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網>>傳媒>>人民網研究院>>觀點啟迪

張志安:下一個十年新聞業的未來

2014年04月22日17:33        手機看新聞

    中山大學傳播與設計學院副院長、教授、博士生導師張志安認為,我們需要重新以“受眾—用戶—公民”的三重角色來理解跟媒體打交道的人:他們多數時候的確在接受媒體傳播的信息,但媒體必須更加尊重其需求和體驗,而他們又在逐步建立起公共參與的理性,隨時可能通過技術賦權而進行公開傳播。

    未來的受眾是怎樣的?首先,從信息獲取方式上看,他們會習慣於“實時、個性、定制”﹔其次,從生活方式和生活情境來看,受眾對信息的接收是有偏向的﹔再次,從受眾角色的變化看,他們既是“個性化消費者”,也是“互動化生產者”。

    未來,新聞會從一個新聞業變成一種新聞活動,關於10年后的新聞生產及其影響因素,值得一提的或許有四個方面:

    1、技術與受眾是影響媒體行業的新興力量。對於媒體來說,有兩種新的力量不能忽略。首先就是技術的力量,互聯網在過去20年,很重要的就是使得技術對媒體的影響突顯了,公眾的網絡輿論或者說受眾的力量也突顯了。我們回顧中國過去十幾年新聞業的影響因素,第一個結論就是技術和公眾在權力、商業和專業之外成為非常重要的影響中國新聞業的兩種力量,而且這兩種力量未來的影響作用會更加凸顯。

    2、互聯網發展帶來媒體行業專業倫理的缺失。過去這一年,不少報社的轉型採取最主要的一招就是“事業部制”,這種轉型策略背后的邏輯是把採編部門和經營部門徹底打通,實際上整個編輯部門開始為廣告和客戶服務——原來強調的專業的倫理正在消失,商業化使得整個新聞業服務更以市場為取向,尤其商業網站的一些頻道內容,其煽情性、標題黨現象是非常明顯的。

    3、未來的新聞生產模式由壟斷生產變成社會協同。未來的新聞生產會從產品轉向一個過程,會從少數機構壟斷進行生產變成社會協同的過程,會從採訪報道變成發表一種公共對話。我們甚至可以預測,將來的寫作形態和敘述形態會這樣改變:從客觀轉向主觀,從理性轉向感性,從故事敘述轉向游戲敘述,從全面呈現轉向碎片吸引。新聞會變成更加情感化,新聞會從一個新聞業變成一種新聞活動,一種公眾積極參與的社會活動。

    4、非理性的網絡輿論更加容易影響新聞判斷。可能未來我們的受眾在互聯網上更多地在點贊和點罵。互聯網形成了一個所謂的網絡輿論,卻沒有形成一個理性的公共空間。也就是說,中國到目前為止,都沒有真正形成理性的網絡輿論,也沒有理性的網絡對話空間。我們的網絡輿論基本上是事件主導型的,而不是話題主導型的。

                                                                           (來源:鈦媒體,首發浙江日報報業集團《傳媒評論》2014年第3期,研究院 王培志 整理)

分享到:
(責編:萬丹妮、唐勝宏)

相關專題



注冊/登錄
發言請遵守新聞跟帖服務協議   

使用其他賬號登錄: 新浪微博帳號登錄 QQ帳號登錄 人人帳號登錄 百度帳號登錄 豆瓣帳號登錄 天涯帳號登錄 淘寶帳號登錄 MSN帳號登錄 同步:分享到人民微博  

社區登錄
用戶名: 立即注冊
密  碼: 找回密碼
  
  • 最新評論
  • 熱門評論
查看全部留言

24小時排行 | 新聞頻道留言熱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