序言
前言
內容科技引領驅動媒體深度融合發展
(一)內容科技拓展內容採集維度
(二)內容科技創新內容生產機制
(三)內容科技重塑內容分發模式
(四)內容科技拓展內容接收邊界
(五)內容科技深化內容反饋效能
內容科技拉開產業融合序幕
(一)內容科技推動數字內容產業加速發展
(二)內容科技成為聯接各行各業的橋梁
1.內容科技聯接電子商務
2.內容科技聯接在線教育
3.內容科技聯接歷史文化資源
4.內容科技聯接旅游產業
5.內容科技聯接娛樂生活
6.內容科技聯接公共服務
7.內容科技聯接金融服務
對內容科技的認識進一步深化
(一)內容科技重構內容產業生產關系和社會分工
(二)內容科技成為與其他行業融合發展的戰略支撐
(三)內容科技推進國家治理能力現代化
(四)內容科技發展面臨挑戰
內容科技發展前瞻
(一)區塊鏈的發展與應用將深刻改變內容生態
(二)“知識引導+數據驅動”增強內容科技智能
(三)內容科技引領驅動公共服務互聯網化再造
(四)內容科技促進數字文化消費與貿易
(五)內容科技呼喚法治保障、倫理規范和金融支持
2020年內容科技應用典型案例
(一)新聞媒體應用
(二)社會管理與公共服務應用
(三)行業應用
簡版
出品信息

11:54 / 14:12
  •        這是第二本“內容科技”年度報告。即將面世之際,恰逢中國共產黨百年華誕,在這樣歷史性的年份,內容科技必然要與黨建工作深度融合,產生令人欣喜的成果。人民網聯合北京大學在北大科技園開辦的全國首個“智慧黨建體驗中心”,可算是各種成果、亮點的集中呈現,也再一次驗証了內容科技的廣闊空間。

           近兩年來,人民網通過各種形式和途徑圍繞“內容科技”進行了初步研究、實踐和推廣,尤其注重探索在推進國家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現代化中發揮內容科技的重要作用。

           人民網智慧黨建體驗中心位於中關村北京大學東門北側的北大科技園。這裡既是“五四”運動的發源地,也是現代高科技的聚集地﹔這裡既曾為中國共產黨的成立做了思想上干部上的准備,又已成為傳承紅色基因的創新基地,成為內容科技在黨建應用上的示范基地,成為“智慧黨建”成果的推廣基地。

           2019年1月31日發布的《中共中央關於加強黨的政治建設的意見》明確要求:積極運用互聯網、大數據等新興技術,創新黨組織活動內容方式,推進“智慧黨建”,使黨內政治生活始終充滿活力。這是中央主動適應信息時代新形勢和黨員隊伍新變化的重要決策和部署。

           在過去兩年裡,人民網通過自行研發和連續舉辦三屆內容科技大賽,內外結合,已初步形成了包含學習培訓、宣傳展示、組織管理、黨群服務、精品內容等5大類近50項具有一定數字化、智能化水平的“智慧黨建”產品矩陣。

           “網上群眾工作智慧大屏”是人民網基於《領導留言板》開發的智能設備。《領導留言板》開辦15年,全國所有的省委書記省長、市委書記市長和一些部長,在上面切切實實聽民意、匯民智、解民憂,辦理了230多萬件“急難愁盼”問題。“智慧大屏”則將各種實時數據生動呈現給各級領導干部,幫助搭建黨和群眾血肉聯系的“數字橋梁”。

           屏幕上播放戰爭場面,你就能聞到硝煙的味道﹔慶功宴上的酒香,也可以扑鼻而來……系列氣味電影《信仰的味道》以經典愛國主義影視作品為基礎,結合數字氣味技術,根據影片不同階段的場景,模擬相應的環境氣味,創造沉浸感更強的觀影體驗。

           “數字馬院”將大數據、人工智能、VR、AR等技術應用到思政課的各個環節,為高等院校馬克思主義學院建設的信息化、數字化提供一整套系統解決方案。“敏感內容識別一體機”能自動快速篩查各類視頻和圖片中涉黃、涉恐、涉暴等違法違規敏感信息。

    目前在人民網智慧黨建體驗中心展陳的各類軟硬件設備,已可滿足黨政機關、企事業單位、城鄉基層組織、高等院校和部隊等各類單位在新時期黨建工作的基本需求。

           人民網智慧黨建體驗中心於2021年5月4日正式啟動,5月6日正式開館,很快成為遠近聞名的“網紅”空間,接待了中央地方各級黨政機關、央國企、高校、部隊等80余個黨組織參觀考察。前來參觀的領導干部和普通黨員們表示,參觀之后,對如何在信息時代更好開展黨的工作,有了新的認識和體會。

           內容科技在黨建領域的應用探索剛剛開始。“智慧黨建”離不開各行各業和各級黨組織的廣泛參與、積極探索。未來,人民網將長期在“智慧黨建”領域不斷研發創新,搭建公共平台,開放對外合作,及時挖掘各類內容科技切實服務黨的建設。

  • 前言

           內容科技(ConTech)是指以人工智能、大數據等信息技術為內核,對內容產品的生產與消費鏈條、內容產業的組織與分工模式產生重大影響的一系列數據與信息採集、存儲、加工、傳輸的新技術,這些技術催生了內容產業領域的新應用、新服務。

           內容科技是建設全程媒體、全息媒體、全員媒體、全效媒體的重要手段和實現路徑。2020年3月,人民網發布了《2019,內容科技(ConTech)元年》白皮書,提出信息化時代的內容科技使得“內容即數據”,信息傳播得以智能化。發展內容科技的目標與任務是,更高效、精准地創造分發更豐富、優質的內容以服務人民,以場景化的內容產品、便捷化的內容工具、智能化的內容平台賦能產業,在生產、聚合、分發、用戶參與、底層數據等環節有效服務於黨管意識形態。

           2020年,新冠肺炎疫情成為世界百年未有之大變局中影響深遠的重要變量,5G技術大規模商用加速萬物互聯進程。我國內容科技實現長足發展,應用場景日益豐富。內容科技引領驅動媒體深度融合發展,內容產業加快向數字化、智能化方向發展。人們對內容科技的認識正進一步深化。內容科技不再僅僅服務於傳統意義上的媒體內容生產,更多的是服務整個社會的信息內容生成、信息交互、數據分析、資源保存,日益成為內容產業破除行業壁壘,與各種商業服務、公共服務進行深度融合的重要載體和橋梁。在數據成為國家間競爭的核心戰略資源的信息時代,內容科技為“黨管媒體”拓展到“黨管數據”構筑底層技術和核心能力,從而成為治國理政的重要手段,推進國家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現代化

           2020年,內容科技攻關和創新在取得進展的同時,也面臨著瓶頸問題和治理挑戰。因應技術演進趨勢、人民美好生活需求和國家發展戰略導向,內容科技將不斷向前發展。

  • 一    內容科技引領驅動媒體深度融合發展

           近年來,在大數據、邊緣計算、物聯網、腦科學等智能新技術的驅動下,以人工智能為核心的內容科技正在加速發展,持續賦能內容產業,引領驅動媒體深度融合發展。內容科技的高質量發展,需要各類主體協同合作,強化內容科技應用開發,緊緊圍繞經濟社會發展需求,充分發揮我國海量數據和巨大市場應用規模優勢,提升高端新型技術創新能力,推進人工智能技術產業化,形成內容科技創新和內容產業應用互相促進的良好發展局面。本部分將從內容採集、生產、分發、接收、反饋五個環節,梳理和探討智能化內容科技對媒體深度融合發展的引領驅動作用。

    (一)內容科技拓展內容採集維度

           2021年發布的《中華人民共和國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第十四個五年規劃和2035年遠景目標綱要》中,雲計算、大數據、物聯網、工業互聯網、區塊鏈、人工智能、虛擬現實和增強現實被列為七大重點數字經濟產業。這七大數字科技大大助力了內容產業向數據化、智能化方向發展,拓展了內容信息採集的時空維度、深度和廣度,使信息以數據化形態進入內容生產資源庫,具體表現在以下方面。

    1.萬物皆媒:豐富信息採集場景

           2020年,5G商業化版圖進一步擴展,5G技術因其超高網速、超低時延、超大連接的特點,加速了萬物互聯的進程。不同於傳統的內容採集被局限在人的感官所能及的邊界和單一的時空場景,在萬物皆媒的互聯網傳播生態下,信息採集的場景得到了極大的豐富和擴展。

    (1)基於城市場景的信息採集

           2020年是智慧城市建設階段性驗收之年。智慧城市構建了包括物聯網、車聯網、工業互聯網、移動互聯網等在內的泛在網絡,將城市運行中的人、機、物、環境等全要素、全生命周期的網絡互連互通,依靠攝像頭、傳感器、無人機等基礎設備,能夠採集海量數據,自主感知識別城市的運行狀態,並通過城市大腦匯聚、協同、學習、認知、決策,實現對城市各種設施的即時最優控制。這為主流媒體接入城市大腦數據庫,或者利用基建中傳感器、攝像頭等設備,自動識別追蹤新聞事件、採集相關信息,通過全面感知城市數據,提供更及時有效的政務、交通、生活等內容創造了很好的技術條件,媒體利用傳感器、攝像頭採集新聞已有嘗試,這使媒體機構具備更強的資源整合能力,如新華社發布的人工智能平台“媒體大腦”就是通過攝像頭、傳感器、無人機、行車數據分析與價值挖掘,借助記錄儀等智能採集設備,結合新聞發生地附近的多維數據,自動檢測新聞事件、自動生成數據新聞和富媒體資訊,攝像頭以及各種傳感器成為記者的眼睛。

    (2)基於家庭場景的信息採集

           家庭場景的信息採集隨著智能家居進駐家庭而成為可能。智能家居是在傳統家居的基礎上,通過計算機技術、數字化技術、信息技術建立雲端與終端的鏈接,將嵌入式信息技術通過互聯網與雲端數據連接,從而實現數據庫的鏈接以及匹配,這意味著每一件智能家具都能成為信息採集和輸入的端口,從而為場景化傳播打開家庭入口。不同於社交媒體的信息採集,智能家居通過對用戶生活的介入,能夠採集用戶更深入的數據信息,比如用戶的生活習慣、興趣愛好、生理信息等,有助於更精准地制定用戶畫像,從而更好洞察和掌握用戶的需求,通過智能產品與用戶的互動反饋,基於用戶生活場景,為用戶定制新聞產品等傳播內容,達到更立體有效的傳播目的。

    (3)基於個人場景的信息採集

           中國互聯網絡信息中心(CNNIC)發布的第47次報告顯示,截至2020年12月,我國手機網民規模9.86億,手機上網比例達到99.7%。隨著移動終端的普及,人人都可憑借移動終端成為互聯網的一個接入口,使得基於個人場景產生的海量數據可以被採集。比如疫情期間的健康碼就是將個人手機採集到的數據用於社會治理的有效嘗試。健康碼是基於手機號碼的手機定位、消費記錄、通行記錄,通過填報行程信息或者掃描場景位置登記等方式,捕捉用戶的生活軌跡信息,結合疫情數據庫的分析匹配,自動生成不同顏色的二維碼來作為可否安全通行的憑証,這也是將基於個人場景的的數據用於社會治理的有效嘗試。

    (4)基於虛擬空間的信息採集

           隨著虛擬技術和移動互聯網的發展,雲端虛擬空間也成為內容採集的新場景,這在疫情中的應用尤為突出。疫情的影響阻斷了面對面採訪獲得內容素材的渠道,在雲技術的賦能下,“雲直播”“雲採訪”“雲連線”“雲訪談”等多種數字化信息採集方式,為媒體與被採對象跨時空“雲端見面”提供助力。在2020年全國兩會上,為了增加採訪的現場感,新華社智能化編輯部運用5G+全息虛擬投影新技術,打破空間距離的限制,對代表委員們進行“5G全息異地同屏訪談”,與真人等比大小的“代表”被實時投放至異地演播間,他們的表情、動作十分自然,實現了虛擬和現實空間的同屏互動,現場效果十分逼真。

    2. 智能識別:拓展信息採集深度

           媒體之所以能實現智能化信息識別,主要依托於人工智能技術在媒體生產中的應用。

    (1)機器視覺學習、語音合成等技術極大拓展了信息採集的廣度

           新聞信息採集不再局限於傳統的音頻錄制、文本記錄、人工識別轉換等方式,而是通過快速識別場景中的圖像、音頻、文字,在新聞現場就能實現信息的實時採集、音頻文字的轉化、多語言實時翻譯等,提高了新聞生產的效率,將人力從繁瑣的信息整理工作中解放出來。比如2020年全國兩會報道中,人民日報記者使用的“5G+AR”採訪眼鏡,可以進行人臉識別,實時了解人物資料,還可以用手勢或語音完成視頻錄制、拍照、直播等工作,與后方的編輯實現屏幕共享,實時互動。同時,現場視頻在第一時間傳回人民日報智慧平台,通過文字識別、語音識別等技術智能化生產新聞。

    (2)網絡平台數據抓取技術的發展提高了信息採集的效率

           通過對全網的數據爬取和信息識別,快速挖掘互聯網中熱點新聞事件及其線索,可以實現對全網新聞的內容匯聚和梳理,及時掌握更及時全面的信息。比如封面新聞2020年1月發布的“智媒雲3.0”,以主流媒體算法為核心,根據信息需求自動抓取全網數據。在疫情期間推出的“實時疫情地圖”產品,則是依托智媒雲信息採集系統,實時自動抓取和更新疫情信息大數據,並集納最新實時防控動態報道。此外,“智媒雲”推出的疫情機器人也同樣利用這一技術,第一時間抓取各地官方發布的辟謠信息,通過算法進行數據整合發布,讓用戶更及時、直接地了解疫情防治動態。

    (3)人工智能利用自然語言理解信息,並用知識圖譜技術解構信息,從而加深了信息智能採集的深度

           人工智能技術使機器通過大量的數據學習,理解人類自然語言的文本意義。在智能識別信息的過程中,人工智能可以通過對採集到的數據進行清洗、轉換、集成,並基於知識圖譜對背景信息和關聯信息進一步挖掘,以“打標簽”的形式將其存儲進數據庫中,為下一步存儲和處理數據打下基礎,尤其是對知識圖譜的構建和運用,極大地提升了對信息內容採集篩選的效率。比如新浪新聞開發的“鷹眼”平台,在疫情期間,通過對海量的疫情內容進行智能化分析及處理,借助內容信息抽取構建相關事件知識圖譜,提取顆粒度更細的主體標簽體系,並通過對標簽體系的模型訓練,實現了信息的智能化採集和分類,持續優化內容自動化集成效率,為用戶提供更具個性化的防疫咨詢。

    3.技術精進:提升信息存儲量級

    (1)大數據技術助力海量信息存儲

           搭建數據庫的核心技術是大數據存儲技術。大數據存儲是技術利用分布式文件系統、數據倉庫、關系數據庫、NoSQL數據庫、雲數據庫等,實現對結構化、半結構化和非結構化海量數據的存儲和管理。以雲存儲技術為例,不同於過去數據垂直存儲在某一台物理設備的模式,雲存儲通過寬帶網絡集合大量的存儲設備,通過存儲虛擬化、分布式文件系統、底層對象化等技術將位於各單一存儲設備上的物理存儲資源進行整合,構成邏輯上統一的存儲資源池對外提供服務,從而在存儲容量上得以從單設備PB級橫向擴展至數十、數百PB,極大地拓展了數據信息的存儲空間。

    (2)區塊鏈分布式存儲保障數據安全

           區塊鏈作為一種去中心化的分布式網絡系統,能夠將數據存儲在分布式的鏈式結構中,確保數據的多重備份,提高數據庫的容錯性和安全性。這些技術特性加大了試圖篡改、刪除數據或者惡意攻擊數據庫等行為的難度,從而保証區塊鏈數據的真實性、完整性、隱私性和安全性。將區塊鏈技術用於媒體數據庫的搭建,能夠有效實現數據信息的溯源追蹤和保障數據安全。

           大數據時代,數據成為重要的戰略資源,媒體對於大數據資源空前重視,加速了媒體從數據化運營到運營數據業務的轉變。這就為媒體搭建自己的數據庫提出了必然要求。當前,我國主流媒體已經進行了數據庫建設的實踐,比如新華社的“媒體大腦”+大數據運營生態系統,央視網的新媒體集成遙控平台+數據中台,封面傳媒的智能媒體+智慧媒體+智庫媒體,浙報集團的“媒立方”+大數據產業生態圈,南方報業的中央數據庫支撐融媒生產和媒體智庫等,如何利用數據庫資源更好地開展數據業務,將是媒體融合在業務方面需要進一步深化與積極嘗試的。

  • 一    內容科技引領驅動媒體深度融合發展

    (二)內容科技創新內容生產機制

           近年來,人工智能、5G、雲計算、大數據等技術,為媒體的內容生產全面賦能。媒體行業智能化升級的步伐進一步加快。這主要體現在,智能化的技術,已經成為媒體機構和內容創作者進行內容生產時不可或缺的創作工具,進而深刻地改變了媒體的內容生產模式,加速推進了媒體內容生產的智能化進程,有力推動了媒體融合發展的深度及廣度。

    1.“雲”業態:智能化內容生產的新場景

           受疫情影響,2020年,各個行業的在線業務大規模增長,“雲”業態也成為媒體行業智能化內容生產的新場景。網絡視頻網站與各大主流媒體,發揮各自優勢,提供免費的線上課程。人民日報客戶端則聯動中國國家博物館、中國科學技術館、中國美術館、陝西歷史博物館等全國數十家博物館及科技館,上線“奇妙漫游雲逛展”專題,向公眾提供便捷的線上觀展服務。

           在全國兩會報道中,湖北廣播電視台探索構建“一線尖兵團+雲連線記者團+大屏編輯組+新媒體原創團隊”的雲採訪全鏈條生產機制,實現了隨時隨地“雲報道”和“雲傳輸”﹔上海廣播電視台把“手機雲直播”作為主要工作方式,編輯部通過“雲策劃”“雲連線”,由駐會記者一對一溝通聯系所有代表委員,以遠程視頻連線或指導手機自拍的方式,完成了大量的“雲”上採訪工作﹔湖南衛視、湖南經視等借助新聞雲採編系統和虛擬演播室技術,開辟了“兩會雲訪談”“雲上大連線”“兩會雲相連”等節目新樣態。智能技術驅動下,媒體行業的“雲思維”“雲模式”“雲業態”更加成熟。

    2.多模態:智能化內容生產的新形式

           人工智能可以基於大數據、算法和數據分析,實現內容的自動編寫與生成,並進行可視化分析,這一過程即是智能化內容生產的過程。人工智能進入媒體內容生產領域后,最早的形式便是機器人新聞寫作,也就是通過自動化數據採集技術,將內容嵌套入事先設定的新聞模版中,實現自動化寫作。隨著智能化內容生產技術的迭代與發展,目前,單一的機器人新聞寫作形式,正在向多媒體生產轉變,亦即機器人寫作由程式化的文本編輯,向視頻、音頻、圖像等多模態的內容形式轉變,可以完成圖文自動轉換以及視頻的自動編輯等工作。

           首先是圖文轉換技術的成熟與運用。基於AI技術,人民日報“創作大腦”推出新聞轉視頻、直播剪輯、智能寫作、新聞追蹤數據、媒體訂閱數據、智能配音等在內的18項智能生產工具,覆蓋媒體策、採、編、發的全流程。其中,新聞轉視頻工具是基於百度大腦圖文轉視頻技術(VidPress)打造而成,在2020年初由百度研究院孵化推出,是業界首個支撐通用型、大規模的全自動視頻生產技術。它利用算法和AI模型自動進行故事線生成,媒體創作者可以從通稿式“標准”內容,一鍵轉化為快訊、短視頻等多樣化形態,分發至不同平台、不同受眾,降低素材搜集、整理、匹配、剪輯的時間成本,實現全自動智能化新聞視頻內容生產。多模態的圖文轉換技術進一步滿足了自動化內容生產的需求,極大提升了視頻制作全流程的效率。

           其次是智能化視頻編輯軟件的迭代升級。Videoleap是一款來自以色列的智能驅動的專業視頻編輯軟件。相比於行業內同類型產品,Videoleap的AI智能剪輯技術是其核心競爭力之所在。Videoleap 結合由 AI 驅動的先進圖像處理、計算機圖形和神經網絡技術,研發出綠屏、關鍵幀動畫、色度鍵合成等高端工具,極大減輕了視頻處理工作量。以Videoleap為代表的智能化視頻編輯器不僅是一個剪輯工具,更是將智能化的內容生產方式引入視頻領域,使得藝術創意構想得到最大施展,自我表達得以自由發揮。

           此外,智能主播也是智能化多模態內容生產的一個應用方向。2020年5月,新華社聯合搜狗推出的全球首個 3D 版AI合成主播“新小微”正式亮相。AI合成主播是依據現實主播原型,採用最新人工智能技術“克隆”而成,AI主播可以高度還原真人發膚,能隨時變換發型、更換服裝,穿梭於演播室的不同虛擬場景中,依靠算法驅動生成相對應的面部表情和肢體語言,播報形態可多角度呈現。在立體感、靈活度、可塑性、交互能力和應用空間等方面,較前一代AI合成主播(2D形象)均有了大幅躍升。在特寫鏡頭下,甚至連頭發絲和皮膚上的毛孔都清晰可見。業界認為這是人工智能結合3D技術在新聞領域的開拓性應用。

    3.人機協同:智能化內容生產的新主體

           在智能加工過程中,人工智能為媒體工作者提供了多樣的素材加工工具,使其可以更快捷地產出更優質、多樣且滿足觀眾需求的內容。從內容生產的主體來看,人機協同成為智能化內容生產的共同主體。此前開發的一些機器自動內容生產系統,主要是依靠機器的獨立運作而實現的,但目前,越來越多的內容生產依賴於人與機器的協同,機器的介入是信息生產過程中的常態,智能化內容生產進入了人機共生階段。

           在機器人內容生產方面,人機協同為內容生產主體的模式正在逐步探索中,以期充分發揮AI技術“寫稿智能輔助”的作用,也就是要根據編輯或記者對內容的偏好,形成多維度的內容標簽,系統自動根據這些內容標簽,推薦相關大數據內容,輔助其寫稿,並且利用人臉識別、以圖搜圖、圖片特征提取、圖片相似度比對等技術,在編輯、記者寫稿時,系統能夠自動配圖。“封面新聞”研發的“封巢”智媒體融合系統,正是人機協同生產內容的積極嘗試,機器人小封能夠在採編人員寫作過程中給予智能協助,從寫作習慣、關鍵資料推薦、文章核查等方面,幫助提升採編人員的寫作質量和效率。此外,騰訊 Dreamwriter開發團隊也提出了人機協作2.0的目標,希望通過智能技術實現記者與編輯、記者與機器、編輯與機器這三者的協作與生產流程的升級。

           對於綜合性的內容生產而言,機器也能夠在多媒體信息組合、同類信息整合等方面發揮不可替代的作用。然而,通篇干癟空洞的數據永遠無法講述感染人的好故事。機器的寫作如何更貼近人的表達和思維習慣,是在技術層面需要突破的重點。毋庸置疑的是,即使在人機協同模式下,人也依然是創作主體,人的價值判斷和個性化表達,是提升作品審美價值和藝術表現不可或缺之要素。換句話說,越高水平的內容生產,越依賴於人機協同。隨著技術的迭代升級,機器在數據分析、選題策劃、素材粗加工以及知識圖譜分析方面,將帶給人越來越多的想象力。

    4.高效審核:智能化內容生產的新保障

           對海量信息進行人工審查已是過去時,機器為信息核查帶來了全新思路。通過分析信息來源、開展技術鑒定、實行交叉驗証、進行跟蹤分析等多種途徑,智能審核工具能夠在較短時間內,對海量信息進行清洗與判斷,對新聞文本的真實性概率進行估算。

           隨著技術的進一步發展,如今的智能化自動核查系統,一方面可以對信息進行更精細化的鑒別,自動幫助用戶檢測和過濾潛在的虛假信息,並為內容生產者核查事實提供輔助,如人工智能技術能夠實時監控和檢測互聯網中的海量文本、音頻和視頻,通過傳播路徑溯源、人工+算法查証、自動謠言攔截等流程,為互聯網空間的虛假信息治理提供有力支撐。此外,結合區塊鏈技術和數據監控技術,媒體和平台可以對原創內容進行全網監控,通過圖文比對、稿件追溯、語義分析等多種技術手段,實時追蹤侵權轉載的媒體及行為,提升對原創內容的版權管理能力。例如,“人民雲”一站式版權保護管理平台“人民版權”利用區塊鏈可溯源的特點,可以快速發現鏈上的轉載和引用關系,自動生成傳播鏈路,追溯可信原創信息,發現稿件的修改變化。

           另一方面,內容核查系統的應用范圍進一步拓展,除了識別實時的虛假新聞,還可以檢測具有較長生命周期的知識類謠言,並從多個沖突信源中進行真相發掘,進一步識別社交媒體上的惡意用戶和機器人等。如中央廣播電視總台視聽新媒體平台“央視頻”,能夠通過人工智能調用敏感人物模型、黃色/ 低俗模型、暴恐模型、語音臟話模型等至少12 個算法模型,對進入平台三審系統的全量數據進行不間斷監測,人工智能利用其深度學習能力和視覺、語義、語音等識別技術,為新聞審核工作者提供有效輔助。此次新冠肺炎疫情防控期間,包括央視新聞在內的諸多媒體都設立了辟謠專區,對網絡上充斥的虛假新聞進行了全面、及時清剿,以正視聽。

           值得注意的是,機器成為智能化內容生產的新保障,大大減少了虛假信息和不良內容的傳播。但機器不是具有獨立性的主體,而是扮演著人類輔助工具的角色,也就是說,在信息審核過程中,機器能夠進行快速的判斷與篩選,但在信息真偽辨別、價值與風險判斷等方面,仍需人來進行決策。

  • 一    內容科技引領驅動媒體深度融合發展

    (三)內容科技重塑內容分發模式

           信息分發在現在整個信息生產和消費中居於重要地位。當前,海量內容供給與大規模且個性化內容需求的精准匹配,是內容服務提供者必須面對的命題。從某種意義上說,無論是主流媒體還是商業平台,高效的信息分發能力都是其核心的競爭力。內容科技助力內容分發智能化,即通過信息內容與信息應用場景的智能匹配、將社交推薦引入分發等措施提升內容分發效率,充分實現內容價值。

    1.場景分發:智能化內容分發的新路徑

           在5G、人工智能、傳感器等技術更深層次嵌入、應用到廣播電視行業的現實背景下,泛在化、數字化、移動化、分眾化、差異化、智慧化等新趨勢和新需求,正在持續推進廣播電視行業的內容變革、渠道拓展、應用創新、場景搭建和生態構建。

           場景理論的實踐運用不僅是移動互聯時代的核心要素之一,也是媒體在變革中需要適應的新的運行機理。在終端融合的時代,場景的開發應用是媒體轉型成敗的關鍵。在5G技術加持下,在深層次的人機交互基礎之上,基於私人場景的個性化服務進一步提升,實現算法內容分發的“場景”增強。隨著VR、AR等技術的出現及廣泛應用,用戶進入虛擬的新聞現場、與新聞現場深刻交融,獲得浸入式體驗成為可能。而場景化、全景化的浸入式新聞報道能夠給用戶呈現更加豐富和飽滿的信息,讓新聞更加真實可信。

           此外,場景分發作為智能化內容分發的新路徑,還應該有另外一種語義解讀:即內容科技的進步體現在有能力讓所有人群享受到同樣的視聽內容,技術可以助力視聽產品適配的人群范圍更加廣闊,應用場景在橫向上更加寬廣。由中央廣播電視總台音頻客戶端雲聽與中國老齡協會信息中心合作打造的雲聽客戶端(樂齡版)上線。雲聽客戶端(樂齡版)整合了中央廣播電視總台獨家廣播電視節目資源,重點打造健康養生、新聞資訊、戲曲文化、評書相聲等9大品類超200萬時長的精品節目,為中老年用戶提供定制化、場景化互聯網聲音產品,服務移動互聯網時代老齡化社會建設。

           2020年12月,優酷宣布將與中國盲文圖書館共建無障礙網絡視聽平台,修一條數字化“盲道”讓殘障人士共享技術紅利。此前,優酷更新了經過無障礙化改造的新版本,並上線無障礙劇場,滿足視障人群線上消費文化作品的需求,這也是行業內首個推出無障礙服務的互聯網視頻平台。

           在抗擊新冠肺炎疫情期間,中國傳媒大學“光明影院”利用聲音對電影畫面的“再加工”,制作和傳播無障礙電影。2020年9月,“光明影院”專題正式在愛奇藝上線,為視障人士打通了一條更加平等、便捷的觀影渠道。為了“講”好無障礙電影,愛奇藝與“光明影院”團隊用心打磨劇本講稿,利用多軌錄音技術,同步錄制講述聲音,最終合成可復制、可傳播的無障礙電影作品。

    2.採發一體:智能化內容分發的新形式

           2020年,慢直播成為視聽新媒體領域現象級傳播形態,採發一體成為智能化內容分發的新形式。慢直播脫胎於移動直播,攜帶其基因、放大其特點、延伸其功能,具有強交互感、強同場感﹔還具有節奏緩慢、原生態呈現、受眾自組織互動的核心特性,其興起也浸潤著主流引導、情感撫慰、數字在場和文化再造的內在邏輯。

           2020年初,中央廣播電視總台推出“與疫情賽跑——全景直擊武漢火神山、雷神山醫院建設最前沿”系列慢直播,創新直播和新聞報道的新范式,“雲監工”成為年度十大熱詞。4月,央視頻5G新媒體平台再度聯合中國電信推出“珠峰十二時辰”系列慢直播,首次向全國觀眾360度全景呈現珠穆朗瑪峰24小時實時景觀變化。7月,央視新聞新媒體通過架設在美駐成都總領館的多個回傳機位,開啟長達7個半小時的移動慢直播,引發境內外網絡用戶極大關注。

           其中,“珠峰十二時辰”慢直播共設置了“珠峰VR”“珠穆朗瑪峰”“珠峰大本營”“珠峰絨布寺”四個觀看視角,用戶可通過觸控屏幕或轉動手機,自由切換觀看角度,實現在海拔5000米以上360度“雲登頂”看珠峰的沉浸式體驗。電信工作人員在海拔5145.3米的珠峰大本營1號營地建成的5G基站,實現了5G信號的覆蓋“新高度”,保証了高海拔地區4K高清和VR信號回傳的穩定性。在VR全景鏡頭、4K高清直播等技術的加持下,實景共享、沉浸體驗、零時差傳播的特點讓受眾完成了賽博場域內的虛擬集結,在一定程度上獲得了身心同步互動、虛實疊加的體驗。

           2020年全國兩會期間,人民日報社新媒體中心等多家媒體利用“5G+VR”“5G+AR”“5G+AI”等技術組合手段展開報道。人民日報的VR全景相機,借助5G客戶終端設備將大會現場的超高清視頻信息實時傳遞給互聯網用戶。新華社新媒體中心利用衛星傳輸技術,聯合三亞、威海、喀什等4個城市,成功發起“‘5G+8K+衛星’2020全國兩會”分會場直播,首次通過衛星傳輸、利用5G+8K超高清視頻信號將兩會聲音傳遞到全國各地。新華社客戶端首次推出5G+全息異地同屏系列採訪,在武漢、廣州、昆明三地設置了分演播室,採集全國人大代表影像,並通過5G網絡信號實時傳輸到北京,再利用全息成像技術以真人等比例大小顯示,實現記者與全國人大代表異地同屏交流訪談。5G網絡千兆級超高帶寬和毫秒級低延時讓全息成像技術發揮到極致,開創了5G時代遠程同屏訪談的先河,全網播放量突破1.2億次。

    3.社交分發:智能化內容分發的新思路

           近年來,以微信、微博、Facebook、twitter、Instagram等為代表的社交媒體逐漸成為人們信息獲取的主要渠道。中國社會科學院新聞與傳播研究所及社會科學文獻出版社共同發布的新媒體藍皮書《中國新媒體發展報告No.11(2020)》指出:新媒體已經成為我國網民獲取新聞信息的主要渠道,而以微信、抖音為代表的社交媒體是獲取新聞信息最重要的新媒體類型。電視、紙媒等傳統媒體在信息傳播方面佔有率大大下降,微信是用戶最多、最廣泛的新聞信息獲取平台。在用戶信任度方面,微信群被認為是更新速度最快、最值得信任的信息傳播平台。相比之下,用戶對其他傳播渠道的信任度普遍不高。美國皮尤研究中心的報告也顯示,社交媒體已經取代傳統主流媒體,成為美國民眾獲取信息的主要渠道,至少七成以上的人通過社交媒體獲取新聞信息,或者通過社交媒體進行新聞信息的分享和傳播。

           2020年,國內外的社交媒體都在持續進行社交分發的布局。內容的社交分發即以公眾廣泛參與為背景,通過算法促進社交關系的建立,依托智能化的社交關系提高信息分發效率。算法與社交相結合形成的智能化社交分發模式打通了社交分發和算法分發的壁壘,繼顛覆傳統的大眾傳播模式之后,正逐漸改寫人際傳播和群體傳播的規則。當前的主流推薦算法中,算法與社交結合已成大勢所驅,主要應用包括親密關系加權算法、重要關系加權算法和互動加權算法等。

           親密關系加權算法的運行邏輯是,為用戶執行的每個行為創建一個邊(行為),對邊的重要性進行排序,用戶不同的行為類型具有不同的權重。算法開發者通過查看用戶近期採取互動的頻率、二者在社會網絡中的距離來計算兩個用戶親密度得分,其核心是行為發生者和行為觀察者之間的親密度,即發生深度互動的用戶關系強於點贊之交。過去的一年,微信視頻號在首頁新增了關注、朋友、推薦三個tab,由單一的機器分發,加入了社交分發:用戶可以看到朋友發的和點贊的內容,通過將朋友圈泛社交化,微信能夠更好地利用朋友圈中的龐大流量,提高自身內容分發的能力。重要關系加權算法是通過超鏈接關系對網頁重要性進行排序的大數據算法,其邏輯本質是通過計算機數據結構中的有向圖計算鎖定社交網絡中的意見領袖,發揮群體中“弱連接”的優勢。2020年4月上線的語音聊天社交軟件Clubhouse瞬間走紅,正是因為其產品邏輯是為用戶提供一個完整的社交場所閉環,以及一個完整的、供大家結交朋友、同時動態地形成社交網絡的場所——一個“社交關系推薦系統”。

           作為智能化內容分發的新思路,依托關系鏈機制的社交分發的重要特征就是關系鏈圈層決定信息質量,其優勢在於每個人可以有選擇性的訂閱自己喜歡的內容,主動關注自己感興趣的人,實現了信息獲取的自由和主動權,也增強了信息消費的趣味性和互動性。未來,隨著內容科技的進一步發展,社交分發機制將得到進一步的修補和完善。

  • 一    內容科技引領驅動媒體深度融合發展

    (四)內容科技拓展內容接收邊界

           內容科技助力內容接收智能化。智能接收主要通過終端設備信息接收系統的智能化來實現。智能終端通過將硬件和軟件相結合,對傳統設備進行智能化改造,應用智能傳感互聯、生物識別、新型顯示及雲計算等新一代人工智能技術和信息技術,可實現智能感知、交互、大數據服務等功能,大大拓展了內容接收邊界,是“互聯網+”人工智能的重要載體。在當前的傳播體系中,可以從縱向的端側智能演進及橫向的場景延伸兩個視角,觀察到內容科技對於智能化內容接收智能化的促進作用。

    1.智能演進:端側智能全面迭代升級

           每一個裡程碑式的變革都伴隨著新技術和新機器的創變,無論是“機械時代”的蒸汽機、“電氣時代”的發動機和內燃機、“信息時代”的電子計算機,還是當下“智能時代”可以解放人類雙手和大腦的AI芯片,硬件機器都是硬科技的重要載體。人工智能技術是智能終端產業最為關鍵的技術儲備。目前,端側智能的演進升級主要是從芯片到平台,再到平台的開源賦能三個發展方向。

           首先,5G所帶來的巨量多維數據的集中處理與邊緣式分布計算的需求,將進一步挑戰人工智能底層支持硬件,也就是芯片的計算能力。5G技術具備超高速、大容量、低時延等特點,將可以同時接入更多終端設備,也因此帶來了更多內容的信息接收。與此同時,智能終端累計不斷增長的數據催生了對邊緣計算的需求。因此,覆蓋端、雲、邊的人工智能芯片,需要不斷迭代優化,提升自身算力,使其可以同時處理巨量數據的運算。這也將有助於智能終端的全方位覆蓋,實現萬物互聯,為智能化接收提供強大的算力支持,進而保証用戶接收信息的全面性、整體性。如今,ARM(Advanced RISC Machine)處理器得益於其低能耗、高效率等特質,正在利用移動互聯網系統的規模威脅英特爾。

           其次,人工智能領域上下游企業紛紛加快延伸拓展,致力於搭建成為集成芯片、系統、終端的人工智能平台,力圖打造核心技術、智能設備、系統平台三位一體的產品體系。平台帶給用戶個性化服務體驗。智能終端可以隨時和平台交互,並根據環境變化隨時更新自身的軟件。企業通過建立與業務相關的情境模式,根據用戶設置或行為判斷所處的情境,進而根據終端特性和用戶喜好進行服務展現和交互。向人工智能平台的演化升級將可以更好地應勢而動、順勢而為,使用戶實現更為智能的個性化內容接收。

           最后,是人工智能平台開源賦能。許多大型互聯網企業已經推出了各自的人工智能高層開發框架,提供人工智能賦能產業的一站式解決方案,讓其他企業和開發者能夠更輕鬆地進行人工智能研發、應用和創新。由阿裡雲支持打造的新華雲“移動終端工廠雲服務”,是針對APP發布多樣化的情況下,創新推出的APP終端解決方案,助力新一代媒體人擁抱智能化的工作方式,為用戶的智能化內容接收打下堅實基礎。媒體融合的實質就是主流媒體的互聯網化,因此人工智能平台向各級媒體的開源賦能,也將實現對媒體的數字化賦能,共同促進媒體技術生態繁榮,推進媒體深度融合。

           作為智能化內容接收關鍵節點的智能終端,其基礎建設生態正在逐漸壯大。一方面,市場的壯大倒逼企業增強研發能力,推動端側AI能力不斷升級迭代﹔另一方面,大企業的AI平台研發實力強、滲透速度快,服務輻射范圍廣,反哺中小企業,開源賦能其產品的落地。這不僅為廣大消費者跑步進入智能化生活做好了充足的准備,也為內容科技的發展起到反推助力作用。未來,隨著端側AI不斷地迭代演進,傳統的硬件終端設備都有可能變成智能的、自動的、可以交互的智能終端設備。

    2.場景延伸:多元終端提供沉浸體驗

           在“智能+”浪潮中,智能終端以“人”為核心,以解放人力為目的,其產品品類極為豐富,從多維度滲透內容接收場景,構建出用戶對於內容科技使用的多種入口。智能化內容接收的全方位覆蓋為用戶提供了沉浸式包圍體驗,滿足用戶在不同場景下的個性化需求。

           移動傳播體系的構建是推動媒體融合發展的重要戰略之一。根據CNNIC第47次報告,截至2020年12月,我國網民使用手機上網的比例達99.7%。可穿戴設備作為構建移動傳播體系的重要一環,也在2020年實現長足發展。國際數據公司IDC發布的最新數據顯示,2020年全球可穿戴設備的出貨量達到4.447億部[]。可穿戴設備通過連接互聯網,並與各類軟件應用相結合,使用戶能夠感知和監測自身生理狀況與周邊環境狀況,其智能化內容接收覆蓋了健康管理、運動測量、社交互動、休閑游戲、影音娛樂、定位導航、移動支付等諸多領域,實現了信息接收的無時不有、無處不在。在上述移動傳播體系下,智能化內容接收隨之呈現出“終端隨人走、信息圍人轉”的新態勢。

           2020年伊始,受新冠肺炎疫情的影響,家庭大屏使用率大幅度上升。智慧大屏企業紛紛推出疫情專區、在線教育、家庭院線等便民服務,積極承擔起家庭核心媒體的責任,智慧大屏的回歸進一步豐富了媒體新樣態。5G時代智慧大屏也將成為智慧家居集中“家庭IOT”信息流的中樞入口,並進一步延伸至智能家居的各類終端。用戶可在家中的任意角落通過生物特征、語音助手、屏幕觸擊等方式實現與智能家居的交互,豐富優質內容接收方式。

           全球智能車聯網和智能車載終端都處在快速發展時期,汽車也逐漸成為內容科技的全新智能終端。車聯網在應用場景上將實現“人-車-路-網-雲”多維高度協同的互聯互通應用體系。一方面,互聯網科技巨頭企業的入局,加快推動了產業上下游的創新發展,另一方面,越來越多的車企開始傾向於自己搭建底層系統,實現對汽車智能化核心能力的把控,並在此基礎上搭建一個開放的第三方服務生態,將各個領域最強的服務商集結在一起。基於場景的車載智能音頻設備將成為承載聲音內容的新平台。無論是互聯網科技巨頭,亦或是車企自身,其目的都是為了在車載交通這一場景下,深度滿足用戶個性化需求,按需提供場景化的服務,這也將成為未來汽車業競爭的關鍵所在。

           腦機接口也在2020年成為了內容科技的新設想。埃隆·馬斯克旗下專注於研發腦機接口的Neuralink公司找來“三隻小豬”向全世界展示了可實際運作的腦機接口芯片和自動植入手術設備。腦機接口指在腦與外部設備之間建立的通訊和控制通道,是理解、改造自然和人類的終極疆域。腦機接口的應用將有助於優質內容的意識性呈現,打破物理界隔,成為內容科技對於智能接收的又一次全新嘗試。

           VR、AR、MR等技術支撐的沉浸式媒體,實現了物理世界和虛擬世界的融合共生,被認為是改變未來生活和工作方式的顛覆性趨勢之一。在5G和AI等技術推動下,沉浸式媒體正走向體驗和場景的縱深化發展。更深度的沉浸式體驗,主要體現在真實場景的6DoF(Degree of Freedom)、更清晰和流暢的內容顯示、多通道交互等方面。依托三維重建、壓縮傳輸、近眼顯示、渲染處理、感知交互等環節的技術產業化進程,沉浸式媒體將帶來聽視覺的逼真性、交互的流暢感和真實感升級。從場景看,沉浸式媒體不單單局限在用戶個人娛樂的消費類市場,也逐漸為企業級市場的垂直行業所接受。未來,隨著5G的大規模普及,沉浸式媒體硬件及技術的進一步突破,以及制作成本的下降以及更多優質內容的開發,使得沉浸式媒體產品和服務將被主流群體廣泛採納,應用場景和商業空間將被全面激活

           智能硬件終端的發展越來越精細化,長尾曲線拉動市場規模。但目前國內智能硬件終端的行業標准仍然嚴重缺失,影響用戶的使用選擇與體驗。對於互不兼容的智能硬件終端產品,由於置換成本或單獨使用成本過高,用戶的熱情就會大大降低。不同品牌之間的數據由於格式不一也無法實現共享。多品牌的產品之間互不兼容,使用的協議端口參差不一,整個產業碎片化嚴重,優質內容難以被所有用戶系統、全面接收,個性化需求難以得到實現,大大削弱用戶全方位沉浸式包圍感。因此,品牌、行業協會、優質內容生產者未來都應該緊密協作,聯手制定普適性的產品標准以及行業標准,幫助用戶改善內容接收的智能環境,提高內容接收的效率與質量,拓寬內容接收的邊界。

  • 一    內容科技引領驅動媒體深度融合發展

    (五)內容科技深化內容反饋效能

           除生產、分發與接收環節外,用戶的反饋及傳播后的輿論走向,都是新聞傳播不可忽略的重要環節。在技術賦能和自我賦能下,媒體與受眾之間從單向傳播的關系轉變為雙向傳播與互動,被動的“受眾”轉化為能動的“用戶”,用戶在新聞傳播過程中的地位提高,媒體也因此更加注重用戶反饋,並根據反饋調整內容生產與分發,並與用戶進行互動。隨著智能傳播技術的發展,內容科技在內容反饋方面的應用逐步深化,應用場景更加多元,進一步推動了反饋的智能化。

    1.人機交互:有效拓寬應用場景

           新聞傳播如何利用人工智能技術與用戶形成互動,是目前國內外媒體正在鑽研的領域。智能語音技術可以實現人與機器以語言為紐帶的通信,通過聲音信號的前端處理、語音識別(ASR)、自然語言處理(NLP)、語音合成(TTS)等形成完整的人機語音交互。隨著智能語音技術的不斷成熟,人機交互走向深化。目前,對話式人機交互產品形態日益豐富,應用場景及實現功能逐步增多,例如對話機器人(chatbot)以及搭載AI語音助手的各類智能語音交互硬件,通過將用戶意圖轉化為機器可以理解的內容,可協助用戶解答問題或幫助用戶完成特定任務。在2020年全國兩會期間,央視網與百度共同推出了全國首個時事AI對答產品《對答如流·兩會“智”通車》,集智能對話、語音交互、社交分享於一體,以“新聞+人工智能+移動交互”的新穎形式突出人機互動。

           知識圖譜是智能互動的另一個重要探索方向。作為人工智能的一個重要分支技術,知識圖譜側重通過不同知識的關聯性形成一個網狀的知識結構。知識圖譜能夠給予新聞用戶更多的關聯信息量,也授予用戶更大的自主閱讀權。反過來,用戶的信息讀取足跡,也會被新聞制作者作為新聞生產的重要依據。例如,“DKnow深知公共服務行業智能應答平台”通過98%自動算法技術與2%人工干預,聚焦政務服務的智能問答環節,打造了一體化、可溯源的全國政務服務知識圖譜與智能知識庫,促進政府公共服務底層業務智能化。

    2.全程追蹤:實時反饋傳播效果

           利用人工智能和大數據技術,媒體可以跟蹤信息的傳播路徑和傳播效果,精准地了解內容產品的轉化率,對內容的生產、分發等環節進行調整。目前,內容生產反饋主要表現在智能監控與檢測和傳感器新聞的生理檢測方面,對用戶的洞察更加細致全面,從瀏覽、評論、轉載、點贊、關注等顯性數據,逐步深入到傳感器呈現的用戶在信息消費過程中的行為、偏好、趨勢等隱形數據。人工智能技術能夠對內容的傳播情況進行全程追蹤,對傳播效果進行分析,從而在內容生產和分發中調整內容制作方向和算法模型,改善用戶體驗。例如,中國日報的智能編輯輔助系統,通過稿件採用智能比對、跨平台傳播鏈路分析、媒體傳播影響力評估等核心技術,構建形成了中國日報網新媒體報道、海外社交媒體報道在全球實時落地採用、傳播分析和綜合影響力評估的一套較為完整的新聞報道評價體系。此外,對已有內容的傳播效果的智能評估,也可以幫助新聞生產者發現新聞熱點、評價內容質量,是作用於內容生產的“前饋”環節。以覆蓋全球的央視網智能傳播效果評估系統“智曉”為例,它能夠對熱點事件的傳播強度、趨勢、效果進行實時可視化呈現,幫助編輯快速判斷選題、緊跟輿論熱點。又如,騰訊新聞通過專業標注、審核以及分發中收集的用戶反饋來匯聚后驗數據,通過對內容的文本、視覺、語音深度挖掘形成多維內容理解特征,通過深度模型學習提升對內容先驗數據的標注精度,對內容進行低質和優質的先驗判斷。

    3.深度分析:准確研判輿情動態

           時刻把握輿情動態和走向,是媒體進行輿情應對、議程設置的重要決策依據。在技術賦能下,輿情分析與管理也進入了智能化發展階段。大數據挖掘、語義分析等智能技術可對網絡輿情進行深度分析,幫助媒體准確把握當前輿論態勢,提高輿情預測、預警和研判效率與准確度。以人民網輿情數據中心為例,它以“人民雲”大數據開放共享平台和輿情大數據為依托,採用區塊鏈、雲計算、人工智能等技術實時監測互聯網信息,構建人民數據生態系統,實現了“黨管數據”。此外,新冠肺炎疫情期間,清華大學人工智能研究院與北京瑞萊智慧科技有限公司共同研發推出RealAI“新冠肺炎疫情AI話題分析平台”,幫助用戶高效獲取疫情相關資訊。該平台基於大數據分析和AI建模,能自動識別出近期熱點話題、新聞追蹤和話題導向、地區關注度變化,為用戶第一時間推送全網話題最新動態。既滿足了用戶對疫情輿情監測的需求,也便於相關政府部門了解公眾對疫情方面的話題討論、掌握網民對疫情的輿情熱度,為開展正確輿論引導提供分析依據。

           綜而述之,2020年,中國的內容科技實現了長足進步,其應用場景日益豐富,取得了階段性性、顛覆性突破。正如習近平總書記所言,“人工智能是引領這一輪科技革命和產業變革的戰略性技術,具有溢出帶動性很強的‘頭雁’效應。”要推進媒體深度融合,就要實施全媒體傳播工程,其目標就是要建設全媒體傳播體系,而這一體系正是基於現代信息技術發展所支撐。如何更加全面深入地運用內容科技的技術思維賦能,順應現代信息技術及其應用的發展趨勢,構建系統性的媒體融合技術戰略,引領驅動媒體融合深度發展,仍然是擺在我們面前的一個重要任務。

  • 二   內容科技拉開產業融合序幕

           內容科技成為內容產業領域的一種新的生產力。在內容科技驅動之下,內容產業正在向數字化轉變,內容生產模式、呈現形式、傳播范式、消費方式以及相關機制都在發生重大變化。絕大部分內容和內容生產實現了數字化,形成數字文化資源和數字文化產業。同時由於內容具有泛在性,人類社會的一切交流都是以內容為媒介來進行的。因此內容其實一直擔當著各產業聯接市場、聯接社會、聯接人類的“翻譯”和“信使”。乘著信息革命大潮,內容科技成為產業融合發展的新動力,拉開了產業融合發展的序幕。

    (一)內容科技推動數字內容產業加速發展

    1. 內容科技向數字化轉變

           隨著人工智能、雲計算、大數據、區塊鏈、物聯網等新技術在生產、生活中廣泛應用,內容產業新模式、新業態不斷涌現。內容產業發展正處在向數字化轉變的關鍵時期。

           內容生產者通過多種多樣的新技術生產方式、創作模式,形成包含文圖聲像甚至虛擬現實(VR)、增強現實(AR)、混合現實(MR)、擴展現實(XR)、動漫游戲產品、大數據產品的巨大數字信息流。經由內容科技融合驅動、共性化個性化用戶需求交織拉動,智能算法技術成為數字化內容傳播的無形推手,既保持高頻率、高強度的內容推送,也保証穩定、專業的優質內容輸出。

           穩定、成熟的數字內容商業模式日漸成型,內容集聚程度日益提高,消費產值不斷增長,市場規模持續擴大。消費者憑借網絡新聞、網絡音樂、網絡視頻、網絡直播、網絡文學等多種新平台新形式,差異化獲取各自感興趣的數字內容,讓數字內容產業和數字內容市場日益繁榮興盛。新冠肺炎疫情帶來了前所未有的挑戰,數字內容產業卻在“重壓”下保持高速增長,顯示出極高的發展韌性與發展潛力。據國家統計局數據,2020年全國規模以上文化及相關產業企業營收同比增長2.2%,以數字內容產業為代表的文化新業態營收實現了22.1%的增長。其中數字出版,動漫、游戲數字內容服務,多媒體、游戲動漫和數字出版軟件開發等數字文化產業均保持較快增速,對整體文化產業輻射帶動作用明顯。從長遠看,數字內容產業應作為文化產業的發展重點,要在戰略層面積極推動。

           資本一向青睞具有廣闊市場前景的先進技術。在內容科技驅動下,數字內容產業市場空前活躍。據《第47次中國互聯網絡發展狀況統計報告》顯示,截至2020年12月,我國互聯網普及率達70.4%,網民規模為9.89億。巨大的網民規模和數字基礎設施的加速建設,成為互聯網數字內容產業發展的堅實基礎,這在一定程度上指引了互聯網領域的內容產業“藍海”。2020年,國家大力推進“新基建”,為內容產業發展帶來巨大的新空間新市場,為內容產業數字化帶來重大機遇。2020年1月3日,工信部向中國廣電頒發4.9GHz頻段5G試驗頻率使用許可,同意其在北京等16個城市部署5G網絡。2020年10月12日,中國廣電的成立邁開了推進廣電5G建設的重要一步。“全國一網”和廣電5G一體化發展,將進一步加快全國信息化基礎設施建設步伐。據國家統計局、工信部數據,截至2020年底,數字經濟核心產業增加值佔GDP比重達到7.8%﹔中國累計開通5G基站超過71.8萬個﹔5G終端連接數超過兩億﹔我國100Mbps及以上接入速率的固定互聯網寬帶接入用戶總數達4.35億戶﹔以IPTV、雲計算、大數據為主的固定增值電信業務收入比上年增長26.9%﹔蜂窩物聯網連接設備達到11.36億戶……這些新基建項目,為內容產業數字化發展裝上“加速器”。依托大數據、雲計算、物聯網、人工智能等基礎設施,內容的生產、傳播、消費將徹底轉向數字化軌道,向高效率、高質量、智能化發展。

    2. 內容科技全方位優化內容產業

           當下,科技驅動、創新引領已經成為各行各業發展進步的關鍵動力。內容科技正從生產、分發和消費三個環節重塑內容產業鏈,形成數字化內容產業生態。

           內容科技擴大了優質內容供給。一是內容科技創新了內容生產方式、提高了生產效率。新科技為生產者提供了智能化、數字化內容信息採集、制作工具。智能傳感器能夠更快捷高效地獲取海量且准確的數據﹔人工智能可以直接制作生產內容﹔智能軟件能夠整合多維數據,自動生成新聞或資訊﹔同時還具備視頻自動剪輯、濾鏡添加、問題檢測等功能。二是內容科技擴大了內容生產者數量。在線內容創作工具和內容分享平台的出現,降低了內容創作的門檻、減少了內容創作的成本。內容用戶不只是信息接收者、被動消費者,而同時轉變為內容創作者,其中不乏高質量內容提供者。三是內容科技使內容產品更加貼近受眾。生產者通過捕捉消費者的需求和喜好,能夠按照消費者習慣和意圖進行內容生產創作。

           內容科技優化了生產與消費的聯接。內容科技搭建了數字化內容聚合、分發平台,有效聯接了內容的生產與消費,鞏固了“中間環節”。一方面吸引更多優質的內容生產者,更好地滿足了生產者的生產需求,如滿足內容生產者樹立宣傳品牌、與用戶溝通交流,進行價值變現盈利等需求。另一方面吸引住更多的內容消費者,更好地滿足內容消費者的需要。智能算法帶來了定制化個性推薦,按照內容標簽和用戶畫像的匹配度來進行推送,實現了分眾化、差異化傳播,發揮“想用戶之所想、急用戶之所急”的作用。消費者借助數字平台,能方便快捷地獲取信息,滿足自身共性與個性化需求。

           內容科技全面提升了內容消費體驗。一方面科技創新了內容呈現方式,增強了內容表達力。如人工智能為消費者提供更多視、聽、讀、聊甚至全息觀感,通過多種方式讓消費者接收內容,獲取新聞、信息、知識和進行娛樂休閑。另一方面科技為消費者帶來更多的現實場景觸達,提供沉浸式體驗。5G通信技術的普及帶來了“萬物互聯”,信息接收終端由個人移動端推向更多的接收終端,如智能穿戴設備、智能家居、智能汽車等。這些新型終端擺脫了屏幕限制,通過多種感官進行操作,增強了內容消費的沉浸感與在場感。

    3. 內容科技產業迎來廣闊前景

           數字內容產業是信息技術與文化創意高度融合的產業形式。

           我國早在“十一五”規劃綱要中就提出,積極發展信息服務業,發展互聯網產業,鼓勵教育、文化、出版、廣播影視等領域的數字內容產業發展。2017年,文化和旅游部出台《關於推動數字文化產業創新發展的指導意見》,為推動數字文化產業發展提出具體政策舉措。2020年9月26日中共中央辦公廳、國務院辦公廳印發了《關於加快推進媒體深度融合發展的意見》,其中指出要加強5G、區塊鏈、人工智能等新技術在新聞傳播領域的前瞻性研究和應用、推進內容生產供給側結構性改革、注重網絡內容建設等。11月文化和旅游部發布《關於推動數字文化產業高質量發展的意見》,在夯實數字文化產業發展基礎、培育數字文化產業新型業態、構建數字文化產業生態等方面作出部署。明確提出到2025年,培育20家社會效益和經濟效益突出、創新能力強、具有國際影響力的領軍企業,各具特色、活力強勁的中小微企業持續涌現,打造5個具有區域影響力、引領數字文化產業發展的產業集群,建設200個具有示范帶動作用的數字文化產業項目。《中華人民共和國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第十四個五年規劃和2035年遠景目標綱要》提出,實施文化產業數字化戰略,培育骨干文化企業,積極發展對外文化貿易。

           與此同時,2020年3月30日,中共中央、國務院出台《關於構建更加完善的要素市場化配置體制機制的意見》,明確提出加快培育數據要素市場。信息化時代的內容科技使得“內容即數據”,信息傳播得以智能化。內容數據已成為一種生產要素,成為一種資產,成為內容產業特別是數字內容產業發展的基石。2020年11月11日,十三屆全國人大常委會第二十三次會議表決通過關於修改《中華人民共和國著作權法》的決定,自2021年6月1日起施行。修改后的著作權法完善了信息網絡著作權保護的有關規定,明確懲罰性賠償原則,大幅提高侵權賠償數額上限,加強著作權人的合法權益保障。在此條件下,內容科技將引領開辟版權產業新藍海,數字內容知識產權有望發展成為新興大產業。

  • 二   內容科技拉開產業融合序幕

    (二)內容科技成為聯接各行各業的橋梁

            隨著經濟社會發展和信息化程度提升,加之新冠肺炎疫情倒逼形成的大規模線上生活推動,內容作為人們交流的媒介,與商務、教育、文化、旅游、娛樂、公共服務、金融服務等深度融合,內容科技則成為聯接各行各業的橋梁。

  • 二   內容科技拉開產業融合序幕

    1.內容科技聯接電子商務

           2020年因新冠肺炎疫情防控需要,人民群眾一度過起了“宅生活”,帶旺了“宅購物”“宅經濟”,直播電商成為風口行業之一。各大媒體和電商、社交網絡平台攜手,充分發揮各自影響力優勢、用戶優勢、平台優勢和技術優勢,在保障生活必需品供應、促進消費拉動內需、助推企業復工復產等一系列工作中發揮重要作用。尤其是將視頻直播方式運用到電子商務中,推動直播帶貨爆發式增長。

           2020年春,中央廣播電視總台與多家平台合作聯動,利用“5G+4K/8K+AI”等新技術,幫助受疫情影響嚴重的湖北開展農產品銷售。央視新聞發起“謝謝你為湖北拼單”大型公益活動,4月6日晚舉行的網絡公益直播,累計賣出價值4014萬元湖北商品。4月27日晚,快手聯合央視頻舉行了3個小時的直播,共賣出8012萬元湖北商品。5月29日,北京廣播電視台文藝頻道聯合大中電器進行了3個小時直播,達成8046萬元銷售額。

           2020年,人民網綜合消費服務平台人民優選通過舉辦“人民優選直播大賽”“百城百縣直播助農”系列活動,創新和延伸電商直播產業鏈,將促進電商發展與做好“三農”工作、推動鄉村振興、開展職業培訓、促進就業等事業有機銜接。在“2020年人民優選直播大賽”中,開設了江西、天津、吉林、山西和上海奉賢5個賽區,以及第一書記和婦聯兩個專場。整個活動累計報名參賽選手超過3.1萬名,在線培訓選手和網民超過4253萬人次。為各地各系統發掘和培養了一批“第一書記”特約推薦官、“優秀巾幗”特約推薦官、金牌帶貨官等復合型直播人才,在以賽育人、以賽促產和助力“六穩”“六保”工作等方面發揮重要作用。

  • 二   內容科技拉開產業融合序幕

    2.內容科技聯接在線教育

           新冠肺炎疫情防控期間,我國開展了一場史無前例的在線教育實踐,3億學生“雲上學”。這場浩大的實踐使人們切實感受到互聯網給教育帶來的改變,觸發了人們對信息時代教育理論和教育模式的深思。內容科技聯接在線教育,對在線教育的教學形式、教學設施、教學資源進行了新塑造、新提升,推動了教育事業發展和人才培養方式創新,同時發展壯大了在線教育市場。

           5G、視頻編解碼等新技術應用,給教學內容帶來傳輸方式創新和傳輸效率提升﹔運用人工智能、虛擬現實、增強現實、混合現實、擴展現實等技術,能夠打造出更加生動、有趣、立體、多樣的在線教學場景。

           中國科學院大數據挖掘和知識管理重點實驗室發布的《2020年中國在線教育網課市場白皮書暨2021年前瞻報告》顯示,2020年在線教育用戶較2019年增長近一倍。《第47次中國互聯網絡發展狀況統計報告》顯示,截至2020年12月,我國在線教育用戶規模達3.42億。據艾瑞咨詢統計核算,2020年在線教育行業市場規模同比增長35.5%至2573億元。

           為統籌做好2020年春季學期教育教學和新冠肺炎疫情防控工作,教育部整合國家、有關省市和學校優質教學資源,於2020年2月17日正式開通國家中小學網絡雲平台,免費供各地自主選擇使用,可供5000萬學生同時在線學習。為保証平台穩定運行,工業和信息化部部署百度、阿裡、中國電信、中國移動、中國聯通網宿、華為等企業提供技術保障支持。

           近年來,互聯網巨頭企業紛紛布局教育業務,在線教育成為“互聯網+”領域發展最迅速的行業之一。2020年度騰訊課堂訪問用戶超過1.9億,同比增長285%﹔新增入駐機構超過5萬家,是2019年的2.5倍。2020年6月,淘寶發布“一億新生計劃”,宣布進軍教育領域,課程體系涵蓋K12(幼兒園—高中)、考試考証、語言學習、興趣愛好、職業技能等領域。新冠肺炎疫情期間,快手APP上線“停課不停學”專區。

           倡導終身教育理念、發展終身教育事業,是將人口紅利轉變為人才紅利的實現路徑。數字化將成為在線終身教育的“標配”。內容科技聯接在線教育,讓這種新型教育形式發揮巨大社會價值、開辟巨大發展空間。

  • 二   內容科技拉開產業融合序幕

    3.內容科技聯接歷史文化資源

           中國歷史源遠流長,中華文化博大精深,歷史文化資源是中國人民和中華民族的寶貴財富。善用歷史文化資源,古鏡今鑒、以文化人,是古往今來治國理政的重要方法。習近平總書記強調,“我們不僅要了解中國的歷史文化,還要睜眼看世界,了解世界上不同民族的歷史文化,去其糟粕,取其精華,從中獲得啟發,為我所用。”信息時代,利用數字技術可以對歷史文化資源進行數字化採集、系統性收錄、智慧化呈現,並且形成新型文化產品和展演形式,從而推動文化資源的創造性轉化和創新性發展。內容科技成為發掘、保存、展示、運用歷史文化資源的重要工具,能夠創造更多場景、更好形式,讓歷史文化資源活起來、生動起來,更好地發揮春風化雨、浸潤人心的作用。

           新冠肺炎疫情期間,網上博物館等行業異軍突起,展示出經濟發展新動能的強大力量。自2020年1月24日以來,河北省有120家博物館、180家文化館、19家美術館等文化場館相繼閉館。但閉館不打烊,雲端開展場。3月底開始,河北博物館與中國博物館協會、中國移動咪咕文化科技有限公司合作,依托5G+XR等高新技術,接連5天開展“雲直播”,首日瀏覽量就高達25.6萬人次。

           敦煌研究院通過新媒體矩陣,利用VR、AR等技術,策劃推出線上展覽、線上直播、互動體驗等內容,讓公眾足不出戶看敦煌,共享歷史文化資源。在國家文物局網站“博物館網上展覽平台”上線“敦煌藝術走出莫高窟——數字敦煌展”“絲綢之路上的文化交流——吐蕃時期藝術珍品展”。以數字敦煌資源庫為基礎,推出“細品敦煌藝術,靜待春暖花開”精品線路游。與華為等企業合作,多平台、多終端開展“敦煌超感知影像”直播。開發“雲游敦煌”小程序,打造全新的公共文化服務窗口。敦煌本身就有很大的吸引力,再利用內容科技插上互聯網之翼,讓敦煌走進千家萬戶。

           2020年2月,人民日報客戶端同中國國家博物館、中國科學技術館、中國美術館、陝西歷史博物館等全國數十家博物館及數字科技館合作,上線“奇妙漫游雲逛展”專題,向公眾提供安全便捷的線上觀展服務,用戶足不出戶,便可在人民日報客戶端雲課堂頻道“雲參觀”全國各大著名博物館的精品館藏。

           內容科技聯接歷史文化資源,開辟文博場館展覽的數字新空間,不僅拓寬了公眾的歷史文化視野、豐富了公眾的精神生活、陶冶了公眾情操,而且為歷史文化傳承培植了深厚的互聯網根基。

  • 二   內容科技拉開產業融合序幕

    4.內容科技聯接旅游產業

           旅游業是現代服務業的重要組成部分,已經成為我國國民經濟的戰略性支柱產業。當前,以互聯網為代表的現代信息技術持續更新迭代,為旅游業高質量發展提供了強大動力。內容科技聯接旅游產業,推動了“互聯網+旅游”經濟發展和“雲旅游”新業態誕生。“雲旅游”採用VR、AR等技術,基於真實景觀構建三維立體虛擬旅游環境,為用戶帶來足不出戶“雲”游四海的旅游新方式新體驗,迎來寶貴發展機遇和廣闊發展前景。

           2020年4月5日起,抖音直播前往全國9個熱門景點,借助人工智能、虛擬現實等多種技術,向用戶展示知名景區景觀。清明小長假期間,抖音直播項目“雲端旅游局”上線,開展“美好中國”“奇妙游記”兩個主題直播,讓來自世界各地的抖音旅行達人帶著用戶一起“旅行”並參與各種趣味活動。

           內容科技賦能旅游業,為旅游加裝“智慧芯”。良渚古城遺址公園數智體驗館運用基於5G技術的實時8K高清直播,以360°實景VR影像構造出一幅50米長的“人水家園”數字長卷﹔成都寬窄巷子、合肥萬象城等多地進行“5G+智慧文旅”等探索,通過AR探寶、AR紅包、AR景觀、AR智享、VR店鋪、VR直播等方式,增加了客流,提升了商戶營業額。

           “互聯網+旅游”不斷豐富旅游業態、拓展旅游市場。河南洛陽實施文旅融合,大力推進“旅游+演藝+文創+會展+大數據”融合發展,採用5G、大數據、物聯網、VR等技術,優化非遺展示、民宿體驗、文化創意、研學旅行等發展體系,加快培育文旅融合新業態、新模式,文旅消費正在成為新的支柱產業。

           2020年11月18日,李克強總理主持召開國務院常務會議,確定適應消費升級需求支持“互聯網+旅游”發展的措施。會議指出,為促進常態化疫情防控下旅游業健康發展,要支持建設智慧旅游景區,普及電子地圖、語音導覽等服務,打造特色景區數字展覽館等,鼓勵景區加大線上營銷力度,引導雲旅游等新業態發展,出台規范發展互聯網+旅游民宿的措施。

           11月30日,文化和旅游部、國家發展改革委等十部門聯合印發《關於深化“互聯網+旅游”推動旅游業高質量發展的意見》,圍繞文旅業轉型升級提出未來兩年和五年發展目標,並明確加快建設智慧旅游景區、完善旅游信息基礎設施等八項重點任務。“互聯網+旅游”迎來新一輪政策利好,既能更好地滿足公眾在線旅游和精神文化需求,也能幫助景區和文旅企業獲得更多流量與關注,從而推動旅游產業復蘇和發展。

  • 二   內容科技拉開產業融合序幕

    5.內容科技聯接娛樂生活

           2020年,受新冠肺炎疫情影響,線下娛樂業復工緩慢,加上疫情防控需要,原有娛樂方式、消費模式受到嚴重影響,“雲娛樂”獲得迅猛發展。5G無線WiFi、VR、AR等技術使“雲娛樂”體驗越來越豐富、越來越智能。內容科技正在構筑新的“泛娛樂”生態,使影音游戲等娛樂的體驗感、融入感增強。

           雲游戲成為5G時代的娛樂場景之一,是高清視頻內容業務的重要組成部分。2020年3月18日,華為雲發布“5G雲游戲解決方案2.0”,宣布從渲染力、算力、5G+邊緣計算、全球化一站式雲游戲平台、雲VR游戲5個方面進行升級。騰訊、網易、盛趣、三七、完美等企業紛紛布局,雲游戲的市場潛力正在被逐步激發。內容科技作為賦能游戲內容分發和宣傳的有效途徑,未來還會帶動電競行業發展。

           據中國音數協游戲工委(GPC)與中國游戲產業研究院發布的《2020年中國游戲產業報告》顯示,2020年,中國游戲市場實際銷售收入2786.87億元,比2019年增加了478.1億元,同比增長20.71%。其中移動游戲市場實際銷售收入達到2096.76億元,比2019年增加了515.65億元,同比增長32.61%。伽馬數據在《2020年雲游戲產業調查報告》中預計未來兩年雲游戲市場將快速增長。

           雲影音發展迅速,5G、雲計算等技術讓用戶更便捷地體驗線上影音。2020年春節期間,全網長視頻有效播放量大幅增長,網絡電影日均有效播放量較2019年同期提升32%。一些衛視和視頻網站探索“雲綜藝”“雲錄制”新模式。愛奇藝推出的“宅家雲綜”系列自制內容,覆蓋音樂、游戲、體育等多方面題材,為用戶提供更多居家線上娛樂內容。

           數字技術成為文藝繁榮發展的新引擎,給觀眾帶來藝術、感官上的震撼。2020年8月8日,國家大劇院在“華彩秋韻”系列演出首場音樂會上,實現全球首次“8K+5G”直播音樂會,面向消費終端領域的8K超高清網絡進行雲分發。北方昆曲劇院濃縮劇目精華,改編成短視頻,讓傳統戲曲之美廣為傳播。

           智研咨詢發布的報告認為,中國人運動健身的方式正逐漸由無工具健身擴展至“線上+線下”相結合。大數據、雲計算等技術,使運動更加智能化、個性化,進一步激發用戶的參與熱情。“雲健身”設備可以實時記錄運動軌跡、身體指標等數據,進行健康自檢﹔還可以設置個性化運動場景,對場地設施進行智能化管理,增強了鍛煉的互動性、游戲性。

           2020年10月,國務院辦公廳發布的《關於加強全民健身場地設施建設發展群眾體育的意見》提出,推進“互聯網+健身”,開發國家社區體育活動管理服務系統,運用市場化方式打造“全國社區運動會”品牌,鼓勵各地區正在開展或擬開展的線上、線下社區賽事活動自願加入平台,提高全民健身公共服務智能化、信息化、數字化水平。

           內容科技推進文體娛樂“上雲用數賦智”,不斷創造新內容、新模式、新業態。利用科技手段打破虛擬與現實界限,從單純復原現實到營造新體驗轉變,能夠更好地滿足人民群眾健康的精神文化需求,服務人民群眾美好生活。

  • 二   內容科技拉開產業融合序幕

    6.內容科技聯接公共服務

           在新冠肺炎疫情防控中,政府部門、醫療機構、媒體、企業和社會組織充分運用信息技術,減少人員聚集,高效開展政務辦理、疫情信息公布、防控政策和指引發布、知識普及、物資調配、醫療衛生等方面公共服務,讓疫情防控和社會運轉有條不紊。

           內容科技賦能政務服務。疫情期間,全國一體化政務服務平台和國家“互聯網+監管”系統全力投入“數字戰疫”,第一時間建成權威防疫數據庫﹔第一時間面向全國推出系列網上政務服務專欄,助力疫情期間全國政務服務實行“一網辦”“掌上辦”﹔快速推動實現全國“一碼通行”,“健康碼”成為我國疫情防控的重要技術創新,截至2020年10月底,全國“健康碼”累計使用人數近9億人,使用次數超過400億次,為疫情精准防控和復工復產發揮了重要作用。

           由中國信息通信研究院聯合中國電信、中國移動、中國聯通三家基礎電信企業構建的“通信大數據行程卡”平台,利用手機“信令數據”,向移動互聯網用戶提供14天位置信息查詢。截至2021年2月中旬,這一平台為全國16億手機用戶出具了近80億份電子行程証明,為政府機構檢測和預防新冠肺炎疫情提供了科學依據和監測手段。

           視聯網對保障政務運行暢通發揮重要作用。視聯網技術即實時高清視頻交換技術,能實現大規模、高品質、實時、雙向對稱的高清視頻全交換。通過高速信息傳輸、高清顯示、人工智能識別等技術把眾多業務場景應用搬到線上,實現面對面的雲政務雲流轉。在疫情高發期,視聯網為保障政務暢通和醫療服務發揮重要作用。浙江省應急指揮所有視頻會議均通過視聯網召開,提升了工作效率。

           內容科技保障物資供需信息精准匹配。2020年1月29日,京東雲“應急資源信息發布平台”上線。疫情期間,該平台向政府、企業、公益組織免費開放,助力解決醫療應急資源供給方、需求方的信息匹配問題。1月30日,海爾COSMOPlat上線新冠肺炎疫情醫療物資信息共享資源匯聚平台,以大數據手段為疫情防控有效對接物資供需。

           在交通出行、停車、繳費、社區服務等諸多與人民群眾生活密切相關的服務領域,人們越來越多地通過微信、小程序、手機銀行等平台,實現無紙化、數字化、無接觸辦理,提高了公共服務效率。

  • 二   內容科技拉開產業融合序幕

    7.內容科技聯接金融服務

           內容科技整合人工智能、雲計算、大數據、區塊鏈、物聯網等新技術,讓信息採集、內容生產、分發更加精准和及時。內容科技能夠幫助金融信息自動化生產、匯聚,機器人寫作在財經內容生產中已經相對成熟,包括自動寫作個股綜評、行業研究報告、上市公司研究報告、國內外宏觀經濟以及大盤分析等。金融機構運用算法技術,在用戶畫像基礎上,可以精准分發金融信息以提高服務質量,可以精准投放廣告以提升營銷效果。

           內容科技賦能金融機構加強在線風控。例如,騰訊雲推出天御反欺詐系統,以人工智能和機器學習深度分析用戶行為,降低客戶在支付、借貸、理財、風控等業務環節遇到的欺詐風險,幫助客戶提升風險識別能力,降低企業損失。截至2020年6月,騰訊雲天御已服務中國銀行、華夏銀行等數十家銀行客戶。

           內容科技賦能金融客戶服務,提高工作效率。基於人工智能、大數據技術,金融機構打造出客服機器人、智能顧問等產品。2020年11月,中信銀行與騰訊簽訂了深化金融科技業務的合作協議,通過建立雲計算架構,提供視頻點播與直播服務,建設智能語音銀行,提供更優質的金融內容服務。

           內容科技聯接金融服務,由內容深入到營銷、獲客、客服、投研、投顧、風控等各個業務場景,為金融發展注入新動能。

  • 三   對內容科技的認識進一步深化

           隨著內容科技應用研究的深入和產業實踐的推進,學界業界對內容科技的認識進一步深化。同時,對內容科技發展面臨的瓶頸問題和治理挑戰,也有了更清晰的認知。展望未來,內容科技在服務數字經濟發展和數字化社會治理等方面,具有廣闊的應用前景。

    (一)內容科技重構內容產業生產關系和社會分工

           內容科技正在重構內容產業的生產關系、社會分工和產業鏈。要在內容生產關系中佔據主導地位和競爭優勢,就必須佔據內容科技制高點。

    1.內容科技重構內容產業社會分工

           內容科技推進內容生產專門化、分工專業化,科技進步推動內容產業升級,內容產業鏈的各個環節都可以分離出來,單獨形成一個產業,如內容生產、內容風控、聚合分發、內容運營,正在重構內容生產鏈、消費鏈、商業鏈。

           近年來,人工智能技術對內容產業賦能顯著加速。之前的內容生產以人力為主,現已進入人機共生的階段。機器人寫稿、智能合成的視頻內容,不僅已經達到可以使用的水平,而且數量和規模逐漸加大。在越來越多的內容受眾、內容用戶同時成為內容生產者、傳播者的潮流之下,在機器生產內容(MGC)的質量數量日益提升的趨勢下,內容生產力量急劇發展和壯大,形成專業生產內容(PGC)、用戶生產內容(UGC)、機器生產內容(MGC)並存的局面。專業的內容生產工具提供商,規模化運營內容的MCN(Multi-Channel Network,多頻道網絡)機構的影響力日益增大。

           主流媒體在融合發展大潮中,紛紛突破職能部門分工、傳統業務類型、地域空間局限,調集精兵強將、整合優質資源,成立融媒體工作室,重塑業務模式、再造生產流程、創新產品形態、拓展分發渠道、豐富傳播載體,創造了培育名編輯名記者,孵化名專欄名品牌,生產“叫好又叫座”精品力作的新機制新途徑。人民日報社加快推進媒體深度融合發展,首創“中央廚房”機制,陸續成立學習大國、學習小組、麻辣財經、碰碰詞兒、俠客島、大江東、大灣風、煮酒話媒、有數青年等55個跨部門跨地區的融媒體工作室,在“中央廚房”基礎上形成以“三平台”“四跨”“四融”“五支持”為特點的全媒體傳播體系和融合發展格局。“三平台”即把“中央廚房”構建成報社融媒體空間平台、業務平台、技術平台﹔“四跨”即鼓勵報社採編人員實現跨部門、跨媒體、跨地域、跨專業的自由興趣組合﹔“四融”即引導各融媒體工作室形成融合運行、融合生產、融合傳播、融合發展機制和局面﹔“五支持”即把“中央廚房”作為創業創新孵化器,給予融媒體工作室資金支持、技術支持、傳播推廣支持、運營支持、經營支持。

           2020年11月,國家廣播電影電視總局印發意見,加快推進廣播廣播電視媒體深度融合發展。其中提出通過保護原創積極性、保護開發工作室團隊等核心資源等途徑,全面加強內容建設與供給。同時鼓勵用好項目制、工作室、產品事業部等各種內容生產組織和運營方式,優化媒體組織架構和運行機制,加快深化體制機制改革。這在政策層面為近年誕生的廣電MCN提供了發展指引、注入了創新動力。MCN是近年在媒體深度融合發展和短視頻平台蓬勃發展背景下,廣電傳媒行業孵化出的一種多頻道網絡產品形態。2018年下半年,長沙廣電所屬的中廣天擇MCN、成都廣電雲上新視聽MCN、湖南娛樂頻道MCN機構Drama TV、無錫廣電的MCN項目紛紛成立,成為國內MCN的探路者。2019年下半年,浙江廣電黃金眼MCN、錢江視頻主流MCN,黑龍江廣電與貝殼視頻合作共建的“龍視頻”MCN陸續推出。其中,浙江廣電黃金眼MCN在短視頻內容生產、電商直播等領域發力,以構建新型內容創作中心、平台運營中心、商務拓展中心為抓手推動融合轉型﹔成都廣電雲上新視聽MCN在經濟資訊服務頻道基礎上抽調50多人專職從事全媒體轉型路徑探索﹔無錫廣電MCN業務涵蓋短視頻生產發布、公益活動、電商運營、垂直領域內容生產。廣電媒體以MCN為新抓手、新平台,現已探索出電商推廣和直播帶貨、網紅達人運營、短視頻垂直內容生產、IP孵化融合發展的新業務模式。

           在內容科技推動、用戶需求拉動共同作用下,一些內容聚合、分發平台蓬勃發展,積聚了龐大用戶群。據抖音發布《2020抖音數據報告》顯示,截至2020年8月,抖音國內日活躍用戶數突破6億﹔截至2020年12月,日均視頻搜索次數突破4億。據騰訊2020年第四季度及全年財報數據顯示,微信月活用戶數達12.25億。人民網創新主流媒體優質內容分發模式,截至2020年底,人民網、手機人民網、各新媒體賬號、代運營以及聚合分發平台直接服務用戶超過11.5億人次。其中,通過華為、小米等手機的負一屏、瀏覽器覆蓋5億多用戶,在戰“疫”報道中推送相關內容10萬余條,總點擊量超過38億。

           依托人工智能技術的內容風控業務正式得到中央政策支持。人社部將“互聯網信息審核員”納入新職業目錄,教育部將人民在線“互聯網內容審核”証書培訓納入“1+X”計劃。人民網近年來積極發展內容風控業務,搭建內容審核與安全管理平台,向社會提供第三方服務,協助各互聯網主體從內容生產、編輯、分發全流程防范內容安全風險,基本覆蓋了所有頭部互聯網企業,與各大互聯網企業共同研究制訂了內容風控行業標准,並首家發放《互聯網內容風控培訓合格証書》。

    2.內容科技重構內容產業生產關系

           內容科技的發展正在深度調整內容產業生產關系,重構全媒體生產體系、傳播體系、商業體系。內容科技作為生產力,必然要決定內容產業相應的生產關系。內容產業企業隻有在關鍵核心技術自主創新方面不斷取得突破,才能在激烈競爭中保持競爭優勢和實現可持續發展。

           隨著以人工智能為核心的內容科技飛速發展,智能化、數字化、雲端化、在線化、協同化內容生產方式,極大地提高了內容產業生產力。這就導致一些舊的、落后的生產力被淘汰,一些新的、先進的生產力異軍突起,同時導致一些產能日趨落后、效益日益下滑的內容企業直至遭到市場淘汰,一些掌握先進技術、佔據科技制高點並掌握市場先機、佔據市場競爭力制高點的內容科技企業突飛猛進,從而形成技術創新中心、產品創新中心、產業鏈中心環節、新的商業價值創造中心甚至是新的區域傳播中心、新領域傳播中心。內容科技驅動內容產業發展,並在基礎層、平台層、應用層促進系統布局,強化對內容產業的底層支撐、平台支撐、應用支撐。在內容產業應用層,內容科技對內容產業鏈條上的原創、風控、聚合與分發、運營四個環節進行再造和升級,內容數據成為生產資料,算法和算力成為生產力。由此,以數據、算法和算力為主要競爭優勢的內容生產力,正在改變內容產業生產關系。

           科技部批准成立的四個媒體融合國家重點實驗室,2020年紛紛在媒體融合與傳播、傳播內容認知、媒體融合生產技術與系統、超高清視音頻制播等方面大力開展技術研發,並取得了積極進展。例如央視5G+8K應用為用戶帶來超高速、超高清、沉浸式、震撼性視聽體驗﹔新華社應用5G網絡傳輸+全息成像技術,打造5G全息異地同屏訪談節目,開創“雲採訪”新模式﹔人民網“內容風控大腦”已經在網信、公安等單位投入使用,成為信息時代的智能“壓艙石”。這些新發展、新應用充分証明,隻有佔據內容科技制高點,才能在內容生產關系中佔據主導地位。

  • 三   對內容科技的認識進一步深化

    (二)內容科技成為與其他行業融合發展的戰略支撐

           內容科技不斷與其他產業橫向關聯、縱深融合,從而催生全新業態,其中不乏戰略性新興產業,進而成為與其他產業融合發展的戰略支撐。

    1.內容科技打破對媒體內容的傳統理解

           內容科技是對內容產品的供給與消費鏈條、內容產業的組織與分工模式產生重大影響的5G、人工智能、雲計算、大數據、區塊鏈、物聯網等各種新興技術組合。這些新興技術重構內容產業,催生新應用、新服務。在生產鏈路中,內容科技助推多模態數字內容生成﹔在傳播鏈路中,內容科技實現新聞信息精准分發。媒體內容不再僅僅局限於文圖聲像等傳統內容,在以人工智能為核心的現代內容科技推動下,加速了數字化進程,已經拓展為包括虛擬現實、增強現實、混合現實、擴展現實、大數據產品、線上服務、互動游戲等在內的內容產品。當今時代,內容科技不僅僅服務於傳統意義上的媒體內容生產,更多的是服務整個社會的內容生成、信息交互、數據分析、資源保存。於是內容科技極大地拓展了內容和內容產業的內涵與外延,運用內容科技可以更加充分發揮內容的信息價值、商業價值乃至市場價值,並且創造“新聞/內容+政務服務商務”的新模式。

    2.媒體行業即將迎來一個新的爆發時代

           在內容科技的戰略支撐下,媒體日益成為人與人之間、人與組織之間、組織與組織之間的連接器,其媒介屬性、連接功能得以更充分的發揮,媒體行業正在醞釀著對其他行業進行多維度融合和重組的契機。內容科技日益成為內容產業破除行業壁壘,與各種商業服務、公共服務進行深度融合的重要載體和橋梁,讓內容高效率、低成本地成為各行各業場景應用的“鹽”,維系各行各業可持續發展的“生理機能”,其重要性日益突出。在過去二十多年的發展中,商業服務經受了充分的互聯網化再造,正煥發出蓬勃生機與旺盛活力。基於互聯網的工具屬性、平台功能、拓扑結構,內容聚合分發業務應運而生,內容電商、內容批發市場呼之欲出。新冠肺炎疫情極大地推動了公共服務的互聯網化改造進程,公共服務成為內容科技的新應用場景。社會千行百業正面臨媒介化發展進程,就是用傳播邏輯、傳播模式、傳播機制構建形成新商業、新教育、新健康、新服務、新政務等等。內容科技成為內容產業與其他行業融合發展的戰略支撐。

  • 三   對內容科技的認識進一步深化

    (三)內容科技推進國家治理能力現代化

           在數據成為國家間競爭的核心戰略資源的信息時代,內容科技為“黨管媒體”拓展到“黨管數據”構筑底層技術和核心能力,從而成為治國理政的重要手段,在提升公共服務、社會治理數字化智能化水平等方面推進國家治理能力現代化。

    1.內容科技輔助治國理政、凝心聚力

           網絡空間是億萬民眾共同的活動空間和精神家園,老百姓上了網,民意也就上了網。而民心是最大的政治。內容科技使內容數字化、數據化,有助於更加直接、深入、精准地把握社情民意走向,了解群眾所思所願,從而為集思廣益治國理政、凝心聚力推動發展提供重要支撐。2020年8月,人民日報社、新華社、中央廣播電視總台所屬網站、新聞客戶端,攜手“學習強國”平台,同步推出建言“十四五”專欄。通過互聯網向全社會征求意見和建議,這是我國五年規劃編制史上的第一次,累計收到網民建言超過101.8萬條,為編制工作提供了有益參考。李電波以“雲帆”網名在人民網“領導留言板”推出的“我為‘十四五’規劃獻一策”專欄提出建議,鄉村振興應該先從農村互助養老開始。之后“互助性養老”等內容被正式寫入“十四五”規劃建議。習近平總書記強調“在今后工作中更好發揮互聯網在傾聽人民呼聲、匯聚人民智慧方面的作用,更好集思廣益、凝心聚力”。

    2.內容科技提高網絡空間治理精准性

           建設一個安全穩定繁榮的網絡空間,對於推動經濟社會發展,造福國家和人民具有重大意義。網絡空間具有虛擬性、隱匿性和高科技等特點,帶來錯綜復雜的治理難題。比如,網上內容存在導向問題、質量問題和隱私權、名譽權、知識產權、版權等方面的侵權問題﹔在國際上存在網絡主權、安全、發展利益和競爭、博弈問題。我國正積極推動社會治理從現實社會向網絡空間覆蓋,建立健全網絡綜合治理體系,構建清朗網絡空間。內容科技支撐“黨管媒體”深化拓展到“黨管數據”,有助於推進網絡空間治理精准化,從而推動國家治理能力現代化。而要提升網絡空間治理精准性,關鍵要實現數據知識化、知識體系化、表達全息化、服務個性化、管控一體化。數據知識化就是把大數據變成大知識,知識體系化就是把碎片化的信息和知識點轉變成為體系化的知識,表達全息化就是用全媒體、融媒體、跨媒體等新技術手段表達內容和知識,服務個性化就是提供精准化、個性化內容供給和傳播服務,管控一體化就是用自然的技術,讓人們在無形的自然的過程當中接受和認同。

  • 三   對內容科技的認識進一步深化

    (四)內容科技發展面臨挑戰

           內容科技攻關和創新在取得進展的同時,在知識圖譜構建、數據驅動、數據治理、內容質量管控、算法技術改進等方面也面臨著瓶頸問題和治理挑戰。

    1.知識圖譜構建技術遇瓶頸

           知識圖譜仍然是人工智能領域關注的重點,亟需在跨領域、跨媒體知識圖譜構建技術研發上取得突破,亟需在新聞寫作、標題自動生成、文本配圖、多模態語義對齊、看圖說話、聽話做圖、視頻生成等應用技術研發上取得突破,從而引領內容處理能力實現質的提升,創造內容科技新價值。

    2.數據驅動缺乏可解釋性

           近些年來人工智能的突飛猛進,得益於數據驅動的深度學習。然而數據驅動缺乏可解釋性,在很多重要應用場景,單純的數據驅動方法也並不實用。人們不止需要結果,同時也需要對演算推論過程建立認知和理解﹔不僅需要知道結論,而且需要知道事物發展的過程和原因,做到既“知其然”也“知其所以然”。這就是人工智能需要解決的可解釋性問題。新一代人工智能不可單純依靠數據驅動。

    3.“信息孤島”與“數據濫用”問題

           數據採集和使用存在“孤島效應”,不同地域、不同部門、不同企業機構缺乏數據共享意識和共享機制,數據流通、共享和規范管理程度局限了數據運用效率和生產力發揮。導致“信息孤島”的核心問題之一在於ID不統一。可以通過統一的ID與數字証書綁定的方式,打破界限,形成身份、行為均可追溯的信用體系。同時,數據採集主體使用數據時缺乏嚴格意義的用戶授權,導致不同程度的數據濫用問題。隻有充分互聯互通的平台、機制和生態,才能促進科學合理的社會分工,才能促進公共服務打破地域分割、條塊分割、利益分配等各種藩籬,從而破除各種壟斷行為和保護主義。

    4.內容消費存在“規模不經濟”現象

           當前內容產業存在內容消費“規模不經濟”現象,核心問題在於低質量內容蔓延,用戶消費更多並不意味著收獲更多。騰訊企鵝智庫報告顯示,超過60%的用戶在抱怨假新聞、標題黨和低質內容。互聯網海量內容供給讓用戶處於“沙裡淘金”的困境,導致內容消費從基礎體驗開始就面臨很大挑戰。

    5.算法缺陷產生系列負效應

           算法推薦在讓人快速獲取新聞信息和知識的同時,也產生了一些不容忽視的負面影響,如“算法黑箱”、算法偏見、“信息繭房”等問題。算法推薦的底層技術是多種算法的組合與疊加,但算法技術對普通用戶並不透明,普通用戶也並不了解算法技術和算法規則,於是產生“黑箱效應”,並且導致用戶看什麼算法推什麼、算法推什麼用戶看什麼的“信息繭房”效應。算法在推薦某些類型新聞的同時,必然也在過濾掉其它類型的新聞,這就有意識、無意識地形成一定的價值偏好,從而導致算法偏見,進而導致公眾的認知偏見,不僅不利於用戶對世界和事物建立客觀、全面的認知,而且會影響公眾的價值判斷,同時還擴大了不同人群之間的認知鴻溝,形成“馬太效應”。

  • 四    內容科技發展前瞻

           內容科技為內容產業發展解放生產力,同時推動數字經濟發展、數字政府建設、數字化社會治理。內容科技因應技術演進趨勢、人民美好生活需求和國家發展戰略導向而不斷向前。

    (一)區塊鏈的發展與應用將深刻改變內容生態

           區塊鏈技術使網絡平台形成新型拓扑結構,構建出數字空間新型信任體系,達成信任共識機制,正在深度重構內容生態。區塊鏈技術通過“零知識証明”、公開透明的價值獲取與分配算法預計分布式記賬、共識機制和智能合約等底層架構,提供個人數據的控制權,建立了一條由消費數據為支撐的可靠數據鏈,實現數字內容的自由生產、授權、分發、激勵及交易,構建一個流線型、低摩擦的網絡信任生態體系。區塊鏈技術的去中心化、重建信任、不可篡改、信息安全等特性,在內容產業有廣泛的應用前景。如區塊鏈的不可篡改性可用於新聞元數據的記錄和長久保存,去中心化的分布式賬單可直接連接內容生產者和消費者。利用區塊鏈技術可創造性的解決新聞產業內容同質化嚴重、信息安全問題、盈利變現形式單一等痛點。

           此外,利用區塊鏈技術還可以優化知識產權保護、用戶服務和管理。區塊鏈的不可篡改與去中心化的共識機制,能完整記錄內容產品從構思到創作的全周期的權屬信息,知識產權的產生、權利的轉讓和授權都能通過區塊鏈進行內容溯源和篩選。這使得數字內容變為了可流轉的“數字資產”,有效解決了優質內容難以識別、傳播等問題,讓內容在價值變現、數據交易中得到知識產權保護,使優質內容得到更廣泛的傳播。在用戶管理方面,區塊鏈通過公鑰和私鑰確定用戶身份,採取用戶“一碼登陸”制,形成用戶唯一身份。用戶隻需把私鑰保存好,憑借公鑰則可通行全鏈,在網上的任何行為和看過的內容都會被記錄留存。區塊鏈技術的發展與應用能更好地支撐產權保護與用戶管理,解決內容領域“劣幣驅逐良幣”的效應,營造一個風清氣朗的互聯網生態環境。

  • 四    內容科技發展前瞻

    (二)“知識引導+數據驅動”增強內容科技智能

           大數據知識工程是未來發展的重要趨勢,建立在“知識驅動+數據驅動”基礎上的人機混合增強的新一代人工智能將得以發展。把大數據變成大知識,在大知識基礎上做語義識別、場景分析、歸納演繹,讓人工智能代替更多的人腦勞動,這也是未來內容科技發展需要解決的最重要的“塔尖難題”。跨領域、跨媒體的知識圖譜構建技術,能實現跨模態的內容理解力,與深度的聯想、推理、規劃、創作等智能認知技術相結合,達到接近於人腦的多模態感知能力。知識圖譜攻關將引領內容處理能力實現質的提升。知識圖譜能構建具有一定邏輯推理能力的語言生成系統,在新聞創作、標題生成、文本配圖、語義分析、看圖說話、聽話做圖、視頻生成等多種應用中有革命性的提升。

           用主流價值導向駕馭算法,實現算法再造,保証算法公平、精准、安全,將使內容科技智能正向發展,破解“信息繭房”、算法偏見和低俗、劣質內容“野蠻生長”等問題,符合人民群眾利益,也將是內容科技賦能網絡空間治理的重要方向。

  • 四    內容科技發展前瞻

    (三)內容科技引領驅動公共服務互聯網化再造

           中國全功能接入國際互聯網迄今為止不到30年,正在從消費互聯網向產業互聯網發展。而新冠肺炎疫情暴露出,社會公共服務的互聯網化再造才剛剛起步。在信息化浪潮之下,內容科技將支撐信息內容與社會公共服務融通,為公共服務構筑便捷平台,促進各類公共服務提質增效,在智慧黨建、智慧政務、智慧城市、智慧社區、數字鄉村建設中發揮重要作用。當前,隨著網絡強國建設的深入推進,數字經濟、數字社會、數字政府將加快建設步伐,廣大人民群眾將迎來智慧共享、和睦共治的新型數字生活和運行高效、宜業宜居的數字社會。

  • 四    內容科技發展前瞻

    (四)內容科技促進數字文化消費與貿易

           借助內容供給側技術優勢,可以激活數字消費,促進數字文化貿易,構建數字內容產業“雙循環”發展格局,形成產業集聚的外部效應擴散,支撐數字文化產業高質量發展,為數字中國建設鋪墊更堅實的數字文化產業基礎。當前,數字文化消費成為網民“雲上生活”的重要組成部分,成為網民文化消費的主要形態,以短視頻、網絡直播、在線教育、網絡音樂、網絡游戲、影視動漫、網絡購物等為代表的數字文化消費層出不窮、增長迅猛。視頻化、在線化、即時化成為數字文化消費的重要特征。另外,在龐大的國內市場對數字內容產業形成有效支撐的同時,數字內容產業在國際上也會不斷拓展,增強國際競爭力,形成數字內容產業集聚的外部效應擴散。2020年抖音海外版TikTok在半年的時間就擁有了億級粉絲,在美國越來越受用戶歡迎。內容科技能充分發揮內容供給側技術優勢,激活數字消費,助推數字文化貿易,形成數字內容產業“雙循環”發展格局。

  • 四    內容科技發展前瞻

    (五)內容科技呼喚法治保障、倫理規范和金融支持

           當前的內容科技,是以人工智能技術為核心的新的技術體系,而人工智能獲取和處理海量信息數據,不可避免會涉及個人隱私保護等倫理問題。此外,隨著人工智能自主性的提高,人工智能侵權責任中的因果關系、過錯等要件的判斷日趨復雜,人工智能應用的權利責任歸屬問題也被廣泛關注和討論。內容科技應用需要從法律層面解決數據確權、數據運用等問題,防范數據濫用、隱私泄露等風險。還需要預防算法偏見、算法歧視等負面效應,構建能夠讓人們信任的人工智能規則體系,讓內容科技接受價值引導。

           金融不僅可以把各種生產要素進行整合,而且可以有效改善和加強資源配置。內容科技投入巨大,變現周期漫長,在依法合規、風險可控、商業可持續前提下,可以鼓勵金融機構創新開發符合內容科技產業特點的金融產品,支持內容科技企業開展債券融資,推進設立內容科技產業投資基金,支持符合條件的內容科技企業利用多渠道資本市場融資,通過金融手段大力促進內容科技與內容產業、金融資本市場良性互動、有機融合,率先打造我國內容科技創新策源地,形成引領高質量發展的重要動力源。

           

           

           不拒細流終匯藍海,不懈創新必成大業。在“十四五”發展開局起步之際,內容科技發展面臨重大機遇,內容科技企業隻要切實把握新發展階段、貫徹新發展理念、構建新發展格局,充分把握技術趨勢和市場機遇,積極發展先進生產力,就能在科技大潮和市場大潮中育先機、開新局,從而實現更高質量的發展,取得更輝煌的業績。

  • 五   2020年內容科技應用典型案例

    (一)新聞媒體應用

    案例1:人民日報創作大腦

    ●   概述

           互聯網時代是技術驅動的時代,主流媒體同樣須乘上技術創新的時代列車。為更好把新技術運用到新聞內容生產中,人民日報開發了服務新聞生產分發的人工智能工具——“創作大腦”,以技術助力主流價值傳播。2020年12月24日,在2020智慧媒體高峰論壇上,人民日報智慧媒體研究院發布重磅智能產品“創作大腦”。人民日報“創作大腦”由人民日報智慧媒體研究院研發,百度公司提供技術支持,旨在運用人工智能等技術,為媒體機構和內容創作者提供通用型創作工具,提升內容生產和分發效率,為內容創作賦能。

    ●   功能服務

          人民日報“創作大腦”具備直播智能拆條、在線視頻快編、圖片智能處理、智能字幕制作、可視化大數據、實時新聞監測等18項重點功能,是集輕應用平台、智慧媒體雲、知識社區、開放生態於一身的一站式智能創作平台。它的全媒體內容生產工具覆蓋了全媒體策劃、採集、編輯、傳播效果分析等各環節和業務場景,可以大幅提高新聞產品的生產效率。能夠進行視頻直播關鍵人物、語句識別,全網熱點數據自定義監測預警,批量生成可視化大數據報告等多種智能化生產,並依托智慧雲盤系統全面提升協同辦公水平,有效解決媒體智能技術應用的“最后一公裡”問題。

    (1)   全媒體智能工具箱

          “創作大腦”全媒體智能工具箱提供圖文編輯、視頻剪輯、素材制作等輔助核心生產流程的工具集,在AI算法的驅動下,創作優質內容變得更加容易,工具類型除包含高頻工具外,也解決生產長尾中的細節問題,真正實現全場景、精細化、智能化、高效率生產。

    “創作大腦”全媒體智能工具箱

    (2)   新聞大數據

          創作大腦新聞大數據收錄網站、APP、微信、微博、頭條號等媒體信息源,支持應用場景量身定制﹔用戶可通過大數據工具接收實時數據推送,為新聞策劃、深度報道與高效生產提供助力。

    (3)   智慧媒體雲

          創作大腦智慧媒體雲集納海量圖、文、音視頻資源和成功案例,打造專業、安全、高效的智慧媒體雲。提供諸如“文件協同存檔”“批量共享使用”,“一鍵加密分享鏈接”“文件多維AI分析”,“智能打標搜索”“存量素材復用”和“快捷剪輯”等大量實用功能,助力視頻內容的高效生產。

    (4)   輕應用運營體系

          創作大腦輕應用運營體系為線上與線下的媒體運營活動提供強有力的支持,包括“聯動系統”“投票系統”“搶答系統”“評分系統”和“手機互動”等多種形式,同時也為展會和展廳相關活動提供“現場大屏互動”與“數據展示”等支持。

    (5)   音視頻處理

          創作大腦音視頻處理從底層構建強大音視頻處理能力,為快速處理4K及以上的高清視頻素材、實時視頻AI分析、多人操作直播拆條等提供保証,具有“視頻超分”“視頻去抖”“主體跟蹤裁剪”等多種智能音視頻處理能力。

    (6)   知識社區

          創作大腦構建了全媒體運營技巧、採編經驗技能、經典案例分享、實戰訓練教程等交流與學習的全媒體人才服務社區。

    (7)   開放生態

          創作大腦秉承全媒體技術共建共享的理念,集納多種媒體技術應用,共同促進媒體技術生態的繁榮與發展。整個生態中的合作伙伴包括:戰略伙伴、渠道伙伴、技術伙伴、內容伙伴。

    ●   解決方案

          創作大腦提供了四種解決方案。

    (1)   全媒體融合解決方案

          融媒體智能採編平台,涵蓋“策、採、編、發”各應用場景,以“智能化+大數據+雲服務”的理念實現內容生產聚合及分發的PaaS服務平台,提供媒體產品定制化開發和通用PaaS能力輸出。平台的核心解決方案場景包括指揮大屏、移動採編、媒體號、智能編輯、智能媒資、智能審核、融合發布等,專業致力於促進報業、廣電、省市級媒體深度融合。

    (2)   新聞大數據解決方案

          互聯網信息爆炸時代,過量的新聞信息使得媒體工作者難以及時有效獲取有價值的新聞線索、梳理熱門事件的發展脈絡,造成新聞生產效率偏低與傳播效果提升不明顯的窘境。新聞大數據方案通過整合全網智能採集引擎、自然語言處理引擎、新聞大數據平台,幫助新聞工作者高效匯聚、梳理個性化新聞素材,輔助“智能寫作”,為每個媒體建設“內容中央廚房”提供低成本、短周期的解決方案。

    (3)   智慧媒體解決方案

          集納自然語言處理、計算機視覺、音頻語義理解等多項先進的人工智能技術,運用在線快編、直播剪輯、智能字幕、智能寫作、圖文內容“視頻化”、圖片&視頻智能制作、智能雲存儲等多個智能化模塊,實現人機交互和人機協作,把採編人員從簡單勞動中釋放出來,從事更多思想性、創意性智力勞動,更大程度釋放媒體生產力,以模塊化方式對已有融媒中心進行智能化升級。

    (4)   媒體矩陣號解決方案

          基於人民日報全國移動新媒體聚合平台“人民號”的技術能力、用戶基礎、品牌影響等,推出“人民號Plus”計劃,以“人民號+地方號矩陣”“人民號+行業號矩陣”的方式,為主流媒體、黨政機關、事業單位、協會組織等提供自媒體服務平台搭建、運營、內容安全、內容分發等服務的綜合性融媒體解決方案,賦能省域媒體融合發展。

    ●   社會評價

          人民日報社是百度的重要合作伙伴,我們一起在人工智能與媒體融合發展方面做了很多探索和應用實踐,聯合研發了“創作大腦”這一全新的媒體一站式智能創作平台,貼合新聞工作者的實際需求,以科技賦能媒體生產,為媒體融合發展注入新動能。——百度首席技術官王海峰

    ●   結語

          人民日報創作大腦將AI應用到了媒體業務“策、採、編、發、評”各個場景之中,打造了全流程可量化、智能化、自動化的一站式一體化體驗,讓復雜且繁瑣的新聞流程變得簡單。在放大整個新聞生產線效能的同時,也讓AI在媒體行業的價值半徑得到了放大。未來創作大腦將致力於加速媒體行業智能化變革,開啟智能媒體新時代。

       

       

    案例2:人民網-中科睿鑒新聞可信度識別支撐系統

    ●    案例背景

            目前國內已有的主要識謠、辟謠平台基本還是依靠專家識別模式,其存在一定的問題:發現線索主要依賴用戶舉報,數量有限,時效性不強﹔新聞認証速度有待提高。為提高謠言識別的效率,人民網與中科院計算所合作,採用“人工智能”技術作為有效輔助工具,建立了高效的識謠平台——新聞可信度識別支撐系統。

    ●    實現方式

            人民網與中科院計算所合作建設的新聞可信度識別支撐系統充分利用人工智能、知識圖譜、全媒體可信大數據訓練,以知識內容為根基框架,全面解析、演繹歸納傳播內容認知的精准需求,自動及時發現可疑線索並進行認証,大大降低謠言可能帶來的危害﹔通過機器學習算法輔助人工審核,僅需1分鐘即能對疑似謠言事件發出預警﹔基於數據驅動的方法,平台還可不斷挖掘出不同類別謠言的特性,實現對各種謠言的自動識別。

    (1)    核心技術

            從核心技術上,AI甄別謠言依賴“三多”:

            一是多模態數據,謠言從發布、傳播到被辟謠的生命周期中,可能會伴隨產生文字、圖片、視頻、傳播網絡、參與用戶屬性等多種模態的數據,各模態數據均能不同程度指示謠言,例如謠言文字的情感傾向、圖片的視覺沖擊力、傳播網絡的結構屬性等。

            二是多層次表示,深度學習技術有強大的表示學習能力,經過神經網絡結構和融合機制的設計,AI模型可以在面對眾多意義、形式、結構都不同的模態數據時,綜合不同層次數據,自動找出最有區分能力的表示組合,並將待甄別文章對應的文字、圖片、傳播網絡等融合投射到特征空間中。

            三是多角度判斷,AI可以從單一方面(如內容、用戶、傳播)給出可信度,也可以全面觀察,給出綜合所有信息的可信度,及時幫助人們“揪出”可信度不高的信息。

    (2)    計算方式

            第一,該模型會追溯信息源,分析用戶畫像。包括:專業領域、先前傳播或轉發內容,主體性質,注冊時間,活躍規律等,來判斷發布者是否“可靠”。最后根據不同態度的人群比例、各自的信譽度等信息,計算出此新聞的可信度。

            第二,確認信息源的來源是否可信。該系統會搜尋網上所有的信息源,看看鏈接的域名,是否來自可信網站。比如是否來自新華社、政府醫藥管理局等官方網站。

            第三,提煉與驗証。將正文裡關鍵的論証提煉為知識點,與知識圖譜裡的權威知識庫做匹配驗証。如果存在毫無聯系、自相矛盾,則會自動識別。

    ●    應用模塊

    (1)    內容生產模塊

          支持最快10分鐘內發現互聯網上的爭議性新聞線索,對高危可疑事件及時發出預警,並對事件進行深度立體化分析,展示事件的關鍵參與者、關鍵地域、相關新聞、事件發展脈絡等多維証據鏈,輔助人工審核。同時,違規內容鑒定體系,可從色情、BK、政治敏感、視頻版權等角度對內容進行過濾。

    (2)   去偽求真模塊

          人民網《求真》欄目除了鼓勵廣大網民通過微博、微信積極爆料之外,同時也通過智能辟謠平台提供的識別謠言的能力,確保第一時間獲得調查線索。網民、媒體、平台三方密切配合,極大地擴展了信息來源渠道,繼而形成一個高效專業的辟謠渠道。

    (3)   公眾服務模塊

          疫情專題---新冠肺炎疫情24小時爭議性新聞播報系統:支持最快10分鐘發現爭議線索﹔支持按熱點主題檢索﹔支持按地域分類檢索(疫情地圖)。為公眾提供及時、准確的專題信息。

    ●   應用效果

          人民網通過將可信度識別支撐系統的能力嵌入到新聞監測和內容管理系統中,讓人工智能通過新聞自動審核給與編輯可信度信息的手段參與到內容生產過程,基本覆蓋了人民網所有頻道新聞內容生產流程,極大地提高了新聞的准確性以及內容生產的效率。目前,此系統已入選中宣部“2020年中國報業深度融合發展創新案例”。

    ●   未來展望

       隨著互聯網技術的不斷進步與發展,智能識謠平台將進一步提升“人工智能+大數據”的技術能力,積極拓展“智能計算設施在內容傳播領域的應用”方向的研究,結合人民網海量媒體資源庫,構建更高效、更精准、更廣泛的媒體界“反欺詐平台”,為業界共享沉澱下來“虛假信息庫”,為傳播內容認知國家重點實驗室提供優質數據支撐與應用場景,為更多平台提供保駕護航,為更多百姓提供真實准確的媒體資訊,為社會構建安全、干淨的資訊環境做出持續貢獻。

       

       

    案例3:人民版權平台

    ●   概述

            為緊跟國家大數據戰略,積極響應人民網內容科技布局規劃,人民在線利用區塊鏈、人工智能、大數據等前沿技術,打造了一站式版權保護管理平台——人民版權(https://peoplec.cn/)。平台涵蓋了AI自動確權、全網侵權監測、司法梯度化維權和線上版權交易的全流程內容保護管理。

            2020年人民版權推出AI智能確權、版權搜索等行業前瞻性功能。針對圖片、視頻業務完善業務閉環,打造了視頻登記、原創比對與內容審核三大核心功能區。面向全網用戶,建立版權交收益分享機制。以版權影響力強化媒體影響力,助力媒體差異化定位,賦能融媒體協同發展。

    ●   主要做法

            人民版權平台利用區塊鏈、大數據挖掘、模型算法、人工智能等前沿技術提供包括文字、圖片、視頻等全內容的登記上鏈、侵權監測、原創比對等一系列全鏈路的版權服務。

    人民版權平台架構設計

            人民版權平台利用指紋基因提取技術,將原創內容提取出唯一DNA,並存儲哈希(HASH)上鏈,以數據可用不可見,實現用戶隱私保護,完成版權登記上鏈存証,並建立獨立原創內容DNA庫。

            基於全網信息比對監測,自動生成兩條確權鏈路的相關服務。一方面通過NLP技術,對確權文章進行實時全網數據的監傳播鏈路,追溯可信原創信息,發現內容的修改變化﹔另一方面,利用數字DNA可溯源和鏈上的轉載引用關系,以關鍵詞、知識圖譜在定點站點進行檢索,提取疑似轉載唯一特征指紋DNA,通過與自有版權存証基因庫的全量比對,發現侵權轉載路徑及轉載主體。

    ●   主要成效

    (1)   AI確權突破5百萬

            目前,人民版權平台通過AI版權識別算法突破以往傳統版權保護手動確權的困境,支持文字、圖片、視頻等多種媒體形式的自動確權。已為超過500萬篇原創新聞報道進行了版權存証保護﹔平台可自動識別的新聞數超過一億條,相當於三年的新聞總量。

            媒體單位僅需綁定自己的媒體矩陣便可實現全部原創稿件的自動抓取和版權存証。對媒體單位自身而言,省去了手動提交帶來的遺漏或重復認証。平台已正式接入北京互聯網法院“天平鏈”電子証據平台,實現了版權登記的跨鏈存儲,滿足互聯網時代即時確權的剛需。

    (2)   覆蓋站點超千萬,滿足文字、圖片、視頻的全網監測需求

            目前平台的識別採集媒體站點總量多達1200萬個,覆蓋了包括微信、頭條號、百家號等將近全部的電子報刊、網絡媒體以及主流客戶端。人民版權平台日均監測為一億五千萬,年監測總量大概為547億。

    (3)   上線圖片、視頻版權保護業務

            針對圖片、視頻業務完善業務閉環,打造了視頻登記、原創比對與內容審核三大核心功能區。實現了圖片特征基因提取與版權庫比對,即時上鏈存儲。利用區塊鏈、視頻基因提取與AI圖像識別技術、視頻水印添加與讀取技術,構建視頻特征 DNA 指紋系統,提供視頻登記上鏈、視頻監測、視頻比對等一系列全鏈路視頻版權服務。

    (4)   打造行業標杆:5項獎項、2項資質

            作為國內唯一一家通過網信辦區塊鏈信息服務備案的媒體版權服務平台,人民版權平台入選工信部(2020年)區塊鏈技術電子數據存証優秀案例,榮獲2020中國產業區塊鏈創新獎,進一步總結區塊鏈應用落地經驗,樹立媒體+技術的行業標杆,形成示范帶動作用。

    2020年獲批增值電信業務許可証(EDI資質)為版權交易奠定基礎,亮相2020中國(南京)文化和科技融合成果展覽交易會,並作為典型應用教材入選中央黨校教材。

    ●   社會評價

            進一步助力傳統出版在融合出版轉型的過程中,實現知識內容傳播鏈條上的價值管理,保障了數字版權的綜合利用,促進了版權生態的良性發展,充分體現了出版產業鏈與技術創新鏈雙鏈融合的價值。 ——山東數字出版傳媒有限公司

            近年來,人民版權積極搭建權利人、媒體、技術等方面交流的平台,同步開展侵權預警、版權保護、媒體技術應用等方面的先導研究,在提升版權管理水平、服務國家戰略和加強技術創新等方面成效顯著,以其深刻的影響力和創新力為整個行業提供了優質服務。特別是在運用區塊鏈、人工智能、大數據等新興媒體技術為各級融媒體中心進行技術賦能方面做出了裡程碑式的貢獻。作為2022北京冬奧會比賽地的延慶區與人民版權的深入合作,為基層融媒體中心與人民版權平台數據打通和版權保護樹立了標杆,具有深遠的政治意義。 ——延慶融媒體中心

            創新是引領發展的第一要素,保護版權就是保護創新。版權工作“宜疏不宜堵”,人民版權創造性的利用區塊鏈技術的難以篡改與多中心化特性,在不同機構之間建設了版權應用與價值分配網絡,利用智能合約技術實現了自助版權交易,進而構建了以版權應用為主線的多元版權價值分配體系,主要功能涵蓋了版權登記、授權交易、侵權監測以及司法服務,打通了版權創造、運用、保護、管理、服務全鏈條,在增強系統保護能力的同時推進了版權的應用。 ——趣鏈科技

    ●   結語

            未來,人民版權將進一步拓展C端用戶實現全域發展,不斷完善司法增值服務,實現平台的迭代升級。將以內容融合為新的發力點,與融媒體採編發業務打通,以矩陣式服務形成1+1>2的聚合效應,最大程度滿足地方融媒體中心輿論引導和社會治理的需要。

       

       

    案例4:新華社新媒體中心5G全息異地同屏系列訪談

    ●   概述

           為適應媒體融合向縱深發展的趨勢,充分發揮5G等新一輪信息技術革命成果的引領作用,2020年全國兩會前夕,新華社新媒體中心首次推出5G全息異地同屏訪談,在業界率先使用5G網絡傳輸+全息成像技術,讓異地全國人大代表與記者跨越時空“面對面”講述履職故事,開創5G時代遠程同屏訪談先河,用科技打破疫情阻隔,拓展了5G技術在傳媒領域的創新應用,為媒體深度融合提供了應用樣板。

    ●   主要做法

           在新冠肺炎疫情暴發背景下,面對面採訪成為新聞報道中的難點問題。新華社新媒體中心創新報道形式,在2020年全國兩會前夕,精心策劃並組織推出5G全息異地同屏系列訪談,邀請來自基層和抗疫一線的全國人大代表程桔、羅阿英、蔡衛平,聚焦鄉村振興、脫貧攻堅、抗擊疫情等受眾關心的內容,以圖文視頻結合的形式講述各自的履職故事。

           系列報道在武漢、昆明、廣州三地分別搭建攝影棚,在北京的新華社智能化編輯部搭建演播室進行5G全息異地同屏系列訪談節目錄制。在錄制前,項目組對呈現效果進行了多次測試,打通各種技術堡壘,實現真人等比例大小的“代表”可實時投放至北京演播室,“代表”的語音、表情、動作都可實時呈現,與記者握手、交談、互動都十分自然。5G網絡傳輸+全息成像技術將北京演播室和武漢、廣州、昆明的攝影棚“無縫銜接”,讓相隔千裡的全國人大代表與記者跨越時空進行“面對面”交流,虛擬與現實融為一體,大大提升了遠程新聞採訪的真實性、便捷性,降低了採訪報道成本,縮短了採訪制作周期,5G網絡的千兆級大帶寬能力保障了遠端音視頻的“即採即傳”。系列訪談內容充實飽滿,採訪畫質高清、對話流暢、互動自然。在帶給受眾視覺享受與新鮮體驗的同時,生動展現全國人大代表肩負使命、牢記重托、盡責履職的鮮明形象,充分體現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民主政治的制度優勢,在守正創新中講好中國故事。

    ●   主要成效

           5G傳輸具有超高帶寬和毫秒級的低延時特性,全息成像技術則利用干涉和衍射原理,記錄並再現物體真實影像,兩項技術有機結合打破距離限制,取得異地同屏的報道效果。新華社新媒體中心構建5G全息異地同屏訪談場景,在新聞領域應用5G網絡傳輸+全息成像技術,這正是對習近平總書記提出“四全媒體”概念的重要實踐和創新,突破了信息傳播的時空局限、物理局限和媒介局限,成為全程媒體、全息媒體、全員媒體、全效媒體的有益探索實踐,讓新聞從“可知”邁向“可感”。這也是將5G技術應用到新聞報道,推動智能化編輯部向縱深發展的最新嘗試,為新聞傳播報道打開了新思路、樹立了新標杆。

    ●   社會評價

           5G全息異地同屏訪談系列稿件在新華社客戶端瀏覽量超過800萬,全網超過1300家網站、新聞客戶端轉載,全網瀏覽量突破1.2億。在十三屆全國人大三次會議第二場“部長通道”採訪活動中,工業和信息化部部長苗圩提到了5G目前的三個應用場景,其中之一便是新華社在兩會期間推出的5G全息異地同屏系列訪談。他說:“雖然記者跟代表相隔大概1000公裡,但好像是在面對面交流。”台灣聯合新聞網報道說,今年(2020年)兩會議程、記者會均大幅減少,委員與代表們也都不接受採訪。為適應這項改變,媒體(新華社)利用5G技術,首度以“雲採訪”模式聯機受訪者,讓觀眾感受現場互動的新體驗。網友評價:“美國科幻電影裡的場景,在中國成為了現實”“5G時代創新應用,全息技術獨步天下”。

    ●   結語

           5G全息異地同屏訪談等系列新聞應用創新的成功,展現新華社在5G技術與信息產業、文化產業融合中,已經走在世界前列,向世界展示了中國的科技文化實力。這說明新一代信息技術特別是5G技術在新聞報道領域的全新應用場景,具有廣闊開發前景。這些應用創新具有很強的可操作性、可復制性和延伸性,將為其他媒體提供有益借鑒,引領傳媒行業創新發展。

       

       

    案例5:央視頻《疫情24小時》慢直播產品

    ●   概述

           2020年初,中央廣播電視總台央視頻5G新媒體平台創新推出《疫情24小時》慢直播產品。1月26日,央視頻全網獨家上線第一路火神山醫院建設慢直播﹔1月27日,上線雷神山醫院建設高清慢直播。系列慢直播先后共上線7路鏡頭,其中包括兩路VR鏡頭,從醫院建設到投入使用,24小時不間斷直播一共持續了117天,累計在線直播超過6000小時。該慢直播作品記錄了火神山醫院、雷神山醫院的建設全過程,向全球報道“與疫情賽跑的中國速度”,彰顯了中國抗疫決心,同時也彰顯了中國輿情透明、信息公開。

    ●   主要做法

    (1)   厘清工作原理、暢通流程。

            在火神山和雷神山現場架設多路傳統2D直播設備和VR直播設備,通過5G網絡信號傳輸至央視頻移動網服務器,后端部署實體導播台和雲導播台,進行信號切換並添加動態包裝等,PGM信號通過CDN加速節點進行流量分發推送至央視頻客戶端平台。

    (2)   優化直播設備。

            直播使用了支持數字寬動態、3D數字降噪、強光抑制、電子防抖、SmartIP的星光級網絡高清高速智能攝像機與採用試試拼接,支持最高8K分辨率的VR慢直播攝像頭。

    2D/VR直播設備

    (3)   採取VR信號傳輸。

            VR直播採用8K超高清拍攝設備進行動態實時採集和編碼輸出,智能壓縮畫面補償算法實現VR機內實時全局HDR,降低傳輸壓力。

    (4)   強化終端直播能力。

            在手機直播、安防攝像頭、VR攝像頭等多終端直播能力支撐的同時,採用5G+CPE快速支撐前方復雜的直播環境,為保障直播爭分奪秒。

    (5)   建立鏈路節點優化機制。

            實時監測、保障各層級系統性能,並建立基於性能數據的機器自動切換機制、直播前的鏈路節點優化機制。

    (6)   建立專項保障機制。

            採用主備推流模式,到邊緣節點再回到頂層節點,優化內部傳輸,加強直播流保障,確保清晰度及低延遲。針對重點直播鏈路進行24小時監控,多方位有效保障直播流通過網絡的穩定性。

    (7)   強化雲計算。

            在接收到前方直播信號后,雲端系統開始快速實時轉碼、添加水印等,通過雲計算保障直播畫面速度,高質量傳遞到用戶面前。

    (8)   強化CDN資源保障。

            央視頻部署在全國及海外上千個CDN加速節點進行流量分發,提供流暢的用戶體驗。

    ●   主要成效

           產品上線以來,央視頻觀看量接近2億人次,“雲監工”“叉醬”“挖掘機天團”等關鍵詞多次登上熱搜榜。在慢直播推動下,央視頻各項運營數據不斷創下歷史新高,客戶端APP躍升蘋果應用商店排行榜TOP1,超過144家海內外媒體或平台轉發報道,實現了傳播價值、用戶價值、社會價值的多贏。

    ●   社會評價

           這是一次媒體融合的全新探索,我國首次在突發公共衛生事件中應用慢直播。該慢直播將疫情報道由“及時”報道變為“實時”直播,24小時不間斷、客觀真實、全程記錄了火神山和雷神山兩家抗疫醫院爭分奪秒抓緊建設的情況,具有重要的影像價值和史料價值。引導受眾將關注點放在國家防疫重要舉措上,全國億萬網民變身為“雲監工”,為抗擊新冠疫情聚人心、暖人心、穩民心營造良好輿論氛圍,第一時間在網上構建正面輿論場,創新了社會治理與輿情共識形成方式。相關正能量話題多次登上微博、百度等熱搜榜。以潤物無聲的方式傳播我黨“以人民為中心”的理念,是黨和政府信息公開透明、尊重民眾知情權的現實體現。

           該慢直播得到中央領導和中宣部領導的表揚和肯定。作品被BBC、FOX等眾多國際主流媒體和社交媒體平台大量轉載,生動展示了中國形象、中國速度、中國自信。很多外國國家領導人成了“火神山、雷神山醫院建設慢直播”的粉絲,在此期間每天觀看,各國各類政黨普遍認同中國的疫情防控工作。

    ●   結語

           2020年,以央視頻《疫情24小時》火神山醫院、雷神山醫院建設慢直播產品為代表的慢直播傳播樣態走紅。這一客觀真實的新媒體表達手法直接呈現重大事件核心現場,開創傳播交互新范式,推動網絡空間形成同頻共振輿論場,引發國內和境外媒體高度關注。從“雲監工”到“雲守望”再到“雲賞櫻”,央視頻在疫情時期為受眾提供內心情感寄托的渠道,增強了對重大公共事件治理的參與感。基於慢直播這種新技術、新思路,搭配新創意,不斷開發新作品,帶動整個平台獲取價值。

       

       

  • 五    2020年內容科技應用典型案例

    (二)社會管理與公共服務應用

    案例1:全國一體化政務服務平台

    ●   概述

           黨的十九屆四中全會審議通過的《中共中央關於堅持和完善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制度 推進國家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現代化若干重大問題的決定》,將加快推進全國一體化政務服務平台建設作為完善國家行政體制、創新行政管理和服務方式的關鍵舉措。根據黨中央、國務院決策部署,國務院辦公廳會同各地區各有關部門,將加快建設全國一體化政務服務平台、全面提升政務服務能力水平作為轉變政府職能、深化“放管服”改革、優化營商環境、推進數字政府建設的重要抓手,作為提升國家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現代化水平的重要舉措,推動全國一體化政務服務平台基本建成,“一網通辦”能力顯著增強,企業和群眾獲得感、滿意度持續提升。作為全國一體化政務服務平台的總樞紐,國家政務服務平台由國辦牽頭建設,國務院辦公廳電子政務辦公室組織實施﹔平台建設於2018年4月啟動,2019年5月31日正式上線試運行。

    國家政務服務平台PC端和移動端APP首頁

    ●   實現方式

           全國一體化政務服務平台由國家政務服務平台、國務院有關部門政務服務平台和各地區政務服務平台組成。國家政務服務平台是全國一體化平台的總樞紐,聯通國務院有關部門和各地區政務服務平台,不代替部門和地方平台辦事服務功能,目前已建成服務門戶、工作門戶、移動端(APP、小程序和快應用)等與用戶直接交互的服務系統,以及身份認証、電子印章系統、電子証照系統、事項管理系統等重要業務系統,不斷發揮出全國政務服務公共入口、公共通道、公共支撐等三大作用。提供統一身份認証、統一証照服務、統一事項服務、統一政務服務投訴建議、統一好差評、統一用戶服務、統一搜索服務等“七個統一”服務,實現匯聚數據信息、實現交換共享、強化動態監管、支撐政務服務“一網通辦”四大功能,推動解決跨地區、跨部門、跨層級政務服務信息難以共享、業務難以協同、基礎支撐不足等問題,助力實現全國政務服務一體化、公共支撐一體化、綜合保障一體化。

    ●   主要成效

           全國一體化政務服務平台面向全國14億多人口和1億多市場主體提供服務。新冠肺炎疫情期間,國家政務服務平台面向全國推出系列政務服務專欄,推動“網上辦”“掌上辦”,助力疫情期間全國政務服務24小時“不打烊”。推出高頻辦事服務700余項,涵蓋返崗就業、在線招聘、企業登記、項目審批、網上辦稅等多方面內容,2020年為33億人次及時提供了“無接觸”線上服務。會同衛生健康委、移民局等部門共享防疫健康數據資源,各地區各部門累計調用達800余億次,基本滿足聯防聯控防疫數據共享需求。全國一體化平台已成為各地區各部門疫情防控數據共享重要渠道,有效助力常態化疫情防控和經濟社會發展。

           2020年3月,國務院辦公廳電子政務辦公室會同有關方面,推出全國一體化政務服務平台“防疫健康信息碼”,牽頭制定全國統一標准、打通各省市平台后台數據、支撐全國絕大部分地區“健康碼”數據共享,基本實現全國范圍“一碼通行”。截至2020年末,全國一體化政務服務平台“健康碼”申領量達9億,累計使用次數超過500億次,在便利人員出行、推進復工復產中發揮了重要作用。

           截至2020年末,國家政務服務平台已聯通31個省(區、市)及新疆生產建設兵團、46個國務院部門政務服務平台,全國一體化平台實名注冊人數突破8億,其中國家政務服務平台實名注冊用戶近2億,總瀏覽量達110億,每天近300萬用戶使用平台﹔累計為地方部門提供數據共享交換服務500億余次,提供身份認証核驗服務超15.5億次,推動省級行政許可事項平均承諾時限壓縮超50%,99.6%的事項網上可辦,近9成事項實現網上受理和“最多跑一次”,近50%事項實現網上審批和“零跑動”,為推進全國政務服務“一網通辦”提供強有力支撐。

    ●   社會評價

           第十二屆全國政協副主席、國家電子政務專家委員會主任王欽敏認為,隨著國家政務服務平台的上線運行,“一網通辦”能力顯著增強,在深化“放管服”改革、優化營商環境等方面發揮了顯著作用。中央黨校(國家行政學院)電子政務研究中心主任王益民評價稱,全國一體化政務服務平台應用成效顯現,群眾認同感越來越強,是我國政府數字化轉型的一個典型標志。

           國務院辦公廳電子政務辦公室主任盧向東指出,依托全國一體化政務服務平台,各地區各部門加快政府數字化轉型,推動政務平台再造、政務流程再造和政府職能再造,為常態化疫情防控、促進經濟社會發展提供了有力支撐。

    ●   結語

           當前,數字政府建設正在按照強化頂層設計、深化數據治理、打造核心引擎、夯實安全基礎、推動數字普惠、試點示范先行等思路推進。全國一體化政務服務平台將為政務服務提供強大支撐和堅實保障,持續深化打造“不打烊”的“數字政府”,持續提升企業和群眾辦事滿意度。

           

           

    案例2:國家中小學網絡雲平台

    ●   概述

           2020年2月,在教育部辦公廳、工業和信息化部辦公廳聯合印發《關於中小學延期開學期間“停課不停學”有關工作安排的通知》基礎上,為幫助全國中小學學生居家學習,教育部整合國家、有關省市和學校優質教學資源,在延期開學期間開通國家中小學網絡雲平台,為全國各地1.8億名中小學生在線學習提供了重要保障。

    ●   實現方式

           雲平台教學資源涵蓋小學、初中、普通高中3個階段的課程學習,以及防疫教育、品德教育、生命安全教育、心理健康教育、家庭教育、經典閱讀、研學教育、影視教育等8個專題教育,免費供各地自主選擇使用。根據國家課程方案和各學科課程標准,語文、政治、歷史三學科使用國家統編版教材,其他學科使用全國選用人數較多的教材版本。平台資源陸續更新補充。

           國家中小學網絡雲平台於2020年2月17日正式開通,上線4649課時的小學、初中、高中各學段主要學科課程學習資源和專題教育資源。秋季學期,雲平台的課程學習資源實現從疫情期間應急方案到精品課程的全面升級,新制作上線3803課時的資源,課程體系更加完善,實現了小學、初中、高中所有年級和各主要學科全覆蓋。課程資源以微課視頻為主要形式,中學微課時長20-25分鐘、小學微課時長15-20分鐘,符合網上學習特點及視力保護的需求。課程多採用“教師講解+多媒體大屏”的形式,最大限度還原課堂教學的真實場景,更加契合中小學生的認知習慣。應學生和家長要求,平台增加了中國教育電視台CETV4“同上一堂課”播出的小學、初中、普通高中課程。可通過平台收看電視直播,也可在課程學習欄目點播回看。

           為保証國家中小學網絡雲平台安全穩定運行,工業和信息化部部署百度、阿裡、中國電信、中國移動、中國聯通網宿和華為等企業提供技術保障支持,可供5000萬學生同時在線使用。網宿作為技術保障企業之一,集合CDN、雲安全方面的資源,有效提升平台覆蓋、承載能力以及安全防護水平﹔同時結合在直播、點播領域的技術優勢,從資源調度、性能優化、安全保障等方面提供一體化解決方案。百度協調7000台雲主機和90T帶寬,在基礎雲資源、解決方案、綜合技術支持上提供了保障。百度智能雲提供一系列方案,為國家中小學網絡雲平台解決了海量視頻、文檔資源存儲、處理、分發難題。百度智能雲的CDN服務提供高速的網絡訪問體驗,從網絡訪問到主機安全進行逐層加固,同時安排專家應急響應團隊為可能出現的各類信息安全隱患提出應對預案。

    ●   主要成效

           截至2020年12月,國家中小學網絡雲平台瀏覽次數達24.6億,訪問人次達20.22億,用戶覆蓋包括港澳台在內的全國所有省(區、市)及全球174個國家和地區。家長和學生普遍反映網絡雲平台界面清晰、使用便捷、內容豐富、資源優質、觀看流暢。

    ●   社會評價

           教育部表示:“停課不停學”這一疫情防控的應急之舉,開啟了一場史無前例的大規模在線教育實踐。中國人民大學助理教授王鵬認為:以互聯網為代表的新技術和教育行業的融合發展,是基礎設施、平台和教學理念有了新發展,法律法規提供了支撐的結果。

    ●   結語

           國家中小學網絡雲平台充分利用現代信息技術手段,匯集優質學習資源,為億萬中小學生居家學習提供了重要支撐,推動了我國在線教育事業發展。

           

           

    案例3:楓橋式智慧社區平台

    ●   概述

           習近平總書記指出網絡安全為人民、網絡安全靠人民。維護網絡安全,必須充分發動各企事業單位和人民群眾廣泛參與,建立綜合治理體系。這是“楓橋經驗”在網絡時代的新內涵。

           2020年,人民網在人機協作型“內容風控大腦”智能審核平台的基礎上,和濟南網安合作建立了集巡查、監控、分析等為一體的智能網絡安全防護平台——“楓橋式智慧社區平台”。該平台是“內容風控+AI智能技術”結合發展的新型模式,聯動了公安部門、企業和風控平台,對濟南轄區網絡平台進行問題巡查,根據巡查結果制定相應的專項整治工作方案,在警企合作、群防群治方面取得了良好的實踐效果。

    ●   主要做法

           “楓橋式智慧社區平台”以人工智能技術為基礎,通過建立大數據分析和人工智能識別系統,對網絡有害信息進行系統巡查。其中既包含了傳統的關鍵詞、用戶行為等識別模式,也結合了自然語言處理、AI人工智能等多種識別模式,對文本、圖片、音頻、視頻等內容中的有害信息進行識別判斷。

    “楓橋式智慧社區平台”系統巡查流程

           “楓橋式智慧社區平台”發揮強大的數據採集能力,對海量數據進行分析、發現有害內容。

           對於文本內容,尤其是涉政內容,系統大量使用關鍵詞識別模式,通過建立關鍵詞詞庫,設置主、副關鍵詞。文本內容命中單一關鍵詞或主、副關鍵詞,即可進行判斷。系統採用自然語言處理技術對文本進行預處理,包含大小寫轉換處理、拆分字處理、特殊符號處理等,能有效去除干擾字符,提高准確度。

           對於圖片內容,系統基於專門的深度神經網絡模型來實現識別判斷,能精准鑒別色情、暴恐等場景。對於音頻、視頻內容,系統通過將音頻轉換為文本、將視頻轉換為圖片,然后再進行識別。系統還通過用戶、消息、IP等維度組合識別用戶行為,鑒別刷屏、定期發布廣告等機器行為。為了盡可能提高系統識別率,由人工根據不同網絡領域特點,不斷調整優化關鍵詞詞庫、案例庫、知識庫,對系統進行訓練,糾正系統識別錯誤,提升學習效果。

           “楓橋式智慧社區平台”檢測的文本、圖片、音頻、視頻等內容,經過系統識別后,由專家對機器識別的內容進行全量復審,通過人機結合,形成最終的巡查報告。在與濟南網安的合作過程中,“楓橋式智慧社區平台”巡查范圍包括濟南轄區近百家網站、自媒體、互聯網小程序、APP等網絡平台,重點為用戶自主創作內容較多的平台。通過平台系統初步判別有害信息,再由專家進行復審,完成取証,交由濟南網安進行處置。

    ●   主要成效

           人民網和濟南網安合作建立“楓橋式智慧社區平台”,為濟南網安提升應對網絡內容安全的處置能力、培育網絡安全技術專業型人才、深化以大數據智慧化應用為核心的新警務建設等方面注入新的動力。

           “楓橋式智慧社區平台”具備人工智能技術優勢、高價值數據優勢及風控經驗優勢,將風控專家的經驗知識有效融入到智能技術當中。人民網與濟南網安的合作,充分利用了技術優勢和人才優勢,成功將企業納入整個防控體系中,加強彼此間協調配合,取得到很好的效果。

           “楓橋式智慧社區平台”巡查發現濟南轄區部分網站、論壇在價值導向、內容安全等方面存在嚴重問題,濟南網安根據巡查結果,制定專項整治工作方案,通過約談、要求平台自查自糾、對網絡平台內容安全負責人進行培訓等方式,整治轄區平台存在的亂象,淨化了該地區網絡環境。

    ●   社會評價

           2020年10月,全國網絡與信息安全管理職業技能大賽決賽在上海舉行。人民網和濟南網安合作建立的“楓橋式智慧社區平台”,作為典型案例在開幕式上進行了推介,得到公安部領導及參會學者、專家的一致好評。

    ●   結語

           “楓橋式智慧社區平台”充分調動各方力量、綜合運用各種措施解決網絡治理中的難題。該平台傳承和發揚了“楓橋經驗”,打造了“多方參與”“群防群治”的網絡綜合治理體系。“楓橋式智慧社區平台”通過警企合作,充分發揮各自的優勢,共享網絡安全資源,共筑網絡安全防線,營造了文明和諧的網絡空間。

           

           

    案例4:悉見科技MR數字孿生城市空間信息引擎

    ●   概述

           MR數字孿生城市空間信息引擎,是由北京悉見科技有限公司研發的全場景厘米級空間定位及混合現實信息服務平台。作為新一代空間互聯網信息引擎,能夠為文旅景區、城市公園、購物中心、校園社區等場景提供定位與三維信息檢索服務。用戶、開發者可以在任意場景中,創建虛擬內容與真實環境虛實共生的平行世界。

    ●   主要做法

    (1)   技術框架

            悉見產品技術框架分為:信息引擎層、流量應用層、商業轉化層。

           ①信息引擎層:提供全球空間信息引擎與三維信息流量分發服務

           ②流量應用層:悉見自有的文旅、商業應用,同時將空間信息引擎能力開放給互聯網公司、IP公司、開發者進行空間應用開發。

           ③商業轉化層:用戶使用空間信息引擎應用付費體驗,同時支持接入廣告聯盟,通過空間互聯網精准廣告進行商業轉化。

    悉見產品三層技術框架

    (2)   工作原理

            MR數字孿生城市空間信息引擎的核心是視覺高精地圖,通過計算機視覺技術重建的視覺高精地圖,建立起了數字世界和物理世界的映射關系,從而使得數字世界可以精准地融合在真實的物理世界中。該系統有兩個特征,一是採集成本低。原始數據隻需要RGB圖像數據,消費級的相機設備即可採集,因此可以在確保採集效率的基礎上極大地降低採集的成本﹔二是應用能力強。特征提取基於悉見自研基於深度學習的提取方法進行,對環境光線、圖像噪聲以及視角改變的容忍度相當高,具有很強的魯棒性,可以應對超大規模場景、重復性高的場景以及低光度場景等具有公認挑戰性的環境,具備強大的室內外大場景的視覺高精地圖重建的能力。

    故宮太和殿前廣場重建地圖

    (3)   工作流程

            目前AR技術的體驗還存在浮於表面、碎片化無法持久、虛實不融合等問題,悉見科技通過3步操作,提升MR數字孿生城市空間信息引擎落地能力。

    悉見科技三步提升MR數字孿生城市空間信息引擎落地能力

    (4)   解決方案

           悉見科技通過對現實世界進行MR空間地圖採集重建與AI算法風格化三維重建,得到空間地圖數據層與數字孿生基座層。研發方將MR空間高精地圖開放給文創游戲生態合作伙伴創作劇本交互內容,如文化探索故事游戲等,生成虛實共生游戲化平行世界。任何用戶使用自己的手機或者AR眼鏡,可以在現實世界裡面體驗混合現實的觀感。

    悉見科技對現實世界進行MR空間地圖採集與AI算法三維重建

    (5)    系統功能

           悉見科技通過SDK簡單開發即可在任意應用中提供厘米級空間定位與多人混合現實交互服務。服務分為本地計算版和雲計算版,前者對終端計算能力要求高,隻有iPhone和Android較為旗艦的部分機型支持。雲計算版適用於主流iOS/Android手機,目前也支持部分AR眼鏡。

    悉見科技SDK開發

    (6)    規模空間地圖重建AI推理框架及全場景適應空間定位特征知識模型上取得了突破性進展,產品已經達到全面商業化水准,全球化數據採集分為三種方式:

           ①官方採集:主要城市高流量與高商業價值場景,悉見自主採集,且與場景運營達成戰略合作。

           ②渠道採集:主要在海外區域與當地運營商、互聯網公司等合作伙伴渠道採集聯合運營。

           ②眾包採集:大量長尾場景由在全國各地的開發者等合作伙伴進行眾包採集。

    ●   主推項目

           悉見科技於2020年中啟動“爻盶地球計劃”,目標在2022年完成覆蓋300+主要城市的“10萬+”核心地標,建立全球虛實共生空間互聯的基礎設施。目前已有數百頭部地標如故宮、頤和園、圓明園、少林寺、王府井、趵突泉、春熙路、南京路等完成採集。此外,悉見與中國電信、中國移動、中國聯通、KDDI、LG、Singtel、Orange已展開合作,共同採集與運營各地空間地圖﹔同時在多個省市發展渠道伙伴,共建空間互聯生態。虛實共生空間互聯帶來前所未有的信息消費效率與體驗提升,達到真正的“全真互聯網”狀態。

           悉見通過爻盶地球計劃致力於打造全球覆蓋的“三維版谷歌搜索”,在此基礎上通過爻覽平台,正在為故宮、頤和園、少林寺、長城等文化景區地標打造文旅文娛平行世界。以300萬流量景區為例,悉見爻覽現場版轉化10%保守評估可帶來1500萬年收入增長,而遠程版不受現場流量限制,可更是帶來數倍的營收增長。

    悉見科技“爻盶地球計劃”

    ●   社會評價

           悉見以AI核心技術爻盶引擎的領先性和平行世界爻覽平台的開放性廣受關注好評,文化和旅游部以及多個城市政府領導贊譽悉見是一顆正快速升起的新星,是一家有核心技術、有市場洞察、有社會擔當的創業公司。

    ●   結語

           MR數字孿生城市空間信息引擎,作為5G時代連接現實與物理世界的數字孿生基礎設施,為線下智慧城市/商業/文旅/園區及線上游戲/直播/視頻/社交等場景賦能,有助於5G“新基建“建設,全面建設未來城市。

           

           

    案例5:丁香園·丁香醫生全球新型冠狀病毒肺炎疫情實時動態地圖

    ●   概述

           在疫情防控中,權威及時的信息可以幫助大眾迅速了解疫情變化。丁香園·丁香醫生團隊用1天時間制作,於2020年1月21日凌晨正式上線新冠肺炎疫情地圖H5產品。該疫情地圖根據國家衛生健康委員會、中國疾病預防控制中心(CDC),以及全國大部分省(自治區、直轄市)醫療衛生機構、權威媒體發布的疫情數據,分地區對確診、疑似、重症、死亡、治愈等病例數據作出梳理匯總,根據流行病學原理對疫情數據、發展趨勢、病例分布情況進行可視化呈現,並及時擴展為全球疫情地圖,反映全球蔓延情況。

    ●   主要做法

    (1)   疫情動態數據收集梳理

           通過大數據技術及人工分析,同步整理官方公布的全球疫情數據,保証信息的真實性、可靠性。

    (2)   疫情數據可視化呈現

           在官方公布數據的基礎上,根據流行病學原理進行數據可視化呈現。第一時間建立“新型冠狀病毒肺炎疫情實時動態”更新頁面,以地圖頁面實時呈現全國疫情病例分布情況。另根據流行病學原理呈現“全國疫情新增趨勢圖”“全國疫情新增確診病例趨勢圖”“累計死亡/病例趨勢圖”“全國疫情病死率趨勢圖”等,並首次引入“全國疫情風險病例趨勢圖”,幫助大眾獲取最新疫情信息、進行疫情趨勢分析,為疫情防控部門提供數據參考。

    (3)   優化技術框架

           “丁香園·丁香醫生全球新型冠狀病毒肺炎疫情實時動態地圖”項目帶來流量暴漲20倍,這為數據接入和實時處理都帶來非常大的挑戰。為保障數據的及時性和准確性,丁香園疫情項目技術團隊採用大數據NLP技術對疫情進展數據進行實時監測,NLP技術比人工數據處理速度提高近20倍。同時對大數據雲計算架構作了整體改造優化,前端實時頁面採用CDN靜態化、Nginx緩存,后端採用進行高負載緩存集群、異步MQ、微服務架構等高並發技術體系,最終實現承載每日1億的瀏覽量。

           該疫情地圖通過“讓數據說話”的方式,豐富了傳統公共衛生事件的信息公開方式。全面、及時獲取專業信息,實現精准訂閱、精准分發,為世界各地了解疫情信息、疫情傳播規律提供數據依據。

    ●   主要成效

           該疫情地圖上線即受到廣泛關注,截至2021年3月16日,頁面累計瀏覽量超過45億次。該疫情地圖通過對新冠肺炎疫情數據的收集、整理、清洗處理,進行可視化呈現,向外界透明、及時、科學地傳遞正確信息,緩解大眾焦慮﹔通過基於流行病學原理的大數據分析,關注重點疫區,並輔助相關部門決策,調動社會力量,保障物資供應。

    與40余家媒體及機構、70 家知名企業達成合作,產品模式被CDC、美國霍普金斯大學等復用,在很大程度上對全球范圍內新冠肺炎疫情的信息公開起到推動作用。

    ●   社會評價

           丁香園·丁香醫生在基於流行病學專業知識,利用大數據和互聯網技術主動參與公共衛生事件的信息傳遞,受到社會各界的廣泛好評。在國家信息中心、南京大學網絡傳播研究院聯合發布的《“新型冠狀病毒肺炎”公眾認知與信息傳播調研報告2020》中,丁香醫生排行業第一、全國第六。丁香醫生入選中國新聞史學會應用新聞傳播學研究委員會“2020中國應用新聞傳播十大創新案例”等。

    ●   結語

           “丁香園·丁香醫生全球新型冠狀病毒肺炎疫情實時動態地圖”對全球范圍內新冠肺炎疫情的信息公開起到推動作用。公開的數據成為相關衛生部門、媒體、企業、公眾等對疫情發展情況預判的重要參考和依據,有效緩解大眾焦慮﹔同時幫助相關部門和公眾對各地疫情管控情況進行輿論監督和定向幫扶。企業根據疫情地圖,了解各地疫情及相關科普指導,及時採取相應措施,做好防控復工復產等相關工作。

  • 五    2020年內容科技應用典型案例

    (三)行業應用

    案例1:第127屆中國進出口商品交易會“雲”舉辦

    ●   概述

           第127屆中國進出口商品交易會(簡稱:第127屆廣交會),是中華人民共和國商務部、廣東省人民政府主辦,中國對外貿易中心承辦的綜合性國際貿易盛會。2020年6月15日至24日,廣交會首次在網上舉辦,為期10天。國務院總理李克強在北京出席第127屆廣交會“雲開幕”儀式,並巡視企業網上展廳。

    ●   實現方式

           本屆廣交會採用網上展示、直播推介、供採對接、在線洽談等多種模式,突破了空間的限制,創造了一個展會的全新模式。在這背后,不僅需要強大的基礎設施平台支撐,也需要對新一代信息技術的長期積累。

    (1)    “5G+全光纖網絡”確保參展商超高清直播

           中國電信的5G+全光網的直播產業基礎設施依托5G大帶寬、低時延的連接和天翼雲的超高運算能力,聯合產業鏈的合作伙伴,提供4K高清、VR、MR等多種產品展現形式,為本屆廣交會的廣州參展商提供完整的基礎設施服務。

           5G新基建的推進和部署,網絡覆蓋率和傳輸速率將有跨越式提升,使更多的終端能快速接入超算,大幅縮短延時。超級計算可發揮超級大腦的功能,實現產品的精准智能推薦和用戶實時響應,為“雲上廣交會”賦智賦能。

    (2)    全球逾千個加速節點搭建可靠平台

           騰訊作為本屆廣交會的技術服務商,為廣交會的網上舉辦提供了整體技術支持、平台研發服務與雲資源支撐。為確保“雲”上廣交會的順利舉辦,騰訊雲在全球部署了超過1300個加速節點,通過將服務內容分發至全網加速節點,搭建了穩健可靠的平台,支持全球海量展商和採購商網上參加廣交會。展商可通過圖文、視頻、3D、VR等形式,通過這一平台在線展示商品信息。截至5月23日,展商已上傳超過100萬件展品。

    (3)    “雲”技術全鏈條保障線上交易

           面對海量的展品資源和龐大的參展商、採購商規模,騰訊採用了“雲對接”“雲展示”“雲洽談”“雲簽約”四種方式全鏈條保障線上交易。例如“雲對接”方面,採購商可以通過官網導航和關鍵詞搜索,快速找到目標展品和展商。利用大數據技術,系統還可根據採購商需求,智能匹配相關展商和展品。

    (4)    多方協同確保信息安全

           本屆廣交會騰訊協同政府有關部門,共同完成網上廣交會信息安全、數據安全、內容安全保障。保障工作具體包括提供完善的災備和應急運維,通過DDoS防護、Web應用防火牆、雲主機安全等為網絡提供防攻擊、防入侵、防漏洞、防篡改、漏洞檢測預警等網絡安全服務,以及對直播內容中的有害內容進行智能識別等。

    ●   展會亮點

           本屆廣交會雲平台運行平穩,共分為展商展品、新聞與活動、全球供採對接、大會服務、跨境電商專區五大板塊。以下為七大亮點。

    (1)   眾多新產品閃耀“雲端”

           眾多全球首發、廣交會首發新品集中亮相,讓世界對中國制造、中國品牌有了新的認識。近2.6萬家境內外參展企業通過圖文、視頻、3D等形式上傳海量展品,新產品、智能產品、“三自一高”產品持續增多。“雲端”琳琅滿目的產品吸引了全球採購商觀展。

    (2)   實況直播突破時空局限

           本屆廣交會推出的網上直播間突破了時空限制,增強了交互體驗,企業參與熱情高漲。企業針對各個海外市場的實際情況,制定個性化直播方案,每天上線十幾場直播﹔有的企業不僅以VR形式呈現產品展廳、企業全景等,還實時直播自動化生產線,全方位展現企業實力﹔有的企業根據客戶分布特點,劃分了美洲、歐洲、亞太、中東非四大直播時區,分時段、有針對性地進行直播推介,無縫對接來自全球的採購商。

    (3)   數字技術營造互信的貿易環境

           本屆廣交會以採購商需求為導向,以展商展品信息為基礎,運用數字技術,搭建智能高效的供採對接推送與在線洽談系統。境外採購商通過系統可發起預約洽談、開展即時溝通,有意向后達成訂單。這種相互信任的網上貿易、洽談環境,提升了雙方溝通的信任度和採購洽談效率,受到客商歡迎。

    (4)   眾多配套活動精彩紛呈

           本屆廣交會高標准舉辦了形式多樣的相關活動。舉辦了24場採購商“雲推介”活動。集中舉辦5場貿易合同“雲簽約”。20個交易團(分團)的58家龍頭企業,舉辦了64場新品發布活動﹔主辦方邀請京東、網易嚴選和蘇寧易購聯合舉辦線上採購需求說明會活動,為企業搭建內貿渠道﹔本屆展會聯合海關舉辦專場政策宣講,為展客商提供權威專業的資訊分享﹔廣交會產品設計與貿易促進中心(PDC)採用雲講座+雲直播方式進行了13場主題分享,組織33個時尚品牌參與20場“雲”上走秀活動﹔廣交會出口產品設計獎(CF獎)首次推出獲獎產品雲展廳,為獲獎企業和產品提供展示平台。

    (5)   金融電商服務水平提上新台階

           金融服務專區8家金融機構為參展企業定制專屬金融產品,使本次廣交會授信額度更高、結算費率更低、融資渠道更便捷。

    (6)   支持企業出口轉內銷

           為了更好地服務構建國內國際雙循環相互促進的新發展格局,貫徹落實國務院關於支持適銷對路的出口商品開拓國內市場的決策部署,本屆廣交會加大了境內採購商邀請力度,境內採購商注冊觀展較第126屆大幅增長。

    ●   社會評價

           黨中央、國務院對本屆廣交會高度重視,習近平總書記親自關心,李克強總理在京出席“雲開幕”儀式並巡視企業網上展廳。在商務部、廣東省人民政府的堅強領導下,在中央相關部委的通力保障、各地商務部門和駐外機構的大力支持下,經過全體與會人員共同努力,本屆廣交會總體運行平穩。 ——廣交會新聞發言人、中國對外貿易中心副主任徐兵

           2.5萬家參展企業,180萬件商品,數十萬全球採購商和數以百萬計的中國外貿產業人員,將在10天內24小時不間斷地進行網上洽談,為全球貿易注入新動能。這是一次突破時空限制、堪稱“史無前例”的貿易創舉。 ——中國電信股份有限公司廣州分公司黨委委員、副總經理張暉

           雲上廣交會平台一樣能提供我需要的工具類產品。不僅如此,本屆廣交會在10天時間裡同時展出以往三期的展品,足不出戶就能瀏覽到所有的產品,這真的是非常好的體驗。 ——智利採購商羅德裡格·奇洛詹(Rodrigo Quilodran)

    ●   結語

           2020新冠肺炎疫情影響了會展行業發展。第127屆“雲”廣交會借助互聯網、大數據、雲計算等新興互聯網技術,形成一個全新的“線上會展”模式,積極推動會展行業數字化、智慧化、平台化轉型。這次“雲”廣交會的成功舉辦說明“線上+線下”雙向融合的會展模式將成未來的大勢。

       

       

    案例2:中國聯通5Gn live超高清慢直播

    ●   概述

           慢直播(Live Camera Broadcasting,LCB)是指24小時不間斷的實景直播。中國聯通5Gⁿ live超高清慢直播針對高並發推流進行優化,為實時監控、智能安防、景區定點直播游覽等場景提供雲端平台技術支持,同時發揮5G、VR 、移動客戶端等大視頻產品協同優勢,通過AR 建模、AR合影等新技術提升用戶參與體驗感。2020年新冠肺炎疫情期間,中國聯5Gⁿ live直播團隊開展了珠穆朗瑪峰、三清山等景區風光VR全景5G+4K超高清系列慢直播,讓世界各地觀眾在家就能觀賞,打通大小屏界限,帶給觀眾沉浸式感受。

    ●   實現方式

           將中國聯通三千兆網絡能力與視頻編解碼、雲端制作能力相結合,採取基於5G技術的超高清視頻制播技術、VR一體化制播技術,以及視頻遠程制作採編雲應用,發揮中國聯通網業協同創新能力優勢,5Gnlive超高清直播平台不僅具備端到端的平面+VR全流程直播、圖文包裝、導播切換、內容審核、雲端多渠道分發能力,而且具備互動連線、幀同步、多視角、子彈時間、全景聲等特種視頻制作能力,從而形成“2G+2C+2H+2B”覆蓋全用戶類型、覆蓋“TV視頻+移動視頻+行業視頻”大小屏、覆蓋“TV+手機+PC+行業屏”等全終端的全套解決方案和立體化產品體系。

           中國聯通5Gn live超高清直播平台採用雲計算架構進行設計,整體依據公有雲架構,按照基礎支撐、應用支撐及應用服務三層架構設計。前端支撐多渠道信源採入,擁有4K/8K超高清視頻編碼技術,最大程度還原實時影像並可根據需求進行彈性擴展。應用層面,基於5G網絡大帶寬低延時特點,實現了視頻多訊道、雲端實時編輯功能。在保証時延前提下,能對視頻流經行快速包裝、存儲、導播。與傳統模式平台相比,依托邊緣雲技術,在對外分發能力上可以兼容更大並發量並對各項數據進行實時監控。

    平台架構

    ●   工作流程

    (1)   因慢直播以風景類直播為主,慢直播體系的建立除需考察取景區本身的熱門程度外,還需考察現場實際情況。因此需要由專人進行直播採景地實地考察,以明確機位架設、專線架設、最佳取景點等現場情況,從而保証直播質量。

    (2)   取景點機位拍攝獲取的視頻流經由平台進行解碼、編碼、圖文處理之后封裝並上傳至雲端。

    (3)   將視頻通過雲端編輯、採集、轉碼、CDN分發,最終通過網頁、H5頁面、IPTV等多種形式分發至客戶終端。

    ●   主要成效

           中國聯通打造了服務於全媒體行業的超高清視頻直播平台,與合作伙伴共同推出了多款基於5G網絡技術的全媒體產品,包括:超高清制播、VR一體化制播等,多次服務於大型活動直播,為中國聯通5G技術在媒體領域的應用發展起到了示范作用。目前已對接全國27個省(自治區、直轄市)的直播需求,參與執行直播超過1000場次,全網累計觀看量突破5億人次,品牌露出18億次。在超過5000米的海拔上,在零下十幾度的嚴寒中,中國聯通實現了珠峰觀景台和珠峰大本營一號營地的5G信號全覆蓋。

    ●   社會評價

           中國聯通5Gⁿ live超高清慢直播在全國各地的展示和應用中受到了社會各界的廣泛關注。《人民郵電報》報道:中國聯通5Gⁿ Live超高清直播平台穩定,針對國內著名景區打造了“5G﹢VR﹢IPTV”的直播新模式。不少用戶感嘆,“聯通珠峰直播真是前所未有的超高清視覺享受!”

    ●   結語

           中國聯通作為智慧互聯的創新者,推動了全媒體行業向超高清、沉浸式視頻直播方向發展,滿足了廣大視頻直播用戶對大帶寬視頻不斷增長的需求。

           

           

    案例3:達斯琪數字科技5G全息通話應用

    ●   概述

          南京達斯琪數字科技有限公司(DSee.Lab)成立於2016年,是一個由東南大學、南京大學硬件極客發起成立,專注於全息顯示設備研發和創意視覺效果設計的公司。達斯琪是國家高新技術企業、江蘇省雙軟企業、“創業南京”高層次人才引進計劃和 “江蘇省科技廳孵育孵化項目”的重點培養對象。

           達斯琪數字科技發揮裸眼3D 全息成像技術優勢,借助全息終端對通話系統的一種信息化處理模式,創造了“5G全息通話應用”。該應用系統集人像分割、全息通話、人機交互等功能於一體,從技術、產品、場景、平台等全方位融入現有的全息視覺商業服務生態。它可搭載於多種全息屏顯示設備,應用場景十分廣泛,為5G與顯示技術的深度融合提供了平台。

    ●   產品特點

           “5G全息通話應用”結合多個突破性成果,實現了全息顯示技術與實時通話技術的深度融合。

    “5G全息通話應用”特點

    (1)   人臉採樣

           通過對人臉106個關鍵點的精准檢測,“5G全息通話應用”對動態畫面進行人像與背景的分割,無需綠幕即可完成實時摳像、背景刪除。

           該應用在人臉的採樣方面具有以下特性:一是支持48kHz全頻帶採樣,提供超高音質體驗﹔最高支持1080P分辨率,碼率可自由切換,融合多種領先的視頻編碼處理算法,畫質更好、碼率更低。二是支持美顏、貼紙、情緒識別、肢體識別、手勢識別等,具備豐富場景玩法和AI輔助功能。三是支持實時暗光增強算法,即使在較暗的環境下,也能提供清晰、明亮的圖像。四是運用以AI算法為核心的人像檢測與分割技術,精確度高、即時性強。

    (2)   安全管理

           在安全性方面,“5G全息通話應用”針對調用時的身份認証,採用App ID和App ID+ App証書+Token兩種認証方式。在採用App ID+App証書+Token認証方式后,用戶可通過App ID和App証書生成即時Token,使用該Token完成身份驗証后,可以對項目下的頻道進行管理。

    (3)   內容加密與傳輸加密

           該應用對內容和傳輸分別做了信息數據加密處理。在內容加密方面,用戶可自行配置Native SDK所使用的對稱加密算法(目前支持AES 128/256),對傳輸的音視頻流進行端到端的加密,在發送端完成內容加密,在接收端完成數據解密。

           在傳輸加密方面,為保証音視頻數據在傳輸過程中的保密性,各產品和服務均使用覆蓋全數據鏈路的傳輸加密機制,採用了業內主流的強加密算法。傳輸的數據以密文形式進行網絡傳輸。用戶自行對密鑰的生成、存儲、傳輸和校驗等進行管理。

    “5G全息通話應用”流程

    ●   應用場景

           達斯琪數字科技不斷探索5G全息通話在政務、金融、教育等領域的應用與創新,從雲辦公、雲會議,到各種視覺顯示終端,讓5G全息通話應用到多種場景。

    (1)5G全息市長接待日解決方案

           為滿足行業需求,基於5G通訊技術的“5G全息市長接待日”解決方案應運而生。“5G全息市長接待日”解決方案能幫助“市長們”更便捷、更高效地完成工作任務,成為政府與人民最直觀的溝通橋梁。通過“5G全息市長接待日”解決方案,能輔助解決地理間隔帶來的溝通不暢,提升服務效果。

    (2)5G全息金融專家系統

           “5G全息金融專家系統”幫助專家實現“現場”指導,形成“1對N”的輔導體系和“專家在線”模式。“5G全息金融專家系統”採用的扁平化會議模式。可以解決個別專家因為臨時有安排不能出席重要會議的問題,方便更多的專家參與其中,大大提高效率。

    (3)   5G全息數字客服系統

           通過5G網絡傳輸全息人像及語音咨詢講解,“5G全息數字客服系統”連接用戶與遠端客服,實現“面對面”交流,解決用戶業務辦理過程中的信息確認和指導問題,能更好地滿足用戶需求,提高客服服務效率,節約企業成本。

    (4)   5G全息遠程教育系統

           通過5G網絡的傳輸,“5G全息遠程教育系統”可以匯集終端、應用系統、平台、內容,使優質的教學資源遠距離傳輸,打造異地雙師互動教學模式。“5G全息遠程教育系統”將名校名師的課堂遠程傳達到所需的地方,有利於教育優質均衡發展。

    ●   社會評價

           目前,達斯琪數字科技打造的5G全息客服系統已成功在部分金融公司展廳投入使用,主要用於金融產品講解、客戶接待等。客戶反饋:“全息智能AI的應用,不僅為企業展廳增添了科技感,還提高了客服服務效率,節約了企業成本,數字客服已經成為我們不可或缺的一員。”

           2020年9月,DSee.Lab 5G全息數字客服系統成功入選中國信通院評選的《“5G+智慧金融”十大創新典型案例》。中國信通院點評:“實現了遠端的客服實時全息,結合AI數字人的能力,提供智能化的功能指導。”

    ●   結語

           “5G全息通話應用“充分利用5G大帶寬、低時延、高流量密度的特點,實現了全息顯示技術與實時通話技術的深度融合,為多種場景提供服務,使用戶增強體驗感。

       

       

    案例4:鬆鼠Ai 1對1智能自適應學習系統

    ●   概述

           鬆鼠Ai為一家教育AI SaaS服務商,5年前就率先將先進的AI技術應用於教育中,致力於因材施教的個性化教育,為教育公平性提供了新思路。鬆鼠Ai成功開發了國內第一個擁有完整自主知識產權、以高級算法為核心的人工智能自適應學習引擎——鬆鼠Ai 1對1智能自適應學習系統。這是全球第一個L5級全自動授課AI虛擬老師。

    ●   主要做法

           傳統教育模式下,大多數老師因為精力原因,較難針對每個學生調整教學方法。而有AI技術做支撐的鬆鼠Ai智適應系統則可以根據每個學生的不同學習情況,提供“千人千面”的學習方案,鼓勵學生的個性化表達和創造性求知。

           鬆鼠Ai採用OMO線上線下雙棲模式,可以從AI教育產品、商業模式及全流程線上線下切換三部分來剖析鬆鼠Ai的這一模式。

    (1)    AI教育產品

           鬆鼠Ai首創學習思想、能力、方法(MCM)的素質訓練系統、超納米級知識點拆分,錯因重構了知識地圖。運用進化算法、神經網絡技術、機器學習、圖論、貝葉斯網絡、邏輯斯蒂回歸模型、知識空間理論、知識追蹤理論、教育數據挖掘等多種AI技術,對學生學習過程中多維數據的進行全方位評估,在模擬優秀特級教師的基礎上進行教學。

    鬆鼠Ai 1對1智能自適應學習系統架構

    (2)    商業模式

           鬆鼠Ai 1對1智能自適應學習系統融合了“引擎、內容、服務”三方面,採用線上線下、混合雙師全方位教學。

    (2)    全流程OMO

           鬆鼠Ai 1對1智能自適應學習系統可以進行線上線下切換。學生可自由選擇線上授課及線下合作校區學習。該模式由線上AI老師和線下班主任老師共同組成,全方位對學生進行指導。

    ●   主要成效

           湖北省恩施市白沙坪小學,師資力量匱乏、教學設備落后、先進的教學技術沒有得到普及。鬆鼠Ai對其採取了“硬件設備+軟件課程”教育扶助措施,通過AI智能為鄉村教育提供適配教育資源,提升了學習成績。對學生們來說,AI老師知識更齊全、教學方法更先進及適配,針對每個人都有對應的學習引導和輔助,一定情況下能彌補了當地教育資源不足等情況。

           2020年,在疫情期間,鬆鼠Ai積極響應教育部發出的“停課不停學”號召,第一時間將校區全部轉為線上,持續輸出線上的課程和教學資源。此外,鬆鼠Ai還入駐了“學習強國”、“上海微校”、“今日頭條”等終端,以行動保障“不停學”。

           鬆鼠Ai與釘釘聯手,為公立校、教師、學生等各類人群提供高質量的在線智能作業,為每個學生提供個性化練習。在“釘釘”產品服務上線近1年之內,先后上線7個版本,進行數十次優化迭代。目前已覆蓋英語、數學、語文、物理、化學五個學科,小學和初中兩個學段,有自主選題、智能選題、課文跟讀背誦、古詩詞跟讀練習、假期作業五大作業類型。截止2021年3月15日,鬆鼠Ai&釘釘在線智能作業累計用戶量超2000萬。

    ●   社會評價

           鬆鼠Ai曾在國際頂級AI及AI教育學術會議IEEE、IJCAI、NeurIPS、ACM KDD、AAAI、AIED、AERA等中論文入選及獲獎,分別入榜MIT TR50聰明公司榜單、德勤全球人工智能高增長50強榜單前十名、CB Insights 2020年AI 100全球榜單、中科院全球人工智能TOP20榜單,並入選斯坦福商學院案例。 鬆鼠Ai是唯一一家同時獲得教育界奧斯卡的聯合國教科文組織UNESCO的人工智能創新獎及入選CB Insights 2020年AI100全球榜單的AI教育公司。

    ●   結語

           鬆鼠Ai 1對1智能自適應學習系統使學生能減少時間、空間的限制,享受到較優質的教育資源,為學生提供AI個性化解決方案。

       

       

    案例5:騰訊會議軟件

    ●   概述

           騰訊會議生於“雲”、長於“雲”,是由騰訊雲發布的一款雲視頻會議軟件,能夠為用戶提供高清流暢的視頻溝通、視頻會議服務,致力於提升溝通協作效率,幫助企業等各類機構節省物力、人力、時間等成本。

           當今時代,全球化趨勢讓隨時隨地的連接、溝通成為工作必需。在新冠肺炎疫情加速推動下,企業協作、辦公形式和工具市場也在發生變化。在會議這一高成本協作場景中,形式和工具會影響一場會議的成本和價值。騰訊會議希望幫助企業、社會盡可能提升輸出價值,提升企業內外部溝通效率和可持續競爭力,降低運營成本。

    ●   實現方式

    (1)   基礎層

           騰訊會議借助騰訊雲及合作伙伴遍布全球主要國家的接入點、骨干網和專線,構建了一張高質量、低延時、大容量的傳輸網絡,有效保障了跨國、跨地區和跨運營商的數據傳輸質量。借助騰訊雲全球應用加速(GAAP),通過全球節點之間的高速通道、轉發集群及智能路由技術,實現各地用戶的就近接入,通過高速通道直達源站區域,有效保障接入質量。

    (2)   音視頻性能

           騰訊會議利用AI算法、大數據分析技術和騰訊天籟新一代實時音頻技術等,對音視頻通話質量進行了全面提升。TSE編碼技術提升共享內容的壓縮效率高達50%,YUV444採樣編碼有效解決了顏色失真、文字模糊等問題。同時應用超寬帶語音技術,更智能地識別人聲、音樂和環境噪聲。多種聲學場景識別技術對多達20多種復雜通話場景裡的通話情況進行採集和深度學習,以達到最佳降噪效果,為用戶提供清晰流暢的語音體驗。實現智能消除環境聲、鍵盤聲,還原人聲。基於騰訊雲超強網絡支撐,會議實現最低80ms的超低延時,即便視頻丟包70%也不會花屏和卡頓。

    (3)   安全能力

           騰訊雲七大安全實驗室為騰訊會議提供多重保障。騰訊會議已經通過可信雲企業級SaaS認証評估,能夠支持設置會議密碼、移出會議、鎖定會議、屏幕共享水印等安全防護。騰訊會議聯合微信上線特邀會議功能,能夠杜絕不相干的人誤入會議。企業版專屬SSO登錄、參會權限管理能力,能夠有效防止企業會議信息泄露。

    (4)   高效協作

           騰訊會議可以直接通過手機、電腦、小程序、企業微信等入口打開即用,一鍵參會。騰訊會議還設置了虛擬背景、語音激勵、表情彈幕、移動端背景虛化、白板等多種功能,開放多個應用程序接口,可輕鬆適配多種會議場景需求。騰訊會議企業版最高可以支持2000人同時在線,對接企業通訊錄,提供專屬會議邀約模式,具備互動批注、同聲傳譯、自定義會議布局、場外會管會控助手以及可視化會議控制台等功能,方便企業實時掌握會議數量、時長等情況。

    ●   主要成效

           騰訊會議幫助企業和社會降低了實體會議成本,對社會和經濟組織作出直接經濟貢獻。北京大學互聯網發展研究中心發布的《在線會議社會價值與未來發展》報告顯示,2020年1月至5月期間,騰訊會議直接節約社會成本達到714億元人民幣。2020年有超過3億場會在騰訊會議上舉行,其中,“銀發族”成為線上溝通的新力量,60歲以上的用戶開了超過1000萬場會。騰訊會議國際版在全球100多個國家和地區上線。上線245天,騰訊會議用戶數突破1億,成為中國最多人使用的專業視頻會議產品。

    ●   社會評價

           2020年11月,騰訊會議在烏鎮世界互聯網大會·互聯網發展論壇上,憑借疫情期間助力全民遠程協作、復工復產、以及在數字經濟發展等方面做出的卓越貢獻,榮獲“世界互聯網領先科技成果”獎,這是世界互聯網大會舉辦以來首個獲得該獎項的視頻會議產品。

           清華大學黨委常委、副校長楊斌表示,“在疫情期間,以騰訊會議為代表的數字教育工具最大的幫助,就是保持正常,騰訊會議不僅能幫助教學正常展開,也能幫助師生之間的互動、科研組會、學校教學管理和行政管理的正常發生。”

    ●   結語

           如今人們對於彼此之間溝通的速度、跨度、深度和廣度有了更進一步的需求,極大激發了包括音視頻產業在內的非接觸式經濟發展。音視頻在線協作平台和工具將在更廣范圍、更深程度、更高水平上影響實體經濟的智能化升級。騰訊會議致力於一個促進生產力發展的協作工具和數字時代在線協作的基礎設施。

  • 2020內容科技發展與前瞻(簡版)

    前言

           內容科技(ConTech)是指以人工智能、大數據等信息技術為內核,對內容產品的生產與消費鏈條、內容產業的組織與分工模式產生重大影響的一系列數據與信息採集、存儲、加工、傳輸的新技術,這些技術催生了內容產業領域的新應用、新服務。

           內容科技是建設全程媒體、全息媒體、全員媒體、全效媒體的重要手段和實現路徑。2020年3月,人民網發布了《2019,內容科技(ConTech)元年》白皮書,提出信息化時代的內容科技使得“內容即數據”,信息傳播得以智能化。發展內容科技的目標與任務是,更高效、精准地創造分發更豐富、優質的內容以服務人民,以場景化的內容產品、便捷化的內容工具、智能化的內容平台賦能產業,在生產、聚合、分發、用戶參與、底層數據等環節有效服務於黨管意識形態。

           2020年,新冠肺炎疫情成為世界百年未有之大變局中影響深遠的重要變量,5G技術大規模商用加速萬物互聯進程。我國內容科技實現長足發展,應用場景日益豐富。內容科技引領驅動媒體深度融合發展,內容產業加快向數字化、智能化方向發展。人們對內容科技的認識正進一步深化。內容科技不再僅僅服務於傳統意義上的媒體內容生產,更多的是服務整個社會的信息內容生成、信息交互、數據分析、資源保存,日益成為內容產業破除行業壁壘,與各種商業服務、公共服務進行深度融合的重要載體和橋梁。在數據成為國家間競爭的核心戰略資源的信息時代,內容科技為“黨管媒體”拓展到“黨管數據”構筑底層技術和核心能力,從而成為治國理政的重要手段,推進國家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現代化。

           2020年,內容科技攻關和創新在取得進展的同時,也面臨著瓶頸問題和治理挑戰。順應技術演進趨勢、人民美好生活需求和國家發展戰略導向,內容科技將不斷向前發展。

       

    一    內容科技引領驅動媒體深度融合發展

           在智能新技術的驅動下,以人工智能為核心的內容科技正在加速發展,引領驅動媒體深度融合發展。本部分將從內容採集、生產、分發、接收、反饋五個環節,梳理和探討內容科技對媒體融合發展的引領驅動作用。

    (一)內容科技拓展內容採集維度

           內容科技助力內容產業向數據化、智能化方向發展,拓展了內容信息採集的時空維度、深度和廣度。

    1.   萬物皆媒:豐富信息採集場景

           5G技術的賦能,使信息採集的場景得到了極大的豐富。在萬物皆媒的互聯網傳播生態下,城市場景、家庭場景、個人場景以及虛擬場景,都成為內容採集的新場景。

    2.   智能識別:拓展信息採集深度

           媒體實現智能化信息識別主要依托於人工智能技術在媒體生產中的應用。一是人工智能中機器視覺學習、圖像、音視頻識別、語音合成等技術,極大地拓展了信息採集的廣度。二是網絡平台數據抓取技術的發展提高了信息採集的效率。三是人工智能利用自然語言理解和知識圖譜技術解構信息,從而加深了信息智能採集的深度。

    3.   技術精進:提升信息存儲量級

          數據存儲技術的發展為媒體建設數據庫,以及更好地實施數據戰略提供了技術支撐。一方面,雲端存儲技術極大地拓展了數據信息的存儲空間。另一方面,區塊鏈分布式存儲能夠實現數據信息的溯源追蹤和保障數據安全。

    (二)內容科技創新內容生產機制

          內容科技為媒體的內容生產全面賦能,媒體行業智能化升級的步伐進一步加快,從而深刻地改變了媒體的內容生產模式,有力推動了媒體融合發展的深度及廣度。

    1.   “雲”業態:內容生產的新場景

          受疫情影響,2020年,各個行業的在線業務大規模增長,“雲”業態成為媒體行業智能化內容生產的新場景。

    2.   多模態:內容生產的新形式

          單一的機器人新聞寫作形式,正在向多媒體生產轉變,比如圖文轉換技術的成熟與運用。此外,智能主播也是多模態內容生產的一個新應用,比如新華社聯合搜狗推出的全球首個3DAI合成主播“新小微”。

    3.   人機協同:內容生產的新主體

          機器能夠根據相關內容標簽,推薦大數據內容,輔助人寫稿。此外,機器能夠在多媒體信息組合、同類信息整合等方面發揮不可替代的作用。

    4.   高效審核:內容生產的新保障

          通過分析信息來源、開展技術鑒定、實行交叉驗証、進行跟蹤分析等多種途徑,智能審核工具能夠在較短時間內,對新聞文本的真實性概率進行估算。此外,內容核查系統的應用范圍進一步拓展,能夠檢測具有較長生命周期的知識類謠言。

    (三)內容科技重塑內容分發模式

          信息分發在整個信息生產和消費中居於重要地位。當前,海量內容供給與大規模且個性化內容需求的精准匹配,是內容服務提供者必須面對的命題。

    1.   場景分發:內容分發的新路徑

          場景理論的實踐運用不僅是移動互聯時代的核心要素之一,也是媒體在變革中需要適應的新的運行機理。在終端融合的時代,場景的開發應用是媒體轉型成敗的關鍵。在5G技術加持下,基於私人場景的個性化服務進一步提升,實現算法內容分發的“場景”增強。

    2.   採發一體:內容分發的新形式

          2020年,慢直播成為視聽新媒體領域現象級傳播形態,採發一體成為智能化內容分發的新形式。

    3.   社交分發:內容分發的新思路

          2020年,國內外的社交媒體都在持續進行社交分發的布局。算法與社交相結合形成的智能化社交分發模式打通了社交分發和算法分發的壁壘,繼顛覆傳統的大眾傳播模式之后,正逐漸改寫人際傳播和群體傳播的規則。

    (四)內容科技拓展內容接收邊界

          在當前的傳播體系中,可以從縱向的端側智能演進,以及橫向的場景延伸兩個視角,觀察到內容科技對於智能化內容接收的促進作用。

    1.   智能演進:端側智能全面迭代升級

          首先,5G所帶來的巨量多維數據的集中處理與邊緣式分布計算的需求,將挑戰人工智能底層支持硬件,即芯片的計算能力。其次,人工智能領域上下游企業致力於搭建成為集成芯片、系統、終端的人工智能平台,力圖打造核心技術、智能設備、系統平台三位一體的產品體系。最后,是人工智能平台開源賦能。

    2.   場景延伸:多元終端提供沉浸體驗

          “移動優先”是智能化內容接收在移動傳播體系下的最新態勢。5G時代智慧大屏將成為智慧家居集中“家庭IOT”信息流的中樞入口,並延伸至智能家居的各類終端,豐富了優質內容接收方式。此外,腦機接口的應用將有助於優質內容的意識性呈現,打破物理界隔。而XR等技術支撐的沉浸式媒體,實現了物理世界和虛擬世界的融合共生。智能化內容接收的全方位覆蓋為用戶提供了沉浸式包圍體驗。

    (五)內容科技深化內容反饋效能

    隨著智能傳播技術的發展,內容科技在內容反饋方面的應用逐步深化,應用場景更加多元,進一步推動了反饋的智能化。

    1.   人機交互:有效拓寬應用場景

          隨著智能語音技術的不斷成熟,人機交互逐步走向深化。對話式人機交互產品形態日益豐富,在新聞領域的應用場景及實現功能逐步增多。知識圖譜是智能互動的另一個重要探索方向,它側重通過不同知識的關聯性形成一個網狀的知識結構,能夠給予新聞用戶更多的關聯信息量和更大的自主閱讀權。

    2.   全程追蹤:實時反饋傳播效果

          利用人工智能和大數據技術,媒體能夠全程追蹤信息傳播路徑、分析傳播效果,進而調整內容制作方向和算法模型,改善用戶體驗。此外,對內容傳播效果的智能評估,也能幫助新聞生產者發現新聞熱點,作用於內容生產的“前饋”環節。

    3.   深度分析:准確研判輿情動態

          大數據挖掘、語義分析等智能技術可對網絡輿情進行深度分析,幫助媒體准確把握當前輿論態勢,提高輿情預測、預警和研判效率與准確度。

          綜上所述,2020年中國的內容科技實現了長足進步。但如何更加全面深入地運用內容科技,引領驅動媒體融合深度發展,仍然是擺在我們面前的一個重要任務。

       

    二    內容科技拉開產業融合序幕

            在內容科技驅動之下,內容產業正在向數字化轉變,絕大部分內容和內容生產實現了數字化,形成數字文化資源和數字文化產業。乘著信息革命大潮,內容科技成為產業融合發展的新動力,拉開了產業融合發展的序幕。

    (一)內容科技推動數字內容產業加速發展

    1.    內容產業向數字化轉變

            內容生產者通過多種多樣的新技術,生產、創作出巨大數字信息流。穩定、成熟的數字內容商業模式日漸成型,內容集聚程度日益提高,消費產值不斷增長,市場規模持續擴大。在內容科技驅動下,數字內容產業市場空前活躍。新冠肺炎疫情帶來了前所未有的挑戰,數字內容產業卻在“重壓”下保持高速增長,顯示出極高的發展韌性與發展潛力。據國家統計局數據,2020年全國規模以上文化及相關產業企業營收同比增長2.2%,以數字內容產業為代表的文化新業態營收則實現了22.1%的增長。其中數字出版,動漫、游戲數字內容服務等數字文化產業均保持較快增速,對整體文化產業輻射帶動作用明顯。2020年,國家大力推進“新基建”,依托大數據、人工智能等基礎設施,內容的生產、傳播、消費將徹底轉向數字化軌道,向高效率、高質量、智能化發展。

    2.    內容科技全方位優化內容產業

            內容科技正從生產、分發和消費三個環節重塑內容產業鏈,形成數字化內容產業生態。

            內容科技擴大了優質內容供給。一是創新了內容生產方式、提高了生產效率,二是擴大了內容生產者數量,三是使內容產品更加貼近受眾。內容科技優化了生產與消費的聯接。一方面吸引更多優質的內容生產者,更好地滿足了生產者的生產需求﹔另一方面吸引更多的內容消費者,更好地滿足內容消費者的需要。內容科技全面提升了內容消費體驗。一方面科技創新了內容呈現方式,增強了內容表達力﹔另一方面科技為消費者帶來更多的現實場景觸達,提供沉浸式體驗。

    3.    數字內容產業迎來廣闊前景

            數字內容產業是信息技術與文化創意高度融合的產業形式。我國早在“十一五”規劃綱要中就提出,鼓勵教育、文化、出版、廣播影視等領域的數字內容產業發展。2020年9月中辦國辦印發了《關於加快推進媒體深度融合發展的意見》,指出要加強5G、區塊鏈、人工智能等新技術在新聞傳播領域的前瞻性研究和應用、推進內容生產供給側結構性改革、注重網絡內容建設等。11月文化和旅游部發布《關於推動數字文化產業高質量發展的意見》,在培育數字文化產業新型業態等方面作出部署。《第十四個五年規劃和2035年遠景目標綱要》提出要實施文化產業數字化戰略。數字內容產業發展得到國家政策大力支持。

            與此同時,2020年3月中共中央、國務院出台《關於構建更加完善的要素市場化配置體制機制的意見》,提出加快培育數據要素市場。2020年11月,十三屆全國人大常委會表決通過關於修改《中華人民共和國著作權法》的決定。修改后的著作權法完善了信息網絡著作權保護的有關規定,加強著作權人的合法權益保障。信息化時代的內容科技使得“內容即數據”,內容數據已成為一種生產要素,成為一種資產,成為內容產業特別是數字內容產業發展的基石。內容科技將引領開辟版權產業新藍海,數字內容知識產權有望發展成為新興大產業。

    (二)內容科技成為聯接各行各業的橋梁

        隨著經濟社會發展和信息化程度提升,加之新冠肺炎疫情倒逼形成的大規模線上生活推動,內容作為人們交流的媒介,與商務、教育、文化、旅游、娛樂、公共服務、金融服務等深度融合,內容科技則成為聯接各行各業的橋梁。

    1.    內容科技聯接電子商務

            2020年因新冠肺炎疫情防控需要,人民群眾一度過起了“宅生活”,帶旺了“宅購物”“宅經濟”。人民網、央視頻、北京廣播電視台等各大媒體與京東、快手等電商、社交網絡平台,充分發揮各自影響力優勢、用戶優勢、平台優勢,將視頻直播方式運用到電子商務中,推動直播帶貨爆發式增長,通過直播大賽、公益直播、直播助農等方式,在保障生活必需品供應、促進消費拉動內需、助推企業復工復產、助力“六穩”“六保”等一系列工作中發揮了重要作用。

    2.    內容科技聯接在線教育

            新冠肺炎疫情防控期間,我國開展了一場史無前例的在線教育實踐,3億學生“雲上學”。內容科技對在線教育的教學形式、教學設施、教學資源進行了新塑造、新提升,推動了教育事業發展和人才培養方式創新。5G、視頻編解碼等新技術應用,給教學內容帶來傳輸方式創新和傳輸效率提升﹔運用人工智能、虛擬現實、增強現實、混合現實、擴展現實等技術,能夠打造出更加生動、有趣、立體、多樣的在線教學場景。內容科技聯接在線教育,讓線上教育形式發揮巨大社會價值、開辟巨大發展空間。

    3.    內容科技聯接歷史文化資源

            歷史文化資源是中國人民和中華民族的寶貴財富。信息時代,利用數字技術可以對歷史文化資源進行數字化採集、系統性收錄、智慧化呈現,形成新型文化產品和展演形式。內容科技成為發掘、保存、展示、運用歷史文化資源的重要工具,能夠創造更多場景、更好形式,讓歷史文化資源活起來、生動起來。內容科技開辟了文博場館展覽的數字新空間、拓寬了公眾的歷史文化視野、豐富了公眾的精神生活、陶冶了公眾情操,為歷史文化傳承培植了深厚的互聯網根基。

    4.    內容科技聯接旅游產業

            當前,以互聯網為代表的現代信息技術持續更新迭代,為旅游業高質量發展提供了強大動力。內容科技聯接旅游產業,推動了“互聯網+旅游”經濟發展和“雲旅游”新業態誕生。“雲旅游”採用VR、AR等技術,基於真實景觀構建三維立體虛擬旅游環境,為用戶帶來足不出戶“雲”游四海的旅游新方式新體驗,既能滿足公眾在線旅游和精神文化需求,也能幫助景區和文旅企業獲得更多流量與關注,推動了旅游產業復蘇和發展。

    5.    內容科技聯接娛樂生活

            2020年,受新冠肺炎疫情影響,原有娛樂方式、消費模式受到嚴重影響,“雲娛樂”獲得迅猛發展。5G無線WiFi、VR、AR等技術使“雲娛樂”體驗越來越豐富、越來越智能。內容科技正在構筑新的“泛娛樂”生態:內容科技成為賦能游戲內容分發和宣傳的有效途徑,帶動了“雲游戲”發展﹔5G、雲計算等技術讓用戶更便捷地體驗線上影音,使雲影音迅速發展﹔數字技術成為文藝繁榮發展的新引擎,給觀眾帶來藝術、感官上的震撼﹔大數據、雲計算等技術,使運動更加智能化、個性化……內容科技推進文體娛樂“上雲用數賦智”,打破虛擬與現實界限,更好地滿足了人民群眾健康的精神文化需求,服務人民群眾美好生活。

    6.    內容科技聯接公共服務

            在新冠肺炎疫情防控中,政府部門、醫療機構、媒體、企業和社會組織充分運用信息技術,減少人員聚集,高效開展政務辦理、疫情信息公布、防控政策和指引發布、知識普及、物資調配、醫療衛生等方面公共服務,讓疫情防控和社會運轉有條不紊。內容科技賦能政務服務,保障政務運行暢通、保障物資供需信息精准匹配。在交通出行、停車、繳費、社區服務等諸多與人民群眾生活密切相關的服務領域,人們越來越多地通過微信、小程序、手機銀行等平台,實現無紙化、數字化、無接觸辦理,提高了公共服務效率

    7.    內容科技聯接金融服務

            內容科技聯接金融服務,由內容深入到營銷、獲客、客服、投研、投顧、風控等各個業務場景,為金融發展注入新動能。內容科技幫助金融信息自動化生產、匯聚,機器人寫作在財經內容生產中已經相對成熟﹔內容科技輔助金融機構精准分發金融信息,以提高服務質量,提升營銷效果﹔內容科技賦能金融機構加強在線風控,幫助客戶提升風險識別能力,降低企業損失﹔內容科技賦能金融客戶服務,提高工作效率。

       

    三   對內容科技的認識進一步深化

          隨著內容科技應用研究的深入和產業實踐的推進,學界業界對內容科技的認識進一步深化。同時,對內容科技發展面臨的瓶頸問題和治理挑戰,也有了更清晰的認知。

    (一)內容科技重構內容產業生產關系和社會分工

          內容科技正在重構內容產業的生產關系、社會分工和產業鏈。要在內容生產關系中佔據主導地位和競爭優勢,就必須佔據內容科技制高點。

    1.   內容科技重構內容產業社會分工

          內容科技賦能內容產業全鏈條,使得生產專門化、分工專業化,內容產業鏈的各個環節都可以分離出來,單獨形成一個產業,如內容生產、內容風控、聚合分發、內容運營,正在重構內容生產鏈、消費鏈、商業鏈。近年來,人工智能技術對內容產業賦能顯著加速,內容生產現已進入人機共生的階段。專業的內容生產工具提供商,規模化運營內容的MCN(Multi-Channel Network,多頻道網絡)機構的影響力日益增大,一些內容聚合、分發平台蓬勃發展,積聚了龐大用戶群。依托人工智能技術的內容風控業務正式得到中央政策支持。人社部將“互聯網信息審核員”納入新職業目錄,教育部將人民在線“互聯網內容審核”証書培訓納入“1+X”計劃。人民網等近年來積極發展內容風控業務,搭建內容審核與安全管理平台,向社會提供第三方服務。

    2.   內容科技重構內容產業生產關系

          內容科技正在重構全媒體生產體系、傳播體系、商業體系。智能化、數字化、雲端化、在線化、協同化內容生產方式,極大地提高了內容產業生產力。內容科技驅動內容產業發展,並在基礎層、平台層、應用層促進系統布局。內容數據成為生產資料,算法和算力成為生產力。以數據、算法和算力為主要競爭優勢的內容生產力,正在改變內容產業生產關系。科技部批准成立的四個媒體融合國家重點實驗室,2020年紛紛在媒體融合與傳播、傳播內容認知、媒體融合生產技術與系統、超高清視音頻制播等方面大力開展技術研發,並取得了積極進展。隻有佔據內容科技制高點,才能在內容生產關系中佔據主導地位。

    (二)內容科技成為與其他行業融合發展的戰略支撐

          內容科技不斷與其他產業橫向關聯、縱深融合,從而催生全新業態,進而成為與其他產業融合發展的戰略支撐。

    1.   內容科技打破對媒體內容的傳統理解

          內容科技助推多模態數字內容生成、實現新聞信息精准分發,媒體內容加速數字化進程。內容科技不僅僅服務於傳統意義上的媒體內容生產,更多的是服務整個社會的內容生成、信息交互、數據分析、資源保存。於是內容科技極大地拓展了內容和內容產業的內涵與外延,運用內容科技可以更加充分發揮內容的信息價值、商業價值乃至市場價值,並且創造“新聞/內容+政務服務商務”的新模式。

    2.   媒體行業即將迎來一個新的爆發時代

          媒體日益成為人與人之間、人與組織之間、組織與組織之間的連接器,媒體行業正在醞釀著對其他行業進行多維度融合和重組的契機。內容科技日益成為內容產業破除行業壁壘,與各種商業服務、公共服務進行深度融合的重要載體和橋梁,讓內容高效率、低成本地成為各行各業場景應用的“鹽”。內容聚合分發業務應運而生,內容電商、內容批發市場呼之欲出。新冠肺炎疫情極大地推動了公共服務的互聯網化改造進程,公共服務成為內容科技的新應用場景。內容科技成為內容產業與其他行業融合發展的戰略支撐。

    (三)內容科技推進國家治理能力現代化

          在數據成為國家間競爭的核心戰略資源的信息時代,內容科技為“黨管媒體”拓展到“黨管數據”構筑底層技術和核心能力,在提升公共服務、社會治理數字化智能化水平等方面推進國家治理能力現代化。

    1.   內容科技輔助治國理政、凝心聚力

       網絡空間是億萬民眾共同的活動空間和精神家園,老百姓上了網,民意也就上了網。而民心是最大的政治。內容科技使內容數字化、數據化,有助於更加直接、深入、精准地把握社情民意走向,了解群眾所思所願,從而為集思廣益治國理政、凝心聚力推動發展提供重要支撐。

    2.   內容科技提高網絡空間治理精准性

          由於網絡空間具有虛擬性、隱匿性和高科技等特點,帶來錯綜復雜的治理難題。我國正積極推動社會治理從現實社會向網絡空間覆蓋,建立健全網絡綜合治理體系,構建清朗網絡空間,內容科技支撐“黨管媒體”深化拓展到“黨管數據”,有助於推進網絡空間治理精准化,從而推動國家治理能力現代化。而要提升網絡空間治理精准性,關鍵要實現數據知識化、知識體系化、表達全息化、服務個性化、管控一體化。

    (四)內容科技發展面臨挑戰

       內容科技攻關和創新在取得進展的同時,在知識圖譜、數據驅動、數據治理、內容質量管控、算法技術等方面也面臨著瓶頸問題和治理挑戰。

    1.   知識圖譜構建技術遇瓶頸

          人工智能亟需在跨領域、跨媒體知識圖譜構建技術研發上取得突破,亟需在新聞寫作、標題自動生成、文本配圖、多模態語義對齊、看圖說話、聽話做圖、視頻生成等應用技術研發上取得突破,從而引領內容處理能力實現質的提升,創造內容科技新價值。

    2.   數據驅動缺乏可解釋性

          近些年來人工智能的突飛猛進,得益於數據驅動的深度學習。然而在很多重要應用場景,單純的數據驅動方法並不實用。人們需要既“知其然”也“知其所以然”,這就是人工智能需要解決的可解釋性問題。新一代人工智能不可單純依靠數據驅動。

    3.   “信息孤島”與“數據濫用”問題

          數據採集和使用存在“孤島效應”,不同地域、不同部門、不同企業機構缺乏數據共享意識和共享機制,數據流通、共享和規范管理程度局限了數據運用效率和生產力發揮。數據採集主體使用數據時缺乏嚴格意義的用戶授權,導致不同程度的數據濫用問題。隻有充分互聯互通的平台、機制和生態,才能破除各種壟斷行為和保護主義。

    4.   內容消費存在“規模不經濟”現象

          互聯網海量內容供給讓用戶處於“沙裡淘金”的困境,核心問題在於低質量內容蔓延,騰訊企鵝智庫報告顯示,超過60%的用戶在抱怨假新聞、標題黨和低質內容。用戶消費更多並不意味著收獲更多,導致內容消費從基礎體驗開始就面臨很大挑戰。

    5.   算法缺陷產生系列負效應

          算法推薦在讓人快速獲取新聞信息和知識的同時,也產生了一些不容忽視的負面影響,如“算法黑箱”、算法偏見、“信息繭房”等問題。不僅不利於用戶對世界和事物建立客觀、全面的認知,而且會影響公眾的價值判斷,同時還擴大了不同人群之間的認知鴻溝,形成“馬太效應”。

       

    四    內容科技發展前瞻

            內容科技為內容產業發展解放生產力,同時推動數字經濟發展、數字政府建設、數字化社會治理。內容科技順應技術演進趨勢、人民美好生活需求和國家發展戰略導向而不斷向前發展。

    (一)區塊鏈的發展與應用將深刻改變內容生態

            區塊鏈技術使網絡平台形成新型拓扑結構,構建出數字空間新型信任體系,達成信任共識機制,正在深度重構內容生態。利用區塊鏈技術可以實現數字內容的自由生產、授權、分發、激勵及交易,使得數字內容變為了可流轉的“數字資產”,讓內容在價值變現、數據交易中得到知識產權保護,使優質內容得到更廣泛的傳播。區塊鏈通過公鑰和私鑰確定用戶身份,採取用戶“一碼登陸”制,形成用戶唯一身份。用戶隻需把私鑰保存好,憑借公鑰則可通行全鏈,在網上的任何行為和看過的內容都會被記錄留存。

    (二)“知識引導+數據驅動”增強內容科技智能

            建立在“知識驅動+數據驅動”基礎上的人機混合增強的新一代人工智能將得以發展。把大數據變成大知識,讓人工智能代替更多的人腦勞動,這也是未來內容科技發展需要解決的最重要的“塔尖難題”。跨領域、跨媒體的知識圖譜構建技術,能實現跨模態的內容理解力,與深度的聯想、推理、規劃、創作等智能認知技術相結合,達到接近於人腦的多模態感知能力。知識圖譜攻關將引領內容處理能力質的提升。用主流價值導向駕馭算法,實現算法再造,保証算法公平、精准、安全,將使內容科技智能正向發展

    (三)內容科技引領驅動公共服務互聯網化再造

            中國正在從消費互聯網向產業互聯網發展。新冠肺炎疫情暴露出,社會公共服務的互聯網化再造才剛剛起步。在信息化浪潮之下,內容科技將支撐信息內容與社會公共服務融通,為公共服務構筑便捷平台,促進各類公共服務提質增效,在智慧黨建、智慧政務、智慧城市、智慧社區、數字鄉村建設中將發揮重要作用。

    (四)內容科技促進數字文化消費與貿易

            當前,數字文化消費成為網民“雲上生活”的重要組成部分,成為網民文化消費的主要形態。在龐大的國內市場對數字內容產業形成有效支撐的同時,數字內容產業在國際上也不斷拓展。借助內容供給側技術優勢,可以激活數字消費,促進數字文化貿易,構建數字內容產業“雙循環”發展格局,形成產業集聚的外部效應擴散,支撐數字文化產業高質量發展。

    (五)內容科技呼喚法治保障、倫理規范和金融支持

            內容科技,是以人工智能技術為核心的新的技術體系,而人工智能獲取和處理海量信息數據,不可避免會涉及個人隱私保護等倫理問題。人工智能侵權責任中的因果關系、過錯等要件的判斷日趨復雜,人工智能應用的權利責任歸屬問題也被廣泛關注和討論。內容科技應用需要從法律層面解決數據確權、數據運用等問題,防范數據濫用、隱私泄露等風險,構建能夠讓人們信任的人工智能規則體系,讓內容科技接受價值引導。

            內容科技投入巨大,變現周期漫長,在依法合規、風險可控、商業可持續前提下,應鼓勵通過金融手段大力促進內容科技與內容產業、金融資本市場良性互動、有機融合,率先打造我國內容科技創新策源地,形成引領高質量發展的重要動力源。

       

    五    2020年內容科技應用典型案例

    (一)新聞媒體應用

    ● 人民日報創作大腦

    ● 人民網-中科睿鑒新聞可信度識別支撐系統

    ● 人民版權平台

    ● 新華社新媒體中心5G全息異地同屏系列訪談

    ● 央視頻《疫情24小時》慢直播產品

    (二)社會管理與公共服務應用

    ● 全國一體化在線政務服務平台

    ● 國家中小學網絡雲平台

    ● 楓橋式智慧社區平台

    ● 悉見科技MR數字孿生城市空間信息引擎

    ● 丁香園·丁香醫生全球新型冠狀病毒肺炎疫情實時動態地圖

    (三)行業應用

    ● 第127屆中國進出口商品交易會“雲”舉辦

    ● 中國聯通5Gn live超高清慢直播

    ● 達斯琪數字科技5G全息通話應用

    ● 鬆鼠 Ai 1對1智能自適應學習系統

    ● 騰訊會議軟件

  • 出品信息


    出品

    人民網



    總策劃

    葉蓁蓁    人民網黨委書記、董事長、總裁

    羅   華    人民網黨委副書記、副董事長、總編輯、副總裁



    總監制

    唐維紅    人民網黨委委員、監事會主席、人民網研究院院長


    指導專家

    宋建武    中國人民大學新聞學院教授、博士生導師

    趙子忠    中國傳媒大學新媒體研究院院長、教授


    統籌

    人民網研究院


    寫作團隊

    宋建武        唐勝宏        張喆喆        褚孝鵬       房  瑗

    王思琪        郭詩瑀        楊文全        徐江旭



    鳴謝

    鄭慶華    西安交通大學副校長、教授

    李義平    中國人民大學經濟學院教授、博士生導師

    魏鵬舉    中央財經大學文化經濟研究院院長、教授、博士生導師

    喻國明    北京師范大學新聞傳播學院教授、學術委員會主任

    張宏莉    哈爾濱工業大學網絡空間安全學院院長、教授、博士生導師

    尹建偉    浙江大學計算機科學與技術學院副院長、教授、博士生導師

    趙鐵軍    哈爾濱工業大學教授、社會科學與計算協同創新中心副主任

    張   兮    天津大學經管學部信管系主任、教授、博士生導師

    趙   璽    西安交通大學管理學院教授、博士生導師

    庄仁峰    中移互聯網有限公司副總經理

    胡   博    中國聯通研究院5G智庫研究室主任

    白偉林    騰訊媒體市場部高級公關經理

    國務院辦公廳電子政務辦公室

    新華社新媒體中心

    中央廣播電視總台視聽新媒體中心

    中國聯通研究院5G智庫研究室

    騰訊會議

    丁香園·丁香醫生

    南京達斯琪數字科技有限公司

    北京悉見科技有限公司

    鬆鼠Ai




    人民網版權所有,未經書面授權禁止使用

    Copyright © 1997-2021 by www.people.com.cn. all rights reserved

  • 目錄

  • 放大

  • 縮小

  • 封面

長按保存圖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