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
内容科技推动内容产业高质量发展
1. 大语言模型变革内容行业基础设施
2. 平台升级推动内容产业发展新质生产力
3. 应用范式创新催生内容新形态新模式新体验
内容科技助力千行百业数智化转型
1. 文娱旅游数智化升级
2. 金融服务数智化升级
3. 医疗健康数智化升级
4. 教育行业数智化升级
5. 公共服务数智化升级
内容科技面临的问题与挑战
1. 内容版权风险:AI生成物权责不明,加大数字内容监管难度
2. 信息安全风险:非法获取、泄漏数据,加剧虚假信息传播
3. 网络安全风险:影响舆论认知,降低网络攻击门槛
4. 科技伦理问题:系统性偏见显著,拉大国际数字鸿沟
5. 技术发展瓶颈:高质量数据短缺,高性能算力供给不足
内容科技发展展望
1. AIGC引领内容科技“技术变革”
2. 内容科技应用进入垂直化“智能车道”
3. 内容科技治理倾向“包容审慎”
4. 内容科技持续赋能“文化繁荣”
2023内容科技应用典型案例
一、新闻媒体应用
二、行业应用
三、社会管理与公共服务应用
出品信息

11:54 / 14:12
  •         2023年,自然语言处理等人工智能技术实现重大突破,人工智能从专用智能迈向通用智能的新发展阶段。以通用型人工智能为引领的内容科技迎来跨越式发展,推动内容产业发展新质生产力,打造人机协同的新型内容生产关系。2023年,全国宣传思想文化工作会议召开,正式提出习近平文化思想,内容科技持续推进以数字化为宣传思想工作赋能,推进习近平文化思想的深入学习贯彻,也不断催生行业的新应用、新业态、新服务,推动千行百业向数智化转型升级。在社会公共领域,内容科技提高了公共服务与社会管理的精准性、智能化,进一步助力数字中国建设和国家治理体系与治理能力现代化。

  • 一、内容科技推动内容产业高质量发展

           2023年是习近平总书记作出“加快传统媒体和新兴媒体融合发展”重要指示十周年,内容科技为媒体融合发展注入了强大动力,同时内容行业最重要的认识之一是:舆论影响力持续提升,市场竞争力持续增强,是检验一切“新技术”“新平台”“新模式”的主要标准。

    1. 大语言模型变革内容行业基础设施

            大语言模型(LLM)是基于海量文本数据训练的深度学习模型。它不仅能够生成自然语言文本,还能够深入理解语言文本含义,处理各种自然语言任务,如文本摘要、问答、翻译等。2023年,随着Open AI发布的用于生成自然语言文本的ChatGPT模型不断升级,大语言模型成为全球人工智能发展的焦点,标志着生成式人工智能实现重大突破,也为内容生产和人机交互方式带来重大变革。2023年3月以来,国内“文心一言” “通义千问” “日日新”“星火大模型”“盘古大模型”“混元大模型” “360智脑”等大模型相继上线,为内容行业提供了全新的生产引擎,带来基础设施全新变革。2023年2月,澎湃新闻、封面新闻、每日经济新闻、上游新闻、齐鲁壹点等多家媒体官宣接入百度“文心一言”,打造人工智能全系内容产品及服务,以数字化为宣传思想工作赋能,提升媒体内容供给力和舆论引导力。

            主流媒体也主动拥抱内容科技创新,打造传媒大模型,增强智能竞争力。2023年7月,中央广播电视总台联合上海人工智能实验室推出首个专注于视听媒体内容生产的AI大模型——“央视听大模型”(CMG Media GPT),集合中央广播电视总台的海量视听数据与上海人工智能实验室的原创先进算法、大模型训练基础设施优势,提供短视频生成、节目剪辑、超写实AI数字人、人工智能生成内容(AIGC)、AI换脸等多方面应用,提升了视听媒体制作的质量和效率。同月,新华社推出以媒体数据为基础进行训练的大型语言模型——MediaGPT,构建了专门适用于媒体领域的独特数据集。

            地方媒体在垂类大模型上也展开了有效探索。传播大脑(浙江)股份有限公司聚焦传媒领域,打造传播大模型,整合了向量检索、知识增强、模型微调和提示工程等技术,形成了四大核心功能——智能对话、智能创作、智能检索和智能插件,满足媒体从业者在信息处理、内容创作和搜索方面的多样化需求。齐鲁壹点则是以主流价值观为引领,打造了面向党媒的大语言模型——“壹点天玑”党媒大模型,具有多模态内容生成、跨模态内容理解、私域数据解析、多轮人机对话等功能。而新京报联合“华宇元典”开发的法律大模型,不仅整合了多源信息,还能够将用户的日常用语自动转译为专业法律语言,提高搜索的精准度。这些大模型重新定义了内容基础设施,能够更好地服务内容创作者的独特需求。

            国内外大模型持续迭代升级,伴随而来的是对高质量、大规模、安全可信语料数据资源的刚性需求。研究发现,缺乏优质安全、体现主流价值观的训练语料是国产大模型的共同短板。为此,人民网积极建设包括原始语料、重点领域语料、重点问答语料等在内的“主流价值语料库”,已完成338亿字基础语料、12万道问答语料。语料库已在部分大模型厂家得到应用验证,大幅提高了大模型的安全性。

  • 一、内容科技推动内容产业高质量发展

    2. 平台升级推动内容产业发展新质生产力

            生成式人工智能是一种通过学习大规模数据集生成新的原创内容的新型人工智能。2022年底发布的ChatGPT是其标志性产品。2023年,生成式人工智能全方位赋能内容创作、风控、分发、运营平台升级,进一步推动媒体深度融合发展,推动内容产业发展形成新质生产力。

            内容创作平台方面,生成式人工智能在多模态内容理解、内容生成方面更具优势,赋能内容创作平台,实现辅助写作、多媒体内容生成、数字人播报等,提升内容生产效率。2023年4月,上游新闻和百度智能云合作,上线“上游新闻AIGC创作中心”,用户只要输入需要生成文章的主题和关键词,使用AI改写功能,对文体和字数进行调整,然后点击“生成”按钮,AI生成器就会自动根据内容、图片和视频生成一条带有配音的视频新闻稿。而每日经济新闻研发的“雨燕智宣——AI短视频自动生成平台”,提供智能文本创作、智能媒资管理、智能视频生产、会议直播管理、智能课件生成等多种功能,2023年平台发稿万余条,单月传播量超过5000万。2023年4月,浙江广播电视集团“Z视介”创作者系统上线,以AI技术为支撑,实现了图文、音视频、直播、动态等多种内容格式的发布与管理,构建了规模化、高效化、安全化的创作者与内容管理体系,已有近百家MCN机构和两万多个人创作者入驻,内容日增量2000+,月播放量超3亿。2023年8月,新华社成立AIGC应用创新工作室,打造“AIGC说真相”(AI Footage)栏目,节目相关视频、图片、解说均由AI生成。2023年10月,人民日报社发布“人民日报创作大脑AI+”,集纳大模型、自然语言处理、计算机视觉、音频语义理解、图像识别等多项技术,形成集智能化、场景化、自动化于一体的工作平台,实现内容智能化生产及协作,进一步赋能媒体融合发展。

            AIGC应用推动媒体内容生产进一步降本增效。四川日报打造川观新闻数字记者矩阵,为40名记者创造了数字分身,利用AI大模型进行训练和调整,结合数字人内容生产平台,将分身应用到常态化视频栏目,如“学习小课堂”“首席V观”等,大幅提升内容生产效率,提高了视频内容原创产量,解放了内容生产力。2023年3月,新华智云发布首个AIGC驱动的元宇宙系统“元卯”,整合了数字人、元魔方、积木AIGC视频生产系统等虚实融合产品,用户得以更加快捷、高质量地构建元宇宙中的人、内容和场景,大大降低元宇宙数字内容的生产成本。芒果TV搭建起基于AI的下一代内容生产新引擎系统,打造内容现实增强模块、内容定向编辑模块和内容自动剪辑模块,赋能芒果TV平台综艺与电视剧节目的宣发生产,缩短了节目生产周期。相关报道显示,AIGC系统已帮助湖南广电减少了50%的运营人工成本。

            内容风控平台方面,主流媒体将长期积累的内容数据和专业把关经验投入到AI模型训练中,打造专业的智能审校平台,为自身和社会提供更为精细、高效的内容风控服务。2023年,云南网与人民网联合开发智慧云内容风控大脑,通过语义分析、语境模拟等关键技术,结合时政编辑力量,实现对内容安全问题的精准识别,为南博会口岸经济馆成果展、数字经济馆所展示的文字、图片、视频、地图等提供内容安全审核平台支撑。封面新闻自主研发“智媒审核云”系统,结合近30年的媒体知识库,运用视觉分析、人脸识别、语音识别、自然语义理解等人工智能技术,实现对视频、音频、图片、文本的全维度智能审核,自动鉴别涉政、暴恐、涉黄、广告、违禁内容等,并准确定位问题内容的详细位置,辅助记者、编辑进行判断。同时,也可以对文字差错、语法错误、人名、职务、排序、提法、地名等进行校对。

            大批人工智能创作工具的广泛使用,也导致虚假文本、音视频内容逼真程度不断提高,增大了深度伪造的风险。无论是喂养人工智能的语料数据,还是模型本身的算法,都不能没有管理地“生成即传播”。为此,国内媒体积极布局生成式人工智能内容检测工具,推动AIGC安全治理。2023年3月,国内首个AI生成内容检测工具AIGC-X正式公测,可快速区分机器生成文本与人工生成文本。7月,新华网测试发布AIGC-Safe(生成式人工智能内容安全与模型安全检测平台),支持对文本、图片、音频、视频等多模态AI生成或伪造内容的检测,取得良好实测效果。12月,人民网正式发布“天目”智能识别系统,对人工智能生成内容进行识别,能够对深度伪造内容进行检测,对合成手段进行追根溯源,积极探索“用AI治理AI”的内容风控新模式。数据显示,“天目”对国内外主要人工智能大模型生成中文文本的识别准确率能达到93%。

            内容分发平台方面,主流媒体积极用主流价值导向驾驭算法,助力更多优质内容通过人机协同精准推送,充分实现内容价值。人民网打造聚合分发平台,自主研发内容安全智能模型,对内容进行审查与过滤,面向各类内容需求渠道和应用场景,提供批量化、体系化、个性化的内容分发服务,目前覆盖渠道60余个,活跃用户超过6.2亿,日均分发内容8万条。2023年11月,封面传媒发布升级的“灵知”主流媒体算法,整合推荐、检索相关新闻、对话算法,打造全链路、多入口的内容分发算法生态。整合用户全链路行为分析,挖掘用户长期画像、实时画像,结合热点发现、主流价值判断,研发个性化的推荐算法;利用用户画像、自动纠错、语义联想、意图识别,研发强感知和高准确的检索算法;以多模态内容理解为依托,研发涵盖事件、主题、实体、关键词等多粒度语义相似的相关新闻推荐算法;打通数据和内容孤岛,以nlu、dm、nlg为核心,研发联通不同业务线的智能化对话算法。

            内容运营平台方面,数字技术为高标准、高质量、高安全的运营服务赋能。2023年3月,以浙报“天目云”和浙江广电“新蓝云”为基础整合的“天目蓝云”推出,作为浙江全省统一的新型智能化融媒体技术平台,为全省主流媒体提供技术服务,其中天目蓝云县融客户端提供新闻客户端全站式服务,打造地方特色县级融媒体新闻客户端矩阵,已签约近70家客户端。湖北长江云新媒体集团推出长江数字文创大数据服务平台(简称长江文创),依托“大数据+区块链”技术,聚合全网优质IP,通过数字化加工,整合版权保护、版权交易、数字藏品三大行业生态。以“数字文创作品+景区门票”“数字地标+实体文创礼品销售”等形式进行合作,推动文旅、文化产业发展;以“版权保护+二次创收”的方式激发文化艺术作品创作,个人或机构可在线进行注册、认证和签约,并自主上传数字艺术作品,申请并获得版权保护中心颁发的著作权登记证书,同时数字艺术作品可通过区块链技术铸造为数字文创作品,并上架销售,所得收益与平台分成。2023年5月,齐鲁晚报·齐鲁壹点上线发布“壹点天元·凤凰座——山东健康+元宇宙社区”,打造元宇宙综合文化社区,有利于聚合优势健康资源,建立新的媒体运营生态。

  • 一、内容科技推动内容产业高质量发展

    3. 应用范式创新催生内容新形态新模式新体验

            2023年,新一代人工智能加速发展,全新的新闻样态不断进入人们视野,虚拟数字人在媒体报道中运用更加多样化。两会期间,人民日报AI数字主播任小融正式上岗,“上岗”3小时内相关话题阅读量达7000多万。《小观·阿央两会下午茶》出现两位虚拟主播同台,由川观新闻数字记者小观和来自北京的数字人阿央担任记者及主持人,对话全国人大代表,以更加年轻化、破次元的姿态,吸引年轻用户关注两会。云南省南亚东南亚区域国际传播中心和云南网联合打造云南省首个缅语3D超写实AI数字人泰伦哥和首个老挝语3D超写实AI数字人坎普,制作了“缅语AI主播读两会”“老语AI主播读两会”视频,形成多产品形态的数字传播新模式,为国际传播报道注入科技“创新力”。还有央视网的数字虚拟主播“小C”、中国日报的“元曦”、中国青年网的青小霞、大河网的河宝、SMG融媒体中心虚拟主播申䒕雅等多家虚拟数字人产品,都成为中国两会报道的靓丽风景。川观新闻不仅建立了国内最大的数字记者矩阵,也创新形成了由前场真人记者采访,后场数字记者播报,双线异地同步操作的报道模式,重塑了内容生产流程。

            MR、VR等技术在媒体应用,提供了更加沉浸化的视听体验。2023年春晚,中央广播电视总台创新应用,首次实现“8K 超高清+三维菁彩声”春晚直播,首次使用我国自主研发的 8K 超高清摄像机参与春晚摄制,总台牵头研发的VR三维影像绘制技术也首次在春晚舞台上亮相,观众可实时欣赏到VR画师绘制三维影像的生成过程,感受身临其境的视听效果。新京报打造的《沉浸中轴(AR + VR):全景穿越京城脊梁》的中轴线视觉产品,应用VR、AR、3D空间漫游等技术,立体形象地重现15个北京中轴线申遗遗产点位,带来全新的用户交互体验。

            2023年,“元宇宙”的大众认知趋于理性,传媒业界探索新的“元宇宙”应用场景,在推动虚实交互创新的同时,也在拓展产业边界。2023年1月,网易与央视网合作打造网络春晚首个“元宇宙”会场,通过数字孪生、区块链、AI作画、AI歌声合成等技术,构建出一个既有未来科技感,又有传统文化氛围的虚拟空间,可实现万人实时互动。

            2023年,人民网连续推出多场人工智能晚会,融合“大语言模型”“AI元宇宙”“智能机器人”“虚拟数智人”等技术,通过充满温情和趣味的方式巧妙呈现我国在人工智能领域的最新成果,给观众带来兼具艺术性与科技性的独特视听体验。晚会整体内容均由AI主创,舞美编排、宣传物料设计、稿件撰写均由人与AI协作完成,在270度环绕屏、全息屏、折幕组成的全域视觉舞台上,打造立体空间的沉浸式体验,尽显科技力量与人文创意。

  • 二、内容科技助力千行百业数智化转型

           2023年,内容科技在金融、教育、医疗、文娱、公共服务等行业进一步渗透。尤其在人工智能大模型的推动下,内容科技不断催生行业的新应用、新业态、新服务,赋能千行百业进一步向数智能化转型升级。

    1. 文娱旅游数智化升级

            内容科技从剪辑、建模、驱动、合成、渲染等全流程助力智能化内容生产,极大提高了内容生产制作效率,赋能数字文娱产业全面发展。例如华为云MetaEngine渲染引擎,通过将云、AI和计算机图形学技术相结合,支撑影视后期特效渲染、工业设计渲染、各类3D应用渲染等丰富的行业场景,实现“万核渲一图”以及AI渲染加速,让内容制作走上快车道。据报道,2023年爆款电影《流浪地球2》部分视觉特效的渲染就来源于华为云。杭州亚运会开幕式,主办方运用裸眼3D、AI数字人、虚拟现实、三维动画+AR等技术,创造性地实现“数字点火”“数字烟花”,获评“惊艳世界”。全景立体影像构筑的拱宸桥逼真地呈现在观众面前,连接起杭州古代街头巷尾的生活片段和如今车水马龙的景象,如梦如幻,让人一时间难辨虚实。

            人工智能大模型具备强大数据处理、存储和生成内容元素的能力,在影视动漫、网络游戏等领域有着广泛应用。在网络游戏行业,不少企业开始利用大模型生成美术、声音、代码、游戏角色等游戏素材,优化游戏引擎,提升游戏沉浸感与互动感。例如,网易将文本大模型“玉言”、图文理解大模型“玉知”和图文生成大模型“丹青”运用到游戏《逆水寒手游》中。据媒体报道,该游戏非角色玩家(NPC)的对话文本不再来自于预先设计好的脚本,而是使用大模型生成。NPC能深度学习玩家在游戏世界中的一举一动并给予互动反馈,以此提升玩家游戏体验。

            2023年,5G、超高清、增强现实、虚拟现实、人工智能等前沿技术不断解锁新型文化消费场景,丰富沉浸式体验型旅游产品与服务,助力文旅行业快速复苏与业态创新。例如,扬州中国大运河博物馆打造了“5G大运河沉浸式体验区”、“河之恋”720°环幕空间、“运河迷踪”青少年互动解迷空间等特色沉浸式体验场所,全流域、全时段、全方位展示了运河文化,被誉为中国大运河活着的“百科全书”。观众可以通过裸眼3D形式穿越17座运河城市,纵览千年古运河沿途的历史和人文风貌。北京世园公园植物馆运用智能道具、混合现实、互动技术等,打造沉浸式的历险探索体验展。据报道,该展览设定了游戏化的故事背景,每位游客可以当一天考古探险队员,在2个智能卡通导师的陪伴帮助下,经历8个互动场景,完成5种远古植物化石的挖掘、鉴定、复活,在探索过程中,可感受到50台投影营造的震撼沉浸感,学习了解58种古今动植物,通过手脚和智能道具互动触发1000多个动画效果。

            2023年,人工智能旅游大模型在智能导游、智能客服两大方向上构建文旅新体检。携程发布的旅游行业垂直大模型“携程问道”,可以在用户需求尚未确定时,为其提供出行推荐服务;在用户提出想法时,可从地域、主题特色等维度,推荐旅行目的地、酒店、景点、行程规划和实时优惠等选项;在用户需求相对明确时,能提供智能查询结果。在使用中,用户可用文字和语音,以自然语言长句的形式,进行复杂条件的机票和酒店产品查询等,实现更加方便、快捷的旅游体验。中国电信发布的“文旅大模型”,能为游客提供吃、住、行、游、购、娱全方位的问答服务,同时还能够结合游客偏好、景区天气、人流情况等多维公共数据,智能推荐更懂游客的专属定制路线,帮助游客更轻松、高效地提前了解景区相关内容。

  • 二、内容科技助力千行百业数智化转型

    2. 金融服务数智化升级

            内容科技是金融服务行业数智化转型的重要支撑,能有效推动银行金融行业商业模式创新,提升运营与服务效率,实现银行金融服务的智能化、个性化、定制化。

            一方面,各大银行通过移动客户端(APP)引入场景、内容资讯、产品促销等内容,持续为用户提供各类金融与非金融服务。这一模式在突破银行网点业务办理地域限制的同时,推动银行APP的“用户”向银行“客户”转变,实现商业新生态的闭环。例如,招商银行APP除了能在线上办理存取、转账、理财等金融业务外,还引入了金融资讯、社区频道、出行、生活缴费、便民服务等场景,打造出丰富多元的APP生态。2023年9月,招商银行APP用户数破2亿。另一方面,人工智能、区块链等技术广泛应用于银行智能客服、贷款和信用评估、财富管理、合规和风险预警防控等机器人流程自动化应用(RPA),大幅提高银行业务处理的自动化、智能化和集约化水平。中国银行业协会数据显示,当前国内头部银行机器人回答话务量超过70%。

            2023年,人工智能大模型逐渐在金融领域探索应用,提升金融数字化转型效率和质量。据媒体报道,工商银行、农业银行、中国银行、交通银行、招商银行、中信银行、兴业银行、华夏银行、浙商银行等9家银行明确提出在探索AI大模型的应用。2023年年初,中国农业银行发布AI大语言模型应用“ChatABC”。据报道,“ChatABC”拥有百亿级参数,重点着眼于在金融领域的知识理解能力、内容生成能力以及安全问答能力,已在智能问答、智能客服、辅助编程、智能办公、智能风控等多个领域进行试点应用。

  • 二、内容科技助力千行百业数智化转型

    3. 医疗健康数智化升级

            当前,各大医院机构与企业积极推进内容科技应用,打造覆盖诊前、诊中、诊后的全流程智慧医疗生态。主要应用场景包括新药研发、健康咨询、智能约诊导诊、在线问诊、医学影像、辅助诊断、智慧病案、报告获取、康复管理等领域。

            在智能约诊导诊领域,国家卫生健康委员会数据显示,截至2023年10月,我国82.7%的二级以上公立医院已开展预约诊疗服务。[1]在线问诊方面,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CNNIC)数据显示,截至2023年6月,全国互联网医院已超3000家,开展互联网诊疗服务超2590万人次。

            2023年以来,人工智能大模型为医疗健康领域持续赋能,并在医疗信息化、辅助诊断、药物研发等领域实现初步场景应用落地。2023年5月,互联网医疗企业“医联”发布医疗大语言模型“MedGPT”。据报道,“MedGPT”拥有近3000种疾病的首诊能力,覆盖80%以上的成年人疾病和90%以上的0-12岁儿科疾病。MedGPT还拥有包括疾病预防、治疗、康复等各个流程的智能化诊疗功能。2023年7月,京东健康发布医疗健康行业大模型“京医千询”。据报道,“京医千询”能完成在医疗健康领域场景的迁移和学习,从而实现产品和解决方案的全面AI化部署,为远程医疗服务提供技术支持。针对个人用户,基于京医千询大模型的AI健康管家,能将用户基础状态、饮食运动、生理信号等全时空健康数据进行整合分析,提供健康方案定制、管理执行的闭环解决方案。在服务医生方面,基于京医千询形成的智能助理工具,可以协助医生完成诊疗风险识别、临床辅助决策、影像辅助决策、患者辅助筛查、智能辅助审方等操作,帮助医生生成语音电子病历、进行智能随访,提供动态医嘱、专病管理、教学培训等内容,从而提高工作效率,提升诊疗准确率。


    注释:

    [1] 《我国82.7%二级以上公立医院已开展预约诊疗服务,人均基本公共卫生经费补助达到89元》,上游新闻,https://baijiahao.baidu.com/s?id=1781329932221233076&wfr=spider&for=pc。

  • 二、内容科技助力千行百业数智化转型

    4. 教育行业数智化升级

            教育行业是内容科技重要的应用落地方向。运用内容科技可以构建虚实融合与跨平台支撑的智能教育环境,实现高效、个性化的教育方式,助力教学工作减负增效与教学质量提升,促进教育公平。

            2023年以来,依托教育行业广阔的用户基础以及底层内容资源,多个教育专用大模型陆续发布。辅助“应试教育”成为这些大模型的核心功能和应用方向。例如,科大讯飞发布的“讯飞星火”认知大模型,拥有跨领域的知识和语言理解能力,能够基于自然对话方式理解与执行智能教育任务。该应用具备一键生成互动教学课件与课题建议、实用性的班会设计、完整的家访沟通提纲、“自动化”完成批注和作文评价、“一对一”给予学生反馈等功能,帮助减轻教师工作负担,提高教师工作效率。亦可通过虚拟形象和大模型,在与学生的“聊天”中强化英语标准发音和用词,提高学生学习效率。好未来发布的教育大模型“MathGPT”,可让用户使用文字或图片方式上传数学题,得到对话式的解答与反馈,也可以通过“随机来一题”按钮,随机生成数学题目并由系统给出解答。模型也借助用户反馈对齐,实现题目计算、讲解、问答等多任务持续训练和有监督微调。

  • 二、内容科技助力千行百业数智化转型

    5. 公共服务数智化升级

            2023年2月,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数字中国建设整体布局规划》,将“政务数字化智能化水平明显提升”作为2025年数字中国建设目标之一,明确提出要“发展高效协同的数字政务”。内容科技的蓬勃发展,促进了社会管理与公共服务的智能化、精细化和社会化,构建了全新的数据驱动的政务机制、平台和渠道,有力推动了数字中国建设和国家治理能力现代化进程。

            政务服务方面, 2023年,国务院办公厅会同各地区各有关部门依托全国一体化政务服务平台开展政务服务效能提升“双十百千”工程,围绕为民办实事、惠企优服务,推动解决一批企业和群众办事急难愁盼问题,集中优化推广一批高频“一网通办”服务,各地各部门政务服务水平进一步提升,企业和群众办事的满意度和获得感进一步增强。9月,国务院办公厅印发《关于依托全国一体化政务服务平台建立政务服务效能提升常态化工作机制的意见》,其中要求探索利用大数据、人工智能、区块链等新技术,分析预判企业和群众办事需求,通过智能问答、智能预审、智能导办等方式,建设企业服务空间和个人服务空间,提供智能化、个性化、精准化服务,推动惠企利民政策和服务“免申即享、直达直享、快享快办”。

            2023年,内容科技助力构建全面、多维、动态的智能政务系统,进一步推动政务服务提质增效。上海数字文旅中心办事大厅引入“数字人帮办”服务系统,依托自然语言处理、机器学习和大数据分析,引导用户查询所需政务信息,完成线下办理事项,为公众提供了更加智能化、个性化的政务服务体验。人民网持续推进“领导留言板”数智化升级,拓展服务功能:完成业务整体上云,实现系统架构优化;构建“网上群众工作标签系统”,可对群众留言进行实时分类自动标记,便于快速准确洞察群众意见情绪态势;“领导留言板”APP客户端改版为面向机构的专版,用数据赋能全国数万家群众留言办理单位更好开展工作;完成《人民建议》独立化产品改造,开放各地区各部门一键开展群众建言征集;改造优化系统满意度评价机制,更加科学地反映政府工作实际与群众感受;与《人民日报》社会版合作推出“办实事解民忧·一线探落实”专栏,供群众随时反映问题、实时推送给报纸版面,调度记者深入走访调研开展报道,实现“回应一个诉求、解决一类问题、提升一个领域”。

            城市治理方面, 内容科技赋能智慧城市从数字化向数智化全面升级。针对交通管理,北京电信运用人工智能视觉技术打造了定制化视觉AI平台,推出了AI智能道路巡检系统,极大提升了道路巡检效率。针对气象预测,华为云盘古大模型对比传统方法预测速度提升10000倍,可秒级完成全球气象预测,能够精准预测细颗粒度气象特征,包括位势、湿度、风速、温度、海平面气压等。针对地震监测,中国科学技术大学张捷教授团队与中国地震局合作推出“智能地动”监测系统,可1秒内精确估算地震震源机制参数,能够推断断层的破裂方向、速度等,帮助预测海啸、强余震的可能分布等。针对水利建设,2023年水利部数字孪生平台基本建成,实现对我国物理流域进行全要素、全过程的数字化映射和智能化模拟,在流域防洪、水资源管理与调配等领域将发展重要作用。针对城市运行管理,广州白云区构筑智慧城管平台,创新建设“大物管”模式,通过共享区内数万路视频摄像头和称重、气味、pm2.5、土壤传感等设备,实现数据实时上传、AI自动识别、数据深度分析等功能,为智能监管、统一调度、决策支撑奠定坚实基础。

            社会服务方面, 内容科技推动社会服务信息化、智能化、个性化发展,提高服务效率和质量的同时,能够满足公众日益增长的服务需求。针对医疗服务,截止目前,全国超7成医保政务服务实现全程网办,居民参保登记等8项高频事项实现“跨省通办”;依托全国统一的医疗保障信息平台,全国所有省份均已启动医保电子处方中心的部署工作,近20个省份正式上线应用,推动实现电子处方在医药机构的顺畅流转;2023年我国在11个省区市和53个统筹区开展医保反欺诈大数据应用监管试点,积极推进智能审核和监控工作,上半年全国智能审核和监控拒付、追回医保资金9.8亿元。针对养老服务,杭州市第三社会福利院开发智慧养老院数字化综合应用,运用各类智能化养老产品,自动监测、分析、预警老人健康数据,利用3D GIS技术,开展全域数字建模,在数字治理和数字服务两大类场景,打造数字孪生智慧养老院建设样板。针对职工服务,2023年12月,全国总工会上线人工智能与工会应用学习平台,推出“AI·工会·劳动者资料库”“AI·课堂”等栏目,邀请专家学者讲解AI理论前沿课程,提供AI与日常工作相结合的应用实践课、微课程等实用课程资源,汇总国内主要AI应用工具,方便职工体验AI“训练”过程等,以人工智能技术更好地赋能工会服务精准、及时、高效。

            乡村振兴方面, 内容科技助力智慧乡村建设,AIGC等新科技为乡村产业发展注入新活力。首先,智慧平台建设巩固脱贫攻坚成果。“凉山彝族自治州三农大数据平台”围绕全州的脱贫人口、重点监测对象以及全部农业人口,1000多个安置点等重点人群和区域,快速构建覆盖全州各县(市)、乡、村三级贯通的数据驱动高效治理体系,建立动态更新数据清单,逐步形成返贫预警风险研判能力、扶贫巩固结果实时检验机制、分析结果可视化、移动化等多项功能。其次,科技助农,AI成为数智乡村“新农具”。京东云以其数智供应链为基础,利用生成式AI技术,结合不同地区农产品特点,为农民自动生成不同风格的广告牌,在京东云犀智能人机交互平台为农民制作专属的数字人直播带货主播,帮助农民实现从选品、直播到售后的全链条智能化升级,为地方打造可持续的农业产业生态。第三,虚拟现实技术赋能乡村文旅融合发展。河南省大力发展“黄河非遗”的乡村旅游产业,依托元宇宙技术打造高质量线上线下非遗数字旅游空间,搭建非遗景区、博物馆、艺术作品、讲解导览等的虚拟数字孪生体,致力于让非遗文化“活”起来,推动乡村非遗保护与传承。

  • 三、内容科技面临的问题与挑战

    1. 内容版权风险:AI生成物权责不明,加大数字内容监管难度

            以AIGC为代表的内容科技的发展所带来的知识产权问题更加突出。人工智能开发者对作品数据的使用是否构成合理使用,AIGC生成内容未标注引用来源,用户在未经授权的情况下进行内容复制和再生产,也可能产生知识产权纠纷。2023年9月,包括《冰与火之歌》作者乔治·马丁在内的17位作家向美国纽约联邦法院提起诉讼,指控美国“开放人工智能研究中心”(OpenAI)“大规模、系统性盗窃”,使用知名作家受版权保护的作品训练ChatGPT。12月27日,美国《纽约时报》起诉OpenAI和微软公司,指控这两家企业未经授权使用该媒体数以百万计文章训练ChatGPT等人工智能聊天机器人。而针对人工智能生成内容的版权归属问题,现阶段仍存在较大争议。传统著作权法对于客体认定的标准和权利归属并不适用人工智能生成物,目前大多数国家的法律体系尚未对此进行明确规定。对此,有观点认为AIGC是从海量数据中选择元素进行拼接,版权应归属于原作者或软件开发者/所有者。也有观点认为人工智能生成内容可视为代表使用者意志的创作行为,满足独创性要求,版权应归属于用户。知识产权界定不明极大增加了数字内容版权的管理难度。

           与版权问题相伴而生的另一个问题则是人工智能生成物的责任归属尚不明确,特别是现阶段要求对人工智能生成内容进行标注,该问题涉及到输入指令的用户、AIGC程序、AIGC程序设计者,目前受制于三者在网络违法信息生成中权属关系及责任范围的不确定性,尚难以清晰界定其追责对象及承担的责任比例,且AIGC常用于私人领域,这就极大增加了版权管理和不良行为追责的难度。[1]这样的问题同样存在于其他行业领域中。例如,内容科技也带来了新的学术规范问题,内容创作工具的滥用可能导致产生“学术造假”行为,机器的参与引发学术责任的分散,致使学术失范行为的问责难以落到实处。在医疗领域,人工智能辅助决策涉及多个环节和主体,各个主体的价值不同,发生医疗事故时,算法黑箱将为责任归属带来显见的困难。对于内容科技带来的这些法律界定和风险规制问题,相关法律规范和监管制度建设仍处于不断探索的阶段,需要持续细化完善以解决新技术带来的更加具象化的现实问题。


    注释:

    [1] 梁怀新,宋诚. AIGC时代的网络信息内容生态安全风险及其治理——兼以ChatGPT为对象的实验访谈案例分析[J].图书情报工作,2023,67(20):58-69.

  • 三、内容科技面临的问题与挑战

    2. 信息安全风险:非法获取、泄漏数据,加剧虚假信息传播

            通用人工智能需要在预训练模型层面进行巨量数据的长期学习,通过扩展与更新语料库,不断增强AI产品的全场景即时应用能力。而这些训练数据大多来自于互联网,一方面,在未经用户同意和授权便进行数据训练的情况下,用于提供商业化服务,存在非法数据采集和侵犯个人隐私的问题。2023年6月,OpenAI就因涉嫌窃取数百万用户信息训练ChatGPT遭起诉。另一方面,AIGC通过与用户间反复的指令反馈,能够获得大量包含用户情感需求、价值偏向、个人信息、业务数据等方面的敏感信息,这一数据留痕过程,增加了相关数据泄漏的风险。同时,机构出于数据分析及信息统计目的,存在将收集的规模化个人信息传输至AIGC的情况,可能构成事实上的数据出境;技术支持者也可能因为训练数据的问题而导致人工智能输出的内容中包含可识别的个人信息。

            2023年,全球范围内利用人工智能创建的虚假内容网站激增,所生产的虚假新闻数量呈几何级数增长,AI已然成为虚假信息的超级传播者。人工智能训练数据来源的网络化与滞后性,会使机器生成内容的真实性、完备性和严谨性无法得到保障,容易导致生成内容中存在大量片面、虚假信息,特别是虚构性视觉内容,也会引发名誉权、肖像权、死者人格利益等各类人格权的新的侵权形式。而当前人工智能模型区分事实与虚构的能力尚不足,且语言模型能自动创建有说服力和误导性的文本,这种错误的生成响应于现实场景中,将会形成严重的后果。[1]高度自主化的AIGC也降低了不良信息的生成门槛,加剧了深度伪造技术在多模态情景下的应用,使其合成的媒体作品更难识别,增加了传播的危害性,也成为了新型跨境网络犯罪的常用手段。同时,AIGC也使网络钓鱼攻击等恶意信息进一步与个人数据相结合,大幅提升其作用效果。


    注释:

    [1] 陈昌凤,张梦.由数据决定?AIGC的价值观和伦理问题[J].新闻与写作,2023,(04):15-23.

  • 三、内容科技面临的问题与挑战

    3. 网络安全风险:影响舆论认知,降低网络攻击门槛级

            生成式人工智能算法模型具有操控网络舆论,影响网民认知的作用。在国内舆论场表现为加剧群体极化风险。基于算法的“自动化偏见”和个体或群体的“选择性遵从”,人工智能在与用户的交互过程中会不断修正模型,模拟并感知人类的意识,强化个体和群体的观点、态度和立场,进而实现对用户认知的操控。[1]因此,人工智能能够加速用户群体圈层的固化,强化群体意识对个人认知的影响,通过产生认知偏差来加剧社会的分化与隔阂,也会生成偏激内容来刺激用户产生非理性的情绪化表达,从而增加网络群体极化事件的发生概率。在国际舆论场,人工智能已成为强大的舆论认知战工具。一些国家利用内容科技使智能社交机器人和网络水军能够大规模生产和传播误导信息、虚假内容和“政治腹语”,污名化他国形象,造成国际信息环境的污染与失序;在大模型和语料库中嵌入西方价值观,输出渗透性的意识形态解释框架,企图分裂对象国舆论场,影响公众认知判断。

            生成式人工智能的训练数据包含大量的编程语言和技术文档,使其具备了生成恶意代码的能力,同时AIGC系统在模型训练、数据管理、算法设计等环节也存在诸多漏洞,因此,网络攻击者能利用这些特点,创建编写间谍、勒索软件、垃圾邮件、社会工程攻击、撞库攻击等恶意代码;[2]通过注入恶意代码来控制AIGC系统攻击其他系统和数据;通过模型逆向攻击恢复训练集数据来窃取敏感信息;发起拒绝服务攻击,导致系统无法工作,影响正常业务运行等。AIGC也催生出“一键式”网络攻击工具和智能恶意软件,降低了实施网络攻击的技术门槛,也使网络犯罪活动更加智能化、隐蔽化和大众化,极大增加了网络空间安全的不确定性。


    注释:

    [1] 曾润喜,秦维.人工智能生成内容的认知风险:形成机理与治理[J].出版发行研究,2023,(08):56-63.

    [2] 赖鄹,吴巍,杨晨等.ChatGPT的发展现状、风险及应对[J].中国信息安全,2023,(07):86-89.

  • 三、内容科技面临的问题与挑战

    4. 科技伦理问题:系统性偏见显著,拉大国际数字鸿沟

            随着内容科技在全球范围的崛起和广泛应用,美西方发达国家通过不断构筑全球数据收集、信息处理、大模型训练的绝对竞争优势,形成了“西强东弱”的技术产业格局,这一现状极易诱发地缘政治风险、数字平台霸权和数字帝国主义等问题。由于不同国家的数据对人工智能模型的影响权重不同,工程师在算法设计过程中可能存在认知与意识形态偏见等原因,使训练数据不同程度地存在人口偏差、内容偏差、历史偏见和技术偏差等问题,基于这些数据生成的语言模型则无法准确代表不同人群的经验和观点,所生成的内容可能表现出明显的双重标准、政治倾向等系统性偏见,并且在招聘、执法、跨文化传播等现实应用场景中已经产生了显性的影响。

            由于不同群体存在不同的技术使用门槛,内容科技的发展进一步拉大了数字鸿沟,加剧了包含数字技术获取能力、使用能力、使用动机和使用收益等方面的不平等现象,这将给弱势群体带来更多的生活障碍,进而加大数字治理中的公共伦理困境。在国际关系中,这一趋势也将对发展中国家的经济发展及全球减贫事业构成冲击,使发展中国家在全球产业链中的地位进一步恶化。同时,技术霸权国对技术欠发达国家实行的数字技术垄断,也会导致国际信息流动的不均衡,加大国家和地区之间民众的认知壁垒,助推霸权国的文化扩张和价值观输出,而当这些国家主导的人工智能成为全球主要的认知工具,主体性异化风险持续加剧时,或将带来部分人类文明和地域文化的消亡。

  • 三、内容科技面临的问题与挑战

    5. 技术发展瓶颈:高质量数据短缺,高性能算力供给不足

            2023年内容科技发展迅速,应用场景更加广泛,商业化竞争不断加剧,但也存在着不同程度的技术发展瓶颈。例如,在数据方面,训练数据的质量会影响大模型的性能,当前数据集依然存在数据噪声、数据缺失、数据不平衡等问题。同时,高质量数据也将迎来短缺危机。根据相关团队研究成果,高质量的语言数据存量将在2026年耗尽,如果没有新增数据或数据利用率未能显著提升,AI大模型发展速度将明显放缓。[1]AI生成的“合成数据”是否能够作为替代品,为数据要素市场“增量扩容”仍有待考察,现阶段依然存在计算机可能会生成不合逻辑的、非自然的数据的情况,模型迭代时的错误累计也会使末端产生错误输出。

            此外,在算力方面,作为人工智能发展的核心驱动力,AI大模型热潮使算力需求急剧上升,进一步加速了智能算力的稀缺,当前依然存在高性能算力供给不足,算力资源分配不均,算力调度水平有待提升,高算力需求导致大量能源消耗,现有硬件产品和技术生态难以满足未来发展需求等问题。在人机交互方面,多模态信息转换与融合,机器对人类语言理解的准确性与生成能力,人机复杂对话场景下的记忆能力等方面均有待提升。在虚拟现实技术方面,扩展现实技术仍存在视角窄、跟踪弱、反馈迟、画面撕裂等问题;数字孪生技术在实时获取物理实体多维度数据、验证数字模型与物理实体的一致性等方面存在困境;不同平台、设备和系统之间的互操作性仍存在较大障碍,限制了元宇宙等技术的扩展性等。


    注释:

    [1] 毕马威,中关村产业研究院:《人工智能全域变革图景展望:跃迁点来临(2023)》https://www.163.com/dy/article/ILEJ9CQE0511A72B.html。

  • 四、内容科技发展展望

    1. AIGC引领内容科技“技术变革”

            随着深度学习、预训练模式、多模态等技术的融合与进步,人工智能生成内容呈现出爆发态势,面向普通用户的文字、图片、音视频等内容生成服务平台持续发布,垂直化、场景化、个性化的模型和应用工具不断落地,引领内容科技技术变革。据不完全统计,截至2023年10月,我国累计发布200余个人工智能大模型,其中科研院所和企业成为开发主力军。[1]

           首先,AIGC有望成为内容生产的“基础设施”,未来绝大部分内容将来源于人工智能,不断催生内容产业领域的新应用、新服务。根据预测,未来五年10%-30%的图片内容由AI参与生成,[2]未来人工智能的发展以及大模型训练所依赖的数据“燃料”,也将来源于人工智能生成。其次,AIGC的发展将对内容相关行业的生产关系产生重大影响。在原有技术条件下的很多工种与业务分工,在生成式、跨模态人工智能条件下变得“一体化”,生成即传播,模型即服务,AIGC对“社会再分工”的影响将日益显现。第三,人与大量AI助手协同工作的模式,将颠覆当前企业的运行基础。AIGC的应用普及必将加剧人机交互的泛化趋势。人机交互过程中产生的大量反馈数据会不断优化模型训练,数据、模型、业务之间就会形成一种正反馈的“飞轮效应”,将赋能更多应用场景和商业模式,推动产业经济发展。同时结合增强现实技术、自然语言处理、脑机接口技术的进步,将带来更加丰富和智能化的人机交互体验,人机交互也将成为人们日常生活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注释:

    [1] 吴月辉,谷业凯.人工智能发展迎来新趋势(AI前沿观察)[N].人民日报海外版,2024-1-12(08).

    [2] 腾讯研究院:《AIGC发展趋势报告2023:迎接人工智能的下一个时代》https://docs.qq.com/pdf/DSkJweFlIdEFMQ2pT?u=c0ab7babbf1c42d6a03a343332181d12。

  • 四、内容科技发展展望

    2. 内容科技应用进入垂直化“智能车道”

            生成式人工智能已经掀起了创新的浪潮,但要真正与行业需求结合、找到市场才会长足进步。以生成式人工智能为代表的内容科技前沿技术在未来的几年里将不断加深行业应用,借助通用大模型能力建设更加专业、适用的垂类、专属小模型成为行业应用的重要方向。而这对高质量行业数据资源的整合开发以及应用需求的深刻理解提出了更高要求,这两方面有深厚专业积累的行业有望率先形成市场效应。

            媒体是内容科技应用的重点领域。以AIGC为代表的AI技术加速迭代演进,推动媒体进入智能化发展新时代。当前,媒体依托在内容数据方面的天然优势,广泛引入生成式AI服务于内容生产的主要环节。未来,具备源源不断真实准确的事实信息、内容素材的新闻AI大模型或将成熟,更多的新闻内容将来源于AI和人协作生成。AIGC还将拓展内容科技在文旅、医疗、教育、金融等典型场景的应用广度与深度,垂直化、专属化、定制化AI应用空间巨大,推动内容科技作为生产力工具赋能千行百业数字化转型,推动数字经济和实体经济深度融合发展。在这样的背景下,也需要不断重塑和强调人的主体性,防范技术伦理风险,构建和谐的人机生态,这就要求各行各业的从业人员不断提升智能科技的应用水平,提高自身在智能化时代的生存与发展能力。

  • 四、内容科技发展展望

    3. 内容科技治理倾向“包容审慎”

            当前,以人工智能为代表的内容科技的快速发展正在为经济社会发展注入新动能,但其广泛应用带来的风险与挑战也引发不少担忧,人工智能治理成为国际社会重点议题。2023年10月,美国总统拜登发布《安全、可靠及可信赖的人工智能》行政命令,要求美国多个政府机构制定标准,对人工智能产品进行测试,寻求“水印”等内容验证的最佳方法等。七国集团发布《广岛进程组织开发先进人工智能系统的国际指导原则》,就开发先进人工智能系统的行为准则达成一致。联合国宣布成立“人工智能高级别咨询机构”,负责分析人工智能国际治理并提出政策建议。2023年12月,欧盟就《人工智能法案》达成协议,将AI应用分为不同风险等级来制定不同程度的限制措施。

            2023年,我国也相继出台、实施《互联网信息服务深度合成管理规定》《生成式人工智能服务管理暂行办法》《负责任研究行为规范指引(2023)》等行政法规,重点聚焦AIGC内容安全。坚持发展和安全并重,促进创新和依法治理相结合,采取有效措施鼓励生成式人工智能创新发展,对生成式人工智能服务实行包容审慎和分类分级监管,成为指导原则与社会共识。2024年1月4日,国家数据局等多部门联合发布了《“数据要素×”三年行动计划(2024—2026年)》,旨在完善数据资源体系,推动科研、文化、交通运输等领域的行业共性数据资源库建设,以打造高质量的人工智能大模型训练数据集,以及加大公共数据资源的供给,有望为人工智能、大数据技术等内容科技的发展提供有力支持。此外,推进建立官方大模型评测标准与协议,建设高质量大模型评测基准数据,提供多维度、全面、开放的评测平台,综合评估大模型知识、能力、对齐及安全级别等技术规范,也将有效助推大模型能力与安全的协同发展。在此背景下,人工智能服务提供者也有责任积极采取与技术发展水平相适应的风险预防措施,及时响应监管要求,对权利主体提出的合理诉求给予及时回应,履行网络信息安全、标识人工智能生成内容、防止未成年人沉迷等义务,利用价值对齐的算法、采取内容过滤等措施来降低侵权、虚假信息传播等风险。

  • 四、内容科技发展展望

    4. 内容科技持续赋能“文化繁荣”

            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加速演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进入关键时期。在新的历史起点上,我们面临着继续推动文化繁荣、建设文化强国、建设中华民族现代文明这一新的文化使命。内容科技的发展,将进一步促进更好地用党的创新理论武装全党、教育人民,不断激发全民族文化创新创造活力,有效防范化解意识形态风险,增强中华文明传播力影响力。

            首先,内容科技以人机交互模式提高了公众在理论学习、文化传播方面的意愿和参与度,以全媒体、沉浸式体验提升了文化传播的吸引力和感染力,有利于推动文化繁荣,增强人民精神力量。其次,内容科技改变内容生产方式,创新文化产业形式,促进文化传承与保护,将更有效赓续中华文脉,推动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发展。第三,内容科技是做好内容风控的关键支撑,有助于锚定互联网主战场,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建设具有强大凝聚力和引领力的社会主义意识形态。

            内容科技发展,还将推动国际传播能力建设,广泛宣介中国主张、中国智慧和中国方案,形成同我国综合国力和国际地位相匹配的国际话语权,不断提升国家文化软实力。加快多模态通用大模型的研发攻关,集中优势力量实现关键领域的内容科技突破,将有助于打破西方国家的数字壁垒与技术霸权,提升国际舆论引导和国际舆论斗争效能,为我国改革发展稳定营造有利的外部舆论环境。内容科技在提升国际传播内容生产效率的同时,也将助力提高国际传播的文化接近性、适配性和精准性,增强中华文明传播力影响力,让中华民族现代文明建设在文明交流互鉴中持续推进。

  • 附:2023内容科技应用典型案例

    一、新闻媒体应用

    案例1:“央视听媒体大模型”发布

    (1)   案例概述

           2023年7月20日,中央广播电视总台联合上海人工智能实验室打造了“央视听媒体大模型”(以下简称“央视听大模型”),以海量视听数据和深度专业知识为驱动,利用原创先进算法和超大规模算力进行训练,赋能视听节目创作、智能剪辑等多方面。

    图:央视听媒体大模型

    (2)   实现方式

          “央视听媒体大模型”是首个专注于视听媒体内容生产的AI大模型,集合了中央广播电视总台的海量视听数据与上海AI实验室的原创先进算法、大模型训练基础设施优势。

          目前,“央视听媒体大模型”具备了强大的视频理解能力和视听媒体问答能力,可根据提供的视频创作文字——从主持词到新闻稿件,甚至诗歌。当前生成内容已覆盖美食、文化和科技等多个领域。

          “央视听媒体大模型”可通过逐步呈现的视觉元素,理解并分析视频。用户通过与AI聊天对话的形式,深挖视频蕴含信息,进一步完善输出的内容。该大模型还为用户提供了强大的交互式图像、视频编辑与创作能力,用户仅需使用简单的光标和文字指令,即可快速修改或编辑图像,实现“指哪改哪,画随口出”。

          具备超强理解能力的同时,“央视听媒体大模型”还拥有通用的生成能力,即通过文本直接生成视频。同时具备快速生成“数字人主播”的能力,使用较短的真人采集视频即可生成对应的数字人,不仅能根据既定文案和背景场景快速生成播报视频,还可自动学习真人的语言及动作习惯,做到形象更逼真,表情更自然。

    (3)   主要成效

          在提高生产效率、优化内容创作、拓展创意空间上,“央视听媒体大模型”提供了更加高效的智能创作工具,提升视听媒体制作的质量和效率。

    (4)   社会评价

          “央视听媒体大模型”将拓展视听媒体的创意空间、提高创作效率并带来交互方式的变革。(新民晚报)

       

       

    案例2:新华网、新华智云联合发布首个AIGC元宇宙系统“元卯”

    (1)   案例概述

        2023年3月22日,新华智云正式发布了AIGC驱动的元宇宙系统“元卯”。据悉,“元卯”是国内首个AIGC驱动的Web端元宇宙数字底座,是整合了数字人、元魔方、积木AIGC视频生产系统、Magic Cube(临境线下魔方互动空间)等多类虚实融合软硬件产品的元宇宙智能系统。

    图:AIGC元宇宙系统“元卯”发布

    (2)   实现方式

          “元卯”系统借助AIGC、MGC及相关硬件,从人、内容、场景三方面,助力政府、机构、品牌方低成本、智能化、高效率构建包括数字人、数字场景、数字内容在内的元宇宙生态圈,能够满足多模态数字内容呈现需求,实现现实与虚拟“强链接”。

          在数字人AIGC场景,“元卯”系统推出极速数字人API服务,可以秒级合成数字人视频,价格低至1元/分钟。借助“元卯”系统,用户还可以通过照片极速合成自己的2D或者3D数字分身,录制几分钟即可合成自己的数字声音。

          在内容AIGC领域,“元卯”推出积木AIGC视频生产系统,可以快速合成数据驱动短视频。

          在场景AIGC领域,“元卯”推出“元魔方”,这是面向3D互联网时代的企业、个人社交工具,包括元官网、元展台、元名片等应用。

    (3)   主要成效

          “元卯”系统的积木AIGC视频生产系统已经服务于数十家机构,累计生产上千万分钟短视频,极大丰富了元宇宙内容生态。通过“元卯系统”,用户可以快捷、便宜、高质量的构建元宇宙中的人、内容和场景,为更多行业提供元宇宙和AIGC的全方位赋能。

    (4)   社会评价

          “元卯”系统有望真正解放生产力,有效推动元宇宙行业发展。(元宇宙与碳中和研究院常务副院长邢杰)

       

       

    案例3:人民日报创作大脑AI+发布

    (1)   案例概述

          “人民日报创作大脑AI+”集纳大模型、自然语言处理、计算机视觉、音频语义理解、图像识别等多项先进的人工智能技术,实现内容智能化生产及协作,形成集智能化、场景化、自动化于一体的全新工作模式平台。

    图:人民日报创作大脑AI+

    (2)   实现方式

          “人民日报创作大脑AI+”大量运用AIGC技术,通过训练模型和大量数据的学习,生成具有创意和质量的内容。

          智能媒资,提供海量创意素材:海量创意资源在线共享,巨量内容标签、多级垂直领域分类支撑素材深度,致力于构建全域知识图谱,强大的结构化智能搜索,支撑媒资高效精准检索。在线剪辑媒资素材,全时响应打开即用。

          智能生产,嵌入多元工具助力:基于动态可视化Web界面,嵌入视频、图片、音频数十种AI处理工具,优化视频编辑操作流程,帮助创作者快速通关音视频内容生产,智能化处理手段赋能媒体各业务场景。

          智能云剪,创作生产提速增效:借助人工智能、大数据、音视频数字处理技术,结合云平台全程全息工作优势,在线轻松上手视频剪辑,聚合海量音视频及图片素材,赋能媒体机构、内容创作者,推进内容创作生产提速增效。

          智能协同,助推团队云端协作:实现云端多人协作、素材共享、团队审批等功能,激发创新思维、灵感碰撞,素材资源实时有序共享,团队作品批注清晰便捷,助力创作者实现内容管理高效互动协同。

          智能互动,视频体验深度沉浸:构建全新应用场景,打造新颖视频玩法,支持观众在观看视频过程中进行持续互动。故事框架设置多个分支节点,每次互动点击都会影响剧情走向。交互动作深度沉浸,互动玩法趣味多样。

    (3)   主要成效

          “人民日报创作大脑AI+”紧密关注并积极应用大模型技术,强调“场景”与“产品”之间的紧密融合,将更大程度促进人工智能赋能媒体融合发展。

    (4)   社会评价

          (“人民日报创作大脑AI+”)特别是致力于提高内容创作效能、确保安全可控、促进生成式人工智能在媒体行业的安全应用的主流价值语料库建设,展现出其助力用主流价值导向驾驭算法的能力与潜力。(天津大学新媒体与传播学院院长陆小华)

       

       

    案例4:传播大脑科技(浙江)股份有限公司打造传播大模型

    (1)   案例概述

          2023年5月,浙报集团内部上线“传播大模型”内测版,包括多款媒体内容生产类AIGC应用。传播大模型是传播大脑科技(浙江)股份有限公司基于开源大模型打造的聚焦在传媒领域的垂直大模型,形成了四大核心功能——智能对话、智能创作、智能检索和智能插件,致力于打造媒体工作者的AI助理,从媒体行业的核心需求出发,重塑内容生产力和创造力。

    图:传播大模型

    (2)   实现方式

          该大模型采用了多项关键技术,来实现核心功能:

          大模型微调技术:构建大量高质量的媒体领域数据,并制作指令微调数据集,在内容创作,风格改写,内容续写等多个媒体相关任务下进行微调训练,以提高模型的可用性。

          多模态向量检索技术:利用向量库将多模态信息转成向量,通过向量检索技术,建立了一个高效的资源检索框架,用户可通过多种方式快速找到所需的媒体资料和信息。

          知识增强技术:为缓解大模型在结果生成过程中的幻觉问题,引入知识增强技术与外部知识库进行交互,以补充和约束模型的输出,从而提高信息的准确性和完整性。

          长文本建模技术:通过长文本建模和切片方式突破大模型输入限制,以适配媒体领域文章过长场景。

          提示工程:构建单步和多步的提示推理框架,提升模型对提示内容的理解,从而更好的生成内容细节,提升用户体验。

    (3)   主要成效

          目前,浙报集团媒立方以及全省媒体一体化生产平台已经集成了传播大模型的多项能力并开放给浙江省73家媒体机构内测使用,覆盖媒体工作的各大场景,能够更快速、更准确地应对信息传播的需求,也为媒体工作开展提供便利。

    (4)   社会评价

          借助大模型智能创作能力,媒体生产的能力和效率将逐渐获得有效提升。(传媒评论)

       

       

    案例5:每经科技“雨燕智宣——AI短视频自动生成平台”

    (1)   案例概述

          2022年12月,每日经济新闻旗下每经新视界科技有限公司推出“雨燕智宣——AI短视频自动生成平台”,发展至今,已推出“AI创作+”“蜂巢媒资”“星抖视频”“会易传播”“智慧微课”“数字虚拟人”六大模块,提供智能文本创作、智能媒资管理、智能视频生产、会议直播管理、智能课件生成等多种功能,覆盖多种应用场景。

    图:“雨燕智宣”平台

    (2)   实现方式

          AI大模型生成能力叠加每日经济新闻深厚的采编经验,赋能文章全类型、全平台、全风格创作,让内容创作突破思维的局限,同时还能助力媒资库进行AI媒资生成以满足视频制作多样化的需求。

          自研媒资匹配算法、推荐算法、深度学习、提升视频合成效率等技术形成一套综合解法,不仅能从媒资库中选取到最适配的图、视频素材,更能让这些“单元”在极速组成完整视频时,达到自然、美观、生动的视听效果,平台日总产量突破2000+。

          平台虚拟人系统由自研虚拟人学习模型高效完成虚拟形象由静到动的孵化,再由TTS语音技术进行驱动,实现输入文字即可完成声、形的全局掌控,使虚拟人“活起来”,并对接视频生成、课件生成等功能模块,做到声色俱佳的内容演绎。

          “会易传播”模块则是以跨模态识别技术为主,完美契合会议直播场景人物形象的识别、发言转录、视频切条等需求,打通视频生成功能完成视频零时差包装传播。

    (3)   主要成效

          “雨燕智宣”试点应用两周内,每经传媒日均生产超200条实时资讯视频,视频号和抖音号的日均总播放量环比分别增长143%、17%,点赞数环比分别增长107%、29%,日净增粉丝数环比均增长超70%;视频矩阵覆盖16个垂类,2023年至今通过“雨燕智宣”平台发稿万余条,单月传播量超过5000万,爆款视频观看量超200万,提升了每经传媒在全网特别是短视频平台的传播力和影响力。

    (4)   社会评价

          《每日经济新闻》给出了他们的解题思路,将转型发展多阶段的技术积累渗入多年采编经验中,完成视频生产分发全流程AI化重塑,打造出具备实操适用性、行业示范性的传媒技术产品。(传媒茶话会微信公众号)

       

       

    案例6:封面科技“灵知”主流媒体算法

    (1)   案例概述

          2023年11月,封面科技发布全面升级的主流媒体算法——“灵知”主流媒体算法。“灵知”主流媒体算法,是一套正能量、热流量、强安全的算法,实现了内容生产、内容审核、内容分发和内容传播的4类核心应用场景,包含近20个主流媒体算法落地产品。

    图:“灵知”主流媒体算法

    (2)   实现方式

          “灵知”主流媒体算法采用了高可扩展性和灵活性的六层架构,以应对不断变化的媒体市场和业务需求。其中,知识计算层提供了先进的数据处理和存储能力,认知智能层可有效提升产品在语义理解和推理方面的能力,主流价值层有效地保证了产品内容符合社会价值和道德标准,业务智能层协助业务创作和传播高质量的内容,而平台应用层为内部业务和外部媒体机构提供高质量的媒体产品和服务,最后通过行业应用层打造出泛媒体跨行业的广泛应用和移植方案,并将这些能力应用到封面新闻客户端。

          “灵知”主流媒体算法依托封面自身媒体属性及领域知识库融合,确保内容的范围尺度可控,同时更加突出正能量信息和主流价值观,实现媒体多元场景覆盖和高效算法赋能。实现了特定场景与主题下精准的全媒体数据主流价值观评价,以及主流价值观内容与受众精准匹配模型和跨平台、跨渠道的智能化精准传播,能够对内容敏感及违规内容进行全方位的检测审核。

    (3)   主要成效

          封面科技建设适用于主流媒体价值观的主流媒体算法,应用于更多传统媒体的融合转型。目前“灵知”已接入全国30多家省市县级融媒体客户,被列入四川省科技厅2022年度重点研发项目。

    (4)   社会评价

          封面科技提出“灵知”主流媒体算法,是主流媒体用主流价值驾驭算法的重要体现,也是智媒转型的一大探索,值得好好研究。(网友)

       

       

    案例7:川观新闻构建国内最大数字记者矩阵

    (1)   案例概述

          2023年11月,川观新闻官宣推出国内最大的数字记者矩阵,前后为40个真人记者制作数字分身,提供突破次元壁的智能新内容体验。

    图:川观新闻数字记者重塑内容生产流程

    (2)   实现方式

          川观新闻创造精英记者的数字分身,将数字分身模型融入到AI大模型中进行训练,让数字分身具备真人形象外,打磨其模型细节以适应系统,方便虚拟环境的融合。同时,对不同真人原声进行采集AI训练,为系统AI口型合成做准备。在完成“数字分身”定制后,川观新闻记者只需要在播报数智人平台输入文字、音频,即可快速生成数字人播报视频,随时随地生产出视频新闻,大幅提升内容生产效率,提高了视频内容原创产量,解放内容生产力。

          值得注意的是,数字分身并不是简单地重现真人记者,而是发挥其由算力驱动进行多线程播报的优势。前场真人记者采访,后场数字记者播报,双线异地同步操作,真正做到重塑内容生产流程,提质增效。

    (3)   主要成效

          截止目前,川观新闻已经有40名记者创造了数字分身,并在各自专栏中进行内容创作,如“学习小课堂”、“首席V观”、“太好科了”、“时堂”等十七个栏目。

          据川观新闻记者、视频栏目“唐探经济圈”主编唐泽文表示,过去录制节目要提前一周约摄影师,在录制现场,从妆发、调试到拍摄平均耗费两小时以上。用了数智人后,5分钟的口播视频只需要10分钟就能生成,如果按照日更计算,一周可以节省12小时以上。

    (4)   社会评价

          数字记者矩阵是川观新闻作为主流媒体尝试AIGC(生成式人工智能)重塑内容生产流程,提质增效,推进媒体融合向深向实的缩影。(海报新闻)

       

       

    案例8:“人民审校”智能涉政审校系统

    (1)   案例概述

          “人民审校”智能涉政审校系统2022年7月上线,2023年3月正式发布V3.0版。以传播内容认知全国重点实验室技术为核心,解决传统基于关键字词的内容检测缺陷,实现针对涉政信息的场景化、语义级内容审校。为解决意识形态等主流价值观领域机器评价“不清晰”的问题提供了有效解决方案。

    图:人民网“人民审校”系统

    (2)   实现方式

          “人民审校”智能涉政审校系统通过聚焦涉政内容的AI算法模型训练,实现高级别的“语义识别”,精准定位信息中存在的风险问题。

          文本智能审校:持续丰富语料库资源,构建涉政信息垂直领域知识图谱,强化自然语言处理,深度赋能智能算法学习升级迭代,助力一键文本审校更加精准化、迅捷化、专业化。

           图片智能审校:综合运用计算机图像处理、OCR识别、人脸识别等技术,有效识别时政人物等面部信息并提示。同时,还可以对国旗、标识等图像进行定位。

           视频智能审校:通过视频帧提取、场景汇聚等技术,实现视频分场景拆分,高效解析视频中的图片和文本内容,快速定位出问题出现的时间、问题类型,并提供必要的修改建议。

           智能内容巡查:基于大数据监测技术,实现对公网可访问数据的智能“巡逻”,有效应用于网页、公众号、微博等平台存量信息的批量风险识别,添加“告警联系人”后即可实时收到风险消息。

           智能自定义库:基于智能算法模型,支持用户自定义专属词库和人物库,满足各类垂直领域行业特殊性定制需求,实现自有风险内容的精细化管理。

    (3)   主要成效

          “人民审校”智能涉政审校系统系业内首款涉政垂类审校产品,护航政府、企事业单位宣传工作健康运行,保护未成年人身心健康,并成功实现产业化落地,覆盖近百家客户,助力推动人工智能风控产业发展。

    (4)   社会评价

          自采用“人民审校”系统以来,全平台11家媒体的错误率大幅下降,效果十分显著,为内容安全提供了有力支持和保障。(国家能源集团相关负责人)

  • 附:2023内容科技应用典型案例

    二、行业应用

    案例1:医联医疗大语言模型MedGPT

    (1)   案例概述

           MedGPT是由医联自主研发的一款基于Transformer架构的国内首款医疗大语言模型。与通用型的大语言模型产品不同,MedGPT主要致力于在真实医疗场景中发挥实际诊疗价值,实现从疾病预防、诊断、治疗、康复的全流程智能化诊疗能力。

    图:医疗大语言模型MedGPT

    (2)   涵盖事项

          医疗诊断:MedGPT能够通过多轮问诊引导患者收集足够的诊断决策因子之后再进入到诊断环节,从而保证准确性。

          预防、诊断、治疗、康复全流程诊疗:基于Transformer架构,MedGPT可以整合多种医学检验检测模态能力。在问诊环节结束之后,MedGPT会给患者开具必要的医学检查项目以进一步明确病情,患者则可以通过医联云检验等多模态能力进行检查。基于有效问诊以及医学检查数据,MedGPT得以进行准确的疾病诊断,并为患者设计疾病治疗方案。患者可以通过医联互联网医院实现送药到家,MedGPT会在患者收到药品后主动为患者进行用药指导与管理、智能随访复诊、康复指导等智能化疾病诊疗动作。通过多模态应用的打通MedGPT实现了预防、诊断、治疗、康复的全流程诊疗。

    (3)   主要成效

          目前MedGPT已经拥有近3000种疾病的首诊能力,覆盖80%以上的成年人疾病和90%以上的0-12岁儿科疾病。

    (4)   社会评价

          2023年6月30日,医联于成都举行了AI医生与真人医生一致性评测。经过来自北大人民医院、中日友好医院、阜外医院和友谊医院的7位专家教授针对评测形成的91份有效病例进行审核,并且针对AI医生的问诊准确性、诊断准确性、治疗建议准确性、辅助检查方案准确性、数据分析准确性、提供可解释信息、自然语言问诊与交互这7个评价维度的打分之后,最终,真人医生综合得分为 7.5分,AI 医生综合得分为7.2分。AI医生与三甲主治医生在比分结果上的一致性达到了96%。(红星新闻)

       

       

    案例2:人民数据上线首个全国性数据要素公共服务平台

    (1)   案例概述

          2023年9月,人民数据基于人民云和人民链,上线首个全国性的数据要素公共服务平台,连接数据主管部门、各地方交易所、各地方大数据局、平台数商、数据经纪人、数据第三方服务商等,打通了数据确权、数据授权、数据流通交易的全流程,让大数据在全国平台流动流通起来。

    图:数据要素公共服务平台上线

    (2)   涵盖事项

          该平台主要由数据要素底层区块链平台——人民链、数据确权平台和数据授权平台——人民数保、数据资产服务平台构成。数据要素公共服务平台作为数字经济高速路上的“新引擎”,具有本地部署、易运营、助产业、保安全的特点。

          数据链上确权:提供数据资产确权、数据API、数据报告、数据应用等全流程链上确权服务,促进数据流通,释放数据价值。

           数据流通交易:构建数据流通体系,健全数据交易制度进而实现数据确权流通一体化的数据综合服务平台。

           数据增值服务:汇聚第三方数据中介共建数据业界生态,提供合规认证、资产价值评估、安全审计、人才培训等增值服务。加强数据服务能力,释放数据要素交易价值。

    (3)   主要成效

          截至2023年11月28日,已有近60家相关数据交易所及经营企业入驻数据要素公共服务平台。目前,这一平台已成为国内最大的数据交易平台,日均数据活跃量达到1286万余条,行业数据单个数据种类已达千余种。

    (4)   社会评价

          全国性数据要素公共服务平台上线,将改变数据在全国层面“流通交易难”的局面,促进数据要素市场规范,确保数据流通交易的合规性,为数据要素市场的繁荣发展提供更顺畅的路径。(人民日报海外版)

       

       

    案例3:旅游行业垂直大模型“携程问道”

    (1)   案例概述

          旅游行业垂直大模型“携程问道”由携程集团研发。该模型通过筛选200亿高质量非结构性旅游数据,并结合携程现有的结构性实时数据以及历史训练的机器人和搜索算法,进行了自研垂直模型的训练。

    图:携程问道界面

    (2)   涵盖事项

          智能导游:用户需求尚未确定时,为其提供出行推荐服务。用户提出想法,“问道”可从地域、主题特色等维度,推荐旅行目的地、酒店、景点、行程规划和实时优惠的选项。

          智能客服:在用户需求相对明确时,提供智能查询结果。用户可用文字和语音以自然语言长句的形式进行复杂条件的机票和酒店产品的查询。

    (3)   主要成效

          在AI模型的助力下,携程在3个方面的客服自助率都有了翻倍提升,包括全球超过24种语言的线上自助回复率、邮件自助回复率和电话语音自助解决率。通过AI的辅助,可为携程客服日均节约10000+小时工作时间,相当于日均解放超1000名客服人力。基于大模型上线的行程口碑榜将用户一次出行的决策时长从9小时缩短至6.6小时,提升了27%。

    (4)   社会评价

          携程在“互联网+旅游”行业口碑、市场占有率等均在行业中名列前茅,积累了大量与旅游相关的资源数据。在安全可控的前提下,旅游领域的垂直大模型训练,未来前景广阔。(证券日报)

       

       

    案例4:农业银行大模型ChatABC

    (1)   案例概述

          农业银行大模型ChatABC,对于大模型精调、提示工程、知识增强、检索增强、人类反馈的强化学习(RLHF) 等大模型相关新技术进行了深入探索和综合应用,结合农业银行研发支持知识库、内部问答数据以及人工标注数据等金融知识进行融合训练调优,实现了全方位的金融知识理解和智能问答应用。

    图:ChatABC 1.0技术支撑及能力视图

    (2)   涵盖事项

          农业银行AI研发团队深入贯彻落实数字化转型战略,始终保持对于AI新技术的跟踪和探索,全面推进全栈自主的人工智能服务平台建设,持续探索构建适应AI大模型的算力、数据、模型、工具、应用五位一体的AI大模型创新应用体系,提升大模型试点应用的水平。

          算力:构建云原生异构算力新基础。基于容器化技术,推进GPU、NPU等各类AI芯片的统一封装管理,实现异构芯片的统一纳管。深度应用kubeflow等云原生编排技术,支持训练任务的细粒度动态调度,充分提升AI算力的利用效率。一体化的云原生算力基础,实现对于多种算力的统一纳管和调度,构成了AI大模型训练的强大算力基础。

          数据:打通大模型持续迭代新闭环。围绕“采建管用”闭环,构建大模型训练和持续提升的基础数据闭环。优配比,合理调节内外部数据比例,清洗提升数据质量。巧回收,巧妙设计用户点赞点踩和用户回答问题的功能,采集人工用户对于问题的回答,作为模型持续优化训练的“燃料”。自强化,应用用户打分数据,持续提升奖励模型(Reward Model)精准度,依托强化学习使模型学会“左右手互博”。

          模型:打造多模型融合开放新生态。AI平台采用开放式的框架,通过组件化方法快速纳入各类开源模型和商业模型。持续跟踪开源模型最新进展,逐步构建适应问答、文本向量化等不同场景的模型库。参考HELM等模型评价体系,初步构建了一套适应金融特色的模型评价体系。

          工具:铺设模型流水线训练新管道。依托kubeflow等基础组件,AI平台构建了多条AI大模型的训练流水线。通过标准化流水线,AI大模型微调训练可以实现自动化流转,构建新训练的效率大幅提升。同时支持多模型并行训练,进而开展模型实验比对和模型调优。深度应用DeepSpeed、FastTransformer等加速框架,解决模型并行、数据并行等训练难题,提升AI大模型训练推理效率。

          应用:探索大模型知识融合新架构。构建异构知识库,支持全文检索、知识推理等各类知识检索场景需求。深度定制全文检索框架,支持文档类知识的高性能精准检索。依托知识图谱技术,构建概念类知识的图谱,通过知识推理提升知识推理能力。打造基于置信度的模型知识问答和知识库检索的评价体系,实现多源知识的无缝融合。

    (3)   主要成效

          ChatABC大模型已在智能问答、智能客服、辅助编程、智能办公、智能风控等多个领域同步进行试点。其中智能问答场景已提供超过200万次问答服务;辅助编码场景支持代码生成、单测生成、代码翻译等功能,已超过8万行代码投入生产应用。

    (4)   社会评价

          中国农业银行人工智能研发团队秉持创新发展理念,主动拥抱AI大模型前沿技术,以技术探索创新为牵引,以场景价值赋能为目标,推出金融行业首个自主创新的金融AI大模型应用ChatABC。通过AI大模型的创新应用,持续提升农业银行服务社会、服务经济、服务三农的水平。(中关村互联网金融研究院)

       

       

    案例5:网易有道“子曰”教育大模型

    (1)   案例概述

          2023年7月,网易有道(NYSE: DAO)推出教育领域垂直大模型“子曰”,在此基础上,有道研发团队为不同学习场景设计了定制化模型,以实现模型与场景的契合,发布了“LLM翻译”“虚拟人口语教练”“AI作文指导”“语法精讲”“AI Box”以及“文档问答”六大创新应用。同年8月,网易有道推出基于“子曰”教育大模型的硬件产品——有道词典笔X6 Pro,具备虚拟人口语教练英语对话、互动问答、语法精讲等功能。

    图:网易有道“子曰”教育大模型应用

    (2)   涵盖事项

          AI家庭教师:“小P老师”内置于有道AI学习机X20内,能随时提供全学段、全学科的答疑支持,覆盖小学到高中全学段,语文、数学、英语、物理、化学、生物等10科各类题型,并支持文本、图片、音频等多形式输入;具备“多轮互动”能力,可通过同类型的知识点总结和举一反三。

          虚拟人口语私教:虚拟人口语私教练Hi Echo、Daniel和Sherry,具备标准MBTI人格模型系统,能够根据用户需求,将口语能力等级匹配分为不同学习阶段,支持用户设置三种不同的难度目标,拥有10个主题、88个子场景的对话方向,支持用户自定义话题。

          有道翻译:接入LLM(大语言模型)后,可以根据上下文语境提供更地道、信达雅的翻译;推出“有道速读”,具备文档问答、文章摘要、要点解读、引文口碑、领域综述等五大核心功能,能够在10秒内快速阅读并理解长达万字的文档内容。

          AI作文指导和语法精讲:应用于有道学习机和词典笔产品中,用户能够通过拍摄或扫描上传作文等试题,设备进行智能化分析,给出相应的题目讲解和答题建议,提升学习效率。

    (3)   主要成效

          有道教育大模型垂直应用领域取得多个突破:虚拟人口语私教HiEcho上线后用户数量激增,目前已接近百万;推出的首个搭载大模型功能的有道词典笔X6pro,产品首发当日销量即突破40000台,开学季销售额突破1亿;2023年11月,“子曰”教育大模型顺利通过双新评估,成为首批通过完整国家备案的教育大模型。

    (4)   社会评价

          “子曰”教育大模型和基于大模型生成的软硬件产品的出现,助力了个性化教学的发展。迄今为止,有道已在教育大模型垂直应用领域取得多个突破。(中国青年报)

  • 附:2023内容科技应用典型案例

    三、社会管理与公共服务应用

    案例1:华为盘古政务大模型

    (1)   案例概述

           华为盘古政务大模型致力于打造城市AI算力基础设施,让政务视频、政务交互、政务治理等场景的算法训练效能、内容生成质量等得到了进一步提升,赋能城市智能化升级,带动数字经济快速增长,实现高效政务办公,便捷政务服务,精准城市治理。

    图:华为盘古政务大模型

    (2)   涵盖事项

          华为盘古政务大模型构建了六大场景解决方案,让政务、城市智能化升级一步到位。

          政务服务:结合大模型的语义理解、知识问答、文本生成等原子能力,赋能政务智能问答、政务办事助手、数字营商助理三大核心场景,使匹配识别更精准、归类更智能。

          政务办公:全流程赋能轻松实现六大能力,包含生成公文草稿和标签、智能校对和语义纠错、生成摘要和草拟批示意见等。

          城市活动保障:大模型化身“效率派”,3分钟生成预案初稿、3分钟形成报告初稿、实时统计最新数据、数字人运用等,让整体活动周期缩短、人员成本降低,同时高效率、高质量达成活动目标。

          城市治理:充分调动大模型泛化能力,单个摄像头“扫描”所有事件,排查效率直接提升80%。能深度优化工单分派、时间分析等环节,精准匹配责任部门,智能辅助发现问题、解决问题。

          城市事件感知、城市数字孪生:为城市“体检”,识别多种城市部件的异常问题,及时发现潜在风险并上报,同时实现云端自动建模,让城市建模全周期缩短40%、成本降低30%。

    (3)   主要成效

          截至目前,华为盘古政务大模型已陆续在广州市、深圳市、长沙市等多个城市开展应用,在此基础上,华为云推出“城市一朵云3.0”,在全国150多个城市成立了政务云运营中心,共建“一城一云”。

    (4)   社会评价

          2023年9月20日,华为在全联接大会2023上发起“华为盘古政务大模型联合创新行动”,在政务服务、政务办公、城市治理等领域率先发力,共同打造政务大模型创新示范应用、推进大模型在政务领域的落地,充分提升数字政府的公共服务能力和城市管理、治理水平,推进数字中国建设全面进行。(深圳特区报)

       

       

    案例2:人民网“领导留言板”智能化升级

    (1)   案例概述

          人民网“领导留言板”是人民日报社专门为中央部门和地方各级党委政府主要负责同志搭建的网上群众工作平台。2023年“领导留言板”完成了新一轮的智能化升级,创新应用数智技术对群众留言、机构办理全过程赋能。“领导留言板”进行了云平台架构升级,构建了“网上群众工作数据分类标准体系”和“网上群众工作与社会治理创新案例库”,完成客户端改版等,打造智能识别、智能运营和智慧监管全链条“数智”应用场景。

    图:领导留言板案例库

    (2)   涵盖事项

          网上群众工作与社会治理创新案例库:为各级办理单位搭建信息沟通与数据共享平台,为各级党政部门提升治理效能提供依据,为科研机构从事相关理论研究提供实践支撑。

          智能标签分类系统:基于自然语言处理技术、知识引导与深度文本分类模型等,实现留言文本的智能识别和话题标签的自动配置;结合社会热点与舆情动态,构建时间、地域、机构、人群、情感、诉求、风险等系列数据集,挖掘数据标签系统多重属性信息,多维立体呈现民情民意,为重大事件走向预判、负面舆情预警、公共决策出台提供数据支撑;有效甄别风险信息,辅助支持留言内容合规性判断,防范化解内容安全风险。

          云平台架构升级:依托“人民融媒云”的AI处理能力,将云计算与人工智能技术叠加使用,实现“领导留言板”平台从“上云”、“用数”到“赋智”转型,实现用户访问速度、图片加载速度以及视频加载速度质的飞跃,显著提升平台的数据处理效率与处理能力,建立起全方位的云安全防护体系。

          客户端改版:“领导留言板”APP客户端改版为面向机构的专版,满足全国数万家群众留言办理单位更好开展工作,用数据赋能办理。

    (3)   主要成效

          党的十八大以来,来自广大群众和经营主体的420万件留言通过“领导留言板”得到各地区各部门回复办理,一批建设性意见得到采纳。主题教育开展以来,各地区各部门通过“领导留言板”群众急难愁盼问题征集活动,已回应和解决近50万件群众诉求。

    (4)   社会评价

          “领导留言板”是适应新时代,进一步解放思想、开拓创新,依托数字化建设的平台,走出了一条网上群众路线,架起了网络民意“连心桥”,群众“急难愁盼”的问题被看到、被关注、被解决,是广大党员领导干部倾听民声、尊重民意、顺应民心的印证痕迹。(金羊网)

       

       

    案例3:百度智能云——智慧城市

    (1)   案例概述

          百度智能云——智慧城市秉承“平台+生态”的发展战略,从城市“生命体、有机体”的全局出发,充分发挥百度在数据、技术、生态和安全等方面优势,解决城市发展过程中面临的诸多问题,在城市洞察、城市治理、产业发展、民生服务等领域提供智能化的产品和解决方案,全面助力城市数字化转型升级。

    图:百度智慧城市大脑

    (2)   涵盖事项

          城市大脑:精准洞察城市运行态势,为全市智慧城市建设提供支撑。包括城市智能运行指挥中心,实现对城市事件从感知到认知、从预测到决策、从联动指挥到监督考核的全流程管理;城市AI服务中心,打造城市级专属AI大生产平台;城市安全大脑,解决城市大脑建设中云、管、端及大数据和算法层面的安全风险;区县大脑,面向县域经济体提供治理解决方案。

          公共安全:全面赋能城市治理能力现代化。包括智慧应急,构建由数据服务中心、应急感知中心、应急 AI 服务中心和应用支撑中心构成的“智慧应急大脑”;城市智能防控圈,利用城市监控视频设备和公安结构化数据,进行重点人、车、物等全要素目标的智能解析及布控,提供精准技战分析、案件线索挖掘;公安数字化,打造“治安形势一体化分析,潜在风险多维度研判,指挥力量可视化调度,警情处置智能化流转”的智慧指挥体系。

          民生服务:大幅提升公共服务智能化水平。涵盖一网统管、一网通办、新一代政务云、智慧旅游、智慧停车、市域社会治理、智慧城管、城市交通拥堵治理、智慧园区等功能。2023年基于文心大模型重构九州数字政府解决方案,依托大模型多维度的信息关联能力、面向复杂事项和流程的多元交互能力,构建新一代数字政府管理和运行架构。

    (3)   主要成效

          截至目前,百度智能云已与北京、广东、江西、无锡等多地政府达成合作,共同探索打造大模型在智慧城市领域的创新应用样板。相关服务产品得到广泛应用,例如,百度智慧停车解决方案已在陕西西安、湖南株洲、广西贺州、河北邢台、上海徐汇、重庆永川、福建浦城等30余个区域落地实践;百度智能云一网统管解决方案已服务了200余家政府客户,助力不同规模体量、不同行政级别的城市实现数字化转型、智能化升级等。

    (4)   社会评价

          百度智能云发布的一网统管解决方案,发挥百度技术与资源优势,聚焦典型场景,形成了覆盖“城市—区县—镇街—社区”四级应用的解决方案体系。依托大模型与全栈AI能力,强化智能精细治理,融合多源数据、结合统管场景构建城市全要素治理图谱,在政务治理“发现—研判—决策—处置”的全链条降本提质增效,助力一网统管应用智能化升级。(中国建设新闻网)

       

       

    案例4:牡丹江市西安区数字乡村智慧平台

    (1)   案例概述

          牡丹江市西安区把握首批“国家数字乡村”试点地区的战略机遇,以打造中兴村农村人居环境数字化治理新建项目为契机,加快构建统一、融合、开放的数字乡村标准体系,积极探索弥合城乡“数字鸿沟”的新路径、新模式,自主研发建设西安区数字乡村智慧平台,以数字化赋能乡村人居环境治理。

    图:牡丹江市西安区数字乡村智慧平台——西安治理模块

    (2)   涵盖事项

          牡丹江市西安区数字乡村智慧平台分为后台管理和前台服务两个端口,后台管理涵盖“数字政务、智慧党建、基层治理、应急管理、智慧农业、乡村产业”六大类功能版块,前台服务则是通过“雪城e西安”APP实现交互式用户服务。

          数字政务:包括组织机构、智能政务、人口管理和公路管理。村民可通过“雪城e西安”APP,咨询民生、技术、政策、健康等问题,平台智能机器人会即时回复或自动提交转为人工服务。

          智慧党建:涵盖党建品牌、三会一课、主题党日、争先创优、数字书馆、党员管理和网络会议功能,丰富组织生活,增添流动党员的参与感、获得感。

          基层治理:集综合执法、乡风文明、社会稳控于一体,功能均接入“西安治理”小程序和“雪城e西安”APP,例如村民发现周边问题,可随手拍照、录像,上传,后台可根据定位分配到相关责任部门进行处理。

          应急管理:依托区块链、大数据、人工智能等技术,采用物联神经网络,感知水位、滑坡等信息。当监测到风险点时,平台会自动拨通应急负责人电话,实现风险管控智能化、快速化、高效化。

          智慧农业:搭建西安区自有溯源体系,一物一码,加密防伪,通过平台能更好地掌握农业企业销量、产品流向等数据。自然物种库、动植物灾害分析功能也得到用户喜爱,APP利用人工智能技术能够帮助识别不认识的物种。

          乡村产业:包括客流统计、乡村特色、集市管理、招商引资、特色园区和电子商务等功能。其中乡村特色功能全方位展示各村的特色旅游项目、农特产品等信息,提供相关旅游攻略。客流统计功能基于人流量采集分析系统,能够实时掌握游客数据信息,防止安全事故发生。

    (3)   主要成效

          截至目前,牡丹江市西安区数字乡村智慧平台累计解决群众反馈环境治理问题500余件,APP安装量30000余台,通过APP浏览景区并入驻企业21家,通过线上VR体验转化线下游客与日俱增,游客日接待量高达1.2万以上。

    (4)   社会评价

          牡丹江市西安区数字乡村智慧平台的建立架起了人居环境治理的“数字”桥,打通了服务村民群众的“最后一厘米”,通过数字化技术赋能乡村人居环境治理,探索发展成为可复制,可推广的智慧乡村数字化体系,“点亮”乡村振兴之路。(澎湃新闻)

       

       

    案例5:京东健康北京综合为老服务平台

    (1)   案例概述

          京东健康全新升级北京综合为老服务平台,该平台基于“以健康为中心”的为老服务指南,链接供应链和支付方,联动15分钟社区健康服务圈,依托AI技术,构建覆盖预防、筛查、健康医疗、评估检查、康复、生活、应急等在内的智能医养康护服务体系,覆盖居家养老、社区养老、机构养老,以线上线下相结合的方式,满足健康、失能与半失能老人在多元场景下的需求,帮助老年群体实现“就近养老,安心享老”。

    图:北京综合为老服务平台

    (2)   涵盖事项

          居家监测:北京综合为老服务平台通过智能设备、呼叫中心等软硬件,为用户提供连续型、无感知、一站式居家养老服务。同时,在平台中嵌入在线问诊、健康管家等健康服务功能,依托“京医千询”医疗大模型,进一步助力远程医疗问诊的智能化升级。

          智慧养老:京东健康联合养老机构、社区、养老驿站,持续衔接政府面向老年人的服务,包括老年人综合福利、长护险和政府专项补贴,为老年人提供“医养结合”的智慧养老服务。平台依托敬老商城为老年消费者提供医药、医疗器械、营养保健、医疗健康服务等产品及服务。

          京东健康社区健康服务圈:携手京东居家联合养老驿站适老化改造样板间深入社区,提升居民适老居家意识,创新适老化改造消费体验。

    (3)   主要成效

          目前,京东健康北京综合为老服务平台第一阶段建设已经落地,运行以来,已有超过50万人访问,复购率超过80%,深受老年用户信赖;该平台全国合作养老网络覆盖10余省份、1000余家机构门店。

    (4)   社会评价

          京东健康在老年人健康管理、医疗护理、长护险等领域已经开展了积极的创新探索,比如,打造北京综合为老服务平台,联动15分钟社区健康服务圈。京东健康还将探索长期护理险养老服务模式,联合保险机构打造定制化长期护理保险服务,降低老年人护理经济压力,帮助老年人提高晚年生活质量。(央广网)

  • 出品信息


    出品

    人民网



    总策划

    叶蓁蓁    人民网党委书记、董事长、总裁



    总监制

    唐维红    人民网监事会主席



    写作团队

    唐胜宏   人民网研究院常务副院长

    廖灿亮   人民网研究院研究员

    冯雯璐   人民网研究院研究员

    彭琪月   人民网研究院研究员


    鸣谢

    陈昌凤   清华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教授

    郑    宁   中国传媒大学文化产业管理学院法律系主任、文化法治研究中心主任,教授

    李    兵   中科院自动化所研究员、人民中科研究院院长

    李    健   中国银行业协会研究部主任

    曾    甜   中国旅游研究院(文化和旅游部数据中心)统计调查所助理研究员

    张岳松   京东健康自然语言团队负责人

    邵    青   科大讯飞会展传媒业务部产品总监









    人民网版权所有,未经书面授权禁止使用

    Copyright © 1997-2024 by www.people.com.cn. all rights reserved

  • 目录

  • 放大

  • 缩小

  • 封面

长按保存图片