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網>>傳媒>>人民網研究院>>觀點啟迪

lonelist:“后維基時代”的知識圖景

2014年06月17日09:32    來源:人民網研究院    手機看新聞

隨著社交網絡、協作化內容社區的探索,人類通過網絡構造的新的知識圖譜,獲取新的內容的方式正在深刻變革,“人人皆可編輯”的網絡文化已經逐漸被顛覆。

2001年,互聯網還是一片蒼涼荒蕪的知識荒原,互聯網早期的網民都被一種“拓荒者”的激情所裹挾,維基百科的志願者們心甘情願做“知識搬運工”,但開放、人人平等、去中心化——這些被寫進《維基經濟學》、《眾包》,被視為維基百科“成功密碼”的理念在成立幾年之后開始黯淡失色,為了保証條目的“客觀中立”不得不被迫讓步、犧牲。長達5000字的編輯規范、層層設障的提交程序,以及成為很多潛在維基人面前“攔路虎”的wikitext編輯器,“人人皆可編輯”——維基百科的這塊基石已經搖搖欲墜了。

雖然維基人的數量達到了千百萬級,但這卻是匿名社群,從中延伸不出來社交關系網——因為這裡不是以人為中心,而是以條目為中心。這就讓維基百科無法順利地轉型成為一個類似於Facebook那樣的高黏性社交網站。克萊舍基曾經在《人人時代》中對維基百科陌生人之間的協作力量不吝贊美,但是現在他不得不承認:時代變了。如今的人們更關注與維護以自我為中心的信息流,從點贊、互動中獲得持續不斷的瞬時激勵。

讓我們來看一下后維基時代的知識圖景是什麼樣子吧:

1、圍繞人而產生。維基百科延續了傳統的知識生產方式,將知識從人們的生活中抽象、抽離出來,分門別類地歸置於一檔檔“文件夾”中,供人取用。在社交網絡及移動互聯時代,知識隨時隨地圍繞著人而產生,不能脫離生產者而獨立出來。“誰說的”有時候比“說什麼”更為重要。

2、碎片化而非結構化。碎片化信息並不代表著沒有價值,只是等待用大數據的方式聚合、整理、分析、使用,如果說過去的結構化知識是少數人為所有人調配好的“知識菜譜”,那麼,現在,每個人都可以利用“碎片化”的原料烹飪出自己的“知識大餐”。

3、多種形式而非僅僅只是文字、圖表。維基百科的公益性決定了它注定沒有能力在條目中插入音頻、視頻、信息可視化等多媒體內容。

4、不再追求標准答案。知識不再是可以打開所有鎖的“萬能鑰匙”。想在一個條目中歸納出一個問題的“標准答案”成為一件吃力不討好的事情

來源:鈦媒體,研究院 李黎丹 整理

分享到:
(責編:劉振興、唐勝宏)

相關專題



注冊/登錄
發言請遵守新聞跟帖服務協議   

使用其他賬號登錄: 新浪微博帳號登錄 QQ帳號登錄 人人帳號登錄 百度帳號登錄 豆瓣帳號登錄 天涯帳號登錄 淘寶帳號登錄 MSN帳號登錄 同步:分享到人民微博  

社區登錄
用戶名: 立即注冊
密  碼: 找回密碼
  
  • 最新評論
  • 熱門評論
查看全部留言

24小時排行 | 新聞頻道留言熱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