題在趨於平靜之后很難再掀起大於其最高潮時的波浪。在這種情況下,記者能否堅持追求真相,讀者又能否對話題持續投入關注,這都是一些不可控的因素。

    從另一個角度來看,新聞生產本身是一個群體合作的過程。現在的新聞生產流程,記者和編輯的職責是分開的。記者隻負責採訪和寫作,編輯負責對記者的稿件進行二次的加工和編寫。稿件的論調和方向都是經過編前會細致討論制定的。這固然有體制上相對僵化的問題,但也保証了新聞專業主義和新聞價值。

    眾籌新聞更像是互聯網時代的一種產品。它直接面向“用戶”,接受“用戶”的“投資”。雖然眾籌新聞好像更能還原事件的真相,但實際上不論是人力還是稿件質量都無法得到保証。

新聞價值和商業利益的沖突

    眾籌新聞降低了新聞生產的門檻,還將新聞和金錢直接劃了等號。記者個人的理想主義也好,對新聞本質的執著也好,如果和金錢建立了直接的聯系,就難免會出現各種各樣的問題,保証新聞價值就成了一個偽命題。

    記者的角色區別於其他行業。他既不是輿論的引導者,也不是事件的仲裁者,而是一個站在中立角度的觀察者、講述者。

    眾籌新聞將記者向事件解決者的方向推。一旦記者有了這種思維慣性,就很難保証在採訪過程中的公正性,而這一切是沒有任何人可以約束的。記者有可能會在各種利益紛爭中不知不覺被人當了槍使。

游走在法律邊界的新聞眾籌

    最后是法律的問題。現在,記者在採訪過程中本身就存在著法律邊界的問題,網絡上已無數次爆出由於記者暗訪等原因出現的各種人身安全受傷害的事件。

    當一個眾籌新聞的記者作為個體而非媒體機構的持証記者,他的身份問題就成了一個很有意思的現象。如果代表個人,那麼意味著與媒體機構無關,那麼“記者”就不能看成是一個記者。如果代表媒體,作為一個持有記者証的記者,那麼拿讀者的錢去採訪就成了一種有償新聞,這顯然是違背記者職業道德也是觸犯相關條例的。

一切應回歸新聞本質

    目前新聞行業出現的問題,並不能夠通過單純的商業因素所能概括。這其中也有個人的因素,團隊的因素,領導的因素。出現諸如眾籌新聞、眾包新聞等延伸模式,其實是民眾對媒體業萎靡現狀的一種“怒其不爭”。

    不可否認,商業模式、商業利益有其重要作用和意義。但解決問題,不單單要從商業角度入手,如何解決好人的問題,讓團隊更加專業化才是新聞業找回自我、回到黃金年代的關鍵問題所在。

     (來源:虎嗅,研究院 張春貴 整理)

(責編:李黎丹、唐勝宏)

相關專題


我要留言

進入討論區 論壇

注冊/登錄
發言請遵守新聞跟帖服務協議   

同步:分享到人民微博  

社區登錄
用戶名: 立即注冊
密  碼: 找回密碼
  
  • 最新評論
  • 熱門評論
查看全部留言

24小時排行 | 新聞頻道留言熱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