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交媒體五招讓報道“老樹”開“新花”--傳媒--人民網
人民網>>傳媒>>人民網研究院>>眼觀六路

社交媒體五招讓報道“老樹”開“新花”

2013年03月05日08:22    來源:人民網研究院    手機看新聞

    美國記者在實踐中越來越體會到社交媒體的應用價值,其中之一是讓過往的歷史報道內容重裝上陣、再現價值。Poynter博客作者米娜(Meena Thiruvengadam)撰文列舉了此類應用的五個案例,現編譯如下:

    利用臉譜時間軸組織連續性報道

   《華爾街日報》在報道臉譜IPO過程時,專門在臉譜上制作了一個頁面,利用臉譜的時間軸,講述了臉譜自2004年在扎克伯格宿舍裡發端后的歷史,乃至整個上市交易過程。在時間軸旁配上了該報與臉譜相關的所有歷史報道,用戶隻要點擊就可瀏覽。

    前《華爾街日報》社交媒體總編布萊恩·阿格拉(Brian Aguilar)說,“我們一直尋求以獨特的方式在社交媒體上講述臉譜IPO的過程。”時間軸一直延續下去,5月18日臉譜IPO成功后,也被添加到時間軸上。他提醒記者注意應用時間軸報道的三要素:事件會按預期發生、值得連續報道、讀者又感興趣。

    利用推特讓人們重溫歷史聲音

    紐約WNYC廣播電台在推特上設立了兩個歷史內容發布賬號,一個專門發布二戰期間紐約市長拉瓜迪亞(Fiorello La Guardia)的每周講話片段鏈接,此君已於1947年故去,但如今他的聲音仍能在推特上獲得400粉絲。另一個是專門發布1949年廣播節目片段鏈接,今時之人可以聽聽當時人們是如何討論青少年問題的。按WNYC檔案助理理查森(Haley Richardson)的說法,“這就像尋寶,讓人們聽到幾十年前的聲音,我們的工作只是把這些歷史內容匯集起來,跟時下產生聯系。”

    利用Tumblr與受眾分享歷史照片

    2012年,《紐約時報》在圖片網站Tumblr開設了一個聽起來有些怪異的專欄“檔案也瘋狂(Lively Morgue)”,專門展示時報檔案庫中的照片,標明每張照片的說明、拍攝時間、拍攝者姓名,甚至可以點擊圖片說明中的鏈接,回顧當時報道內容。時報圖片編輯艾弗賴(Darcy Eveleigh)說,“看著檔案庫中那一大堆照片和底片,我不知道該怎麼辦。我就把那些我認為漂亮的圖片挑出來,跟大家分享。”《紐約時報》照片庫中有數以百萬計的圖片,如果每天發10張,估計要用2000年才能一一挂在網上,無疑是一個值得挖掘的大寶藏。

    利用圖釘或臉譜講述媒體機構的歷史

    社交媒體不僅可以用來講述別人的故事,也可以用來講述本媒體的故事。WNYC電台就在臉譜的時間軸上標記了諸如1929年五周年慶典和1998年電台網站發布等大日子,結果給網站帶來的意想不到的流量。《華爾街日報》則堅持在其圖釘主頁上發布從1889年第一期以來的所有頭版照片,既展示了報紙的歷史,用戶還可以通過點擊圖片看到其歷史上的報道內容。

    利用社交媒體專題功能展示老照片

    《名利場》雜志利用臉譜的“溫故星期四(Throwback Thursday)”標簽來發布老照片。這一專題本是供普通用戶張貼自己與家人老照片的,《名利場》則用來發布新聞人物的過往家庭照片,如在奧斯卡頒獎期間,上傳了安吉麗娜·茱莉與其兒子的照片,其鏈接引向了雜志的照片專輯“奧斯卡獲獎媽媽的照片”,一共有3000余人在臉譜上表示“贊”,數百人與他人進行了分享。《名利場》社交媒體經理洛基特(John Lockett)說,“這樣做主要是調動讀者的懷舊情緒,讓他們感覺到與我們雜志還是有聯系的。”此外,他還在Instagram和Tumblr上設立“名利場陳釀(VFvintage)”的專題,上傳了五十年代到七十年代《名利場》刊登過的照片,以讓讀者總能想到為什麼他們曾那麼喜歡這本雜志。

     資料來源:

     http://www.poynter.org/how-tos/digital-strategies/197991/5-ways-journalists-can-use-social-media-to-resurface-old-content/

(研究院 劉揚 編譯)

分享到:
(責任編輯:徐佳、唐勝宏)

相關專題



24小時排行 | 新聞頻道留言熱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