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4年9月23日,《紐約時報》網站增加了一個新的欄目—— “關注(Watching)”,為訂閱用戶提供滾動新聞摘要“流”服務。“關注”形式與推特(Twitter)上的推文相似,部分內容確實源自推特,滾動發布突發事件中尚未最終完成報道的隻言片語、遍布全球的時報記者自制的多媒體採訪內容等。《紐約時報》特約編輯馬布裡(Marcus Mabry)和負責編輯部戰略的伊萬斯(Tyson Evans)解釋了推出“關注”的動因。
實時報道
馬布裡介紹說,“因為現在信息流動太快,我們想在完整報道刊登在紐約時報之前,讓讀者就能知曉部分內容。”
伊萬斯說,網頁是靜態的,隻能放正式發布的新聞稿。如今受眾習慣隨著發展而即時不斷補充的新聞,但是這類斷斷續續的報道沒法上時報頁面。“時報1000多記者直接用推特發布即時消息,但卻不能在報紙網站首發。‘關注’終於提供了解決方法,讓記者將現場目擊或報道能在時報網站主頁上首發。”他還說,“正是通過這一管道,記者可以將從弗格森或世界上任何新聞現場進行的報道立即放到主頁上。”
馬布裡說,有了“關注”的流形式,記者第一時間分享,讓消息四處散播。“通過推特,記者在發布會、阿富汗的新聞現場就可以發消息,如今這些內容直接上了網站主頁,太棒了!”
擁抱“流時代”
“關注”並非新聞網站在主頁上放新聞摘要的首例。以前博客就有此類插件,可以像推特一樣不斷更新信息。2012年《三一鏡報(Trinity Mirror)》就曾在某些地方版主頁設置直播博客。但是“關注”則是在全球范圍上進行播報,並且順應了今天用戶的習慣。如伊萬斯所說,“在主頁信息更新速度和新聞流動速度上雙重考慮,我們一擊命中。”
他說,“主要是採用了人們在臉譜和推特交往中習以為常的流形式,是我們有機會讓《紐約時報》來一次‘流體驗’。”
新聞精選
從宏觀上看,借由時報專業的“門檻和敏感”,“關注”會比那些未經編輯的新聞摘要流服務更適合讀者在線上查看新聞。《紐約時報》從十九世紀創立以來不斷強化精選,精准地從世界各地發現最棒、最重要的新聞。“關注”則用一種更現代的方式繼承了這一傳統。
馬布裡說,“過去我們說要報道一切可以報道的新聞,但是現在我們做不到。很多優秀的報道都是別人,甚至是我們競爭對手做的,我們要確保讀者能夠看到這些內容。如今我們的主頁上就有了這麼一個地方。”
有益嘗試
伊萬斯特別強調,“關注”只是《紐約時報》近期嘗試中的一個,還有待讀者的反饋。今年3月,《紐約時報》推出了新聞客戶端“NYT Now”,前些天又推出了新欄目“初稿(First Draft)。所以‘流’形式大有可為,我們根據用戶的‘流’使用習慣,調整我們內部編輯和報道方式,適應不同速度報道需求。”
今年5月,因為Buzzfeed公開了時報的內部報告,使它成為業內嘲諷對象,認為它數字轉型失敗。但伊萬斯說,針對報告指出的產品思維不足的問題,時報人為此不停思考如何能夠創新、整合《紐約時報》的新聞業務。
馬布裡也說,“我干了25年記者,從來沒有如此害怕、如此近距離感受這個行業將‘終結’。我迫不及待想看到接下來發生的事情,這感覺很棒。”
(來源:英國journalism網站,研究院 劉揚 編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