互聯網時代,做垂直、細分是趨勢,由前ABC(美國廣播電視台)新聞駐中東記者Lara Setrakian,於2012年12月創立的Syria Deeply(下稱SD,即“透視敘利亞”)網站,隻專注報道一個新聞話題,做單一新聞話題的垂直,並最終希望成為主導這個話題的新聞平台。
這種不同於傳統新聞報道的形式,也可以理解成是互聯網時代新媒體對傳統新聞業進一步的“鬆綁”。這就好比把一份報紙,雜志的一個欄目拆分出來單獨做,往深裡做,為關注這一新聞事件的“粉絲”提供一站式的信息服務。
挖掘深度:解釋性新聞報道興起
互聯網的出現,對於新聞報道者來說,這意味著針對一個新聞事件有了更多的內容生產空間,對於讀者,則可以就自己感興趣的某一特定話題進行深入挖掘。但同時不可否認的是,互聯網對於信息似乎無限的承載能力,同時使得網絡上充滿了垃圾信息,深入、專業、有背景的新聞報道卻越來越少。這時候對於讀者來說,能夠提供專業、全面、優質信息的信源就變得尤為重要。
這也就是為什麼在美國越來越多的新媒體,正在掀起一股解釋性新聞報道(Explanatory Journalism)的狂潮,這其中就包括了網絡媒體出版商The Vox Media,《紐約時報》即將推出的名為The Upshot的新欄目,以及2013年十月上線的彭博社的QuickTake等等 。
相較一般的新聞報道,解釋性新聞更加直白,細微,關注持續發生的新聞事件。像SD關注的敘利亞內戰,這些新聞事件的發生往往持續數周,數月,甚至是數年,解釋性新聞則通過提供更多的背景信息,幫助讀者全面了解新聞事件的來龍去脈。
根據網站用戶訪問情況顯示,SD最受讀者歡迎,點擊量最高的區域是一個名為Syria Files(敘利亞文件)的欄目。而該欄目的主要目就是為讀者提供敘利亞內戰的一整套背景資料,其中包括事件的最基本常識,政權介紹,反對派以及參與事件的國際勢力等。
技術優勢和內容採編
作為一個由採編團隊和技術人員共同創立的新媒體項目,在內容採編和呈現上的技術創新和運用自然也必不可少。
技術方面,幫助建立SD網站的公司Ushahidi是一個專門制作信息眾包UGC、可視化以及交互性地圖的非營利性、開源軟件平台開發商。該公司因為在2007年肯尼亞總統大選暴亂后,開發的一個信息眾包網站而走紅。通過此網站,暴亂現場的見証者可通過手機在該網站上分享事件相關資訊,Ushahidi再通過結合這些信息的地理位置,最終展示在谷歌地圖上。有Ushahidi的技術做支持,SD 網站上的沖突地圖(Conflict Map),時間線(Timeline)等欄目,用更加互動,直觀的方式向讀者呈現敘利亞內戰的最新情勢,傷亡和難民人數等信息,同時通過這個平台,事發現場的見証者們也可以作為內容生產者發布信息。
除了原創獨家內容,SD也整合網絡上來自於其它信源的關於敘利亞的報道。在用戶社區建設方面,網站和Soundcloud(一個免費的音頻上傳網站),Google+,Facebook,Twitter以及Prezi這些社交媒體都有合作。
根據尼曼新聞實驗室對SD的報道顯示,目前SD網站每日最高UV量可達一萬,同時用戶的回訪率約有50%。SD在推特的社交賬號約有1.6萬粉絲。作為一個獨立的新聞報道組織,SD沒有政府資金的贊助,收入主要來自申請到的一些項目基金以及提供設計服務所得報酬。
產品化方面,SD的嘗試包括為教育行業開發的敘利亞課件,和美國萊斯大學貝克研究院(Baker Institute)共同開發、用於政策制定的眾包軟件,以及和世界經濟論壇(World Economic Forum)的一些合作項目。
網站創始人Setrakian稱,SD其實只是她創立的News Deeply(深度新聞)媒體科技公司的首個試驗項目。據其在Huffington Post上發表的文章顯示,一個名為Arctic Deeply(深入極地),關注氣候變化問題的網站已在籌劃中, 並已獲得來自World Policy Institute(世界政策研究所)的贊助資金。她還表示,今后“深度新聞”系列的主題還會包括巴基斯坦,緬甸,甚至老年痴呆症等。
Setrakian還稱,雖然新聞行業在衰敗,但是對於信息的深度洞悉和見解卻越來越炙手可熱。她認為未來最理想的狀態是能夠將自己的網站做成像彭博終端一樣的產品,通過向智庫和國際機構這樣的組織提供技術服務來賺錢養活新聞。
(來源:鈦媒體,研究院 王培志 整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