紐約時報網站在多媒體新聞敘事上又取得令人贊嘆的進步。在有關華盛頓州喀斯喀特山滑雪者被困雪崩的“雪從天降(Snow Fall)”報道中,文字、照片、視頻和圖表互動被無縫地結合在一起,利用網絡把故事講活了。圖表圖片部主任史蒂夫·杜內斯說,“我們想辦法讓讀者跟著敘事流、在文字與多媒體內容間自然前行,不讓他們感覺是在文字與圖片間跳來跳去。既讓他們有所驚喜,但又能體會到一切都是水到渠成。”
下圖中,左側為傳統報道裡文字與多媒體分別排列的形式,右側則是本次“雪從天降”報道首頁上文字與多媒體混排的形式。
新頁面首先映入讀者眼帘的是一個寬銀幕電影般的Gif格式動態圖片,展示被狂風吹拂的大雪,將讀者拉入故事。最下端橫通網頁的動態圖片則為讀者還原事件發生時的地表與氣象情況。該圖是由圖表圖片編輯杰裡米·懷特利用LIDAR數據與衛星照片合成制作出的。文中每提到一個故事主角,旁邊就會出現一個人物介紹卡片,顯示照片、姓名、年齡、職業等,讓讀者可以更好地了解此人。
本次嘗試並非空中樓閣,2010年維基解密報道中和沃爾瑪海外行賄案系列調查中,紐約時報網站就用過類似模版和處理方式。今年10月在有關加州農業問題的特寫中就曾取消過單獨設立的多媒體欄。但是以上這些先例都是局部的改動,本次“雪從天降”則是全方位的變化。
數字設計部副主任安德魯·庫尼曼認為,“本次做法很可能日后被用到更多的報道中,繼續改善新聞敘事方式,在文字旁邊放上更多多媒體新聞要素。”
但要無縫地將文字與多媒體融合在一起講故事,則需要各部門間的協調與配合,絕不僅僅是圍在圖形制作台前那麼簡單。“雪從天降”報道就得益於該文作者約翰·布蘭徹和體育部以及圖表圖片部編輯們的合作。杜內斯說,“當布蘭徹動筆的時候,他就要想清楚在什麼位置嵌入什麼多媒體素材,寫作與多媒體制作是同步進行的,所以需要多方協調,步調一致。”
(研究院劉揚 編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