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網>>傳媒>>人民網研究院>>研究視點

微博和微信的功能互補與差別使用

——基於12位用戶的深度訪談

張春貴

微博和微信是開放性社交網絡與封閉性社交網絡的代表,是目前最受關注、也被視為有競爭關系的兩個社交網絡產品。根據社交媒體調查機構we are social於2014年4月份發布的報告,微信目前有6億用戶。
2014年06月17日09:19    來源:人民網研究院    手機看新聞

微博和微信是開放性社交網絡與封閉性社交網絡的代表,是目前最受關注、也被視為有競爭關系的兩個社交網絡產品。根據社交媒體調查機構we are social20144月份發布的報告,微信目前有6億用戶,月度活躍用戶數是3.55億﹔新浪微博有5.56億注冊用戶,月度活躍用戶數是1.29億。該報告還指出,有46%的中國社交網絡用戶同時使用微博和微信。

同時使用微博和微信的用戶,是如何看待與使用這兩者的呢?根據筆者對12位用戶做的訪談,可初步得出以下結論:

(一)在獲取社會時政資訊方面,微博優於微信

9位接受訪談的用戶都明確表示這一觀點。

從產品的機理來看,微博的結構設計鼓勵信息轉發。用戶通過簡單添加“關注”,即可成為對方的“粉絲”﹔點擊“轉發”就可以形成再次傳播﹔添加“關注”行為無需批准,少數大V就形成了以點對面的大眾傳播節點,微博實際上就成了由無數節點構成的信息廣場,便於公共信息的大規模擴散。

微信的結構機理則趨於限制信息的大規模擴散。微信以點對點的人際傳播為主,傳播的內容具有個人私密性和准實名制的特征,其傳播范圍主要在微信朋友之間,在增加相應插件的前提下,才可以接受公眾賬號和朋友圈推送的信息﹔原創信息的轉發也很不方便,因此微信大眾傳播能力較弱。

由於微博信源廣,觀點多元,特別是大量政府、傳媒官微的加入,使得信息自澄清能力強。不實信息很快會被舉報,及時澄清,正如一位用戶指出的:“微博上傳統媒體賬號的可信度較高,信息來源更廣泛,並且各種信息源形成‘對沖’,更全面。” 另一位用戶甚至把微博作為判斷信息真偽的標准。

微信的信息擴散是在熟人圈子間進行的,信源比較片面,加上一般用戶不願對虛假信息進行澄清或反駁(訪談用戶中,隻有2位表示會對微信群或朋友圈的虛假信息進行辟謠或澄清),導致微信上真假信息難辨、觀點不夠深刻等問題。

(二)對於現實工作、社交的作用,微信優於微博

訪談用戶中有11位表示,微信在現實的工作、社交中發揮的作用遠大於微博。

微信是強關系的社交網絡,具有個人私密性和准實名制的特征,信息傳播局限於朋友之間,陌生人加入有嚴格的准入程序,這保証了用戶信息環境的相對安全﹔而微博的安全性就遠遠不夠了。如一位銀行女職員用戶曾使用微博作為發布私人信息的工具。由於關注的人多了,私密性不夠,遂轉移到微信上來。

另一位用戶雖然主要在微博上獲取信息,但在工作和生活上的聯絡,大多依賴微信完成。她的微信群總數近30個,有工作群、同學群、家人群、朋友群等。她的大學班級最初有過微博群,但最終還是通過微信群交流。

一位私企業主用戶自稱是“微信的專業用戶”,微信是他使用頻率最高的社交工具,是工作、社交主要途徑,聯系人主要是同學朋友、親人、工作伙伴。

(三)微博滿足公共參與需求,微信滿足自我塑造需求

多數用戶都表示,這兩種社交媒體的差異十分明顯,會根據平台差異選擇不同的使用方法。微博適合參與公共事務的討論以及一些公共活動(通過轉發、點贊、評論等形式),而微信更多是個人展示的平台。一位中年公務員用戶,雖然接觸微信隻有兩個多月,已經將其用途與微博明確區分開:微博用於關注大V、媒體,微信用於與親友的交流。

一位網站編輯用戶稱,她會在微博上發表對時事新聞的看法,因為微博上有一種討論氣氛,讓人想參與﹔在微信上,她發布、轉發的主要是知識類、思想類的內容,決不會轉發心靈雞湯、常識類的內容,希望在朋友圈塑造、展現正面形象。

微博上的信息發布以快為追求,內容流於碎片化,而且可以匿名討論,往往導致討論缺乏理性,使得一些用戶放棄微博討論參與。一位女用戶曾因網友的語言暴力放棄賬號,另一位記者因發表激進言論放棄微博的認証,而一位退休老干部開通微博后,顧慮用戶的不可知而放棄了。這說明了微博討論的激烈性,對於那些關心公共事務的人來說,這都不是問題。

在微信上,用戶信息是公開的,關系人都是可知的,多有現實交往,因此往往避免觀點交鋒﹔在發布信息時也會追求信息的完整性及其內容的深刻性。如前述老干部用戶,放棄微博,但對微信的使用非常積極,為此買了智能手機、開通新號碼,不僅通過微信和老朋友們進行交流,還經常在朋友圈轉發信息和文章。

還有一些活動,比如關於馬航失事,微博上會組織集體默哀等,但是微信朋友圈很少有這種集體行動。

(四)微信的用戶粘性大於微博

微博建立在弱關系基礎上,長於信息傳播﹔微信以強關系為基礎,社交功能強大。多數用戶都表示,對於微博粉絲數並不在意,也不會採取措施推動粉絲增長。如一位媒體研究人員表示,其微博主要關注媒體、大V,關注微博上對時事的評論,以觀測輿論風向,但自己的微博上朋友、網友都很少。微信則是生活中必不可少的,有同事群、同學群與家人群。

上述的私企業主用戶感覺微博是“別人的”,而微信才是“自己的”,因為聯系人都是有真實關系的人。他通過微信保持並增強與親人好友的聯系,分享自己所思所想,在微信上的感情投入使得他長期、持續使用這個社交工具。

在今天信息傳播途徑多樣化的情況下,很多人對於第一時間獲取資訊並不是特別迫切,因此有了微信這樣在社交方面更出色的工具時,微博的部分用戶就被分走了。一位女商人用戶曾使用過微博,甚至在微博上和一些名人進行過互動,但由於沒有足夠的時間打理兩者,所以保留了微信而不是微博。

總之,由於及時獲取資訊不是人人必須的,而維護社交則是必須的,因此在二者隻選其一的情況下,用戶往往放棄微博。

分享到:
(責編:劉振興、唐勝宏)

相關專題



注冊/登錄
發言請遵守新聞跟帖服務協議   

使用其他賬號登錄: 新浪微博帳號登錄 QQ帳號登錄 人人帳號登錄 百度帳號登錄 豆瓣帳號登錄 天涯帳號登錄 淘寶帳號登錄 MSN帳號登錄 同步:分享到人民微博  

社區登錄
用戶名: 立即注冊
密  碼: 找回密碼
  
  • 最新評論
  • 熱門評論
查看全部留言

24小時排行 | 新聞頻道留言熱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